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课件(共1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说“木叶“》课件(共1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而用“落木”与“落红”呢?
林庚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学习目标:
走进作者
林庚(1910-2006)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著名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诗歌研究家。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
《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任务一: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任务二:探究“树叶”“木叶”的区别
1.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叶”,那么请问,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
(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
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一般来说,我们“木叶”可以理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
2.解读诗词名句,感受别致美感
“树叶”与“木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回答“树”与“木”的区别。)
树——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
木——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
3.
“树叶”会让人联想到饱满青翠的叶子,的确不适合秋风叶落的季节,那我们改用“落叶”是不是就可以符合秋天的意境了呢?
(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五段、第六段)
4.
落叶——强调的只是树叶落下的动态
木叶——不仅强调了树叶落尽,树干光秃秃的样子,还暗含着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活动:完成下列游戏,归纳、比较“落木(木叶)”与“树(树叶)”的不同意蕴。
(叶)
(干)
由于“木叶”一词更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秋天疏朗干燥的特点,所以古代诗人就特别钟爱“木叶”一词了,甚至推陈出新,在诗中运用“落木”一词。比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比起“木叶”又有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呢?
朗读:“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任务三: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主题归纳:
“木叶”与“树叶”在艺术领域有巨大差别。
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富于暗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诗歌语言是精妙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因此,对诗歌语言的理解不能单单凭借概念。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木 叶
树 叶
疏 朗空 阔
绵 密饱 满
相去无几
一字千里
全 文 总 结
暗示性
任务四
思考: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
1.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成为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论文。
2.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题目应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答:
拓展延伸
“树叶”与“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一字千里的差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下面就分析诗人为何钟爱“落红”“落英”而很少用“落花”的原因。
“落英”“落红”也就是“落花”之意,在古诗歌中“落英”出现的情况不少,《全唐诗》约有16句,《全宋诗》中约有36句,而《全宋词》就约有26句,但其中也有个别句“落英”不是做“落花”的意思。
如: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暮春门有感》“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陆游《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秋来更有堪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秦观《如梦令》“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晏几道《浣溪沙》“凉月送归思往事,落英飘去起新愁”等等。
以“落红”表落花意的也不胜枚举,《全唐诗》中约26处,仅《全宋词》中就约有91处,如: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苏轼《水龙吟》“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
拓展延伸:诗人们为何在当用“落花”时而弃之不用,却钟情于“落英”“落红”呢?
一、花字出现的时间比英字晚,“英”在《诗经》中就有,如《有女同车》中“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而“花”字起于北朝(见《辞源》)。
二、“落英”“落红”与“落花”相比,前两者雅致,后者通俗。
三、意韵不同,“落英”状花瓣缤纷飘落之态,“落红”尽显花的明艳之色,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阅读下列诗句,说说它们的特定文化意味。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4.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声声慢》)
练习1
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
读诗可以获得心灵的抚慰,而写诗亦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初学写诗,可以从一些小片段写起,重在灵感与坚持。下面,请同学们每人根据儿歌《春天在哪里》的格式,共同完成小诗《秋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呀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
映出红的花呀
映出绿的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课后作业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英文之“意”,多指字意, 重在概念,严谨准确,平实直白。
中文之“意”,不仅是意思,更是意蕴,言外之意,含蓄隽永。
——今天我们涵咏的是诗词的文字之美,更是中华的文化之美!可见中国诗词之美的背后,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含蓄细腻、优雅精致的审美传统。
让我们一起听一首《秋意浓》,在感受“秋”的深意中结束今天的课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