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玉溪市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期末高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在诗、词、文三个领域都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今日的中国人多少能背上几首他的诗词,讲上几段他的逸闻趣事,东坡这个名字和李白、杜甫一起,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永恒的文化符号与记忆。
苏轼一生,基本完整地经历了一个人会在承平岁月可能遇到的种种悲欢离合。春风得意时如少年中举、制科高中、玉堂草诏,落拓愁闷处如黄州诗案、朝中党争、万里南迁、海角天涯,更有日常生活间的人情冷暖如兄弟亲睦、爱妻早逝、重逢故友、和解旧敌。除了因战乱而纷离流落,每一个后来者都能够从苏轼的一生寻觅到自我的相似,并通过他的选择因应寻觅自己生命的下一步方向,特别是在遭遇人生困境的时候。实际上,宋仁宗四十二年的太平盛世为成长于斯的苏轼提供了极高的文化艺术起点,而神宗、哲宗两朝持续的和平安定又是苏轼得以充分挥洒天才与积学的保障,加上世人罕逢的亲自跻身权力中枢的经历,才使得苏轼的种种人生思考显得如此真切与深刻,才使得苏轼对于人情美好的期待、追求以及亲身实践如此地令人感动。苏轼的这些生命痕迹就被记录在他的高妙文字之间,给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苏轼人生及其思考的窗口,在苏轼留下的三千弱水间获得一瓢之饮。
(摘编自朱刚《〈东坡集〉导读》)
材料二:历代对东坡词的评价的确言人人殊,但在今天,至少有几点已基本成为共识:一是扩大词的题材。苏词突破词体久已形成的狭小格局,将写景、纪游、说理、咏史、言志、抒怀、悼亡、送别、乡恋、友情、田园、国事、咏物、谐谑等等内容纳入词中。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称其“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反映出苏词内容前所未有的丰富与充实。在这些丰富而充实的内容中,词人完成了多方面自我情志的抒发、自我形象的塑造,完成了词史上由模拟歌伎舞女声口的“代言”向直抒胸臆的“立言”的转变,完成了由情感内涵的“共性化”向“个性化”的转变。金代文学家兼文学批评家元好问这样说:“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清人陈廷焯也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都是一语中的的评价。
二是突破词的音律。词在五代和两宋是一种合乐文学,就是说,是一种可供演唱的歌词。从音乐的角度来看,苏词普遍存在不太顾及配乐而歌、不受词乐束缚的特点。有足够的史料表明苏轼不是不懂音律,他的词作间或也有合乐可歌者,但更多的是不合乐律的作品。关于这一点他的门人晁补之称: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词乐在南宋后逐渐失传,以至于词到后来完全成了脱离音乐的案头文学,因而这些当时人的论述就成了最可信的证明。我们在苏词中也偶能看到乐句与文句不相符合之处,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咏杨花词》末三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按律当作五、四、四;《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按律当作四、五。这些或许正可看成他主文不主声遗留下来的痕迹。
三是创新词的体制。苏轼对词的语言加以改革,语言也一改“花间”词人径小质轻、镂金错彩的面目。他的许多词在章法上不合上景下情的成规,句法上笔力雄劲,戛戛独造,“寓以诗人句法”。从他开始大量使用词题词序,这是因为他的词题材多样,反映面广,远非唐末五代缘调而赋或宋初人的单一内容可比,必须加上短题长序,与正文相互补充发明。他还将集句这种诗歌中的形式用于词中,又发明檃括词,将前人或诗或文略加改动而为词作,如《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檃括韩愈《听颖师弹琴》,《哨遍》“为米折腰”檃括渊明《归去来兮辞》。凡此种种,都是将词当作诗文之一体来自由发挥的表现。
四是改变此前婉约一体笼罩词坛的局面,风格呈现多种多样的面貌。词在隋唐之际的草创时期,风格不只是婉约,甚至不以婉约为主。但自晚唐、五代开始,在文人词家的手中,出现了以“花间”“南唐”为代表的高峰,形成了“侧艳”的内容和“婉约”的词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词坛都是沿着这条道路发展,因而被看作“正宗”。在婉约词风盛行的时代,一直有不少作家尝试着各种各样的创新,到了苏轼,这种创新便达到了新的阶段,也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这主要指他创立了与婉约相对立的豪放词风。
苏词在词史的地位非常突出,这不仅因为他词体创作的总体成就,也因为他革新词体给词坛带来的震荡,在词学界引起的争议。他“以诗为词”,有意追求诗词合流,在相当程度上解放了词体,为词坛带来了新气象。但他的这种做法,难免损害大家普遍接受的词体特有的素质,或多或少减弱词体独具的韵味。加上他天分充盈,心性洒落,“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书画皆尔,词亦尔”,词作中明显存在率意之处和游戏之作,这便与他“尊体”的目的恰成对立。
(摘编自刘石《〈苏轼词集〉导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在诗、词、文三个领域都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他是我们这个民族永恒的文化符号与记忆。
B. 苏轼的生命痕迹被记录在他高妙的文字之间,阅读他的作品,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他的人生及其思考。
C. 苏轼从多方面革新了词体,不仅完成了自我情志的抒发及情感内涵的“个性化”转变,还丰富、充实了词的内容和主题。
D. 苏词在词史上占据了突出的地位,是因为苏轼词体创作的总体成就,以及苏轼有意追求诗词合流,引起了词坛震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的词作内容丰富,这是因为他一生完整地经历了春风得意和失意愁闷,每一个后来者都能够从其词中寻觅到自我的相似。
B. 苏词在作品中完成了多方面自我情志的抒发和自我形象的塑造,陈廷焯及元好问都对其词作的丰富性进行过赞扬。
C. 苏词突破了词的音律,大部分都不满足合乐而歌的需求,这不是因为苏轼不懂音律,而是他创作主文不主声。
D. 虽然婉约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看作词坛主流,但后来苏轼创立了与之相对立的豪放词风,使词坛创新达到了新的高度。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并未采用“檃括”技法的一项是( )
A. 皓月浮金千里,把酒登楼对景,喜极自洋洋。(林正大《水调歌头》)
B. 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周邦彦《西河·金陵》)
C.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D. 白纶巾,扑黄尘,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贺铸《小梅花》)
4. 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内容和语言风格的不同之处。
5. 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忧郁的孙犁先生
肖复兴
一晃,孙犁先生已经去世五个月了。我一直想写写孙犁先生,却又不知从何写起,面对电脑,枯坐半天,总是一片空白。这让我非常痛苦,我才发现有的事情有的人真的想写却突然没有词了,那感觉就像欲哭无泪一样吧。
孙犁先生去世之后,我读过了不少人写的悼念文章,有些和我想象中的一样,有些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我便问自己:我想象中的孙犁先生是什么样子呢?想了许久,我得出的结论是:晚年的孙犁先生是忧郁的。我不知道,我的想象是不是对。那确是我的想象。没错,孙犁先生的晚年是忧郁的。
孙犁先生的忧郁,和他衰年独处有关。他文章中不止一次流露出“故园消失,朋友凋零,还乡无日,就墓在期”的感慨,他是一个情感极其细腻的人,他沉淀了岁月,洞悉了人生,所以在琐碎生活中特别珍时惜日,所以在秋水文章中格外取心析骨。
记得他读完我的《母亲》一文,知道我小时候生母去世后父亲回老家又为我和弟弟娶回一个继母的经历,来信说:“您的童年,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幸福的,使我伤感。”然后,又驰书一封特别说:“关于继母,我只听说过‘后娘不好当’这句老话,以及‘有了后娘就有了后爹’这句不全面的话。您的生母逝世后,您的父亲就‘回了一趟老家’。这完全是为了您和弟弟。到了老家经过和亲友们商议、物色,才找到一个既生过儿女、年岁又大的女人,这都是为了你们。如果是一个年轻的、还能生育的女人,那情况就很可能相反了。所以,令尊当时的心情是痛苦的。”
前一封信,让我感动,我知道孙犁晚年很少再动感情,他自己在文章里说过:“我老了,记忆力差,对人对事,也不愿再多用感情。”他却为我的一篇文章为我的童年而伤感。我能够触摸到他敏感和善感的心,便也就越发明白为什么在他早期的文章中充满了那么多细致入微的感情描摹。我有一种和他的心相通的感觉,这不是什么攀附,只是普通人之间普通情感的相通。我相信他是不愿意他去世后被人称作大师的,他只是一个始终保持着普通人感情的作家,就像他始终喜欢布衣麻鞋、粗茶淡饭一样。
后一封信,让我没有想到,因为在我写文章的时候到文章发表之后,都未曾想到父亲当年那样做时内心真实的感情,而只是埋怨父亲。孙犁先生的信提醒了我,也是委婉地批评了我。真的,对于父亲,我一直都并未理解,一直都是埋怨,一直都是觉得失去母亲后自己的痛苦多于父亲。也许,只有经历过太多沧桑的孙犁先生,对于哪怕再简单的生活都会涌出深刻的感喟吧,而我毕竟涉世未深。我隐隐地感觉到晚年的孙犁先生和年轻时的心境已经不大一样,便总觉得有一种忧郁的云翳拂过他的眼神,善意地注视着我们,伤感地回顾着往昔。
我不大清楚孙犁先生到底是如何看待自己晚年的文章的。我只知道在和我通信中,他特别提到过他的两篇文章:一篇是1989年写的《记邹明》,一篇是1994年写的《读画论记》。在他晚年的著述里,这两篇文章都算比较长的了。我是觉得他自己格外看重这两篇文章的。
我想起先生在给我的信中不止一次地流露出这种情绪:“贪图名利于一时,这是很容易的。但遗憾终生,得不偿失,我很为一些聪明人,感到太不值。”在信里,他对文坛许多现象给予了批评,比如对那些冒充学问的所谓注水书籍的一再批评:“这不能说明他有学问,是说明当前的‘读者’都是‘书盲’,能被这些人唬住,太可怜了。”这样的话,谁能够听得进去,谁又愿意听呢?
晚年唯一能够给予他慰藉的只有读书了。他在信中对我说:“我读书很慢,您难以想象,但我读得很仔细,这也是年轻人难以想象的。”在另一封信中,他又说:“读书烦了,就读字帖;字帖厌了,就看画册。这是中国文人的消闲传统,奔波一生,晚年得静,能有此享受,可云幸福。”孙犁是以这样的心境退回书斋之中的,既有中国传统文人之习,也有无可奈何之隐。孙犁先生的去世,让我感到这样一代文人和文风已经基本宣告结束了。那种忧郁的太息和气质只存活在他的文字中了。
我知道孙犁晚年喜欢临帖书写,曾经请他为我写一幅字,他写来的第一幅录的是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中的诗句,诗里有“心微傍鱼鸟,肉瘦怯豺狼”和“竹斋烧药灶,花屿读书床”的句子,我不知道是不是先生的自况?他写来第二幅字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我是感到他旷达和超脱之外的一丝忧郁。他出的最后一本书,取的书名竟是《曲终集》,我隐隐感到不大吉利,曾经写信问过他,先生回信却没有回答,也许,是觉得我岁数还小不大懂得吧。
《记邹明》中,有他自己人生的感慨,那是一则邹明记,也是一篇哀己赋。在那篇文章中,他说:“是哀邹明,也是哀我自己。我们的一生,这样短暂,却充满了风雨、冰雹、雷电,经历了哀伤、凄楚、挣扎,看到了那么多的卑鄙、无耻和丑恶。这是一场无可奈何的人生大梦,它的觉醒,常常在瞑目临终之时。”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看这篇文章的,我是感到了一种往昔的梦魇与现实的无奈,交织成一片深刻的忧郁,笼罩在晚年孙犁先生的心头,拂拭不去。
孙犁先生是中国真正的、有点老派的古典文人。孙犁先生的一生,干的是知识分子的事情,他不为官,也不为商。回眸孙犁先生二十年,实际不止二十年,五十年或者更长,把他的五十年、六十年、一生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他的每篇文章包括每封信件都可以和读者见面。
正如孙犁先生在《曲终集》中所说:“人生舞台,曲不终,而人已不见;或曲已终,而仍见人。”孙犁先生五十年的作品,不仅一直保持着这种创作的势头,而且保持着真正文人的这种态度。所以我说孙犁先生是真正的文人,做的是真正文人的事情,愿意称自己为文人的人,都应该有发自内心的深省。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对孙犁先生既怀念又珍视,在孙犁先生去世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他的感情。
B. 孙犁先生两次给“我”来信,让涉世未深“我”更能体会父亲的不易与痛苦,也使“我”更加理解孙犁先生晚年的心境。
C. 孙犁书法中摘录的杜甫诗句和他的作品《曲终集》,表现出的人生认识与感慨是相同的,从中可以窥见他晚年的内心世界。
D. 无论境况如何,孙犁先生始终保持着真正文人的态度,他的文人风骨也一直激励着“我”要时刻有发自内心的深省。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将别人心中的孙犁和“我”想象中孙犁的样子进行对比,突出了“我”对孙犁的深刻印象以及独到的认识。
B. 文中写到孙犁先生“也不愿再多感情”,与下文他对“我”童年的伤感形成对照,体现出他是保持着普通人感情的作家。
C. 作者对孙犁的情感表达是层层深入的,先写孙犁先生对“我”的影响,再写他的人生境界,最后赞其是真正的文人。
D. 文中多处引用孙犁自己的话语,既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表现了孙犁先生对后辈的期许,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态度。
8. 为什么说孙犁先生晚年是忧郁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英宗正统十四年秋八月,上北狩,癸未,郕王即皇帝位,遙尊上为太上皇,诏赦天下,改明年为景泰元年。兵部尚书于谦见帝泣言曰寇贼不道势将长驱深入不可不预为计。帝嘉纳之。
十月,也先以送上皇还京为名,与其汗脱脱不花寇紫荆关,京师戒严。谦闻寇迫关,思各处刍粟数万计,恐为敌资,急遣使焚之,然后奏闻。或请姑待报,谦曰:“寇在目前,若少缓,彼将据之,适以赍盗粮耳!独不见宋牛驼岗事乎?”众皆是之。己卯,也先长驱至京城西北关外。时众论战守不一,主将石亨欲尽闭九门,坚壁以避贼锋。谦曰:“不可。贼张甚矣,而我又先弱,是愈张也。”乃率先士卒,躬擐甲胄,出营德胜门,以示必死。泣以忠义谕三军,人人感奋,勇气百倍。
十一月,以寇退,京城解严,降诏抚安天下。杨洪等班师还京。加于谦少保,总督军务。谦固辞,不许。有颂谦功者,辄谢曰:“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今但不城下盟,何功也。”学士陈循疏言:“守居庸副都御史罗通晓畅军事,宜召还。守宣府总兵杨洪及子俊皆善战,宜留之京师。”于谦曰:“宣府,京师之藩篱,居庸,京师之门户,边备既虚,万一也先乘虚据宣府为巢窟,京师能安枕乎!”时也先声言欲送上皇还,众遂多主和。于谦独排众议曰:“社稷为重,君为轻。”遣人申戒各边将,毋堕贼计。
都督杨俊请大举出塞,大同、宣府列营坚守为正兵,独石、偏头乘间设伏为奇兵,悉发京营与诸镇兵,出塞逐北,而犁其王庭,可以得志。于谦曰:“报仇雪耻,臣等职也。顾兴兵举事,系社稷安危。即如俊所言,万一我军出塞,贼以偏师缀我,而别遣部落间道乘虚入寇,是自撤藩篱,非万全计,臣愚未见其可。”上从谦议。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景帝登极守御》)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兵部尚书于谦见帝A泣言曰B寇贼不道C势D将长E驱F深入G不可不预H为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狩,指到北方狩猎或向北进军,也是皇帝被掳到北方的婉词,文中指后者。
B. 报,答复,给回信,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故略上报”中的“报”意思相同。
C. 独,难道,表反问,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岂独伶人也哉”的“独”意思相同。
D. 安,安心,安乐,与《鸿门宴》中“沛公安在”的“安”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也先军队逼近,于谦害怕敌军会掠夺粮食作为物资,于是就派遣手下将粮食全部焚烧了。
B. 京城解严之后,皇帝降下诏书安抚天下,于谦最终没有接受皇帝给他加官少保的任命。
C. 于谦力排众议,坚决不支持议和,并且严令守边将士要提高警惕,不能中了敌军的奸计。
D. 都督杨俊建议调动兵力大举追击敌军,但于谦认为盲目出兵可能会被敌军伏击,并未同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率先士卒,躬擐甲胄,出营德胜门,以示必死。
(2)独石、偏头乘间设伏为奇兵,悉发京营与诸镇兵,出塞逐北。
14. 请结合文章概括于谦的形象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5.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联与诗题呼应,点明游览地点,描绘作者抬头远望之景,“徘徊”体现了作者心境。
B. “万物已随秋气改”写出时节的变化,但作者一反常人悲秋之咏叹,情感基调并不低沉。
C. “水云相照”“林下泉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来写月陂美景,有声有画,静谧和谐。
D. 全诗声韵和谐,对仗工整,画面动人,意境恬静清新,语言典雅优美,极具艺术感染力。
16. 这首纪游诗蕴含了诗人哪些哲理思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属于侧面描写,写月光无法消除,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排遣不去的离愁。
(2)《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
(3)《〈论语〉十二章》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处理好“文”和“质”的关系,否则就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食物观”的提出,标志着粮食安全理念的战略性变革,以“食物”取代“粮食”是对传统“以粮为纲”观念的拓展与升级。近年来,各地以“大食物观”把握食品安全与健康的新机遇,纷纷跳出“一亩三分地”的单一种植,唱“林草戏”、念“山海经”、打“科技牌”,多措并举,让更多自然资源产出更丰富的食物,装满“米袋子”“菜篮子”“油罐子”“肉坛子”“果盘子”。在供给端千方百计拓展食物来源,既满足人民群众对“量”的请求,也满足人民群众对“质”的追求,而且从营养均衡的角度引导居民养成健康、节约的食物消费。科学开发大食物,必须具有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同时以科学证据背书,粉碎网络谣言,还原“食”事真相。
18. 下列句子中的“着”同文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们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
B.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
C.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D. 你步子可得再快着点儿,不然我们赶不上飞机了。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不再单一种植,而是多措并举,让更多自然资源产出更丰富的食物,装满米袋、菜篮、油罐、肉坛、果盘。”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元妃与王夫人、贾母的对话多用口语,而他人回答却多用文言书面语,如元妃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因问:“薛姨妈、宝钗、黛玉因何不见?”王夫人答曰:“外眷无职,未敢擅入。”后来再问:“宝玉为何不进见?”贾母答曰:“无谕,外男不敢擅入。”母亲对女儿、祖母对孙女 ① ,显得刻板又僵化。
但这里的情境是,贾母和王夫人面对的不仅是孙女、女儿,更是皇家贵妃,需要用一种非常严肃的书面化语言对答。从表面看,元妃说话情真意切,而王夫人、贾母的书面语言似乎在控制情感; ② ,这种语体的差异却暗含着礼仪的差异。贵妃对祖母和母亲可以用轻松随便的大白话交谈,以此表现她的亲切; ③ ,这体现了皇家的尊严。一般而言,高层贵族可以用口语言说,这种身份和语体的差异反而表现出贵族阶层的体恤下情,而下层则需要用合乎上层身份的语体来应答,以此显示对上层贵族的尊重。语体的文白差异暗含着礼仪文化的等级制度,其中还进一步蕴含着情与礼、忠与孝的冲突。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根据文段内容,简要分析以下二人的对话特征及其原因。
(元妃)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斎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于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
(《红楼梦》第十八回)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写书法时,起笔有藏锋和露锋。使用藏锋用笔的时候,需要逆锋起笔,逆锋收笔,这样的笔法可以使笔画含蓄有力。露锋就是不去将笔尖刻意隐藏,而是直接切笔而下,干净利落,是一种锋芒毕露的笔法。藏锋与露锋两种笔法效果不同,如果单用露锋,则用笔太露锋芒,笔画会显得轻飘;如果单用藏锋,则笔画沉闷,生气不足。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玉溪市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期末高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D
3. C 4. ①从内容上看,材料一侧重综述苏轼的生平经历,材料二侧重论述苏轼词的突破;②从语言风格看,材料一以叙述为主,生动形象且富有文采;材料二以议论为主,观点鲜明,概括性强,逻辑清晰,语言严谨。
5. 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从题材上将写景、纪游、说理、咏史、抒怀等纳入词中,抒发自我情志。②《念奴娇·赤壁怀古》突破了音律的限制,体现了苏轼创作不受词乐束缚的特点;③《念奴娇·赤壁怀古》丰富了词题,使词的标题与正文有机统一;④《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作者借景抒情,咏史怀古,境界阔大,豪放中见清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A
8. ①孙犁先生衰年独处,常感慨故园不在,朋友离去,还乡无日,这种生活状态使他忧郁。
②孙犁先生感情极其细腻,沉淀思想,洞察人生,对很多事情都有深沉感慨。
③孙犁先生往昔经历太多人生坎坷与沧桑,晚年的心境发生变化。
④孙犁先生内心流露出对文坛现实与生活的无可奈何。
9. ①孙犁先生将人生比作舞台,感慨有的人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价值,而有的人即使死去,其人生仍有价值;
②体现了孙犁先生对创作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人物品质更加突出;
③这句话概括了孙犁先生一生创作的势头,突出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孙犁先生保持着真正的文人态度的赞美与倾慕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CG
11. C 12. B
13. (1)于是(他亲自)率领士兵,亲穿战袍,披上铠甲,扎营在德胜门,表示决一死战。
(2)独石、偏头的军队则伺机埋伏作为奇兵,然后把京城和诸镇的士兵全部派出去,出塞去追击败逃的敌人。
14. ①忠君爱国,不慕名利;②谦逊正直,顾全大局;③思虑周全,深谋远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D 16. ①面对时节的变迁,诗人并不悲秋,而是顺其自然对待;
②诗人认为人世间的一些事务繁杂无头绪,不值得去认真计较,人生应及时行乐,享受生活。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玉户帘中卷不去 ②. 捣衣砧上拂还来 ③. 吞二周而亡诸侯 ④. 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 质胜文则野 ⑥. 文胜质则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20题答案】
【答案】18. A 19. ①原句引用熟语“一亩三分地”,通俗易懂;②原句巧妙化用“唱”“念”“打”等戏曲表演的手段,形象展现了各地抓住食品安全与健康新机遇的多种做法,更加生动;③原句连用“××子”,以口语化表达,使产出的食物具象化,给人以丰富的视觉联想,更具感染力。
20. 示例:在供给端千方百计拓展食物来源,既满足人民群众对“量”的需求,也满足人民群众对“质”的追求,而且从营养均衡的角度引导居民养成健康、节约的食物消费理念。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22题答案】
【答案】21. ①居然说这样的书面化语言②但深一步看③而祖母和母亲却不可以如此
22. ①元妃与父亲说话时选用的是文言语体,因为父亲毕竟是朝廷命官,双方需要遵循皇家礼仪,所以她只能用文绉绉的话语来述说内心的哀怨,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元春的素养与见地;②贾政的话语全部用整肃的文言表达形式,贾政是以臣子身份和元春对话,表达对皇上的感恩和忠心,对元妃的劝说和希冀,话语中需体现臣子对皇家礼仪的尊重。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