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云南省玉溪一中等三校2025届高三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六) 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 题卡上填写清楚。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给弟子鲍桂星的书信中,姚鼐明确提到其“平生论诗宗旨”是“镕铸唐宋”。此信开首有“今年闻与馆选,极欣慰”之语,鲍氏嘉庆四年成进士,馆选庶吉士,此时姚鼐已是六十八岁的老人。姚鼐在其言论中常用“镕铸”指示如何学诗。他评价业师刘大櫆的诗文“能包括古人之异体,镕以成其体”,“镕铸”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广泛向古人学习,甚至“古人之异体”,即相对立的因素,都可为我所学;二是形成自己的面貌, 即“成其体”。二者即是明清诗学中一直争辩不休的模拟与脱化问题。在姚鼐看来,学诗的初始阶段是模拟,先模拟一家,达到“似”的程度,再更换另一家;经过多次模拟,掌握多家的路径,自然能将古人之精华熔于一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只有在坚持不懈地模拟的基础上,才能脱化;不从模拟入手而急于求脱化,则 不可能有所得。因为强调模拟,所以姚鼐对前后七子模拟之风尽管有批评,但亦将其视为正宗:“比拟诚太过,未失诗人葩。”钱谦益讥讽七子的学诗方式,姚鼎痛诋之云:“近世人习闻钱受之偏论,轻讥明人之模仿,文不经模仿,亦安能脱化 ”正因如此,姚鼐学诗“从明七子入”。模拟是学诗的基础,脱化是高级阶段,而终极目标是追求“自成一体”的成效。对于由模拟到脱化的过程,姚鼐有深刻的体会。学诗的第一阶段,是由不似到似。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初学者对前人之诗了解不深,故模拟时很难学得像,必然进入一个苦闷的境地。度过此种苦闷的阶段,才能有所心得,达到似古人的地步。所以由不似到似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又是必经之径。在《今体诗钞》中,姚鼐往往点出某诗学某人,并且指出模拟达到的阶段,如评储光羲《寒夜江口泊舟》、綦毋潜《若耶溪逢孔九》及皎然《寻陆鸿渐不遇》云:“似孟公。”评丘为《题农父庐舍》云:“似右丞。” 显然,达到似某人的地步已属不易。由似到脱化,也要经历艰难的过程,需要“天启”才能实现。功夫是基础,模拟求似的阶段必须“多读多为”。而在由似到脱化的阶段中,功夫的作用虽不如前一阶段,但仍不能脱离。对于“天启”,姚鼐有时用“禅悟”来解释,他告诫侄孙姚莹云:“凡诗文事与禅家相似,须由悟入,非语言所能传……欲悟亦无他法,熟读精思而已。”熟读精思到一定的程度,即可顿悟,形成自己的面貌。他评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云:“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镕铸唐宋”即以唐宋两代诗人为模拟对象,姚鼐《今体诗钞》只收唐宋人诗。这 些诗人有的选入一首或数首,有的则选入一二卷的篇幅。就入选规模来看,李白、杜甫、 王维、孟浩然、李商隐、苏轼、黄庭坚、陆游诸人是他重点模拟的对象。姚氏企图在效 法诸家的基础上,进而求变,达到自成一家的化境。他虽主张学诗先学七子,但又告诫 门生“勿沿习皮毛,使人生厌”。对于李商隐学杜“但摹其句格,不得其一气喷薄、顿 挫精神、纵横变化处”亦深表不满。他最倾心黄庭坚学杜的路数,评《题樊侯庙》、《徐 孺子祠堂》云:“二首从杜公《咏怀古迹》来,而变其面貌。凡咏古诗,镕铸事迹,裁 对工巧,此西昆纤丽之体,若大家以自吐胸臆,兀傲纵横,岂以俪事为尚哉!”“镕铸唐宋”所包含的模拟与新变的关系,在明清诗坛往往是割裂的,且选取哪种学诗方式,同时也关涉着师法对象的选择。正如叶燮所言,学唐诗者如前后七子、王士禛,多着意模拟,故趋于“陈熟”,学宋诗者如公安派、竟陵派及浙派等,多着意变化, 故趋于“生新”。二者互相排斥,前后循环:“厌陈熟者,必趋生新;而厌生新者,则又 返趋陈熟。”出于此,叶燮强调将两者融合:陈熟、生新,不可一偏,必二者相济,于 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方全其美。若主于一而彼此交讥,则二俱有过。从学诗的方法来说,姚鼐的观点与之相近,并且在具体的路径上,比前人有着更为精微的探讨。姚鼐的时代,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唐诗人遵从七子及王士禛法,重模拟;而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诗人,崇尚杨万里,且追踪公安派,凸显个性而重视变化,极力批评沈德潜宗唐诗风,认为只要具有性情与天赋,无论什么时代都可以写出好诗。姚鼐对沈德潜并无太多评论性话语,毕竟沈氏论诗重模拟,强调有不变之法与至变之法,并通过效法前人,达到“其言自吾而立”的脱化之境,不过其诗模拟的成分大于脱化。而袁枚偏重变化,反对模拟。姚氏汲取两种诗学取向的经验与教训,力求形成第三种诗学高峰 ——清诗。(摘编自潘务正《姚鼐“镕铸唐宋”新论》)材料二: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 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摘自曹雪芹《红楼梦》)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学诗方面,是选择广泛向古人学习,还是选择“成其体”,明清时期学者们一直 莫衷一是。B.姚鼐认为模拟是学诗的初始阶段,通过多次模拟掌握多位诗人的写作路径,终极 目标是脱化。C.无论是在模拟求似的阶段,还是在由似到脱化的阶段,功夫都发挥着作用,都不 可或缺。D.由似到脱化,要经历艰难的过程,需要“天启”,有时类于“禅悟”,顿悟,而后才能实现。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列举姚鼐对前后七子及钱谦益作出的不同评价,意在论证姚鼐的观点:学诗的初始阶段是模拟。B.黄庭坚、李商隐都学习杜甫,但各有取舍,姚鼐对黄、李二人褒贬不一,从中可 见姚鼐的学诗态度。C.学唐诗者,趋于“陈熟”;学宋诗者,趋于“生新”。针对诗坛这 一现象,姚鼐明确提出:镕铸唐宋。D.性灵派代表诗人袁枚注重个性和变化,他崇尚杨万里,追踪公安派,极力批评沈 德潜的宗唐诗风。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姚鼐学诗观点的一项是(3分)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C.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D.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4. 你是否赞同姚鼐“镕铸唐宋”的理论 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4分)5. 在学诗方面,黛玉和姚鼐观点有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老伴 ①沈从文我平日想到泸溪县时,回忆中就浸透了摇船人催橹歌声,且被印象中一点儿小雨,仿佛把心也弄湿了。这地方在我生活史中占了一个位置,提起来真使我又痛苦又快乐。十七年前的七月里,我带了“投笔从戎”的味儿,在一个“龙头大哥”兼“保安司令”的带领下,随同八百乡亲,乘了从高村抓封得到的二十来只大小船舶,浮江而下,来到了这个地方。靠岸停泊时正当傍晚,紫绛山头为落日镀上一层金色,乳色薄雾在河面流动。船只拢岸时摇船人照例促橹长歌,那歌声糅合了庄严与瑰丽,在当前景象中,真是一曲不可形容的音乐。一只小船,却装了十三名补充兵,全船中人年龄最大的一个十九岁,极小的一个十 三岁。在十三个伙伴中我有两个极要好的朋友。其中一个是我的同宗兄弟,名叫沈万林。 其次是那个年纪顶轻的,名字就叫“开明”,一个赵姓成衣人②的独生子,为人伶俐勇 敢,稀有少见。家中虽盼望他能承继先人之业,他却梦想作个上尉副官,头戴金边帽子, 斜斜佩上条红色值星带,站在副官处台阶上骂差弁,以为十分神气。因此同家中吵闹了 一次,负气出了门,这小孩子年纪虽小,心可不小!同我们到县城街上转了三次,就看 中了一个绒线铺的和他年龄差不多的女孩子,问我借钱向那女孩子买了三次白绒线草鞋 带子。他虽买了不少带子,那时节其实连一双多余的草鞋都没有,把带子买得同我们回 转船上时,他且说:“将来若作了副官,当天赌咒,一定要回来讨那女孩子做媳妇。”那女孩子名叫“××”,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 绒线铺小女孩印象而来。日子过去了三年,我那十三个同伴,有三个人由驻防地的辰州请假回家去,走到泸溪县境驿路上,出了意外的事情,各被土匪砍了二十余刀,流一摊血倒在大路旁死掉了。 死去的三人中,有一个就是我那同宗兄弟。后来所有八个伙伴已在川边死去,至于那个同买带子的朋友呢,消息当然从此也就断绝了。整整过去十七年后,我的小船又在落日黄昏中,到了这个地方停靠下来。石头城恰当日落一方,雉蝶与城楼皆为夕阳落处的黄天,衬出明明朗朗的轮廓。每一个山头仍然 镀上了金,满河是橹歌浮动(就是那使我灵魂轻举永远赞美不尽的歌声!),我站在船 头,思索到一件旧事,追忆及几个旧人。我怀了不可形容的童心,上了堤岸进了城。我居然没有错误,不久就走到了那绒线铺门前了。有这样稀奇的事情吗 我见到的 不正是那个女孩吗 我真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十七年前那小女孩就成天站在铺柜里一堵棉纱边,两手反复交换动作挽她的棉线,目前我所见到的,还是那么一个样子。难道我 如浮士德一样,当真回到了那个“过去”了吗 我认识那眼睛,鼻子,和薄薄的小嘴。 我毫不含糊,敢肯定现在的这一个就是当年的那一个。“要甚么呀 ”就是那声音,我也似乎极其熟悉。 我指定悬在钩上一束白色东西,“我要那个!”如今真轮到我这老军务来购买系草鞋的白棉纱带子了!当那女孩子站在一个小凳子 上,去为我取钩上货物时,铺柜里火盆中有茶壶沸水声音,某一处有人吸烟声音。女孩 子辫发上缠的是一绺白绒线,我心想:“死了爸爸还是死了妈妈 ”火盆边茶水沸了起 来,小隔扇门后面有个男子哑声说话:“小翠,小翠,水开了,你怎么的 ”真没有再使我惊讶的事了,在黄晕晕的煤油灯光下,我原来又见到了那成衣人的独 生子!这人简直可说是一个老人,很显然的,时间同鸦片烟已毁了他。但不管时间同鸦 片烟在这男子脸上刻下了甚么记号,我还是一眼就认定这人便是那一再来到这铺子里购 买带子的赵开明。从他那点神气看来,却决猜不出面前的主顾,正是同他一起的老伴。 这人虽作不成副官,另一糊涂希望可终究被他达到了。我憬然觉悟他与这一家人的关系, 且明白那个似乎永远年轻的女孩子是谁的儿女了。我被“时间”意识猛烈的捆了一巴 掌,摩摩我的面颊,一句话不说,静静的站在那儿看两父女度量带子,验看点数我给他 的钱。他们那份安于现状的神气,使我觉得若用我身份惊动了他,就真是我的罪过。我拿了那个小小包儿出城时,天已断黑,在泥堤上乱走。天上有一粒极大星子,闪 耀着柔和悦目的光明。我瞅定这一粒星子,目不旁瞬。“这星光从空间到地球据说就得三千年,阅历多些,它那么镇静有它的道理。我现 在还只三十岁刚过头,能那么镇静吗 …… ”可是,过去的,有谁人能拦住不让它过去,又有谁能制止不许它再来 时间使我的 心在各种变动人事上感受了点分量不同的压力,我得沉默,得忍受。再过十七年,安知 道我不再到这小城中来 世界虽极广大,人可总像近于一种宿命,给限制着在一定范围 内,经验到他的过去相熟的事情。为了这再来的春天,我有点忧郁,有点寂寞。 黑暗河面起了缥缈快乐的橹歌。河中 心一只商船正想靠码头停泊。歌声在黑暗中流动,从歌声里我俨然彻悟了甚么。我明白 我不应当翻阅历史,温习历史。在历史前面,谁人能够不感惆怅 但我这次回来为的是甚么 自己询问自己,我笑了。我还愿意再活十七年,重来看 看我能看到难于想象的一切。(选自《湘行散记》,有删节)【注】①《老伴》是《湘行散记》中的一篇,是沈从文散文代表作。1934年沈从文回乡看望病重的母亲,他和张兆和 商定写信报告旅途的情况,这些书信后来结集为《湘行书简》,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正是根据这些书简写成的。② 成衣人:裁缝。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老伴”指的是赵开明,年轻时的他充满理想,勇敢热情,是湘西健康、自 然、充满生命力的代表,十七年后却被时光和鸦片折磨成一个衰老迟滞老人。B.“我”再次见到赵开明,他已经完成了儿时的理想,娶妻生子。虽然“我”怕惊 动他,没有和他相认,但也从心底替他感到高兴。C.文中巧遇“老伴”的情节极富意味,对比老伴前后的境遇,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和 文章内容,使文章曲折有趣完整,又升华了文章的主旨。D.作者以返乡人的身份,借助湘西这个特定的地理文化空间,表达了对湘西人民生 存境遇的思考与感悟,与鲁迅小说《故乡》有异曲同工之妙。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小说化散文”特征显著,以“我”17年后再次回到湘西泸溪县的见闻为主线,通过对往事的追忆,构建了全文的情节框架,紧凑集中。B.文章以人事为主,写景为辅,勾勒出极富地域色彩的泸溪风光,把浓重的乡土情结融于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中,景中含情。C.文章叙述故事从容委婉,客观自然。“我”既是局中人,讲述了一个真切经历的故 事,又好像是一个旁观者在讲他人的故事,却又隐藏无限情感。D.橹歌在文中反复出现,贯穿全文,意蕴深远,既象征了健康、自然的湘西人民的优秀品德,又表现了湘西落后的生活方式。8. 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划线句子中的“痛苦”“忧郁”。(4分)9. 学校文学社“最美散文”栏目将刊发本作品,作为该栏目的编辑,你准备为《老伴》 写一段推荐文字。请结合文本,从内容、情感两方面写一段简要的推荐文字。(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材料一:问者曰:“徒术①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 ”对曰:“申不害,韩昭侯之佐也。韩者,晋之别国也。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则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 故托万乘之劲韩,七十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武王死,昭襄王即位,穰侯越韩、魏而东攻齐,五年而秦不益尺土之地,乃成其陶邑之封。应侯攻韩八年,成其汝南之封。自是以来,诸用秦者,皆应、穰之类也。故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主无术以知奸也。 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故乘强秦之资数十年而不至于帝王者,法虽勤饰于官,主无术于上之患也。”(节选自《韩非子·定法》)【注】①术:《韩非子》有:“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材料二:圣君任①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后身佚而天下治。失君则不然,舍法而任智,故民舍事而好誉;舍数而任说,故民舍实而好言;舍公而好私,故民离法而妄行;舍大道而任小物,故上劳烦,百姓迷惑,而国家不 治。圣君则不然,守道要,处佚乐,驰骋弋猎,钟鼓竽瑟,宫中之乐,无禁圉也。不思不虑,不忧不图,利身体,便形躯,养寿命,垂拱而天下治。是故人主有能用其道者,不事心,不劳意,不动力,而土地自辟,困仓自实,蓄积自多,甲兵自强,群臣无诈伪, 百官无奸邪,奇术技艺之人莫敢高言孟行以过其情、以遇其主矣。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周书》曰:“国法,法不 一,则有国者不祥;民不道法,则不祥; 国更立法以典民,则不祥;群臣不用礼义教训, 则不祥; 百官服事者离法而治,则不祥。”故曰:法者不可不恒也,存亡治乱之所以出,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故曰“法”。(节选自《管子 · 任法》)【注】①任:依靠。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3分)设告相A坐而责其实B连什伍C而同D其罪E赏厚而信F刑G重而必。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辞,文中指言辞,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无辞让之心,非人也”中的 “辞”意思不同。B.饰,文中指装饰,与《谏逐客书》中“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 者”中的“饰”意思相同。C.垂拱,称颂帝王无为而治。与《谏太宗十思疏》中“鸣琴垂拱”中的“垂拱” 意思相同。D.辟,文中指开辟,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中的 “辟”意思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昭侯时期,晋国旧法未废,韩国新法已颁,两法并存,标准不一,致国家治理混乱,危机四伏。B.秦国的许多实权者都利用秦国的富强,长年攻打其他国家,用来满足自己的私利,这是秦国国君不能用法治理的结果。C.管仲善用对比手法突出法制的重要性:失国之君舍弃法度而国家不安定,圣明的 君主依靠法度垂衣拱手安享天下。D.《 周书》认为,国法如果废弛多变,将导致国家治理混乱,国君和人民不守法,官员背离法律治理,都是不祥的。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主无术以知奸也。(2)国更立法以典民,则不祥;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14. 材料一、材料二都论述了以法治国的道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请简要概 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鹧鸪天 ·半死桐贺 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①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梧桐半死:晋崔豹《古今注 · 草木》:“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则所谓“合欢树”似即连理 梧桐。古诗文中例以“梧桐半死”比喻丧偶。15. 下列对苏轼《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A.“无处话凄凉”既有诗人苏轼自己因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而无法向亡妻诉说的沉 痛,又包括亡妻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的凄凉。B.苏轼这首悼亡词抒发了他对妻子诚笃的感情。在对梦境的淡淡追述中,他将生死 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写得极为沉痛。C.“清霜”二字,以秋天霜降后梧桐枝叶凋零,喻妻子死后自己也垂垂老矣。“头 白”二字一语双关,鸳鸯头上有白毛,而词人已是满头青丝渐成雪的年龄。D.“原上草,露初晞”以荒郊常见的“草” “露”为主要意象,运用对比手法将“露初晞”与后句的“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悲叹。16. 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的《鹧鸪天 · 半死桐》堪称古代悼亡篇 章中的双璧,同样以真挚、沉痛见称。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让小美联想起在《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师长自居,而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打消弟子们的顾 虑,让他们能够畅快地各言己志的句子“ , ”。(2)温庭筠《菩萨蛮 · 小山重叠金明灭》中“ ”一句,及辛弃疾 《菩萨蛮 · 书江西造口壁》中“ ”一句都用到同一种鸟的意象,但 表达的感情却并不相同。(3)小睿看到江中似雪的浪花.不禁想起宋代诗词中以“雪花”喻“浪花”的句子“ ,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柿子是秋季的吉祥果, 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寄予美好的期待,希望吃了它能够“柿柿顺心”“好柿成双”。但在吃柿子这件事上,有人夸它好吃又营养,也有人说它难吃又危 害健康。经常吃柿子,对身体有啥好处 柿子中含有的胡萝卜素,能帮我们抵御蓝光对视网膜的损伤,部分还可以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 ① ,还能促进皮肤的健康。柿 子中含有山梨糖醇,山梨糖醇有很强的亲水性,具有渗透作用,可以增加粪便的含水量, 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排便,改善肠道菌群,进而帮我们预防和改善便秘。除此之外,吃 柿子还能补充维生素 C, 一个大磨盘柿子差不多有250克,而一个甜柿子约为150克, 吃一个柿子可以满足一般人群每日维生素C 需求量的50%左右,利于身体维持正常的免 疫功能。不过, ② ,毕竟它的热量为74-80kcal/100g,是柑橘类水果的近2倍,碳水化合物高达18%左右,比土豆和红薯还高呢。吃一个大磨盘柿子摄入的热量几乎相当 于一大碗米饭了,每天吃太多真的会胖。至于柿饼外面的白霜,并不是商家涂抹的防腐 剂,而是柿子被晒成柿饼时,水分逐渐蒸发,果肉里所含的葡萄糖和果糖逐渐渗透到表 皮,凝结形成白色粉末。它是可以放心吃的,无需刻意洗掉。柿饼水分含量因为比新鲜 的柿子低,糖分含量高,限制了微生物的繁殖,所以保质期较长, 一般大约可达半年以上。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19.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吃柿子的好处。每点不超过8个字。(3分)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 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是未庄赛神的晚上。这晚上照例有一台戏,戏台左近,也照例有许多的赌摊。做戏的锣鼓, 在阿Q耳朵里仿佛在十里之外;他只听得庄家的歌唱了。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他兴高采烈得非常:“天门两块!”他不知道谁和谁为什么打起架来了。骂声打声脚步声,昏头昏脑的一大阵,他才爬起来,赌摊不见了,人们也不见了,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几个人诧异的对他看。 他如有所失的走进土谷祠,定一定神,知道他的一堆洋钱不见了。赶赛会的赌摊多不是 本村人,还到那里去寻根柢呢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 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 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 两个嘴巴,热刺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 ——虽然还有些热刺刺, ——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他睡着了。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赢了一堆洋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6分)22.下列各句中的冒号与文中划横线句中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有问题,说亮就亮;有缺点,说改就改:他这个率真的性子,大家都很了解了。B.质量好的文化产品应该符合以下标准:先进的政治性,较高的学术性,鲜明的 风格。C.正方金岭:对方辩友请注意。我说的是不适合旅游业,并不是说不适合发展旅 游业。D.本店经营品种:服装、鞋帽、钟表、玩具和家用电器。四、写 作 (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试卷语言运用Ⅱ文本即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体现,有人说“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有人说“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 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 . ( 3 分 )B2 . ( 3 分 )C3. ( 3 分 )D4. (4分)赞同。①姚鼐“镕铸唐宋”理论,超越同时期明清诗坛的诗歌创作主张,将宗唐诗 风的模拟与宗宋诗风的新变相融合,以取长补短。(2分)②提出了从模拟到脱化的具体路径,以期通过“镕铸”成就最高的唐宋诗歌形成清诗的新 风貌。(2分)不赞同。诗歌重在展现诗人的性情与天赋,模仿会束缚诗人的个性。(2分)模仿会使创作缺乏创新,沦为模板化、套路化作品。(2分)(若有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即可)5. (6分)①都肯定学习熟读前人诗歌的价值。(2分)②都认为作诗应由模仿到脱化。(2分)③都肯定功夫和悟性的重要。(2分)6 . (3分)B7 . ( 3 分 )D8. (4分)①痛苦:由泸溪想到当年三位同伴在驿站被砍死、八名同伴在川边随军覆没,还有 许许多多熟悉的生命无端夭亡,故而痛苦。(2分)②忧郁:当年的“翠翠”已逝,幸存的老伴则伴着昏黄的灯光与鸦片苟且地活着,面对着 变动的人、事,在沉默和忍受中,自然感到生存寂寞与哀戚;时空广袤,宿命制约,在近 乎轮回的体验中,难免生发对故乡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沉重而无限的忧虑。(2分)9. (6分)①在文中,你会感受到湘西人民独特的生存境遇。老伴赵开明随着时间的无情流 逝和所谓的现代文明的“鸦片烟”毁去了形貌和活力。他的女儿正青春年少,但简直是她 母亲的翻版。文中交织着历史与现实、生命与自然、个体与整体、情感与理性。②在文中, 你能感受到作者蕴藏的热情和隐伏的悲痛。作者在新与旧的对照中深感惆怅与焦虑,既希 望家乡有变化,受文明的熏陶,但又不希望变成像老伴赵开明那样——麻木、健忘、衰老, 像赵开明的女儿一“承”不变,安于现状,最后怀着对乡土的热爱,对重塑家乡民族品德、 恢复人性中自然美好的东西寄予了希望,期盼湘西人民用“橹歌”的精神和热情,重新装 扮生活。(第①点内容3分,第②点情感3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10 . (3分)BEF11 . (3分)B12 . (3分)B13 . (8分)(1)所以打了胜仗,大臣就尊贵起来;扩大地盘,就建立了私人的封地:这是君主不能 用术去了解奸邪的缘故。(4分,“益”,扩大;“立”,建立;“知”,了解,各1分,句意1 分 )(2)国家擅改已立的法度来管理人民,不祥;大臣们不用礼节和法制来教育训导百姓, 不祥。(4分,“更”,擅改;“典”,管理、治理;“教训”,教育训导,各1分,句意1分)14. (3分)①材料一强调“法”与“术”的关系,认为不能只有“法”而没有“术”(或“法”“术”要兼用)。②材料二强调法的重要作用,法是昏君失国的原因,也是圣明君主垂拱而治的手段,同 时法要统一,要坚持,不能随意更改。(答出两点3分)15 . (3分)D16. (6分)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的上片是写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下片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贺词由实入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如苏词中“小轩窗,正梳妆”,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③ 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苏词的“明月夜,短松冈”,贺词的“原上草,露初晞”, 作者借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④ 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的“鬓如霜”,把鬓发比作寒霜,把自己的辛苦遭逢 与对亡妻的思念交融在一起。贺词上片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 偶,刻画出作者的孤寂、伤悲的情状。(每点2分,写出3点即可)17 . (6分)(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2)双双金鹧鸪 山深闻鹧鸪(3)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云安风景愚能说 苍峡风掀浪如雪18. (4分)①不仅能更好地保护眼睛健康 ②柿子虽好可别贪吃(每空2分)19. (3分)①保护眼睛和皮肤②改善便秘③维持正常免疫功能(每点1分)20. (4分)应改为:因为柿饼水分含量比新鲜的柿子低,糖分含量高,限制了微生物的繁殖, 所以保质期较长,一般可达半年以上。21. (6分)①原句使用了顶真修辞,强调赢钱的过程;改句陈述了赢钱的结果;②原句还连 用短句,语势贯通,节奏明快,表现出赢钱的愉快心情;改句语言表达较平淡,无明显 感彩。22 . (3分)A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