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木兰诗 导学案(含答案)+ 说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 木兰诗 导学案(含答案)+ 说课稿

资源简介

9《木兰诗》导学案
(学生版)
学习目标
文化自信: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家国情怀,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语言运用:反复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诗中对偶、排比、互文、复迭等句式的运用,体会音节和谐、节奏优美的语言特色;有变化、有起伏地朗诵诗歌,体会不同语气朗读的妙处。
思维能力: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学习本诗叙事有头有尾,详略得当和鲜明生动的描写方法。
审美创造: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自主预习】
1.补充完整。
《木兰诗》,北朝 (体裁),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又称《木兰辞》。它与《 》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2.给加点字注音。
可汗( ) 鞍鞯( ) 燕山( ) 辔头( )
戎机( ) 胡骑( ) 金柝( ) 朔气( )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木兰当户织: (2)愿为市鞍马:
(3)从此替爷征: (4)旦辞爷娘去:
(5)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6)万里赴戎机:
(7)关山度若飞: (8)赏赐百千强:
(9)愿驰千里足: (10)著我旧时裳:
(11)雄兔脚扑朔: (12)雌兔眼迷离:
4.参照课文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通读课文,根据下面图示填空:
6.木兰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7.家人是怎样欢迎木兰归来的?
8.文中是如何写木兰回家后的兴奋与欣喜的?
9.由选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 其含义是什么
【课堂探究】
问题一:一读,给全文标朗读节奏,有感情朗读全文。
问题二:二读,通文意。合作翻译全文,掌握以下重点词句。
1.通假字。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帖花黄: 通 ,意思
(2)出门看火伴: 通 ,意思
2.一词多义。解释下面加点词。
东市买骏马:

愿为市鞍马:
3.词类活用。指出下面句子中词语活用情况,并解释。
(1)愿为市鞍马: (2)策勋十二转:
4.古今异义。指出下面加点词古今异义。
(1)卷卷有爷名:古义 ,今义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 ,今义
(3)出郭相扶将:古义 ,今义
(4)双兔傍地走:古义 ,今义
5.句式: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1)愿为市鞍马:
(2)问女何所思:
问题三:三读,明内容。
按“此诗讲述了一个……故事”的格式说话。
问题四:四读,明形象。
以“我从文中……,读出木兰是一个……的人”为格式说话。
问题五:文中写木兰买骏马和马具时,为什么要分东、西、南、北反复来写呢?难道真的在一个地方置办不齐吗?
问题六:文中两次写“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
问题七:本文在叙事上有详有略,文中哪些事情写得较详,哪些事情写得较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问题八:文中运用了很多修辞方法,请举例说明,并说说修辞作用。
问题九:学完本文后,同学们对木兰参军是不是爱国的表现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人说她爱国,有人持反对态度,你赞成哪种观点?简要说说理由。9《木兰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部编本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教材把《木兰诗》定位为教读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学习本单元需要继续培养学生学习精读的阅读方法,注重涵泳品味,调动自己的体验和想象,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能说出并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二、说学情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虽然篇幅较长但是诗歌的语言朗朗上口,质朴自然,学生乐于背诵。加之,木兰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多次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所以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历,对木兰从军的故事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对木兰的英雄形象一定也有自己的认识。然而《木兰诗》作为一篇教读课文,我们教学的任务不单单让学生只简单地明白木兰的英雄形象,而是让学生通过精读课文,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把握木兰更加丰富的人物形象,从而加深理解并能够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课标对初中古诗文的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通过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目标如下:
文化自信: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家国情怀,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语言运用:反复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诗中对偶、排比、互文、复迭等句式的运用,体会音节和谐、节奏优美的语言特色;有变化、有起伏地朗诵诗歌,体会不同语气朗读的妙处。
思维能力: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学习本诗叙事有头有尾,详略得当和鲜明生动的描写方法。
审美创造: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与学法
经典诗文的丰富内涵和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使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落实“言”的知识,又要关注“文”的品味。如何做到“言文”并重,我采用了自主阅读法、诵读法、复述、品味法、质疑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2.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1、借助课下工具书读不准的字词;2、了解乐府、乐府诗和木兰诗的相关内容。课前预习既培养了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又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能熟练运用字典词典,能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要求。
(一)视频歌曲:谁说女子不如男,创设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反复阅读,读通读顺课文。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强调“……”等字的读音。虽然进入初中,但字词的积累是不可少的,知识的积累是提高能力的基础。
2.指读,师生共评读准文章的停顿。
特别强调:“……”等易误读句子的停顿。文言语句是以意义为单位停顿的,读准了停顿,文章也就理解了一半。
3.师范读。给学生提供正确朗读的典范。
(三)自学课文,积累词语,读通文意,梳理情节。
1.让学生对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积累词汇,理解文意。本文注释详尽,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凭借课下注释读懂文意,实在读不懂的小组合作或请教师协助解决。
教师大屏出示重点词句的理解,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这一环节,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担当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这体现了新课标中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牢固掌握“言”,为下一步深入理解“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情节:本文字的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故事。围绕中心内容,叙述了木兰哪些经历?
(提示: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决定从军、踏上征程、沙场征战、荣归故里。)
3.抓住情节变化,借助词的理解,复述课文。在复述过程中,教师及时修正学生不准确的理解。
(四)仔细阅读,品味语言,理解表现和理想内容。
文章言简意丰,在一字一句中透出丰富的人、事、情、理,让学生用找出表现力强的语句,反复阅读,加以分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品味语言。有疑问也可以柡注。
1.教师示例:东市……用排比和互文的修辞方法,抓住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木兰征前紧张的准备。
2.学生自评。(深入理解;品味语言、理解内容的方法;课堂上要让学生动动笔,克服浮躁的现像。)
3.全班交流。(指导朗读;教师点评答疑:如最后的赞词、激励唤醒;梳理学生零散的理解、副板书)
4.全班齐诵,感受语言。
5.争取当堂背诵。
(五)理解木兰形象。
一千多年过去了,木兰的故事人们仍然在传颂,木兰的形象仍然活在戏曲、影视等各种艺术形式当中,近年来迪拍成了动画片,题目就叫《花木兰》,说说千百年来,木兰这一形象为什么得到人们的喜爱?
理解木兰的形象及其意义。
(六)拓展延伸
搜集身边花木兰的故事
语文的实践性;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六、说板书设计
以木兰的选择为节点,把握木兰形象的关键点,体悟到木兰的女儿情怀与英雄气概。
孝顺 恋家 还乡 柔情女子
选择 传奇
沙场 远征 赏赐 战场英雄9《木兰诗》导学案
(教师版)
学习目标
文化自信: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家国情怀,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语言运用:反复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诗中对偶、排比、互文、复迭等句式的运用,体会音节和谐、节奏优美的语言特色;有变化、有起伏地朗诵诗歌,体会不同语气朗读的妙处。
思维能力: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学习本诗叙事有头有尾,详略得当和鲜明生动的描写方法。
审美创造: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自主预习】
1.补充完整。
《木兰诗》,北朝乐府民歌(体裁),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又称《木兰辞》。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2.给加点字注音。
可汗(kè hán) 鞍鞯( ān jiān) 燕山(yān) 辔头(pèi)
戎机(róng ) 胡骑(jì) 金柝( tuò ) 朔气(shuò)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木兰当户织:门
(2)愿为市鞍马:为此
(3)从此替爷征:出征
(4)旦辞爷娘去:离开
(5)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
(6)万里赴戎机:军机、军事
(7)关山度若飞:过
(8)赏赐百千强:有余
(9)愿驰千里足:希望
(10)著我旧时裳:裙子
(11)雄兔脚扑朔:动弹
(12)雌兔眼迷离:眯着眼
4.参照课文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关隘。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和壮士们经历了很长时间很多次大大小的战斗,有的牺牲了,幸存者胜利归来。
5、通读课文,根据下面图示填空:
征战沙场 辞官还家
6.木兰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昨夜见军帖……木兰无长兄。
7.家人是怎样欢迎木兰归来的?
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8.文中是如何写木兰回家后的兴奋与欣喜的?
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开我东阁门……著我旧时裳。
9.由选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 其含义是什么
扑朔迷离:原指分辨不清雄雌男女,后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课堂探究】
问题一:一读,给全文标朗读节奏,有感情朗读全文。
示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问题二:二读,通文意。合作翻译全文,掌握以下重点词句。
1.通假字。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帖花黄: 帖 通 贴 ,意思粘贴。
(2)出门看火伴:火 通伙 ,意思伙伴。
2.一词多义。解释下面加点词。
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市场

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3.词类活用。指出下面句子中词语活用情况,并解释。
(1)愿为市鞍马:名词动用,买 (2)策勋十二转:名词动用,记下
4.古今异义。指出下面加点词古今异义。
(1)卷卷有爷名:古义父亲 ,,今义爷爷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今义表转折连词
(3)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用作姓氏
(4)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5.句式: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1)愿为市鞍马:省略句,“愿为(此)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2)问女何所思:倒装句,“问女所思何”,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问题三:三读,明内容。
按“此诗讲述了一个……故事”的格式说话。
此诗讲述了一个古代女孩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问题四:四读,明形象。
以“我从文中……,读出木兰是一个……的人”为格式说话。
木兰是一个英姿飒爽的人: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是一个不贪图富贵的人:赏赐百千强,木兰不用尚书郎。
木兰是一个很孝顺的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问题五:文中写木兰买骏马和马具时,为什么要分东、西、南、北反复来写呢?难道真的在一个地方置办不齐吗?
运用互文修辞,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都是虚指,用以渲染气氛,极言时间短促战争紧迫,表明木兰的准备工作有秩序的进行,并不是在四个地方买。
问题六:文中两次写“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
借用木兰的心理状态勾画了征途上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样写极大地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问题七:本文在叙事上有详有略,文中哪些事情写得较详,哪些事情写得较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诗中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对“征前准备、军旅生活”写得比较简略。这样写是因为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木兰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问题八:文中运用了很多修辞方法,请举例说明,并说说修辞作用。
(1)排比、互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作用:表明木兰的准备工作有秩序的进行,渲染军情紧急气氛,
(2)顶真: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作用:语气贯通,突出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
(3)对偶、设问: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对偶运用使句子整齐美观,音律和谐,便于记咏;设问句主要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出下文所思所忆内容。
(4)比喻、反问: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用比喻生动形象写出木兰女扮男装的巧妙
问题九:学完本文后,同学们对木兰参军是不是爱国的表现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人说她爱国,有人持反对态度,你赞成哪种观点?简要说说理由。
答案示例:赞成前者。在“木兰无长兄,阿爷无大儿”的情况下木兰代父从军,为国分忧,一方面表现了木兰对国家的忠诚,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木兰的孝道。木兰代父从军是木兰“忠”“孝”精神的表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