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灌南县 1 月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本卷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I(19 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就是血缘社会。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血缘社会用生育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浑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用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以我们自己来说吧,我十岁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材料二:作为城市化过程中衍生的一种新现象,“断亲”似乎越来越多地发生在青年人身上。第 1页/共 10页“断亲”指的是基于血缘联结的亲戚关系逐渐淡化,一些“90 后”“00 后”越来越疏于与亲戚产生情感联系的一种现象。“断亲”主要表现为“基本不走亲戚”,而非正式断绝亲戚关系。相关调查显示,越是年纪大的人,与亲戚之间的联系越频繁,关系越密切,越是年轻人,“断亲”现象也就越普遍。那么“断亲”背后,中国家庭亲缘关系究竟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过去中国社会以扩大家庭为主,亲缘关系较为紧密。由于交通信息相对闭塞,人们的社会活动空间相对有限,生产生活及情感所需的信任关系和互助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各种亲戚关系。因而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戚是最可靠和稳定的社会关系。进入现代化、开放性、高流动性的社会后,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较大变化,以学缘而非血缘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逐渐占据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再加上现代社会中血缘亲朋因拆迁、借贷、财产继承、家庭攀比等造成的心态失衡,亲缘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超越“利益链接”的比重。因此,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重大变迁中,亲戚关系式微是一种客观社会事实。“内卷”环境加剧。“00 后”的独生子女常年游走于各种课堂之中,他们从小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特别是大城市中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几乎从小就周旋于各类培训班。休闲生活被极大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久而久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亲戚“不在场”或被同学所替代,致使“断亲”成为必然。城市化与社会流动造成居住地分离。中国开启城镇化进程后,有超 6 亿人口陆续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其中超过 2 亿人口实现跨省市居住流动。远距离流动造成兄弟姐妹分别居住在不同城市。家庭成员居住分离,使他们的下一代从小缺乏对亲戚的亲密接触与频繁交往,亦加速青年世代“断亲”行为。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小家庭独立自主性增强,对传统社会相对紧密的亲戚关系冲击较大。市场经济下的银行贷款和国家先后推动的全民医保、社保,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以及大学内各种奖学金、困难补贴、勤工助学等方式,让很多家庭可以不再通过亲戚网络来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料。这种因经济独立而带来的安全感和衣食无忧的生活方式,直接冲淡新时代青年群体对亲戚之间礼物馈赠的渴求,并在情感上也降低了对亲戚的心理需要,青年世代“断亲”变得自然而然。互联网时代的青年生活方式更加原子化。生活方式决定人们的交往方式。“00 后”时代的日常生活,因互联网而改变,也都在互联网中实现。特别是随着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广大的乡村地区也基本上实现网络覆盖,乡村孩子与城里孩子共享同一个互联网世界。互联网让“00 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人与人”的生活方式,走亲访友这种长辈坚持的社交方式,已经被青年群体逐渐放弃。“断亲”现象因“网络原住民”沉溺虚拟生活方式的陌生人社交,在现实中不断上演。(节选自胡小武《“断亲”背后的亲缘关系重构》,有删改)1.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第 2页/共 10页A. 血缘社会是指用生育引发的社会关系来规定人社会地位的社会,凭借血缘继替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和不变动。B. 在血缘社会,我们用血缘坐标把浑然的空间划分出了方向和位置,并在方向上分出尊卑,从而让“空间”二字具有了社会价值意义。C. 越来越多当代青年人“基本不走亲戚”,他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以学缘而非血缘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D. 现代社会,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较大变化,再加上亲缘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超越“利益链接”的比重,导致了亲戚关系式微。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血缘社群就算出现了社群分裂,但分裂出的社群也会和家乡保持血缘联系,甚至还会借籍贯否定空间的分离。B. 血缘社会虽然稳定,但也无法避免社群分裂,分出来的人需到别的地方去生活,这可能与原居住地的耕地不足有关。C. 虽然血缘社会也有人员的流动,出现空间相隔,但地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只是血缘的投影。D. 当代青年获取资源方式多元,无需像以前一样依赖血缘关系获得信任关系和互助资源,这是导致其“断亲”的最主要原因。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的论据的一项是( )A. 北京四合院的构成尊卑等级分明:北屋为尊,长辈居住;两厢次之,晚辈居住;倒座为宾,宾客居住。B. 晋献公宠妃骊姬设计诬陷(原)太子申生投毒谋害国君,而太子申生出于孝道,最终选择了自杀。C. 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唐人街,如横滨中华街、纽约唐人街、伦敦唐人街、旧金山唐人街等等。D.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下初镇有个河南村,这个村所有人都姓曹,其族谱上写明他们是曹霸的后代。4. 血缘社会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5. 一到过年,与小艾同学同住的爷爷奶奶就会让小艾父母带他们一家回两百公里外的老家探亲,但小艾同学不想回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小艾同学对回老家这件事持“不想回去”态度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二)现代文阅读 II(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想念地坛(节选)史铁生(1)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第 3页/共 10页(2)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3)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4)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怒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5)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6)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唯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7)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也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的。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8)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9)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 的传纸?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10)这又让我想起我曾经写过的那个可怕的孩子。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他凭什么让人害怕?他有一种天赋的诡诈——只要把周围的孩子经常地排一排座次,他凭空地就有了权力。“我第一跟谁好,第二跟谁好……第十跟谁好”和“我不跟谁好”,于是,欢欣者欢欣地追随他,苦闷者苦闷着还是去追随他。我记得,那是我很长一段童年时光中恐惧的来源,是我的一次写作的零度。生命的恐惧或疑难,在原本干干净净的眺望中忽而向我要求着计谋;我记得我的第一个计谋,是阿谀。但恐惧并未因此消散,疑难却因此更加疑难。我还记得我抱着那只用于阿谀的破足球,抱着我破碎的计谋,在夕阳和晚风中回家的情景……那又第 4页/共 10页是一次写作的零度。零度,并不只有一次。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一次次回到那儿正如一次次走进地坛,一次次投靠安静,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你到底是要去哪儿。(11)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12)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6. 下列对文章内容 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写“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而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是作者心中荒旷时,对地坛的思念,是回归沉静的渴望——因为地坛能让作者的心灵得到安静。B. 第 6 段中,引入第三人称“他”,作者借此冷静审视自己,蕴含着作者的自我反思,更好地展示内心思索,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与读者交流。C. 文中说:“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作者通过对自己不幸遭遇的痛苦的思索,放弃了对人生和人世的逃避,重新审视生命,思考并表达生命的意义。D. 史铁生在这篇文章中用“安静”“张望”“零度”来说明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生世相的思考、批判与忧虑。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地坛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却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咏,作者喜爱的主要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B. 作者不幸致残,心中十分苦闷,“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一句,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的对自己命运的叩问。C. “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正”。此句句式整齐,简洁有力,对世人追逐强权和豪华的心态进行了批评。D. 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是对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的想念。8.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从全文看,“安静”有哪几层含义?第 5页/共 10页9. 文章写到:“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请结合全文,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20 分)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①,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②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材料二: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节选自苏轼《赤壁赋》)第 6页/共 10页[注]①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清河,县名,今属河北。张君梦得,张梦得,字怀民。齐安,宋代黄冈为黄州齐安郡,因称。②宋玉、景差:楚襄王之侍臣。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昼则 A 舟楫出没 B 于其前 C 夜则 D 鱼龙悲啸 E 于其下 F 变化 G 倏忽 H 动心骇目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与“锲而不舍”中的“舍”意思不同。B. 指,名词作状语,与《登泰山记》“崖限当道者”的“限”用法相同。C. 所以,……的原因,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相同。D. 而,表转折,与《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用法不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州快哉亭记》的文体是“记”,特点是因亭景而生感慨,借亭名而发议论,结构严谨,文势汪洋。B. 文章开篇描绘了长江 浩渺壮阔,江水出西陵后,其水势变得奔腾浩荡,奔放无阻。尤其在赤壁之下,江水波涛滚滚,如同大海一样。C. 作者用楚襄王跟从宋玉、景差到兰台宫关于风的对话,意在表达人有遇与不遇之分,如果不以物伤性,心中就会感到快乐。D. 张梦得不因被贬官而感到忧愁,利用公事之余,尽享大自然美景来自求安适,说明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4. 请简要概括《黄州快哉亭记》中“快哉”的内涵,并结合文本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二首(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注】公元 1122 年,陈与义升任符宝郎,但不久就被贬为陈留酒监。公元 1127 年 4 月,金兵攻破开第 7页/共 10页封,北宋灭亡,宋高宗南逃,建立南宋。是年秋,陈与义自陈留南迁避难,流落洞庭,其间多次登岳阳楼,先后写下《登岳阳楼二首》。15. 下列对这首诗 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以“东”“西”二字点出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并描绘出了一幅落日余晖洒在帘旌上壮丽的洞庭远景图。B. 颔联紧承首联,描写诗人登楼所见,借助“吴蜀”点明登临的地理位置,也为诗歌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C. 颈联叙其漂泊不定的遭遇之悲,作者登高望远却不能减轻心中悲苦,反将自身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D. 尾联中的“风霜”既指秋色的浓重,又与作者的“白头”互相映衬,且暗喻政治局势的严峻,一语双关,意蕴深长。16. 陈与义在创作上立杜甫为学习典范,本诗被认为是其学杜的成功之作,请结合本诗和杜甫的《登高》进行分析。(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短歌行》中写诗人想象与贤才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中国学术向来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鹄的①,②而域外文化很少强烈关注。③及至晚清,列强环伺,国难当头,④西方文化凭借着近代工业和军事力量欺凌中国,⑤使中国人开始务实地正视西方文化的存在价值。为了 A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留心于中西文化的异同,不过自晚清直到五四前夕,从事文化比较的学人大体限于“东方尚道,西方尚艺”的结论。视西方文化为器用的文明、物质的文明,东方文化为( 甲 )。基于这种认识而提出的文化对策 B 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持这种观念的典型代表是张之洞,但这一观念实际上代表了清末民初一大批学人的思想,直到三四十年代尚有余波。如实地说,对“中体西用”论( 乙 ),而应具体的分析。因为“中体西用”较之封建顽固派的“中体中用”来有明显的进步。况且从体用角度研究中西文化,强调以我国文化为主体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第 8页/共 10页这种方法论原则也是正确的,因为外来文化的移植,离不开一个接受外来文化的主体。我认为,“中体西用论”主要错误有三:其一,“中体西用”论所讲的“西学”,只限于西方文化的物质层面,即“船坚炮利之术”,最多包括部分的西政(如教育、工商等)而不包括西方的科学精神、民主制度和反封建专制主义的价值体系;其二,其所谓“中体”,也不是指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如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民本主义政治思想、无神论传统等),而恰恰是当时已成为历史障碍的封建纲常名教;其三,“中体西用”论的理论基础是形而上学的“器变而道不变”论。【注】①鹄的:箭靶中心,引申为目的、想要达到的结果。18. 文中第一段出现了三处引号,都是同一用法,下列语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第一段三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科学家借用一名乡村歌手的名字,给这只克隆羊起名为“多利”。B. “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C. 你真是个“聪明”的学生,竟然把作业都抄错了。D.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是一个“危机”的时代。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21. 洋务运动 失败,宣告了“中体西用论”的破产。“五四”时期,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主张“全盘西化”,即学习西方的思想、行为方式,将中国的封建文化全盘抛弃。文中第三段指出了“中体西用”论的主要错误,请模仿这一格式,指出“全盘西化”的错误。要求:不少于两条,表意完整,表达流畅,符合事理。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表达(60 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荀子在《劝学》中写道:“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持续,最慢的步伐不是小步而是徘徊。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第 9页/共 10页1. D 2. D3. B 4. ①是用生育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缺乏变动;②地缘是血缘的投影;③空间社会化,在方向上分出了尊卑;④有流动,但分裂出的社群会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和故土保持着血缘联系。5. ①受城市化进程及“内卷”影响,因居住地分离或亲戚关系被同学替代,导致缺乏对亲戚的亲密接触与频繁交往。②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对亲戚的礼物馈赠渴求淡化。③受互联网时代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6. B 7. A8. ①远离世俗喧嚣,充满自然生机。②看清自己,让心安稳(获得心灵的宁静)。③放弃阿谀与强权,回归生命的本真。9. 分析观点:① “土地”和“万物”是自然存在的,不以个人意志左右的,代表着本真和自然,是心灵的归宿。②我们应该放弃阿谀而回归心灵的宁静,超越荣华获得心灵的自在。追名逐利可以获得一时的虚荣,却丧失了自己的尊严、生命的本真和心灵的宁静。评价观点:我赞同作者的观点,这是一个智者对生命有了深刻感悟之后的认识。10 CFH11. C 12. C13. (1)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安然自得,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呢 (2)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14. ①观赏风景之“快”:在快哉亭上所见之景令人心旷神怡,畅快舒适;②凭吊古迹之“快”:三国古迹,让人想起曹操、周瑜等英雄豪杰驰骋沙场的故事,令人心生快意;③旷达洒脱之“快”:作者认为士处于世,应该安然自得,不受外界羁绊,不被名利牵累,这样才能快意人生。15. A 16. ①诗歌内容:诗歌意境上带有杜诗的色彩。杜诗中将“万里”和“百年”对举,陈诗将“万里”与“三年”对举,都从空间、时间的维度来叙事,相互映照,使诗歌境界阔大,意境宏深。②语言风格:陈诗继承了杜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情感“沉郁”,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融合在一起;韵律“顿挫”,符合律诗的平仄格律。③结构技巧:《登岳阳楼》和《登高》的结构一样,都是前两联写景,写诗人登高所见之景,取景开阔,意境苍凉悲壮。后两联都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内心的苦痛。④思想情感:杜诗中,诗人抒发了个人年老多病、流寓他乡,依旧忧国忧民之情,陈诗同样抒发了自己颠沛流离之苦和对国家残缺、中原动荡之忧。17. ①.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 位卑则足羞 ④. 官盛则近谀⑤. 契阔谈讌 ⑥. 心念旧恩18. B 19. A.救亡图存 B.自然而然20. 甲:道的文明、精神的文明 乙:不应简单地否定21. 示例:我认为,“全盘西化”论主要错误有三:其一,就西方文化系统来说,它是在西方特定的历史时空和条件下产生的,这就决定了这一文化体系不可能“全盘”化入在另一历史时空中形成的文化体系之中;其二,从中国文化本身来看,它是在中国的历史时空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文化特有的个性也不可能被另一文化“全盘”化去;其三,“全盘西化”毫无实践的根据,也毫无指导实践的价值。22. ②“而域外文化很少强烈关注”改为“而对域外文化很少强烈关注”。⑤“使中国人开始务实地正视西方文化的存在价值”改为“使务实的中国人开始正视西方文化的存在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