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1.4 地球的结构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1.4 地球的结构

资源简介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
2、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
3、掌握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外部圈层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文材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图分析掌握地球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培养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科学地认识地理环境的组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边界及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以及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形态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关于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学习到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进一步学习了地球的运动,这个过程是从远到近的了解地球,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有关地球的知识,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板书)
教师讲解:地球的结构总体上划分两大圈层,即: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板书)
首先,组织学生阅读《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材料,并明确如下问题:
第一,人们利用什么来确定内部圈层?第二,什么是地震波?第三,地震波可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征?
教师总结:人们利用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来确定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球内部圈层,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的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强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地球内部圈层是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的。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1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分析地震波在不同的深度处的传播特点,明确莫霍面、古登堡面的位置以及在其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1、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板书)
教师总结: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2、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用图示的形式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地壳:
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②组成: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其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③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地幔:
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②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核: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
②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板书)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分析、归纳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特征。
1、大气圈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2、水 圈 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3、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形成生物圈。
教师总结:外部的三大圈层之间是没有明显界线且相互渗透的。
【活动】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并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进一步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 圈
3、生物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