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第十二次考试(2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第十二次考试(2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南阳一中2025年春期高三年级第十二次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7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鲁迅和沈从文都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内忧外患,民族贫弱,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将自己的全副身心投向了广袤的土地。
作为五四新文学主将的鲁迅,从一开始就高扬“人的文学”大旗,寻求着健康人的生存形式。在弘文学院读书的时候,他就经常和朋友讨论: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他所考虑的这三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问题,即中国人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在鲁迅看来,人生问题不只是温饱、生活境遇、劳动条件等物质条件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人的精神、价值的理解等问题。因此,鲁迅认为对于下层受压迫民众来说,首要的问题是去改变他们被封建传统观念所禁锢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进而使他们得到正常、健全的发展。
从本质上讲,沈从文向往的同样是五四时期的人生文学。他在《窄而霉斋闲话》中写到:“‘京样’的人生文学,提倡自于北京,……以一个绅士或荡士的闲暇心情,窥觑寒冷的地上人事,平庸、狭隘、自私等等,这使得人生发悲悯的情怀,写出对不公平的抗议,虽文字翻新,形式不同,然而基本的人道观念,以及抗议所取的手段,仍俨然是一千年来的老派头,……但当前诸人,信心坚固,故‘人生文学’这名词使人联想到一个光明的希望。”他还说要重新把“人生文学”这个名词叫出来,这说明了他承续“五四文学”精神传统的意图。他的大量作品也贯穿了应当寻求人性和使人性复归的思想基调,显示了五四以来新文学要求人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传统。
鲁迅和沈从文以属于自己的方式呼应了对人的命运问题的思考,并致力于人性及人的健康生存问题的探讨;他们都曾以积极的态度,为改变乡土面貌进行过不同方式的努力,这种相通形成了两位作家精神上的血缘关系。
(摘编自马海娟《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比较研究》,有删改)
材料二:
乡土小说是指上世纪20年代初,寓居京沪的青年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村生活原状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闻一多曾说:“将世界各民族的文学都归成一样的,恐怕文学要失去好多的美。一样颜色画不成一幅完全的画,因为色彩仅是绘画的一种要素”“真要建设一个好的世界文学,需要各国文学充分发展其地方色彩。”新文学作家呼吁文学的“地方色彩”,提倡文学应有“从土里滋长出来的个性”,号召作家“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乡土气息、泥土味透过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
“于乡土文学发轫,作为领路者”的鲁迅,他笔下是地道的20年代中国东南沿海砖墙瓦顶的农村生活:鲁镇与未庄古老而缺少变化的生活模式、咸亨酒店、曲尺形柜台、祝福祭祖风习、临河空地的社戏、水乡乌篷船、活动其间的戴毡帽穿夹袄的形形色色人物……无不充满浙东水乡浓郁的色彩。“京派”作家代表沈从文,虽长年身居都市,但一直以“城市边缘人”身份,固守其“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虽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作者隐秘的潜意识里乡下人自卑情结,但更重要的是,他成为湘西生活自觉的歌咏者,以潇洒随心的文字把千里沅水和武陵山系的竹翠花红、风土人情,汇集在其穷尽毕生功力造的“湘西世界”:古朴风情的吊脚楼、渡口摆船,淳朴的茶峒田园、碾坊,古道热肠的水手船夫,为爱为情而活的少男少女……
一东一西,此水彼山,不同地域的山光水色与文化特质栽培出两棵卓尔不群的参天巨树,丰富了中国乡土文学之园。
乡土文学就是以特定地域为客体,用智者觉醒的现代意识和哲学眼光去审视并揭示其固有价值属性,表达出作家不同的创作意图。弃医从文的鲁迅以医生把脉问诊的职业行为,对社会本质、人类灵魂质疑拷问。他直面惨淡人生,背负“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沉重使命,用冷峻犀利的解剖刀去细析病态灵魂。在他的作品里,乡土承载虽也有过百草园的童真、社戏的欢愉、少年闰土月下刺猹的英武,但本着“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感,其笔触更多是礼教的吃人本质、国民的积弱和冥顽不灵的人性丑陋等精神负累现象。读鲁迅的作品,感到对国家、对社会“只是一片乌黑乌黑”。《呐喊》和《彷徨》将审视平台搭建在“鲁镇”,以写实主义揭示人的精神状态,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以唤醒麻木不仁的人们。通过对闰土、阿Q等悲剧形象的塑造,说明民主革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对单四嫂子、爱姑等苦情形象刻画,表现对农村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鲁迅塑造乡下人,采用“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模式,以峻冷目光审视乡下人的退守狭隘、自私卑怯、看客心态、自欺欺人、愚昧巧滑……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中,以手术刀般精准的笔“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体现“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的特点。
自诩“对政治无信仰对生命极关心的乡下人”的沈从文,其乡土小说常淡化时代,像人性实验室,将人间美丑苦乐过滤清理。特异优美的湘西世界是作者用来表达“我实在是一个乡下人”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他不在社会动乱中展现人物,而是写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宁静和谐,以秀丽的文字建造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从人道主义理想出发,歌颂原始淳朴的民风、劳动者崇高的人性美。天真娇美的少女和饱经风霜的老者是沈从文经常表现的人物形象,在湘西山明水秀竹翠花红中,远离尘嚣而生活着的女儿烂漫如花、清纯如水,心灵没有沾染半点世俗纤尘;老者世故如松、刚强如石,生活磨难并不曾损蚀他们的淳朴。作者以恬静悠远的风格、温润柔和的笔调,借诗词曲赋的意境,描绘出风俗淳朴的边城美丽风光,突出对湘西下层人民美善理想的人生形式的关注和赞赏。
一丑一美,此贬彼咏,鲁迅与沈从文相异的创作意图共同指向文学的价值真谛——“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的思想”。
(摘编自黄建章《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探微》,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和沈从文都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因此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
B.鲁迅对下层受压迫民众有清醒认识,提出民众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命题。
C.鲁迅选择乡下人为描写对象,内容都是以批判眼光审视乡下人的劣根性。
D.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用来表达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也寄托了他的美善理想。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二开篇引用闻一多的言论证明世界各国的文学是丰富多彩的,而要建设一个好的世界文学,需要各国文学充分发展其地方色彩。
B.材料二第四、五段运用对比法,突出鲁迅重在“审丑”,凸显对国民性的批判;而沈从文重在“示美”,表现乡村美好人性。
C.两则材料都围绕沈从文和鲁迅先生的乡土文学创作展开,都采用总分总式结构论述,结构严谨。
D.材料二中引用“只是一片乌黑乌黑”表明鲁迅乡土作品的悲剧感和各种精神负累现象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他的作品灰暗的色调。
3.下列不是对“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进行刻画的一项是( )(3分)
A.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B.“站着说!不要跪!”长衫人物都吆喝说。阿Q虽然似乎懂得,但总觉得站不住,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
C.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D.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面坐下,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4.两则材料都对鲁迅和沈从文的乡土文学创作进行比较,又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和翠翠分别是《阿Q正传》和《边城》中的主要人物,请结合教材和材料二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差异并探究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改变的事物
刘亮程
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常常扛一把铁锨,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我不喜欢在路上溜达,那个时候每条路都有一个明确去处,而我是个毫无目的的人,不希望路把我带到我不情愿的地方。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不顺眼了,就挖两锨。那片荒野不是谁的,许多草还没有名字,胡乱地长着。我也胡乱地生活着,找不到值得一干的大事。在我年轻力盛的时候,那些很重很累人的活都躲得远远的,不跟我交手,等我老了没力气时又一件接一件来到生活中,欺负一个老掉的人。这也许就是命运。
有时,我会花一晌午工夫,把一个跟我毫无关系的土包铲平,或在一片平地上无辜地挖一个大坑。我只是不想让一把好锨在我肩上白白生锈。一个在岁月中虚度的人,再搭上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壮牲口,让它们陪你虚晃荡一世,那才叫不道德呢。当然,在我使唤坏好几把铁锨后,也会想到村里老掉的一些人,没见他们干出啥大事便把自己使唤成这副样子,腰也弯了,骨头也散架了。
几年后当我再经过这片荒地,就会发现我劳动过的地上有了些变化:以往长在土包上的杂草下来了,和平地上的草挤在一起,再显不出谁高谁低;而我挖的那个大坑里,深陷着一窝子墨绿。这时我内心的激动别人是无法体会的——我改变了一小片野草的布局和长势。就因为那么几锨,这片荒野的一个部位发生变化了:每个夏天都落到土包上的雨,从此再找不到这个土包;每个冬天也会有一些雪花迟落地一会儿——我挖的这个坑增大了天空和大地间的距离。对于跑过这片荒野的一头驴来说,这点变化也许算不了什么,它在荒野上随便撒泡尿也会冲出一个不小的坑来;而对于世代生存在这里的一只小虫,这点变化可谓地覆天翻,有些小虫一辈子都走不了几米,在它的领地随便挖走一锨土,它都会永远迷失。
一次,我经过沙沟梁,见一棵斜长的胡杨树,有碗口那么粗吧,我想它已经歪着身子活了五六年了。我找了根草绳,拴在邻近的一棵榆树上,费了很大劲把这棵树拉直。干完这件事我就走了。两年后我回来的时候,一眼就看见那棵歪斜的胡杨已经长直了,既挺拔又壮实。拉直它的那棵榆树却变歪了。我改变了两棵树的长势,而现在,谁也改变不了它们了。
我把一棵树上的麻雀赶到另一棵树上,把一条渠里的水引进另一条渠。我相信我的每个行为都不同寻常地充满意义。我是一个平常的人,住在这样一个偏僻小村庄里,注定要无所事事地闲逛一辈子。我得给自己找点闲事,找个理由活下去。
那时我正站在另一道沙梁上,目送落日呢。没人知道这一天的太阳是我送走的。每天黄昏独自站在沙梁上,向太阳挥手告别的那个人就是我。除了我,谁会做这个事呢。家里来个客人走了,都会有人送到村头。照耀了我们一整天的太阳走了,却没有人送别。他们不干的事就是我的事。我一直看着太阳走远,当它落在地平线上,那红彤彤的半个脸庞依依不舍地看着我时,我知道这个村庄里它只认得我。因为,明天一早,独自站在村东头招手迎接日出的,肯定还是我。
当我五十岁的时候,我会很自豪地目睹因为我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小事物,在长达一生的时间里,我有意无意地改变了它们,让本来黑的变成白,本来向东的去了西边……这一切,只有我一个人清楚。
多少年后当眼前的一切成为结局,时间改变了我,改变了村里的一切。整个老掉的一代人,坐在黄昏里感叹岁月流逝、沧桑巨变。没人知道有些东西是被我改变的。在时间经过这个小村庄的时候,我帮了时间的忙,让该变的一切都有了变迁。我老的时候,我会说,我是在时光中活老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说“不希望路把我带到我不情愿的地方”,一语双关,接着以“我也胡乱地生活着”的经历告诫年轻人要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B.“我只是不想让一把好锨在我肩上白白生锈”只是“我”“把一个跟我毫无关系的土包铲平”的外因,根本原因是“我”不想虚度光阴。
C.整篇文章基调稳重,没有宏大的事件,一心关注着细小的事物,却写出了博大胸怀,洞察出生命的真谛。
D.文章对于乡村生活的描写呈现出干净素朴的光泽,但文字背后又有一种厚重感,轻与重、虚与实、精神追求和现实生活在文中形成了一种平衡。
7.关于文中第三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几年后“这片荒地”的种种变化,照应了第二段的内容,暗示了“我”的“劳动”也是有意义的。
B.这段话的内容其实比较单一,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凸显了“变化”并照应题目。
C.虽然“我内心的活动别人是无法体会的”,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品味出“我”内心的成就感。
D.段中分号的使用,一方面使作者的叙述思路更清晰,另一方面也通过对比突出了改变的意义。
8.时间跳跃是指在作品中出现非连续性的时间流逝,本篇文章就采用了这种写法。请结合文本指出其时间跳跃的具体表现,并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5分)
9.文章结尾说“我是在时光中活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①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及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选于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
(二)
武王周公圣人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节选于韩愈《伯夷颂》)
(三)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之滨,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师也。”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欲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节选于王安石《伯夷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殷既灭矣A天下宗周B彼C二子乃独耻D食E其粟F饿死G而不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与《陈情表》“则刘病日笃”中“笃”词义不同。
B.“天下孰不病纣”与《种树郭橐驼传》“故病且怠”中“病”词义相同。
C.“元元”,又称元元之民;指百姓,平民。《谏太宗十思书》中“凡百元首”中的“元”与其含义不同,指“头”或“头领”。
D.“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与成语“功成名遂”中的“遂”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认为伯夷在商朝灭亡后宁可饿死也不吃周粟的行为,是为了坚守自己的道。
B.王安石认为,韩愈写《伯夷颂》是依据司马迁的观点,而司马迁的观点失之偏颇。
C.王安石驳斥了司马迁的记载,他认为《史记》中记述的“不食周粟”的情节是不合理的。
D.王安石认为伯夷不依附文王,原因是伯夷年纪大,从他的居住地到文王都城路途遥远。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2)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14.下图是材料三的思维导图,请补充完成横线处的空缺内容。(3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
古风五十九(其五十二)
李白
青春流惊湍,朱明①骤回薄②。
不忍看秋蓬,飘扬竟何托。
光风灭兰蕙,白露洒葵藿③。
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
[注]①朱明,夏天。②回薄,循环变化。③葵藿,野菜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开头两句,直抒胸臆,“流”和“骤”表现了时间流逝和季节变换之快。
B.诗中三四句,从“不忍”“何托”两个词可见诗人托物寄兴感叹人生的深意。
C.第五六句的意思是,夏季过后,兰蕙在风中凋谢,葵藿在秋露中枯萎。
D.诗语言质朴,寄寓了诗人热爱自然、珍惜自然、淡泊名利的思想。
16.(选择性必修下册)李白的这首《古风》明显地受到《离骚》的影响,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面句子空缺部分。
(1)(选择性必修中册)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2)(必修上册)“观古宜鉴今,无古不成今”,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代代相传,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曹孟德化用《诗经·郑风》中的典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渴望得到贤才。
(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小题。
7月27日,①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②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③这条贯穿北京老城区南北的轴线,④其独特的价值不只在于连接了多处古建筑,⑤而是在于它至今依然是这座城市活的血脉。
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将700余年前元大都确立的城市形制传承至今,串联起正阳门、故宫、景山、鼓楼等建筑、宫殿、苑囿、坛庙与市肆共同形成左右均衡对称的建筑群。“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如是评价。
北京城依循中轴线而产生的壮美佚序,首先在于遵盾古籍对理想都城的设计,将《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空间格局应用于现实。据学者考证,元大都将太庙设置在中轴线东侧的齐化门内,社稽坛建在西侧的平则门内,(甲);皇城北面一大片水域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码头周边市场林立,便是“面朝后市”。这一大片水域就是今天的积水潭、什刹海一带,虽不再承担航运功能,但湖边仍是店铺如林、人流如织。游人打卡这处古城地标,不只是走进几处古建筑观摩历史文化“标本”、更是走进本地居民的生活空间,走进从古至今绵延不断的人间烟火。
(乙),其次在于元代确立新的城中轴线以来,北京的主要建筑都依循这条线而建;1949年后,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历史博物馆等新中国重要建筑,选址仍遵循北京中轴线“空间的分配”。一代代人默契地将儒家传统思想中“择中而居”“居中不偏”“中正和合”的精神内核,在城市空间秩序营造中以物质的形态固化,成为当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北京中轴线继续统领城市空间生长的进程中,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适应时代变迁。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城市空间秩序的“脊梁”,也承载了中华民族以“中”“和”为主线的文化精神。跨越时间,依托空间,以城市活的血脉滋养,历史文脉方可生生不息。
18.(九师联盟错题滚动)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加点的词语“标本”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码头周边市场林立,便是“面朝后市”
B.一代代人默契地将儒家传统思想中“择中而居”“居中不偏”“中正和合”的精神内核
C.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
D.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城市空间秩序的“脊梁”
19.(九师联盟错题滚动)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材料中画横线部分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分)
22.某班举办了“探寻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学生搜集的非遗代表,请从中任选一项,为其写一段宣传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5个字。(6分)
南阳烙画镇平玉雕南阳艾灸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辩论赛这样的活动形式是否有利于推动知识的进步,增进我们对事物的理解?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第十二次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D
2.C.
3.D
4.①材料一侧重分析二者文学创作的相同点,都宣扬人的文学,关注人的命运,并致力人性及人的生存问题的探讨。②材料二侧重分析二者文学创作的不同点,并从地域色彩和创作意图两个角度分析他们的创作差异:鲁迅取材于浙东,注重“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沈从文关注湘西,注重构建湘西世界。
5.①差异:《阿Q正传》中集中刻画阿Q的劣根性:阿Q自轻自贱又自尊自大、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过于敏感又麻木健忘、自欺欺人等等;《边城》中翠翠散发着纯朴的人性美:翠翠美丽多情、纯真善良、聪明矜持,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等等。②原因:两人的创作意图不同。鲁迅创作小说的主要目的是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以唤醒愚昧麻木的国民,引起疗救的注意;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更多是为了表现他心中的湘西世界,表现他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与追求,而翠翠是作者理想中“爱”和“美”的集中体现。
6.A
7.D
8.①具体表现:文中大量使有的时间词,并不是按顺序连续出现的,而是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跳跃,如“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几年后”“而现在”“那时”“明天一早”“当我五十岁的时候”“多少年后”,体现时间的非连续性。(2分)②好处:内容上,每一个事件都有时间上的前后呼应,使每个事件内部叙述完整;结构上,通过时间的跳跃,将不同事件一一叙述,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手法,让叙事更灵活;艺术效果上,使文章有层次感与张力,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3分,每方面1分)
9.①这句话是作者对自己人生回顾时引发的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②他既写出了“我”按照自己的精神追求让该改变的一切有了变迁;③同时也传达出“我”没有虚度岁月,找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每点2分,共6分)
10.ABF
11.B
12.D
13.(1)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让他们离开了。(“左右”武王身边的人,侍卫;“兵”,刺杀;“此义人也”,判断句式;“去”,使动用法,使……离开。)
(2)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周武王的时代,建功立业的岂止姜太公呢!(“使”,假如;“及”,赶上;“烈”,功业;“独”,只有。)
14.根据“司马迁”“韩愈”可知,①需要填评价者的姓名,填“孔孟”。②需要填司马迁对伯夷的评价,可概括出“叩马而谏,耻食周粟”的主要评价。③需要填驳斥理由的第二条,填“伯夷可能于武王伐纣前就已经去世”(或与之相近的表达)。
【参考译文】
(一)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让叔齐做国君的继承人,等到父亲去世后,叔齐把王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于是(伯夷)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国君之位而逃走。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就立了孤竹君第二个儿子为国君。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礼遇年老而贤能的人,说“何不去归附他呢?”等(他们)到达那里,西伯已经死了,周武王载着西伯昌牌位,尊他为周文王,向东方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向他进谏:“父亲去世还没有安葬就发动战争,能称为孝吗?身为臣子却要杀国君,能称为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让他们离开了。等到周武王平定了殷商的暴乱,天下人都归附周朝,但伯夷、叔齐却以此为耻,坚守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到首阳山隐居,采食野菜充饥。最终,二人饿死在首阳山。
(节选于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二)
武王、周公是圣人,让天下的贤士和诸侯跟从他们,前去攻打殷纣王,未曾听说有人批评他们。只有伯夷、叔齐认为(他们)不该这么做。殷商灭亡后,天下人都归附周朝,伯夷、叔齐却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饿死也不回头。由此说来,难道是(他们)有所求取才这样做的吗?(是因为他们)坚定地相信道义并清楚地知道自己……所以我认为,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立身行事独特,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会回头的人啊。虽然这样,如果没有他们二人,乱臣贼子便会接连不断地出现在后来的世代了。
(节选于韩愈《伯夷颂》)
(三)
关于伯夷,古代有孔子和孟子的论述。凭孔孟二人值得信赖而又反复论说,他们的说法就更可信了。孔子说:“不念旧怨,求仁而得仁,饿死在首阳山下,是德高而隐逸的人。”孟子说:“伯夷,不是他心目中的君王他就不侍奉,不立身在恶人的朝廷,躲避商纣王隐居在渤海边上,眼睛不看丑陋的颜色,不侍奉没有才德的人,是百世的楷模。”所以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他赶上了残暴的纣王,不记旧怨,又不愿屈心侍奉,为了求得他(所追求)的仁义,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志受辱,来等待天下清平,所以称之为圣人。然而,司马迁却认为武王伐纣,伯夷拉住武王的马向他进谏,天下归周但伯夷感到耻辱,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还作了《采薇》这首歌。韩愈沿袭这个说法,也为伯夷写了《伯夷颂》,认为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乱臣贼子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于后世。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商朝衰落,纣王因不仁残害天下人,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而特别(怨恨纣王)的就是伯夷了。(伯夷)曾经与姜太公听说西伯侯能够很好地礼遇年老而贤能的人,就打算去归附他。在这个时候,想要消灭商纣的想法,他们二人会有什么不同吗?等到武王奋然讨纣,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就把百姓从困苦中拯救出来,(这时)伯夷却没参与,为什么呢?大概因为伯夷、姜太公都是当时年高德重的人,八十多岁了,本来就年事已高。从海边赶到文王的都城,算起来也有数千里远,从文王兴起到武王的时代,年头也不少于几十年,难道是伯夷想归附西伯侯愿望没等实现,就死在渤海边了吗?或是死在奔赴西伯侯的路上了?或是到了文王的都城却没有等到武王的时代就死了?根据这种分析来说伯夷(之事),这也就不会有(司马迁所说之事)存在的道理了。
况且武王向天下人倡导大义,太公辅佐(他)终成大业,但唯独(有人)认为是不正义的,这个人哪里会是伯夷呢?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周武王的时代,建功立业的岂止姜太公呢!
(节选于王安石《伯夷论》)
D
16.①创作手法上明显受到《离骚》中比兴手法的影响。《古风》的前六句,写时序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变化,引出下文“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的人生感慨,这是兴的手法的运用,其中“兴”中有“比”,以“美人”喻当世君主,以“兰蕙”“葵藿”自比。②思想上沿袭了《离骚》中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所表现的时不我待、老之将至、怀才见弃的思想感情。
17.(1)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18.D
19.①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⑤也(还/而且)在于它至今依然是这座城市活的血脉。
20.甲:此即“左祖右社”乙:北京城的壮美秩序
21.“佚”改为“秩”;“盾”改为“循”;“稽”改为“稷”。
22.示例一:南阳烙画,如岁月的诗篇,以火为墨、以铁作笔,在木板上镌刻时光,绘就非遗传奇。示例二:镇平玉雕,如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经工匠精雕细琢,绽放出独属于东方的艺术华光。示例三:南阳艾灸,是传承千年的温暖“使者”,用艾香唤醒身体活力,为健康保驾护航。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