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温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
语文试题(A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末,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
要不得!
要不得!
注重调查!
反对瞎说!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这是懦夫讲的话。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一定要出门吗?也不一定,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你的这个困难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
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中国有许多专门从书本上讨生活的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共产党员,不是一批一批地成了反革命吗?就是明显的证据。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许多人,成了革命叛徒,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
(摘编自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材料二:现在全省上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级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工夫。
“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厂矿、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解决问题。“实”,就是作风要实,做到轻车简从,简化公务接待,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准”,就是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
(摘编自习近平《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不进行调查就对某个问题发言一定是瞎说一顿,就可以野蛮地停止其对问题的发言权。
B. 材料一中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经常出去载回来各种必要的材料,从而帮助解决了各种困难问题。
C. 比较材料一中的本本主义与材料二中的不良调研作风,它们产生的根源相同,但是危害程度不同。
D. 材料一中提出斗争实践需把马克思主义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与材料二中强调的“效”立足点相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批判的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与材料二批判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形式主义本质不同,因为时代不同。
B. 材料一中反对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是因为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不是斗争所需要的。
C. 材料一中许多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共产党员,一批一批成为反革命,证明了本本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法是最危险的。
D. 材料一为调查研究提供了基础的理念指导,材料二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具体调研工作要求进一步地深化和细化。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所倡导的调查研究作风的一项是( )
A.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B.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C. 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
D.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4. 结合材料一中画线的两处在表达上的特点,简析其论证效果。
5. 材料二是习近平所提倡的调查研究工作的要求,是对材料一毛泽东思想跨越时空的呼应,根据这点完成下方表格。
材料一:毛泽东思想 材料二:习近平要求 呼应
①________ 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保持求真务实的调研作风 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前置环节
调查研究过程中要深入群众,反对形式主义 ②________ 坚持群众路线
处理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唯书,不唯上。 “求效”要求以实际情况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③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曹操背观音
蔡崇达
①那天我妈给我打电话说我们镇上的曹操走了,还说大家都很确定曹操成佛了。
②从记事起,我就看到曹操一前一后两个背篓走在我们小镇的那个石板路上。曹操每天早上到码头去批发渔民打上来的小海鲜,然后挨家挨户地叫卖。很奇怪的是,他的那个背篓还单独隔出来了一小块空间,里面放了一尊观音。曹操路过每户人家,只要开着门的,他就要从门缝里探进去;门没开的,他也要踮着脚从窗户里探进头去。第一句话永远是“你今天过得好吗?”第二句话永远是“要买点海里的味道吗?”因为我小时候已经有了一些烦恼,所以有时候曹操路过我们家问你今天过得好吗?我说不好,他就会把头很近地贴着我,然后说明天会很好的。
③曹操这个名字很奇怪,生曹操那天,镇上突然问来了一个戏班子。曹操他爸是一个老实巴交的渔民,一辈子都没听过几次戏。那天晚上他喝多了,那第一声唱词就把他爹震撼得目瞪口呆,他一边看一边骂,他骂骂咧咧地说,人就是应该活出个名字来。然后曹操就叫曹操了,结果,曹操生下来那天,他就不像曹操,用接生婆的话说就是生了条丝瓜,皱巴巴的瘦瘦长长的。再后来越来越不像曹操,越长越瘦,越长越安静,永远笑眯眯的。
④我问我妈,曹操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背观音的?我妈说是有一年曹操他老婆从屋顶上掉下来摔死了,曹操一连几天在床上起不来,好多亲人都去劝,曹操躺在床上还是这样笑眯眯地看着大家。直到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观音跟他说,说他老婆已经去西方了,观音说自己要出门,所以没有跟着他老婆去。曹操也不知道咋想的,就说要不我来背你,然后就这样背了一辈子。
⑤我说曹操究竟干啥了?为什么你们觉得他会成佛呢?我妈说他做的可多了。其实我前几个月差点死成功了,是曹操把我给拉住了。我妈当时跟我说的时候轻描淡写,但是我就完全愣住了。
⑥当然我知道我妈这辈子一直过得很苦。高三那一年我爸又中风了,我妈又是一个性格极为倔强的女人,不让我们小辈插手,独自一人伺候我爸,三年后我爸走了,我妈在葬礼上利落地操办各种流程,各种仪式,各种奏乐,就是冷静得跟个大堂经理一样,这就让我很愤怒,我觉得我妈很冷漠,我不知道像我妈这样的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然后葬礼一结束,我妈又开始催我和我姐赶紧回城里上学上班,这让我更加地愤怒。就这样我其实已经半年没有跟我妈说话了,直到那天我妈给我打电话说曹操成佛了。
⑦我问我妈,我说曹操怎么救了你。我妈说你们都走了之后,我突然间发烧病倒了,昏沉沉地躺在床上,没有力气起来拿水喝,没有力气做饭。我本来犹豫要不要给你和你姐打电话,但一想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我可以走了。结果突然间听到窗外有人在那喊,你今天过得好吗?曹操又路过了,我不想搭理他,但是你知道的,你越不搭理他他越问,一遍遍地趴在窗户上问,你今天过得好吗?
⑧我本来是很生气的,他每问一句我心里就咯噔一下。他又问一句,再问一句,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把我给问哭了。然后我就哭着说,我说我不好,我说我过得不好。他一听我回应了,就非常开心地喊说那要不要跟菩萨说说话?就这样我没有死成。更让我震惊的是,我妈说这已经不是曹操第一次救他了,还有一次我快出生了,我妈突然摔了一跤,出了好多血。家里穷,我妈不敢去医院,我爸又出远海,摸摸肚子发现没动静了,我妈就自责得一宿一宿地睡不着觉,一宿一宿地掉头发,也就不想我了。
⑨结果曹操有一天经过了,问我妈你今天过得好吗?让我妈抽签,签上说这个孩子是菩萨送来给你的,什么妖魔鬼怪都躲不开的。
⑩然后我问我妈,这些你为啥从来不跟我说呢?我妈说为啥要跟你说?人生苦头都要自己吞,就像你爸和我,也不可能事事告诉你。我妈然后接着跟我说,所以这个世间还需要曹操。每个人心里都是汪洋,都自个儿在沉浮着,哪有力量去看别人。需要有这么一个人,每天每天走到每个人的心头,问一句你今天过得好吗?不管怎么样,心里总要好过许多。而且曹操走过那么多难走的路,他自然能看到所有人更多的难。
我说妈,这就是你觉得曹操为什么会成佛,对吗?
我妈说“是我亲眼看到的”。那天台风过后满天红霞,曹操背着观音路过我们家,坐在门口。他笑眯眯地说自己很好,只是有些乏。我以为他睡着了,结果看见他和观音背靠背地发光。我喊他,他没回答,脸上笑容依旧。我知道曹操走了,我忍不住哭了。抬头看晚霞,像极了曹操背着观音的样子。我急忙敲门喊大家来围观,大家都说曹操真的成佛了。
曹操成佛后,要不要给他立庙,大家觉得得看天意,但在祠堂摔出的圣杯示意曹操想和家人团聚,不愿留下当神,曹操还是下葬了,镇上能来的人都来了。
然后今早我一起床,收到了我妈的一条信息,你今天过得好吗?就是从今天开始,我妈在那个千里之遥的小岛上,早早地把大门打开,坐在门口边做手工活边问每个路过的人今天过得好吗?
我妈最终还是找到了办法,顽固地把曹操永远地留在了镇上。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这名字是父亲醉酒后被戏班的唱词激励,想让儿子“活出个名字来”而得的。
B. 我妈在经历生活坎坷后,在曹操的持续问候下逐渐改变观念,理解了曹操关怀的深意。
C. 曹操背观音游走于小镇,在镇上人之间形成情感纽带,使大家的关系更加温暖紧密。
D. 曹操死后,天意不让人们为其立庙,这让全镇人从情感和信仰上失去了心灵的支柱。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曹操形象复杂而立体,他既是一个普通的渔民,又是一个每天背着观音、关心他人福祉的人。
B. 小说通过对曹操的死和成佛的悬念营构,表现了曹操生前的善行及对他人的影响,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C. 小说情节推进跌宕起伏,在强烈冲突中展现人性光辉与生命的坚韧,扣人心弦,引导读者深入阅读。
D.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小镇生活景象,通过回忆和现实的交织,展现了时间的跳跃,增加故事层次感。
8. 小说多次写曹操问“你今天过得好吗”,从创作意图角度分析其妙处。
9. 一同学在阅读小说时觉得主题理解有困难,于是他请教了“豆包”(AI智能学习助手),“豆包”给出了三组关键词——“孤独与陪伴”“生命和人性”“传统信仰与精神寄托”,请选择其中两组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五代史伶官传序》,有删节)
材料二:
庄宗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庄宗初入洛,居唐故宫室,而嫔御未备。阉宦希旨,多言宫中夜见鬼物,相惊恐,庄宗问所以禳之者,因曰:“故唐时,后宫万人,今空宫多怪,当实以人乃息。”庄宗欣然。其后幸邺,乃遣景进等采邺美女千人以充后宫而进等缘以为奸军士妻女因而逃逸者数千人。庄宗还洛,进载邺女千人以从,道路相属,男女无别。
魏王维岌已破蜀,刘皇后听宦者谗言,遣维岌贼杀郭崇韬。崇韬素嫉伶人,常抑之,伶人由此皆乐其死。皇弟存乂,崇韬之婿也,进谗于庄宗曰:“存乂且反,为妇翁报仇。”乃囚而杀之。朱友谦,以梁河中降晋者,及庄宗入洛,伶人皆求赂于友谦,友谦不能给而辞焉。进乃谗友谦曰:“崇韬且诛,友谦不自安,必反,宜并诛之。”于是及其将五六人皆族灭之,天下不胜其冤。进,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国。
(选自《新五代史·卷三十七》,有删节)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遣景进等A采邺美女千人B以充后宫C而进D等缘以为奸E军士F妻女G因而逃逸者数千人。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豫,安乐,与《谏太宗十思疏》“尽豫游之乐”的“豫”字意思相同。
B. 格,搁置,与《大学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格”字意思不同。
C. 息,停止,与《北冥有鱼》“去以六月息者也”的“息”意思不同。
D. 且,将要,与《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的“且”字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灭掉梁国之后,见到自己喜爱的、失而复得的伶人周匝,庄宗不仅赏赐金帛来犒劳他的辛苦,还允诺让他的救命恩人陈俊、储德源担任刺史。
B. 庄宗想要杀掉直言极谏的县令,伶人敬新磨迎合庄宗,恶意责骂县令放任百姓种植粮食却没有为天子田猎作准备,并请求立即行刑为庄宗出气。
C. 初入洛阳时,为了迎合庄宗充实后宫的心思,很多宦官声称夜间见到鬼,借口空着的旧唐宫殿夜间容易闹鬼,提出用美女充实宫殿,穰除鬼怪。
D. 景进因伶人记恨郭崇韬而诬陷他的女婿存乂谋反,又因伶人索贿不成而构陷朱友谦谋反,使他们均被庄诛杀,而他自身却官至高位,位极人臣。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崇韬素嫉伶人,常抑之,伶人由此皆乐其死。
14. 欧阳修认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材料二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他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园①
【唐】李贺
方领蕙带折角巾,杜若已老兰苕春。
南山削秀蓝玉合,小雨归去飞凉云。
熟杏暖香梨叶老,草梢竹栅锁池痕。
郑公乡老开酒樽②,坐泛楚奏吟招魂③。
【注】:①此诗为李贺辞官归隐闲居时所作。②郑公:指东汉经学家郑玄。“郑公乡”,意为儒学昌明之乡。③招魂:《楚辞》名篇,相传是屈原所作,招楚怀王之魂。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方领”“折角巾”来表现诗人的儒生形象,“春”字则点出季节物候的特点。
B. 颔联着意写景,将意象聚焦于远眺之景,“凉”中既有赏景的惬意,又有心境的清冷。
C. 颈联调动了多种感官,描绘南园棠梨树叶青碧的特点,“锁”字则隐喻了诗人的困境。
D. 全诗叙事起笔,渐次写景,远近结合,层次分明,以用典抒情作结,意境浑然一体。
16. 本诗尾联情感丰富,寄寓深远,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指出了学《诗》的益处,还进一步说明诗歌与道德生活、社会政治有着密切联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在《过秦论》中,贾谊用比喻修辞来写百姓不堪秦国暴政,纷纷揭竿而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在古诗词中,透过“铁马”,我们仿佛看到了将士们戍边守家、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的身影,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研表究明,汉字序顺并不定一影阅响读。”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现这里的字全都是乱的。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有没有勾起你的求知欲?(甲),你也能读懂?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容易“眼花”呢?这种现象并非后天形成,而是人______的。人们容易忽视细节,只通过“外貌”就对事物匆忙做出结论。
人眼看文字,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逐个扫描,(乙)。实验发现,人眼盯着一个汉字看的时候,余光可以看到这个汉字左边的1-2个汉字区域,右边2-3个汉字区域,加起来,人眼一次最多能看5-6个汉字区域。同时,在阅读整段文章时,眼睛经常是跨行阅读,跳跃着前进。阅读熟练者,能够多看几行,甚至一目十行。
当看到“研表究明,汉字的序顺并不定一能影阅响读”这句话时,①由于内容过于常见的原因,②眼睛在粗略扫描后,③潜意识便默认这句话是一句简单句式,④不用进行深度的加工,⑤大脑的浅层意识会按照记忆中的顺序自动对文字排序,以自认为正确的形式解读,并记忆。就如同看到一个长发飘飘的背影,不上前确认就推断是位女子一样。人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整体性知觉会优先于细节成分的知觉!尤其是在自认为对某一领域已经非常熟悉的情况下,人们_______就忽视了细节!
比如“床前月明光,疑是上地霜”,这句话乍一看没有问题,如果让你念出来,想必你也会念错顺序,因为你在阅读时,已经将这两句错误的诗词与记忆中相似的场景进行重合;对一个句子的内容很熟悉,看到结构,就能够“脑补”出其正确的形态。“晋通心理学”相信你一眼就能发现哪个字错了,但学心理学的人就容易把它看成“普通心理学”。
18. 下列句子中双引号的用法与画波浪线句中双引号的用法一致的是( )
A. 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B. 但是,她们正式名称却是“包身工”。
C.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D. “立其诚”即坚持真实性。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中第3段多用第三人称“人们”,第4段多用第二人称“你”,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些人过得不如意或者陷入人生低谷时,往往把原因归咎于“他们就是这么说的”“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讲过”等这些常见的说法。
站在人生转折点上的你,对此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
语文试题(A卷)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B 2. A
3. C 4. ①第一处在表达上使用单独成段,强调两个“要不得”的否定态度,与注重调查的观点形成破立结合的效果,使观点提出更加鲜明简洁有力。
②第二处采取富有表现力的比喻论证,生动论证了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的关系一一调查研究是解决问题、破解矛盾的前提,使说理透彻又通俗明白。
5. ①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要以调查研究为前提
②“求深”要求深入群众与基层了解实际情况
③坚持实事求是作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D 7. C
8. ①使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曹操这一问候,展现了他内心的善良与对他人的深切关怀。他自己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但依然关心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通过这句问候传递温暖。无论对方回答过得好或不好,曹操都能以豁达乐观的心态去回应和开导。这一行为体现了他在困境中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②使情节发展更连贯流畅:这句简单的问候成为曹操与村民交流的开端,引出了后续一系列的对话和情节发展。通过与不同人的交流,曹操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内心需求,进而为他们提供帮助或给予鼓励。这句问候,如同一条线索将各个碎片化的情节串联起来,使故事更加连贯流畅,也让读者能更清晰地感受到东石镇的生活百态和人物之间的紧密联系。
③使主题表达更丰富深刻:在东石镇这样一个平凡而又充满艰辛的地方,曹操的问候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人们的内心,为整个故事营造出一种温暖、有人情味的氛围。小说通过曹操的这一行为,表达了对普通人之间相互关怀、相互支撑的美好情感的赞美,以及对在困境中坚守希望、积极生活的精神的歌颂。
9. ①关于孤独与陪伴的思考:文中提到“每个人心里都是汪洋,都自个儿在沉浮着,哪有力量看着别人”,深刻地描绘了现代人内心的孤独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忙于自己的事务,忽略了与他人的情感交流。曹操的存在则提醒着我们,陪伴和关心是如此重要。他的问候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感受到了温暖和被关注,从而找到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②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故事深刻地探讨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以及人性中的善良、关怀与救赎。曹操的经历让我们看到,即使生活充满了苦难和不如意,人们依然可以选择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用自己的方式去赋予生命意义。对他人的问候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在关键时刻成为拯救他人生命的力量,彰显了人性中善良的伟大价值。
③对传统信仰与精神寄托的探讨:观音在文中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的象征,更是人们在面对苦难时的精神寄托。曹操背起观音像,一方面是出于对妻子的思念和对观音的敬畏,另一方面也代表着他在寻找一种精神上的支撑和指引。对于小镇上的其他人来说,曹操和观音的结合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精神符号,给予他们心灵上的慰藉和希望,体现了传统信仰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与现代社会情感需求的融合。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CE
11. A 12. B
13. ①人生的祸患常常在细小的事上积累而成,而智勇之人往往被自己所溺爱的人或物困住,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如此吗?
②郭崇韬平素憎恨伶人,常常压制他们,伶人因此都为他死感到高兴。
14. ①庄宗赏罚不均;
②庄宗不体恤百姓,是非不分;
③庄宗贪图美色;
④庄宗听信谗言,诛杀功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C 16. ①隐逸之乐。诗人借郑公乡里的乡老们开酒樽宴饮宾客,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②追慕先贤。诗人借郑公与屈原《招魂》的典故,表达了对郑玄等先贤的追慕之情。③不满现实(怀才不遇)。诗人借屈原《招魂》的典故,联想自己宦海沉浮与屈原的遭遇,表达怀才不遇,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之情。④坚守气节。在南园以酒相伴,沉浸于《招魂》所营造的精神世界里,这种生活方式看似消极,但却是在无奈的现实面前保持着一份文人的清高和坚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迩之事父 ②. 远之事君 ③. 天下云集响应 ④. 赢粮而景从 ⑤. 楼船夜雪瓜洲渡 ⑥. 铁马秋风大散关(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雁叫霜晨晓月寒,西风铁马跨征鞍/铁马万霜雪,绛旗千虹霓)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A 19. 与生俱来 理所当然
20. ①改为“由于内容过于常见”或“因为内容过于常见”。
②改为“在眼睛粗略扫描后”。
21. ①为什么汉字顺序错了
②而是对区域的扫视 22. (1)使用“人们”:表明这是客观存在的道理,对所有人都具普适性,体现了科学语言的严谨性。
(2)使用“你”:①代入读者自己阅读句子的真实感受,引起共鸣,使读者对现象更有认同感。②形成对话式的语境,增强亲切感,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