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评估检测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评估检测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期末评估检测题
(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学校正在开展七年级“少年正是读书时”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 活动一】广泛阅读,学会积累( 共 37 分) 任务一:读报纸,辨析字词(6 分)
书乃人生成长的精神食粮,片页之间足以驰骋古今、经天纬地,常读之可以新知、可以医愚、可以立德,

甚至可以平治天下 。 阅读的意义就在于,不管富甲一方还是一贫如洗,不管位居高位还是一介布衣,不管志 得意满还是穷困( liáo) 倒,都能在书藉的世界里摆脱世俗庸常、( nínɡ) 望永恒哲理,找到人生 的意义。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 分)
①穷困( liáo) 倒 ②( nínɡ) 望
(2)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2 分) 改成
(3)文中加点字“骋”的正确读音是( )。(2 分) A.chénɡ B.chěnɡ
任务二:读诗文,积累名句(8 分)
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
主题 古诗文名句
秋景 不同诗人笔下的秋景展现出不同的情味,有“(1) ,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 天净沙 · 秋思》)的萧瑟;有“(2) ,(3) ”( 刘禹锡《秋词( 其一)》)的明丽。
乡愁 乡愁是人内心最易触动的情感 。“不知何处吹芦管,(4) ”( 李 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醒了作者及“ 征人”的思乡愁 绪 。“(5) ?(6) ”( 王湾《 次北固山 下》),北归的大雁让作者浓浓的乡愁有了寄托。
志趣 “(7) ,(8) ”( 陆游《 十一月四 日风 雨大作》)表达了诗人虽年老体衰,但仍愿守卫边疆的报国之志。
任务三:读名著,品悟精神(8 分)
(1)根据名著选段补全表格 。(2 分)
名著 选段 人物
《 朝花夕拾》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 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 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 正人君子”之流所深 恶痛疾的文字。
《 西游记》 他圆睁凤眼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 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 作个饿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

(2) 悟空一怒之下大闹天宫,展现出他无畏的勇气和叛逆的精神 。青年鲁迅则在愤怒痛苦中,选择了弃医从
文,你对鲁迅先生当年的选择有怎样的了解?请结合《朝花夕拾》的阅读所得谈谈你的看法 。(3 分)
(3)《镜花缘》和《猎人笔记》是七年级上册自主阅读推荐书目 。请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选择其中的一本书 写一段推荐语 。要求:简练概括,突出作品主要特点,50 字左右 。(3 分)
任务四:看材料,分析信息(15 分) 【 材料一】
①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扪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 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 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 决心的问题。
②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 。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 。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 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 。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 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 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 页书 。你只要看他的《 建国方略》和《 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 材料二】
【 材料三】
①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我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以电子阅读、手机阅读为特征的数字化阅读,更多改 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不是阅读内容,所以我认为以“深阅读”和“ 浅阅读”来划分传统阅读方式和数字化 阅读方式是不准确的;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 。 阅读是否肤浅既取决于阅读者是 否( 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即作品本身是否肤浅 。换句话说,不 能用媒介载体的不同而只能根据作品的内容去界定阅读的“深”和“ 浅”。
②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有人说,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 。我以为,“碎 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 。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 为此感到高兴 。更何况,有谁听说《 诗经》三百篇、《 唐诗三百首》是一口气读完的? 我们在读一首诗、一首 词、一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 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和工具,而是阅读与否和阅读 的内容。
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数字阅读基本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为主题,阅读的主要内容 并不是电子图书,而是一些相对轻松娱乐、篇幅较短的文章等 。这跟数字阅读主要载体—手机自身限制 有关,屏幕小,相对而言很难进行深度长篇的阅读 。综合起来看,纸质书能提供系统的体系化深度阅读,目 前并没有好的数字阅读载体可以实现替换。
2
④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数字阅读时代后,所有过去阅读不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现在都被阅读抢 占过来 。所以整体来看,人的阅读的时间是增加的,只是媒介变了 。 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 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 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 。 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 的局限。
( 选文略有改动)
(1)下列四个选项概括了“材料三”中几位专家的观点,请你判断其中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郭英剑认为数字化阅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不会导致阅读的肤浅化 。阅读的深和浅 应由作品内容界定
B.陈力对碎片化阅读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也是合理的,人们大可不必对数字阅 读忧心忡忡
C.徐升国认为数字阅读的内容受到载体的限制,因此有深度的长篇阅读很难进行,目前数字化阅读还无 法替代纸质书阅读
D.严锋认为数字阅读在质和量上都得到了提升,数字阅读使读者和书的关系突破传统阅读的限制,是一 种创新
(2)根据“材料二”总结“ 国民利用各种媒介阅读的时长”的特点 。(4 分)
(3)“材料一”中说“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小文觉得可以用《孙权劝学》中吕蒙读书的经历来证 明这个观点 。你认同吗?请结合材料和课文阐述理由 。(4 分)
(4)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老师举办了一场“纸质化阅读是否会被数字化阅读所取代”的辩论赛,请你根据文 本内容和自身经历阐释你的观点 。(4 分)
【 活动二】品读作品,收获感悟( 共 33 分)
任务五:读现代作品(16 分)
当群星在紫光中旋转时
— 纪念李文俊先生
高兴
①春节,极寒刚刚过去,天气开始回暖 。我和同事苏玲说好,等更暖和些,去看看李文俊先生等几位《 世 界文学》的前辈。
②绝没有想到,噩耗就在初六早晨传来,李文俊① 先生已于当日凌晨去世……太突然了!
③李文俊先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世界文学》编辑部,从此与外国文学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④60 年代中期,因文革批判需要,文俊先生提出卡夫卡选题,翻译了五个中短篇,以《 审判及其他》为书 名出版,就这样阴差阳错,文俊先生成为国 内译介卡夫卡的第一人 。这些作品对于刚刚经历特殊年代的中 国阅读者和写作者,具有启蒙般的冲击力 。如今已闻名遐迩的小说家余华将其理解成命运的一次恩赐。

⑤“ 文革”结束后,70 年代的《世界文学》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文学根据地,吸引着八方来客,有不少冲着 李文俊先生而来,手捧着他的译作,求取签名和合影,编辑部每天都会接到大量读者来信,最多时需要用麻 袋装,由此可见当时人们的文学热情高涨 。每每这时,文俊先生总会淡然一笑:“ 终于感觉到自 己的价值 了!”细想这句话,其实充满辛酸和欣慰 。先生这一代人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挫折,很长一段时间都在非正 常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无谓消耗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⑥80 年代初,福克纳早已是西方文学研究的热点,却因译介难度极大,一般译者打死都不敢碰,国 内仍 未有译作 。文俊先生有犟劲,有韧劲,也有耐力,认准的事,再苦也要做,他一点一点啃,每天就译上几百字, 有时甚至几十字,愚公移山般,译出五六部福克纳的小说和随笔集,几乎用尽了一辈子的力气 。若单从低廉 的稿酬角度看,太不划算了,唯有傻瓜才肯做 。正是有文俊先生这样高尚的“傻瓜”,人们才能领略到一位异 域文学大师独特的魅力 。福克纳小说对中国文学的启发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莫言就坦言,正是受了李文 俊所译介的福克纳的启发,才悟到,大可通过书写老家高密东北乡,创造出“ 自 己的文学共和国”。
⑦1988 年,李文俊先生升任主编,开始主政《世界文学》。几十年的编辑生涯后,他更加尊重文学艺术本 身的规律,将刊物尽可能办得更加纯粹些 。他明确提出,《世界文学》在新形势和新环境中应该扮演“ 激进的 保守派”这一文学角色 。这就意味着更加注重文学性和代表性,更加注重当下和多元,更加注重所译介作家 的文学实力、文坛地位和国际影响,并在前卫和传统之间寻找平衡 。创作与翻译两大场域的互动和融合,逐 渐成为中国文学的特色和传统。
⑧2000 年初,一场重病袭击了文俊先生 。幸好抢救及时,先生得以渡过劫难 。按理说,这时候该踏踏实 实颐养天年了 。没承想,身体稍稍好转,他“ 又不禁手痒,便开始译一些另一个路子的作品”,“ 有点像是个盼 能尽量拓宽自 己戏路的老演员”。喜欢与享受,是文俊先生心甘情愿投入文学翻译的根本动力 。他晚年翻 译的门罗,又一次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⑨晚年的文俊先生,致力于对自己的译本加以不断完善 。他八十岁之后再版的福克纳译作,书后均有 “ 再次校改”“ 岁暮订正”“校阅略有修改— 文俊”等字样 。文俊先生毕生翻译福氏的成果,其译本的文字 臻熟已于极品,不但是让福克纳的作品,也是以 自 己的精妙译笔,深刻影响中国写作者。
⑩“ 李译是我们读者心 目 中的灯塔 。我为自 己这一生能见到李老并得到他的签名而自 豪和激动。”小说 家阿乙曾动情地讲述。
O11说实在的,我共事过的几任主编中,对于编辑工作和编辑人员,文俊先生的要求是最严格的 。工作中 的文俊先生严厉,较劲,不苟言笑,说话做事都敢得罪人,有点让人难以接近,甚至有点不近人情 。但生活中 的文俊先生却可爱,好玩,充满了情趣,是个特别有韵味的老头儿 。与他熟了,你就会越发觉到他的可爱。 他时常回忆起编辑部老主任庄寿慈家做的狮子头:“ 实在太好吃了! 即便有人那时打我嘴巴,我也不会松 口的。”
O12先生经历的不少事情,都被他涂抹上了幽默色彩。在漫长的岁月里,在特殊的环境中,幽默已成为文俊先 生的一件特别有效的武器,帮助他化解了不少烦恼、痛苦和委屈。有些出版社未经授权就收入文俊先生的作品, 文俊先生客客气气写封信,请出版社将样书和稿酬寄来。个别出版社不太地道,竟然回信说以为译者已不在世, 请李文俊先生寄身份证复印件证明他还健在。像这类令人气愤的事情,文俊先生都是当作玩笑段子来说的。
O13回顾一生,文俊先生说:“玩得还算漂亮 。好比作为一个运动员,还踢出过几个好球。也就这样了,反 正不能永远出风头,都要退场。”这是典型的李氏口吻,透着幽默,自信,通透,坦然和满足 。 留下了这么多的 译作和著作,这么多的文字,怎么可能说退场就退场呢? 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在场方式罢了。
O14事实上,先生一辈子都在以自 己的方式飞升,从日常,从灰暗,从艰辛,最终抵达了自 己心仪的人生境 界,抵达了 自己向往的高空,那里,“ 群星在紫光中旋转② ”, 而他却独独欣赏那颗“ 始终固定在天顶的北极 星”,它并不像其他星星那么耀眼夺目,却显得清醒、矜持、冷峻。
( 选文略有改动)
(
其译作对中国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启示

②群星在紫光中旋转
:(
美)希尔达 杜立特尔著,李文俊先
生译。
)【 注】①李文俊(1930 - 2023) :广东中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历任《 世界文学》编辑、主编,
4
【 理情节】
(1)李文俊先生的一生是中国文学的发展缩影 。请根据文本,完善思维导图 。(4 分)
① ②
③ ④
【 品语言】
(2)按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4 分)
①文俊先生有犟劲,有韧劲,也有耐力,认准的事,再苦也要做,他一点一点啃,每天就译上几百字,有时 甚至几十字,愚公移山般,译出五六部福克纳的小说和随笔集,几乎用尽了一辈子的力气 。( 从词性的角 度赏析句子)(2 分)
②留下了这么多的译作和著作,这么多的文字,怎么可能说退场就退场呢? 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在场方式 罢了 。( 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句子)(2 分)
【 探形象】
(3)“第一人”“傻瓜”“老演员”“运动员”,作者用多种称谓给李文俊先生冠名,请结合文本,阐明其合理性。 (4分)
【 析主题】
(4)末段引用《群星在紫光中旋转》译文,意蕴丰厚,请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4 分)
任务六:读文言故事( 17 分) 【 甲】
陋室铭
〔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 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 云:何陋之有?

【 乙】
书巢记 〔 宋〕陆游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 , 或陈② 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 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③ , 而风雨雷雹之变, 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④ , 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 之 。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 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吾侪⑤ 未造夫道之堂奥⑥ , 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 自警。
【 丙】
杏园⑦ 花下酬乐天见赠 〔 唐〕刘禹锡
二十馀年作逐臣,归来还见曲江⑧ 春。 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有几人。
【 注】①椟( dú) :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陈:陈列 。③觌( dí) :相见 。④槁枝:枯树枝 。⑤侪( chái) : 同辈、同类人 。⑥堂奥:房屋正中偏前的厅堂之中,此指道的精微之处 。⑦杏园:园名 。每年三月杏花怒放 时,新科进士都要在此举行曲江宴,亦称杏园宴,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大雁塔南 。⑧曲江:曲江池 。为 京城人士节 日游赏之地。
(1)请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理解词义 。(3 分)
例句 方法 释义
名其室曰书巢 语境推测法:有仙则名 ①
乃引客就观之 查阅词典法:A . 拉弓;B . 牵动,拉;C . 选拔, 举荐。 ② ( 填序号)
客去,陆子叹曰 课内外联结:睨之久而不去 ③
(2)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B .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C .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D .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3)下列句子的现代汉语翻译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A . 客人起初不想进来,进来却不想出去,竟然也大笑说:“可信啊,它像书窝一样。” B . 客人开始不能进来,进来了又不能出去,于是也大笑说:“确实是像巢一样啊。”
C . 客人刚才不能离开,已经离开便不能进入,于是也大笑说:“可信啊,它像书窝。” D . 客人刚才不能离开,已经离开就不想进去,竟然也大笑说:“确实是像巢一样啊。”
(4)甲、乙两文都写了陋室,请比较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4 分)
(5)结合甲、丙中的画线句,赏析刘禹锡诗歌的豪气 。(4 分)
6
【 活动三】尝试表达,书写生活( 共 30 分) 任务七:结合经历,书写生活(30 分)
班刊文字组积极参与“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邀请你参与投稿。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读书的民族 。刘向说:“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杜甫说:“ 富贵必从 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苏轼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于谦说:“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 乐每相亲。”周恩来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以“今天,我为什么而读书”为主题写下你的读书故事或在读书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 要求:①题目自拟,不少于 500 字;②不出现校名、人名等透露作者真实身份的信息。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