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4-2025学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二)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成中英先生在《论中西哲学精神》一书中曾经写道: “世界上有两种人会走哲学的探索之道。一种人是想追求宇宙的真实,想从知识上去掌握存在的真理;这种人探索哲学的动机是理性知性的。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知识惊诧’,也许就是指这种哲学的冲动。另一种人是基于对人生和社会的感遇,亦即基于某种存在境遇而引发对哲学的兴趣。这种探索哲学的动机是实践的、生活的。 《易·系辞》中所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的 ‘忧患’ ,可说是第二种探索哲学的因缘。”成先生认为,这两种因缘的差别在哲学的源头之处,决定并且显示了中西哲学品质的不同。西方哲学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是身外的宇宙,是把自己作为认识主体之后,进而确立的认识对象——世界。西方哲学的第一次发问和回答都是这个世界的本源问题。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的关注却在于人,在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社会生活。中国哲学的探求之情乃是激发于对人生和社会的感遇。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认为,中国哲学回答的是:人,单就成为一个人的角度,应当如何去做的问题。他写道: “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不单要知道它,而且要体验它。”在这里妈友兰先生又引用金岳霖的话来突出中国哲学家的人生追求: “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连续地、一贯地保持无私无我地纯粹体验,使他能够与宇宙合一 ”整个中国哲学一方面存学理角度追求个人内心的圣洁,追求个体行为的高尚;同时:更注重在自己个人身上,在生活现实当中实现这种哲学追求,在中国哲学的探求道路上,生命的全面彻底投入,是它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中国人的内在精神中,又养成了人与自然天生的和谐。中国文人特别注重在自由山水中作生命的怡养和享受。在这样的文化基础和逻辑道路上发展,它的当然结果就是:在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场景里,文人墨客可以挥洒他们的才情,舒展他们的生命。所以,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之济世情怀的孔子也有纵情山水的审美梦想,当听说曾点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夫子也不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先进》)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上,展开了中国传统文人鲜活生动、丰富多彩、热情四溢的艺术化、审美化的生存状态。在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我们也常常见到“无须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隐逸闲适;“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自在洒脱;“把酒临风,宠辱偕忘”的志士情怀;“明月松间,清泉石上”的优雅诗意。中国传统文人就是这样自觉地在这天然的美妙与绚丽中间怡养自己自由超脱的人生,抒发主体的情怀,将自我的浪漫情怀寄托于山水之间,与自然在本质的合一中同欢共乐。总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人生美学,它是以人为中心、基干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的人生美学。同时,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美学理论研究也表现出一种真挚与鲜活,它没有庞杂严密的理论体系,较少西方式的精密细致的逻辑推理,但却有精妙审美体验的点滴总结和直接表述。魏晋时期美学理论推崇“神与物游” “气韵生动”,唐代提倡“离形得似” “境生于象外” “以心性为本”,在明之后则主张“发乎情性,由乎自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中国传统美学始终在感性化地倡导和追求“境外之象、言外之意”,追求“飞鸿泥爪之痕、羚羊挂角之迹”,追求“物我两忘之境、心斋坐忘之怀”,追求“同自然之妙有” “度物象而取其真”的艺术之本源,追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审美想象空间。(摘编自刘长庚《生命的投入与怡养——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材料二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中华美学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本质进行提炼,在审美层面上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气派,是中华民族对于美的一种理性的抽象概括,其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而中华美育精神,则是中华美学精神在民族实践活动当中的现实呈现。美育是人文教育,面对的是人的精神和文化世界。当前,美育仍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中的相对薄弱环节。总体上,我们还应围绕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华美育精神,加强对其历史生成、独特观念、丰富形态的深度研究,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内涵,用中华美学和美育精神滋养青年一代;同时充分发挥美育的主导作用,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引领青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他们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之美。(摘编自金一斌《以美育人 以美成人——美育探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成中英先生认为中西哲学高低不同的品质是由二者探索的因缘差别来决定的。B.中国哲学在学理与实践上均追求个体行为的高尚,体现“知行合一”的精神。C.中国古代哲学在人生美学探寻与美学理论研究上都注重生命全然地鲜活投入。D.中国传统美学始终致力于超脱表象限制,注重追求艺术本源与审美想象空间。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成中英先生认为在哲学探索的动机上,西方人表现为外求、而中国人注重生命内求。B.学习中国哲学的目的并不是要获得“内圣外王”的知识,而是应侧重培养这种人格。C.孔子之所以肯定曾点的理想,是因为曾点所描绘的情景正与孔子的审美理想相契合。D.作者引用《兰亭集序》中的场景主要是为了说明中国传统文人的确具有浪漫情怀。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做法的一项是(3分)A.提倡阅读《诗经》 《离骚》等传统文学作品,培养青年健康审美情趣。B.推广数字化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开发文化精品数字内容。C.艺术院校设置了“下乡采风”类课程,赋能乡村振兴,再造美的现场。D.高中学生参加奥林匹克学科竞赛,锻炼思维能力,培养科技创新精神。4.材料一多次进行中西哲学对比,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4分)5.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 “做好美育工作,要扎根时代生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请根据材料谈谈传统美育精神对当下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从师记刘跃进1977年年底在北京密云山区参加高考后,我在1978年的春天走进南开大学。从那时起,我有幸得到很多老师的指点、逐渐走上学术研究之路。大一时,同学们都很兴奋,多聚焦当代文学,关注文坛变化。每有新作问世,大家都争相传阅,争论分析,常常彻夜不眠。不久我们班就成立了文学社,分为评论组、诗歌组、小说散文组、戏剧组等,大家经常凑在一起,交流文学创作和评论心得。同学们还把自己的作品贴在墙上,供人赏鉴。进校不到一个月,中文系同学又创办了《春芽》杂志,蜡板油印,人手一册。大家的心思都在文学创作上,暗暗较劲,看谁能最早出头。开始上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时,我并没有多少兴趣。杨成孚老师、郝志达老师讲先秦两汉文学。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从事古代文学研究工作。1979年春天,叶嘉莹先生回到祖国讲学,我们77级、78级是叶先生回国讲学的第一批学生。2019年,南开大学举办了庆祝叶嘉莹先生归国执教40周年大会,我代表老学生发言,大意如下:四十年前的春天,叶先生来南开执教,我是先生的第一批学生。查日记,叶先生在南开的第一讲是1979年4月24日,在第一阶梯教室。老人家用自己的诗句“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作为开场白,一下子就把我们全都吸引过去。那天,先生整整讲了一天。那周有两个半天自习课,也都用来讲课。此后,先生白天讲诗,晚上讲词,讲《古诗十九首》,讲曹操的诗,讲陶渊明的诗,讲晚唐五代词,讲座一直安排到6月14日。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每堂课,学生们都听得如痴如醉,不肯下课,直到熄灯号响起。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叶先生的诗句形象地记录了当时上课的场景。叶先生的课,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此后,我便成了叶先生的忠实粉丝,先生到北京讲课,只要我知道,就一定要去旁听。我在清华大学讲授古典诗词,也模仿叶先生的讲课风格。先生的重要著作,自是案头常备,也是常读常新。今天,我能有机会当面向叶先生表达敬仰和爱戴之情,非常激动,非常荣幸。先生对我的教诲,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是叶先生的课在蓦然回首之间就改变了我的学术选择。1979年5月3日,叶先生讲王国维《人间词话》,讲到词的三重境界,引申到人生的三重境界,对我影响极大。我们这些高考恢复首批进入大学中文系的人,大多来自农村、兵营、厂矿,有着比较丰富的人生阅历,也多怀抱着文学的梦想。对我而言,当作家梦不再的时候,很自然地,就转向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研究。听了叶先生的课,我才知道古典文学原来这么美,完全颠覆了此前对古代文学课程刻板、政治化的印象。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叶先生点燃我的古典文学研究梦想,是叶先生引导我去追寻古典文学世界中的“那人”,迄今整整四十年。第二句话是叶先生让我们理解了文学的力量在于兴发感动。她引赵翼的话说: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一个文学工作者,对人生、对社会要有丰富的体验、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叶先生的《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将杜甫的创作放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站在历史的高度给予理解,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杜甫创作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时代,离不开人民,更离不开崇高的思想境界。这些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第三句话是叶先生的言传身教让我们知道,生命的意义在于生生不息的追求。叶先生说,忍耐寂寞也是人生的一大考验。她常引顾随先生的话教育我们: “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哀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先生一生,备尝苦难,但对祖国、对文学的热爱,始终如一。1979年6月14日,先生暂时告别南开大学,要到北京大学去讲座。那天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我的日记这样写道: “两个月来,叶先生渊博的知识、诗人的气质、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都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叶先生不仅仅向我们传授中国古典诗词的知识、更是向我们传递一种人生哲理和向上的力量。她说: “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真诚则是追求真理的重要途径。做人做事要真诚,学习钻研要真诚。真诚是做人的重要标准,古代这样,今天也是如此。”那天,我的日记还记录了叶先生的一首词: “虽别离,经万里,梦魂通。书生报国心事,吾辈共初衷。天地几回翻覆,终见故国春好,百卉竞芳丛。何幸当斯世,莫放此生空。”今天读来,依然感动。近一个世纪以来,老人家用生命书写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那种真挚、深情的爱,是叶先生传授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以来,我们的古代文学研究比较僵化,多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叶先生的讲座,如春风化雨,让我对古典文学之美有了一种全新的感知。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在学校有老师面授知识,离开学校有目录学作引导。更何况,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老师无处不在,老师永远相伴。韩愈《师说》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杜甫《戏为六绝句》说:“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在我过去40多年的求学经历中,老师们的影响既广且深。他们不仅传道、授业、解惑,那种坚忍不拔的人格魅力和实事求是的学术品格,更是激励我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进入南开大学求学之初,表现出了对文学极大的热情和追求,并自觉进行文学创作实践,也寄寓了崭露头角的希望。B.作者写其对杨成孚、郝志达老师的课不感兴趣,是为了与下文喜欢叶嘉莹先生的课形成对比,突出叶嘉莹先生上课之精彩。C.文章在叙事过程中穿插了若干个时间点,如1977年、2019年等,不同时空交织,更充分地表达作者对师恩的铭记与感念。D.文章无论是前后部分所讲述的内容,还是中间作者代表老学生发言的内容,都流露出真挚的情感,显示出学者创作的真诚。7. 关于作者代表老学生发言的这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叶嘉莹先生是作者学术研究的领路人,如果没有叶嘉莹先生来南开大学执教,作者就不可能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B.作者体会到,对人生和社会丰富的体验与深刻的认识是文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诗歌、感受文学力量的必要条件。C.叶先生言传身教,给予学生丰富的精神财富,其中最宝贵的是她用生命书写出的对祖国历史文化真挚、深情的爱。D.作者在讲述跟从叶先生学习的经历时,结合日记本上所记录的内容,这样写强化了所讲述内容的真实性与严谨性。8.叶嘉莹先生的古典文学课为什么能对学生产生前所未有的吸引力 (4分)9.作者回忆跟从叶嘉莹先生学习古典文学的经历时,多次引用叶先生的诗词来讲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说明。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讳威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姓郭氏,沛威,字文仲,邢州尧山人也。或云本常氏之子,幼随母适郭氏:故冒其姓焉。帝生三岁,家徙太原。居无何,皇考为燕军所陷,殁于王事。帝未及龆龀,章德太后蚤世,姨母楚国夫人韩氏提携鞠养。及长,形神魁壮,趣向奇崛,爱兵好勇,不事田产。天祐末,潞州节度使李嗣昭常山战殁,子继韬自称留后,南结梁朝,据城阻命,乃散金以募豪杰。帝时年十八,避吏壶关,依故人常氏,遂往应募。帝负气用刚,好斗多力,继韬奇之,或逾法犯禁,亦多假借焉。尝游上党市,有市屠壮健,众所畏惮,帝以气凌之,因醉命屠割肉,小不如意,叱之。屠者怒,坦腹谓帝曰:“尔敢刺我否 ”帝即剚其腹,市人执之属吏,继韬惜而逸之 其年,庄宗平梁,继韬伏诛,麾下牙兵配从马直,帝在籍中,时年二十一。帝性聪敏,喜笔札,及从军旅,多阅簿书,军志戎政,深穷綮肯,人皆服其敏。尝省李琼,琼方读《阃外春秋》,即取视之,曰:“论兵也,兄其教我。”即授之,深通义理。天成初,明宗幸浚郊。时朱守殷婴城拒命,帝从晋高祖一军率先登城。晋祖领副侍卫,以帝长于书计,召置麾下,令掌军籍,前后将臣,无不倚爱。开运末,契丹入汴,晋帝北迁。帝与苏逢吉、杨邠、史宏肇等劝汉祖建号,以副人望。汉高祖即位晋阳,时百度草创,四方犹梗,经纶缔构,帝有力焉。………史臣曰:周太祖昔在初潜,未闻多誉,洎西平蒲阪,北镇邺台,有统御之劳,显英伟之量。期月而弊政皆除逾岁而群情大服何迁善之如是巂应变以无穷者也,及鼎驾之将升,命瓦棺而薄葬,勤俭之美,终始可称。虽享国之非长,亦开基之有裕矣。(选自《旧五代史·后周·太祖纪》,有删减)材料二春,正月,丁卯,汉太后下诰,授监国符宝,即皇帝位。监国自皋门入宫,即位于崇元殿,制曰: “朕周室之裔,虢叔之后,国号宜曰周。”改元,大赦。杨邠、史弘肇、王章等皆赠官,官为敛葬,仍访其子孙叙用之。凡仓场、库务掌纳官吏,无得收斗馀、称耗①旧所进羡馀物,悉罢之。犯窃盗及奸者,并依晋天福元年以前刑名,罪人非反逆,无得诛及亲族,籍没家赀.唐庄宗、明宗、晋高祖各置守陵十房,汉高祖陵职员、宫人,时月荐享及守陵户并如故。初,唐衰,多盗,不用律文,更定峻法,窃盗赃三匹者死。晋天福中,加至五匹。汉法,窃盗一钱以上皆死。又罪非反逆,往往族诛、籍没。故帝即位,首革其弊.(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一》,有删减)注释:①斗馀:指旧时官府仓场除了正常征收的粮食外,额外苛敛的部分。称耗:指旧时征粮时,在规定数量外,为弥补折耗而多收的数量。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期月A而弊政皆除B逾岁C而群情大服D何迁善之E如是F盖G应变H以无穷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蚤,通“早”,与《鸿门宴》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意思相同。B.假借,译为“借”,与《送东阳马生序》 “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借”意思相同。C.其,语气副词,表祈使,与《伶官传序》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其”用法相同。D.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与《活板》 “板印书籍”中的“籍”意思和用法均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郭威经历坎坷,在父母去世后,由亲戚帮助抚养长大,他文韬武略兼具,先后效力于李继韬、后唐庄宗、后晋高祖等人。B.郭威长相魁梧雄壮,性格勇猛尚武,曾因恃酒劲杀死气焰嚣张的屠夫而被抓,李继韬因爱惜人才,让他逃走,助其脱困。C.史官认为郭威先前未显达时毫无名气,直至后来在平定战乱中展现出超凡的军事领导才能,屡立战功,因而众人大为信服。D.前朝刑法严酷,动辄处死,甚至因一人之罪致满族抄斩,郭威即位后针对当时情况,实施了系列措施,体现出为政之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居无何,皇考为燕军所陷,殁于王事。(4分)(2)杨邠、史弘肇、王章等皆赠官,官为敛葬,仍访其子孙叙用之。 (4分)14.史臣评价后周太祖郭威“虽享国之非长,亦开基之有裕矣”。郭威通过哪些实际行动为国家开创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寄李儋元锡爫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注】①李儋元锡: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一说李儋、元锡是韦应物的两位友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从叙别开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回忆去年春天与友人分别的往事,流露出对别后境况的感慨。B. 颔联写诗人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面对眼前美好的春天景色却黯然神伤,陷入悲观虚无的情绪之中。C. 颈联写出诗人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不得志与多病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看到流亡的百姓又使他心怀惭愧。D. 尾联以感激友人的问候和亟盼其来访作结,道出寄诗的用意,作者望月相思,可以看出他极需友情的慰勉。16.本诗前两句与李煜《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相似,二者均以乐景衬哀情,但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在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主题班会上,王老师引用《屈原列传》中“ , ”两句话,让同学们认识到屈原志向高远,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2)同学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时,读到“ , ”这两句,对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英雄形象颇为叹服。(3)古诗词中,当诗人写到强烈的情感时,常常使用反问的手法来加强表达的语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2题。自微信开启“三天朋友圈可见”功能后,总有朋友向我吐槽这个功能带来的尴尬和误会,他们不少朋友成了朋友圈里的“小透明”,这些朋友用实际行动支持着这一功能——(甲),只向外界展示最近三天的内容。如果最近3天没发新内容,朋友圈里只有一条冷冰冰的横线,拦住所有的好奇和疑惑。社会学里有“自我呈现”的理论:人们在社交网络里希望展现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不同。换个角度 A 去想:我也有自己的隐私,不想透露给别人太多个人信息,为防止外界因看到“旧的自我”而对“新的自我”产生误会。这种解释确实有自洽的逻辑,但无法解释的是:新和旧的“界限”显然无法短暂到只有3天,毕竟,不会有人能做到3天一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境况在一定时间段内应该是差不多的,即使要变化,(乙),不可能以3天为单位实现“换代升级”。因此, “三天可见”的吊诡现象,不只是“自我呈现”的问题。①当今社交网络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②尤其是社交网络对 轻人更为熟悉乃至依赖,③平台也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④因此,⑤“三天朋友圈可见”的本质是基于网络和现实生活趋于合流的前提下进行自我保护的方式。毕竟,几乎没人希望自己成为橱窗里展示的“模特”,成为并未深交的“朋友” B 的对象。18.文中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你写一个句子,描述自己翻看“无设限且信息量很大”的同学朋友圈的感受,要求:语意完整,使用通感;通感贴切,表达流畅。(4分)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本文段摘编自《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时评文章,文中使用了若干个网络热词,有人说不规范,也有人说起到别样的效果。你的看法是什么 请以文中加点词“吐槽”为例简要说明理由。 (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以上漫画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2025学年顺德区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二)语文参考答案选择题 (每小题 3分,共27分)题号 1 2 3 6 7 10 11 12 15答案 A C D B A BDF B C B1. A2. C3.、D4.①突显中西哲学的本质差异,使中国哲学的特征更鲜明。例如通过与西方哲学关注身外的宇宙对比,鲜明地展现出中国哲学的关注对象在于生命本身这一特征。②中西哲学对比能加深读者对中国哲学特点的印象,从而更易于理解作者的观点。例如通过与西方美学注重逻辑推理对比,使读者易于理解中国美学重审美体验点滴总结这个观点。(每点2分,其中概括1分,分析1分。如有其他答案,如增强说服力、强化观点等,言之成理即可。)5.①要探寻和追求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表现出人生美学。②注重生命的全面彻底投入,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美学精神。③注重人与自然天生的和谐,在自由山水中作生命的怡养和美的享受。④要继承传统美学精神,在新时代中践行和发展好美学精神。⑤要用中华美学和美育精神滋养青年一代,引领青年发现美。(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6. B7. A8.①叶嘉莹先生的古典文学课完全颠覆了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刻板、政治化的印象(1分),让学生对古典文学之美有了一种全新的感知。 (1分)②叶嘉莹先生的古典文学课不仅向学生传授中国古典诗词的知识(1分),更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1分)。(每点2分,每个分句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比如从叶嘉莹先生的人格魅力、学术品格方面回答亦可。)9.①引用叶先生的诗词来讲述,直观展现了叶先生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和对祖国历史文化真挚、深情的爱。②引用叶先生的诗词来讲述,真切地流露出作者对叶先生诗人气质和人格魅力的崇敬之情。(或真切地表露出作者热爱叶先生古典文学课的原因。)③多次引用叶先生的诗词来讲述,高度契合文章对作为古典文学教师身份的叶先生进行回忆的语境。 (或强化了文章的真实性与文化底蕴。)(第一点从叶先生的角度,第二点从作者的角度,第三点从文章的角度,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 BDF11. B12. C13. (1)过了不久,太祖已故的父亲被燕军攻击,为朝廷(王朝大事)献出了生命。13.(2)杨邠、史弘肇、王章等人都被追赠了官爵,官府为(他们)入殓安葬,屡次寻访他们的子孙并依次予以任用。14.①勤俭节约,以身作则。②体恤百姓,轻刑薄赋。③锐意改革,兴利除弊。(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后周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姓郭,讳名威,字文仲,是邢州尧山人。有人说他本来是常姓人家的儿子,从小跟随母亲到姓郭的人家里,所以就顶冒了郭家的姓。太祖出生后三年,他们家搬迁到太原。过了不久,太祖已故的父亲被燕军攻击,为朝廷献出了生命。太祖还不到换牙齿的年纪,章德太后就早早地死了,姨母楚国夫人韩氏提携哺养太祖。太祖长大成人时,形态精神魁武雄壮,意趣志向奇特,喜欢兵器爱慕勇力,不从事生产农作。天祐末年,潞州节度使李嗣昭在常山战死,他的儿子李继韬自封为常山留后,向南勾通后梁,占据城池抗阻唐朝的命令,又广施钱财招募豪杰。太祖当时十八岁,逃避官吏来到壶关,投靠旧交常氏,于是前往应募。太祖以勇气自负,行为刚烈,力气大,喜欢打架,李继韬认为他非同一般,所以有时他超越法规违反禁令,李继韬总是开脱宽宥他。太祖曾经到上党街市上玩,有一个在街市上卖肉的屠夫雄壮勇健, 大家都害怕他,太祖凭借自己的勇力凌压他,故意趁喝醉了酒命屠夫割肉,有一点不如意的地方,就喝斥他。屠夫大怒,袒露着肚腹对太祖说: “你敢用刀刺我吗 ”太祖拿过刀子就刺进他的肚腹,街上的人抓起他交给官吏,李继韬爱惜他,便让他逃走。那一年,后唐庄宗消灭了后梁,李继韬被诛杀,手下的武将分派给从马直(皇帝的直属军队),太祖便在其中,当时年龄二十一岁。太祖天性聪明灵敏,喜爱文笔书札,从军后,看过很多文书档案书籍。对于兵法战术,能够深入理会其精微意旨,人家都佩服他的敏慧。曾经去探望李琼,李琼正在读《阃外春秋》,太祖就拿过来一看,说:“是讲用兵打仗的,请大哥教教我。”李琼就把书给他,太祖深入地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天成初年(926),后唐明宗驾临浚城市郊。当时朱守殷据守浚城抗拒旨命,太祖跟随后晋高祖石敬瑭的一支部队首先攻上城墙。后晋高祖当时担任后唐明宗的副侍卫,因太祖善于写写算算,就招致到手下,让他掌管军籍。前后大将小臣,没有不亲近喜欢他的。开运末年(946),契丹进犯京城,后晋少帝被俘虏带往北方。太祖与苏逄吉、杨邠、史弘肇等劝导后汉高祖建立年号,以满足国人的愿望。后汉高祖在晋阳登上帝位,这时一切都在开创时期,四方外交特别不通畅,规划治理安邦定国,太祖出了大力。…………史官说:后周太祖郭威过去在尚未显达时,并没有太多美誉传闻,等到他向西平定蒲阪,向北镇守邺台,展现出卓越的统御才能,彰显出非凡的英伟度量。短短一个月,各种弊政全部革除,过了一年,众人就对他心悦诚服。他为何能如此迅速地从善如流呢 大概是因为他能够随机应变,应对无穷的变化。等到郭威即将离世时,他下令用瓦棺薄葬,其一生勤俭的美德, 自始至终都值得称赞。虽然他在位的时间并不长,但为国家开创基业也算是打下了良好基础。材料二:春季,正月,丁卯(初五),后汉太后颁下诰令,授予监国郭威传国玺印,正式即皇帝位。郭威从皋门进入皇宫,在崇元殿即位,下制书说: “朕是周代宗室的子孙,虢叔的后裔, 国号应该叫周。”改年号,实行大赦。杨邠、史弘肇、王章等人都被追赠官爵,官府为他们收敛安葬,屡次寻访他们的子孙并依次予以任用。所有粮食仓库、场院掌管交纳的官吏,不得收取额外的“斗余”、 “称耗”。从前以赋税盈余名义进贡物品,全部取消。犯有盗窃罪和强奸罪的,一律按照后晋天福元年以前的刑法条文处理;罪人不犯谋反罪的,不得株连亲戚家族和登记没收家产。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晋高祖安葬处分别设置守陵的人家十户,后汉高祖陵园的官吏、宫人,一年四季供奉祭祀以及守陵户数一律照旧。当初,后唐衰败,盗贼很多,便不用原来的刑律条文,另外制订严刑酷法,规定盗窃赃物够三匹绢帛的处死。后晋天福年间将处死标准加到五匹绢帛。后汉刑法规定,盗窃钱一文以上的都处死,此外罪行还不属于谋反的,往往满族抄斩、没收家产。所以后周太祖郭威一即位,首先革除这些弊端。15. B16.①本诗前两句用“去年”和“今日”两个花开的美好场景来反衬诗人内心的哀伤(1分),写出与友人分别之久,表达别后的孤独、惆怅(1分),以及对友人的深切思念(1分)。②《虞美人》前两句用“春花”和“秋月”两样美好的事物来反衬李煜内心巨大的悲痛。(1分), “春花秋月”的美好与他如今阶下囚的悲惨处境形成巨大反差,表达出亡国的痛苦、悔恨、绝望等复杂情感(1分),以及对过去繁华消逝的悲哀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1分)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17. (1)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2)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3)示例1: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此度示例2: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示例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示例4: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18.【答案示例】示例1:翻看着同学的朋友圈,如同听着淅淅沥沥、无休无止的春雨。示例2:同学的朋友圈,仿佛滚滚长江水,涛声不绝。示例3:同学的朋友圈十分丰富,香气四溢。(以“同学的朋友圈”作为描述对象1分,正确使用通感2分,语句通顺1分。)19. A处 设身处地(或“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等意思接近的成语亦可。)B处 评头论足(或“评头品足”“品头论足”“评头论脚”“说长道短”“说三道四”“指手划脚”等意思接近的成语亦可。)(每处1分,意思接近即可。 )20.(1)语句②:修改为:尤其是年轻人对社交网络更为熟悉乃至依赖。(2)语句⑤:修改为: “三天朋友圈可见”的本质是在网络和现实生活趋于合流的前提下进行自我保护的方式。21.甲:把自己三天前的生活动态隐藏起来乙: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每处2分,意思接近即可。 )22.【答案示例】示例1:我认为不规范。①“吐槽”是网络词语,显得随意、戏谑,只适合网络或日常生活等非正式场合。②这篇文章属于正规报纸上的时评,还是应该用书面语比较好。③因此,“吐槽”应该改成“抱怨”等严肃一些的词语才更规范。示例2:我认为起到别样的效果。①“吐槽”是新词语,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物进行调侃、讽刺的意思。②使用网络词语显得轻松平易,更接地气。③契合《中国青年报》的年轻读者的身份特点及文章谈论网络话题的语境。(观点 1 分, 解释每点 1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23.作文【解析】这是一则漫画材料,需要先观察画面来分析寓意。在研读画面时,一定要注意仔细观察漫画中的人、物、景、情和文字,把握其性质,领会其寓意。《曹雪芹提抗议》是华君武创作的漫画 ,画面中曹雪芹对着一个老学究抗议道: “你研究我有几根白头发干什么 ”这看似是一句简单的调侃,实则反映了文化研究与解读中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漫画将古代人物曹雪芹与现代研究现象相结合,使漫画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强烈的现实意义,让读者在跨越时空的联想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引发对当下类似问题的思考。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百态、人情世故、文化内涵等,研究者们通过各种研究试图去挖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这本身是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尊重,对经典作品及其作者的深入研究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途径,但一些研究者的研究却过于注重琐碎细节,偏离了对作品本身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等核心内容的探讨。华君武先生的漫画《曹雪芹提抗议》正是以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展现了这样一种值得思考的文化现象。过度地纠结于一些细枝末节,可能会陷入一种舍本逐末的困境。研究的重点应更多地放在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艺术价值以及对社会和人性的洞察等核心内容上,而不是一些无关宏旨的琐碎细节。比如对《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铺陈、诗词的运用等方面的研究,更有助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不是单纯地去探究作者的表面信息。以《红楼梦》为例,研究其版本差异、作者生平经历对创作的影响等是有意义的,但不能让这些研究偏离了对作品本身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的关注。就像华君武先生通过漫画所表达的,我们不能让一些无意义的研究占据了主导,而忽略了文化经典真正的魅力所在。总之, 《曹雪芹提抗议》这幅漫画提醒着我们,在文化研究与传承的道路上,要找准方向,抓住重点,让我们对文化经典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这些经典作品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华君武通过该漫画,呼吁当时的文化研究者应回归学术本质,注重对经典作品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的挖掘。而在文化事业更加繁荣的今天,各种学术著作纷纷出版面市,其中的研究是否对读者有真正的价值和启示 在大中小学各学段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研究选题是否能抓住关键,体现选题的价值 特别是目前语文教学的整本书阅读,如对《红楼梦》的阅读研究,是否能让学生挖掘经典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事实上,漫画所反思的问题还可以从文化研究延伸到现实中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各个领域,即在做事、做学问方面都适用。写作时,考生可以按照“引-析-联-结”的思路来行文,由漫画画面内容进行联系思考,列举现实中存在的类似现象,接着分析这种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如现代快节奏社会中人们的心态浮躁和功利性强等,最后可以联系现实,指出在现代社会,要避免华君武漫画中批判的现象,可以怎么做,如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学术研究方面明确研究目的和重点:研究者们在研究经典作品时,应始终将挖掘作品的思想价值、艺术手法、社会意义等核心内容作为主要目标。比如研究《红楼梦》,重点应放在其对封建贵族生活细致入微的描绘、复杂人物关系背后体现的社会阶层矛盾,以及诗词歌赋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等方面。树立正确的研究方法: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避免过度关注细枝末节。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例如对于文学作品,从文本分析、历史背景研究、作者生平与创作动机探究等多个维度入手,而非把精力分散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文化传播和教育领域引导正确的文化关注点:文化传播者和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引导大众或学生关注文化作品的实质内容。例如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讲解经典文学作品时,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表达、主题思想,培养学生对作品核心价值的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无论是在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文化教育中,都要注重培养大众的批判性思维。让人们能够辨别哪些研究和解读是有价值的,哪些是偏离重点的,从而不被一些琐碎、无意义的研究观点所误导。社会文化氛围层面营造健康的文化评价环境:媒体和文化机构应当营造一个重视文化作品核心价值的社会文化氛围。在文化评论、文化节目制作等过程中,强调对作品重要价值的挖掘和传播,减少对无关紧要细节的渲染,更加明确哪些是真正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内容,从而避免陷入对琐碎细节的过度研究。参考立意:1.文化经典研究要立足思想价值,避免舍本逐末。2.研究性学习要抓住研究关键,避免对琐碎细节的过度研究。3.做事做学问都要抓住重点,避免过于关注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4.做事要抓住主要矛盾,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5.为学为政抓住重点与否,直接关乎兴衰成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