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含答案)积累与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 题。金黄色的阳光在玻璃窗上翩然起舞,花园里粉色的海tánɡ 在风中摇曳生姿,花间蜂蝶时时飞舞……看到此情此景,往事在我头脑中次dì 浮现,我不禁萌发出一展歌喉的冲动。1. 给加点的字注音。(1)金黄色的阳光在玻璃窗上翩( )然起舞。(2)我不禁萌( )发出一展歌喉的冲动。2. 根据拼音写汉字。(1)海tánɡ( ) (2)次dì(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青年胜在年轻,但也囿于年轻,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难免手足无措。B. 青年唯有拥有锲而不舍的韧劲,才能成为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材。C. 河水开始喧嚷,柳丝拉开春的帷幕,新的生命终将在草长莺飞的春天里绽放。D. 四季周而复始地不停循环,但每年的气候现象并不相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4~6题。风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之一。地球表面被厚厚的大气层包裹,作为流体,大气每时每刻都处于运动之中,它在水平方向的移动被称为风( )风拂过了沧海桑田,在文学作品中留下了许多踪迹,它曾把细柳装扮成碧玉,让海棠“绿肥红瘦”,也曾无情地打在雪夜回家之人的身上。_______,风既没那么自由自在,也不敢肆意妄为,而是经常被神魔们操控着。4.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B. 风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C. 风是最常见的自然界中一种天气现象。D. 风是一种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5.在语段中的括号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6.下列填入语段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过在小说《西游记》中B. 小说《西游记》也不例外C. 所以在小说《西游记》中D. 以小说《西游记》为例7.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1)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 )(3)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 )8. 根据《经典常谈》的内容,完成下表。三《礼》第五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1)“________________”的大牌位。《说文解字》第一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是指(2)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书第七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的一句熟语。“五经”是指(3)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建议中学生阅读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尤其是阅读一些反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但遗憾的是,在电脑、手机等无孔不入的时代,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作品、漫画代替经典名著阅读,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不少中学生也因此逐渐降低甚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语言表达能力也大幅度下降。说说上面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2)针对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你有什么好建议?(至少两条)阅读理解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10、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好处?11、通读全文,理清课文思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本文是一篇语言生动的说明文,按照________顺序来安排说明内容。课文首先介绍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具体事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谈决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1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诗句,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材料一:三星堆遗址发掘,无论是发掘技术还是多学科研究,都站在了世界考古的前沿。在实验室里,一件青铜器形状的白色硅胶套摆在桌上,这是为新发现的青铜尊量身定制的3D打印“防护服”。青铜尊器型大,采取传统的石膏固定提取,容易破碎。因此,先用3D扫描仪采集数据,再在3D打印出的模型上制作好硅胶保护套,给文物穿上后再提取。3D打印技术用在考古发掘上还是第一次。2020年底重启的三星堆考古汇聚了多种科技手段的恒温恒湿的考古发掘舱、多功能考古操作系统、文物应急保护平台、可以远程传输数据的专家会诊室……这些技术保障使得发掘与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成为可能。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第24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从“雨水”开始倒数,历经二十四个节气,最终落至“立春”,观众从中看到了人工智能、AR、裸眼3D等多种技术综合运用所呈现出的辉煌的时间文化,惊艳了世人,将中国气韵传递给了全世界。材料三:材料四:数字化是将博物馆资源有效转化为传播动能的重要手段。故宫高度重视藏品数字化进程, 从2020年开始, 每年采集7万到7. 5万件文物信息, 现在已公开发布8. 3万件文物影像,并建立了“数字多宝阁”“故宫名画记”等展示平台。“《清明上河图3. 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数字展览备受欢迎。2021年,“‘纹’以载道——故宫沉浸式数字体验展”,以5. 3米高裸眼3D文物呈现纹样世界。数字化展示突破实体展览的局限,观众参与度和体验感更强,满足了“触摸”文物的心理需求。(以上材料均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4. 对以上四则材料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青铜尊器型大,采用3D打印技术可以为青铜尊量身定制“防护服”,青铜尊就可以不会破碎。B. 2016年,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C. 2020年,我国科研投入经费总量24393. 1亿元,同年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球排第14位。D. 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故宫高度重视藏品数字化进程。15. 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完成下面表格。16. 根据材料四,完成下面对话。佳欣听说春明参观故宫博物院回来了,好奇地问春明。佳欣:这次去故宫博物院参观数字化展览,你有什么新的体验吗?春明:(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佳欣:真羡慕你,我也想去。春明:值得一去,(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佳欣:我真为我们国家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灿烂骄傲啊!(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抽丝剥茧 一窥古老文明顾万发①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丝绸不只在人的衣着中担当重要角色,在礼仪、信仰、科技以及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中,也都发挥了极其独特的重要作用。②丝绸在中国的出现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依据考古发现,距今8500年左右的河南贾湖遗址已发现丝蛋白;距今7000至6000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双墩文化和半坡文化已发现蚕的图像或蚕蛹雕刻;距今5300年左右,北到渤海、南到长江的广阔区域内,有关蚕文化的考古发现已非常丰富,如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玉蚕、仰韶文化淅川下王岗遗址的蚕蛹等。其中,郑州在这一时期多个遗址发现的丝绸和家蚕蚕雕最为令人瞩目。③至今,郑州已在双槐树、青台、汪沟、楚湾等4处遗址都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丝绸,多数保留有清晰的经纬结构,这是目前全国发现丝绸实物中时代最早的,也是最为集中的。尤为重要的是,科技考古专家发现,这些丝绸在制作过程中已使用了原始脱胶技法,有的已运用绞经结构,这种丝织物即是罗。青台遗址发现的罗还染了色,被称为绛色罗,这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丝织品。④双槐树遗址还发现了一枚牙雕蚕。相对于以往发现的蚕蛹、蚕画而言,这枚牙雕蚕更为重要,原因在于,其造型较为写实,头昂尾翘,正是吐丝或者即将吐丝状态的蚕,使得人们从实物即可看出其是一只家蚕的造型。继而从蚕造型及丝绸等的考古发现,即可判断出在仰韶文化这一阶段,野蚕已经驯化,家蚕已出现,时人特别重视蚕吐丝,养蚕缫丝已成时代新业。⑤《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时代“淳化鸟兽虫蛾(yǐ)”,说的便是远古时期的驯化之事。其实,考古学和人类学等研究表明,何止鸟兽虫蛾,各种农作物甚至人本身都是一个逐步社会驯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人类的历史即是一部驯化史。野蚕到家蚕,似乎只是人们驯化多种动植物中的一种而已,但这对于特别重视农桑文化的中华文明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因为从此中华文明农桑并重和“礼乎玉帛”的重要特征清晰地出现了,并且从此这一特征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底色,同时也成为中华文明在世界古老文明中独树一帜的重要代表。⑥郑洛地带或曰河洛地域,是中原的核心区域,在古代被视为“天地之中”。约5300年前,在这里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瓮城,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出现了“北斗九星—极星”崇拜等精神信仰和宇宙观。一系列考古学、人类学和天文学等学科的研究表明,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郑洛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是当时灿烂的中华文化星河中耀眼的一颗。这一亮丽的文明图景,被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描述为“河洛古国”。⑦专注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林梅村先生讲,最能说明中华文明对于旧大陆其他古文明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即是中国的丝绸发明及其在古典世界的传播。显然,“河洛古国”的家蚕驯化和丝绸发明,无疑是这一历史链条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1月3日)17.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从丝绸在礼仪、信仰、科技以及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极其独特的重要作用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的。B.在仰韶文化阶段,时人特别重视蚕吐丝,养蚕缫丝已成时代新业。C.野蚕到家蚕的驯化过程对于特别重视农桑文化的中华文明而言,是一个相当重大的历史事件。D.距今5300年左右,郑洛地带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18.请概括第③段写出了哪些考古发现?19.第②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说说其作用。20.分析第⑦段加点词语的语言特点。……最能说明中华文明对于旧大陆其他古文明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即是中国的丝绸发明及其在古典世界的传播。(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衰老及其表现 张 炜文学写作本来就是千姿百态。如实说,有强烈的个人印记,那只是杰出的标志和基础。人到了一定年纪,更喜欢“实”的东西,作品的“实”感越强,就越具备接受的优势。一些作家的故事源自家人和家乡,就会增强代入感,少一些编造的痕迹。念念不忘真实地复述,直到完成整个写作,往往更能够自然放松地记录和发挥,脱离一个时期的局限,突破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对于当下的文学写作,人们希望它们之间不要那么相像。用一种特异的固定的腔调讲述一个“圆熟”的故事,并不是吉兆。某种“文学”的语调,或许看上去很“专业”很“可爱”,但它不会是最优秀的。我们看到,每个年代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种“集体语调”,这是“总语调”,下面还有很多“分语调”:公文有公文的语调,新闻有新闻的语调。但一个优秀的作家要努力摆脱这种“集体语调”,进而还要脱离那些“分语调”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拥有自己的语言方式。这是进入语言艺术的基本条件。能够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成熟的写作,不是抵达语言层面的“圆融”和“娴熟”,而是生气勃勃的、个人的。哪怕粗粝些也好。在旧有的言路和思路上滑行是舒畅的,但也是平庸的。那种滑行有时会习而不察,自然而然,自我满足。当有了警觉和戒备,有了自省和不安,才会停滞一下:停下来变革,从而谋求新的开始。文字的一味堆积不等于生命的复杂呈现,而常常会是单调的重复。重复什么 也许主要不是故事,不是语言,也不是思想,而是气象。气象不再有生鲜和拓展感,境界依旧,生命正在僵持和老化。老化的生命为了证明自己仍然活跃,就会喋喋不休。但是这种述说是没有生气的,不会尝试自我批判,不会造自己的反。一再地迁就自己的脾气和习惯,可能就是衰老的表现。我们常常说起一位大画家的“衰年变法”。衰年不必悲哀,悲哀的永远只是固守和迁就自身。我们都看到了毕加索的晚年折腾,有许多人对他的胡涂乱抹不表赞同。但有一点却透露了他的生猛本性:不屈服于衰老,不依从熟练的笔路,哪怕顽皮荒唐一番,也要证明自己的活力。这很了不起。当然了,他感到了时间的紧迫,所以稍稍草率了些,焦虑过多,不再像以前那样自信、用心和沉着。这是他的弱点。革命性的大胆拓进与极大的耐心相结合,才是最难的。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是彻头彻尾的大师了。这样的艺术家也许只有一种天敌,那就是托尔斯泰型的。后者专注认真执著到骨子里,没有任何机心与算计,探究下去,无倦无悔,直至最后。 艺术家的诚实,在现代主义之后,也许会成傻帽之念。可是自古至今,还没有什么能够取代这种老实朴素的途径。这是不可存有侥幸的。“现代主义”的生猛许多时候是受到时代病菌侵蚀的,然后走向无根底的翻腾和折腾。现代人更加明白时不我待,但不明白时间的另一种豪掷方式:轻率自欺的形式主义大行其道。几乎所有这种形式主义都有人叫好,有人觉得稀奇,于是就进一步得到了鼓励。这是误解和伤害。时间不是这样对待的,心灵不是这样对待的。时间和生命是一回事。生命的勇气其实就是沉着的反抗。只有反抗而没有沉着,反抗就是无力的。巴尔扎克以生猛著称,他有豪言并部分地实现了。他只是在第一阶段深入地向前挺进,比如一个击锤者,抡圆了。但是他的生命并没有迎来自己的变法期,只迎来了疲惫期。如果生命再延长一些,我们就会更明确地看到他怎样面对一些大问题。那时候他会不会真正地生猛下去,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艺术生命的坚韧需要两个以上的阶段才能考察,这是极复杂的事情。有的作家据说拥有“三届青春”,如德国的歌德。但是我们看不清晰。如果有两届,这对于所有作家艺术家已经相当不错了。现在看毕加索起码有两届,中国的齐白石可能也有两届。上苍给予一个艺术家的时间长一些固然好,但他们浪费或奢侈地使用上苍给予的时间也是很常见的。艺术生涯,有时候开头就是结尾,另有可能结尾只是开头。诗性生命的发展和演变相当诡异不测。为了对付种种磨损,写作者会求助于“生活的真实”。那些粗糙的生活被一颗童心处理过,既是原生态的,又是新鲜可爱的。有些生活离我们似乎很远,但又如在眼前。它们原来一直在重复和循环,不知疲倦。生活没有疲倦,是我们自己疲倦了,这很有意思。老人所表达的童年意趣,与今天的孩子常常并无二致。也就是说,童心是相通的,生活是继续的。不理解过去的生活,也就不理解今天的生活,也不会更好地向前。从这个意义上说,像孩子一样讲述故事,既常忆常新,又脍炙人口。不失时机地回到童年,是防止衰老的良方。以童年的视角看过来,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是这样有趣或神奇。我们于是大为不安,会用多种办法去解决心灵问题。我们面临的问题原来是这样多,再也不能忍受。那么好吧,让心灵的突破力变得超乎想象。革命的笔触就此发生。在此过程中会悟到很多。他是一个老手,不是新手;可是他就像新手一样,冲动很多,创造力依然旺盛,爆发力十分强大。因为不安太多了、张力太强了。他可以不停地写下去,他的创作丰华期好像才刚刚开始。他可能会折腾很长一段时间。(有删改)2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优秀的作家应摆脱各种“集体语调”和“分语调”的束缚,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这是保持创作活力的重要因素。B.作者对“现代主义”的部分生猛现象持批判态度,认为其受到时代病菌侵蚀而走向折腾,体现出他对诚实朴素的创作态度的肯定。C.巴尔扎克在创作的第一阶段虽有生猛表现,但没有迎来变法期便进入疲惫期,表明持续创新变革对艺术生命的长久延续至关重要。D.作者提到以童年视角看待生活可防止创作衰老,是因为童年视角可以摒弃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因素,让写作回归到纯粹的状态。2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出“文学写作本来就是千姿百态”的观点,引出后文对文学写作应变革求新、避免单调重复等内容的进一步阐述。B.文章将“成熟的写作”与“在旧有的言路和思路上滑行”两种写作方式放在一处分析,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优秀写作的特质。C.文章以毕加索的晚年折腾为例,又提及巴尔扎克等人的创作历程,通过对多个具体事例的分析,使观点的论证更加充分有力。D.文章语言凝重深沉、含蓄深刻,比如“一再地迁就自己的脾气和习惯,可能就是衰老的表现”等句子蕴含哲理,富有启发性。2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艺术生涯,有时候开头就是结尾,另有可能结尾只是开头”这句话的理解。 24.文末人称由“我们”变为“他”,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简要分析。答案1、(1)piān méng 2、(1)棠 第 3.D 4.B 5.D 6.A 7.(1)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2)打比方 (3)举例子、下定义 8.(1)天地君亲师 (2)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3)《易》《书》《诗》《礼》《春秋》9.(1)示例:不少中学生逐渐降低甚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语言表达能力也大幅度下降。(2)示例:①学校可以开设有创意的阅读社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②可定期在班级举办读书会,鼓励学生介绍或推荐优秀书籍,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10、将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点出了说明对象,新颖别致,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11、逻辑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12、“凡是”“都比”这两个词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现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13、因为纬度的因素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所以塞外八月就下雪。14、A15、(1)我国科研投入经费总量逐年增加(2)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球排名逐年上升(3)科学技术的保障使得发掘与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成为可能(4)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呈现辉煌的时间文化,惊艳世人,将中国气韵传递给全世界16、(1)我体验了《清明上河图3. 0》高科技互动艺术,还参观了故宫沉浸式数字体验展(2)数字化展示,不光让我们的参与度更高、体验感更强,还能“触摸”文物呢17.A18.①仰韶文化中晚期丝绸,多数保留有清晰的经纬结构。②有些丝绸在制作过程中已使用了原始脱胶技法。③青台遗址发现的罗还染了色。19.举例子,列举了考古发现的多处丝绸遗址,真实有力地说明了丝绸在我国的出现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我国丝绸历史悠久)。20.“最”表示程度,在这里准确地说明了“中国的丝绸发明及其在古典世界的传播”的影响力之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21.D 22.D23.①“有时候开头就是结尾”意思是有些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仅仅单调重复初始的模式,缺乏创新与突破,艺术生命早早停滞;②“另有可能结尾只是开头”意思是有些艺术家即使到了艺术生涯的后期,仍能开启新的创作篇章,使艺术生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4.①从宏观的“我们”转入微观的“他”,将视角聚焦到具体的创作个体上,表达对创作个体突破自我的期许;②人称的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层次递进,结构更丰富;③增强代入感和感染力,引发读者对如何保持创作活力的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