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回顾经典,总有一种力量让人热血沸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经典文艺形象跨越时空传递着精神力量。何为经典文艺形象?经典文艺形象指的是,文学艺术创作深为受众喜爱、经过一定时间检验、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经典文艺形象不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以不同的审美知觉形式使人们获得不断强化的美好审美经验。一个人物形象能够成为经典,必须具备传世性和普适性,也就是说,既经得起时间考验,又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喜欢。经典文艺形象何以具有如此魅力?一方面,作品立得住,故事足够精彩,经得起反复品味和时间考验,其中的文艺形象往往也会深入人心,流传久远。古往今来,那些被广泛接受和传诵的文艺作品,从《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到《茶馆》《骆驼祥子》等舞台经典,无不因为其反映生活本质,使人们为之动容、动情、动心。这样的文艺作品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其中的文艺形象也会启迪人们发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心灵之美,进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经典文艺形象身上浓缩着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即便经历时代变迁,艺术魅力也不会因此削减。“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对经典作品的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经典人物形象,尤其是“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三大要素。这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基本要素,更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从事文艺创作、塑造经典文艺形象的基本遵循。经典文艺形象有着鲜明的时代感。新征程、新起点,广大文艺工作者仍然重任在肩,既要对经典人物形象进行当代表达,更要紧跟时代塑造更多经典文艺形象。(摘编自唐鑫《经典文艺形象跨越时空传递精神力量》)材料二:作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和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文艺形象承载着新的文化使命,也必然遵循相应的文化逻辑。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的审美理想。中华美学精神根植于古代中国“气化流行”“天人同构”的宇宙观和礼乐文明传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形态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是中华各门类艺术的原动力。在历史的长河中,儒道释兼容并蓄,孕育出致中和(情感)、求气韵(意境)、重形神(意象)、强感悟(欣赏)的独特审美形态。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其逻辑起点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突出的统一性,其现实土壤是工业社会人类对审美和情感本体的重新审视。新时代经典文艺形象需要以“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为最高美学要求,在文艺形态、文艺观念、文艺实践和接受主体等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当代语境中,深入丰富的社会生活,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探人类精神世界,创造形象的美、情感的美、意蕴的美,成就中华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化,激发中华文化生命力。坚持人民立场、阐发中国精神的意义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是对人民文艺在当代语境中的突出与重申,是对人类文艺活动历史中不断被印证了的创作立场和价值理想的强化,反映了符合文艺发展需要、符合文艺生产规律、符合文艺接受与评价的高度融合。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追寻意义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内核,从孔子“成于乐”“尽善尽美”的价值自觉,到承孟子“知人论世”“知言养气”而来的“文如其人”(突出作者的价值主导作用)的批评传统,注重文艺的价值取向、追求作品的精神高度始终是我国传统文艺的优质基因。作为民族精神活动史中的一环,我们今天的文艺活动既要自觉保存文化过往有价值的东西,又要记录当代文化的意义踪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提炼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中国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愿景。从古至今,人类文明始终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共赢共生,在世界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文化交流对于推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进一步突显。在全球化全媒体时代,在当今开放的世界,我们需要以鲜明的文明旨归贯注经典文艺形象创造的全链条,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追求先进的艺术表达,诠释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让广为传颂、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仅屹立于世界艺术长廊,让海外观众在中华文化形象中直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和谐之美、道德之美、情怀之美和气韵之美,而且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场域中释放能量,凝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摘编自徐贞《新时代经典文艺形象的文化逻辑》)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艺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既要经得起时间考验,也要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喜欢,这是其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B. 中国的文艺经典形象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其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不会因时代变迁而削弱。C. 作为中华各门类艺术的原动力,经典文艺形象既是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也是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D. 随着世界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文化交流在推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中国文艺作品中的经典文艺形象展开论述,但二者论述的重点及方向并不相同。B. 虽然经典文艺形象存在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它们使人们获得美好审美经验的审美知觉形式是相同的。C. 材料二第三段中两处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阐明“文艺要坚持人民的立场”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 我国传统文艺一直都注重文艺的价值取向,追求作品的精神高度,对于文艺作品的具体内容反而并不在意。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 舞剧《五星出东方》从汉朝的文物故事入手,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主题融入作品当中,塑造了“春君”等典型形象。B. 电视剧《于成龙》着眼于中华优秀历史人物,刻画了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于成龙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契合了当今弘扬廉政文化的价值追求。C. 话剧《谷文昌》“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深情勾勒出把个人理想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的基层干部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D. 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把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搬上银幕,赋予意义拓展,将其设定为自我救赎成就侠义英雄的形象。4. 材料一第三段是如何论述经典文艺形象具有如此魅力的原因的?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5. 假如你是一名新时代的作家,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应如何塑造经典文艺形象。(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风云初记(节选)孙犁春儿坐在窗台跟前,很久都没有躺下。她侧着耳朵听着,远远的田野,有起风的声音。她出来,西北角上有一块黑云,涌得很快,不久,那一面的星星和树木,就都掩盖不见了。半夜里下起大雨来,雨是那样暴,一下子就天地相连。远远的河滩里,有一种发闷的声音,就像老牛的吼叫。春儿冒着雨跑到堤埝上去,四下里白茫茫的一片。“看样子要发大水了。”春儿往家里跑着想。第二天,雨住天晴,大河里的水下来了,北面也开了口子。大水围了子午镇,人们整天整夜地敲锣打鼓,守着提埝。开始听见了隆隆的声音,后来才知道是日本人占了保定。大水也阻拦不住那些失去家乡逃难的人们。他们像蝗虫一样,一铺面子过来了。子午镇的人们,每天吃过饭就站在堤埝上看这个。那些逃难的人,近些的包括保定、高阳,远些的从关外、冀东走来。他们从家里带出来的东西,越走越少。子午镇的人从这些人的行囊包裹、面色和鞋脚上,就可以判定他们道路的远近,离家日子的长短。远道逃来的人,脚磨破了,又在泥水里浸肿了,提着一根青秫秸,试探着水的深浅,一步一步挪到堤埝跟前来。有一个年轻的女人,把一个小孩子背在背上,手里还拉着一个。孩子不断跌倒在泥水里。到了提埝边上,她向春儿伸伸手:“大姑,来把我们这孩子接上去!”春儿把她娘儿们扶了上来,坐在提埝上。一群妇女围上来。春儿跑回家去。拿些饽饽来。给两个孩子吃着。那个女人说:“谢谢大姑。我们也是有家有业的人啊,日本人占了我们那个地方。”春儿问:“你们家是哪里呀?”“关外。当时指望逃到关里,谁知道日本人又赶过来,逃得还不如他们占得快。你们说,跑到哪里是一站呀?”“孩子他爹哩?”春儿问。“走到京东就折磨死了。”女人擦着泪。“日本人到了什么地方?”人们问。女人说:“谁知道啊,昨儿个我们宿在高阳,那里还是好好儿的,就像你们现在一样。可是今天早晨一起来,那里的人们也就跟着我们一块儿逃起来了。”人们都不言语了,那个女人叫小孩子吃了吃奶,就又沿着堤埝,跟着逃难的大流走了。天晴得很好,铺天盖地的水,绕着村子往东流。农民们在水里砍回早熟的庄稼,放在堤埝上,晒在房顶上。天空有一种嗡嗡的声音,起先就像一只马蝇在叫。声音渐渐大了,远远的天边上出现一只鹰。接着显出一排飞机,冲着这里飞来了。农民们指画着:“看,飞艇,三架,五架!”他们像看见稀罕物件一样,屋里的跑到院里来,院里的上到房顶上去。小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在堤埝上跑着,拍着巴掌跳跃着。逃难的女人回过头来说:“乡亲们,不要看了,快躲躲吧,那是日本人的飞机,要扔炸弹哩!”没有人听她的,有些妇女还大声喊叫她们的姐妹们,快放下针线出来看:“快些。快些。要不就过去了!”轰!轰!飞机扫射着,丢了几个炸弹,人们才乱跑乱钻起来。两个人炸死在堤埝上,一头骡子炸飞了。飞机沿着河口扫射,那里正有一船难民过河。河水很大,流得又急,船上一乱,摆渡整个翻到水里去。大人孩子在涌来涌去的大浪头中间,浮起来又淹没下去,一片喊救人的声音。日本人的飞机扫射着,轰炸着,河里的水带着血色飞溅起来。镇上五龙堂能凫水的人全跳到水里去打捞难民。高四海老头子拍打着浪头,追赶一个顺流而下的小孩子。他一个猛子扎了一里多远,冒出头来,抓住了小孩子的腿,抱到岸上来。他在搭救出来的水淋淋的难民中间走着喊:“谁是孩子的娘?这是谁家的孩子?没有主吗?”他找不到小孩子的娘,把孩子放在河滩上,又跳到水里去了。他打捞上一个来就问:“别哭,快吐吐水,你的小孩我给你打捞上来了!”当女人摇头说不是她的小孩的时候,他就又跳进水里去了。一直打捞到天黑,有很多人是叫大水淹死了。人们点着一堆堆的柴火,烘烤那些打捞上来的人们。高四海逢人就打听小孩的母亲。有人说:“这是从关外逃来的那个黑脸的年轻的女人的孩子,她恐怕是在水里炸伤了,没有力量浮起来淹死了,还有她那个大些的孩子。”高四海听了,叫过秋分来说:“抱着这孩子到有奶的人家吃吃去,他娘死了,我们收养着吧!”秋分说:“这个年月,收养这个干什么呀?”“你不抱他,我就抱他去!”高四海说,眼里汪着热泪,“这年月,这年月,还哪来的这些废话呀!夜晚。逃难的人们就在熄灭的柴火堆旁边睡下了,横倒竖卧。河水汹涌地流着,冲刷着河岸,不断有土块坍裂的隆隆的声音。月光照着没边的白茫茫大水和在水中抖颤的趴倒的庄稼。远近的村庄,担着无比的惊惶和恐怖,焦急和无依的痛苦,长久不能安眠。高四海的小屋里,发出小孩子的撕裂喉咙的哭声。“日本!日本!”在各个村落,从每一个小窗口里,都能听到人们在睡梦里,用牙齿咬嚼着这两个字。[注]《风云初记》是孙犁创作的长篇小说,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津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反映了冀中劳动人民的觉醒进步和澎湃高涨的战斗热情。本文选自小说的第六章。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子午镇被大水包围,但镇上的人们每天都会在堤埝上看那些失去家乡逃难的人,他们还未意识到战争将近。B. 看到日本人的飞机飞过来,逃难的女人劝告子午镇的人们赶紧躲起来,但他们并没有理睬逃难女人的话。C. 得知那个孩子的亲人可能都死在河里后,高四海决定收养这个孩子,但他的做法遭到了秋分的强烈反对。D. 人们在睡梦里依然用牙齿咬嚼者“日本”这两个字,充分说明日军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之深重。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像蝗虫一样,一铺面子过来了”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逃难的人比作蝗虫,突出了逃难人群的数量之庞大。B. “谁是孩子的娘?这是谁家的孩子?没有主吗?”连用三个问句,表现了高四海寻找那个孩子的娘时的急切心情。C. 小说对于逃难百姓的描写,既有群体描写,也有对一个年轻女人的个体刻画,《哦,香雪》中也有类似的用法。D. 小说虽然没有正面描写血腥残酷的战争场面,但读者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及其给人们带来的痛苦。8. 小说中春儿和年轻女人的对话描写,有何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 有人认为,本篇小说主题是“人性·觉醒”,请你结合小说内容,对这一观点进行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荀彧少有才名,何颙见而异之,曰:“王佐才也。”及天下乱,彧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宜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去依韩馥。会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闻曹操有雄略,乃去绍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以为奋武司马。吕布将薛兰、李封屯巨野,曹操攻之,布救兰等,不胜而走,操遂斩兰等。操以陶谦已死,欲先取徐州,还乃定布。荀彧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不可以不先定。今已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民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是无兖州也。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其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愿将军熟虑之。”操乃止。(节选自《后汉书·荀彧传》)材料二:臣光曰:“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汉末大乱A群生B涂炭C自非D高世E之才不能济也F然则荀彧G舍魏武将H谁事哉?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异,对……感到惊异,与《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的“异”意思不同。B. 胜,战胜,与《琵琶行并序》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胜”意思不同C. 若,如果,与《登泰山记》中“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的“若”意思相同。D. 易,容易,与《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易”意思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彧因才华出众而闻名,何颙曾称赞他是能辅佐帝王的人才,袁绍更是把他作为尊贵的客人来对待。B. 曹操取得巨野之战的胜利后,本想先灭掉吕布,然后再回过头来夺取徐州,但荀彧并不赞同他的做法。C. 司马光认为,荀彧辅佐曹操改变天下混乱局面,使曹操占有天下的十分之八,其功绩不逊于管仲。D. 两则材料都体现荀彧对曹操的影响,但材料一通过列举事例进行说明,材料二注重从总体上进行概括。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闻曹操有雄略,乃去绍从操。(2)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14. 材料一中荀彧是如何成功劝说曹操改变主意的?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①辛弃疾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②。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注】①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由临安赴湖北任转运副使,舟行江上,过采石矶时创作了这首词。采石矶位于安徽马鞍山市,高约50米,峭壁临江,山石嶙峋。②镕金:熔化金属。亦特指熔化黄金。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千丈”运用夸张手法表现悬崖之高,“削”则体现悬崖之陡峭。B. “一川落日镕金”描绘落日照在江面上,使江面泛起金光的美丽景象。C. 词的上片中色彩丰富,“翠”“金”“白”交相辉映,展现出自然风光。D. 上片全是江行所见,下片全是江行所感,全词以写景引出抒情,意韵深远。16. 有人说辛弃疾写此词是故作旷达,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__________________”,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改变自己。(2)苏轼《赤壁赋》中,苏子在抒发了对“水”与“月”的感慨之后,从“变”的角度看待天地所说的富有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月”这一物象,在文人笔下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古诗词中含有“月明”意象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天到了,万物生长,鲜花争相开放。空气中的花粉像沙尘一样把天空“染”成黄色,仿佛下起了一阵阵“花粉雨”。当然,花粉中的大多数是好样的,( 甲 ),只有少数“坏分子”会不断给过敏患者制造麻烦,使得他们出门前必须“全副武装”以保护自己。如果致敏花粉被吸入呼吸道或与黏膜接触,患者便会产生过敏反应,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皮肤瘙痒等症状,或患上鼻咽炎、结膜炎等,严重的会发展为慢阻肺和肺心病,后果 A 。①近年来,②花粉过敏持续增多,③过敏的表现也因人而异。④这些既与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加剧导致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环境改变有关,⑤也与患者个人体质降低有关。专家建议,有效应对花粉过敏,应该 B ,从园林绿化部门和患者自身两方面入手。一是园林绿化部门在选择树种时应当以人为本、科学布局,在人群密集活动区的绿地及各类公园中,不种植或最小限度种植易致敏植物,多种植花粉产量较低(如虫媒植物)或花粉过敏风险极低的植物。对于圆柏之类花粉飘散情况严重的植物,应当及时采取生物学措施进行干预,如修剪花枝、人工洒水喷淋增湿、注射抑制剂等,来防止花粉( 乙 ),从而降低行人过敏风险。无法通过人工方式减少花粉飘散的过敏原植物,应更换为适宜树种。二是患者要( 丙 ),比如外出戴口罩、护目镜,尽量少接触过敏原,必要时遵医嘱服用抗过敏药物等。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请以“雪花”为对象仿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表达流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21.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的“如”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百闻不如一见,泰山雄奇果然名不虚传。B. 唐朝有很多的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C. 如不提前出门,我们就赶不上那趟列车了。D. 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和睦相处。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作为乒乓球运动有史以来唯一一位超级全满贯运动员,马龙拿遍所有国际国内乒乓球大赛的冠军。他在谈到对人生与职业的热爱时,曾说:“只要心怀热爱,就永远是当打之年。”这一简单而深刻的观点,引发了人们的广泛讨论。有人认同这一观点,认为热爱可以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与转机;也有人对此持有疑虑,认为单靠热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结合具体的行动等。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联考语文 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 C 2. A3. C 4. ①举例论证,以四大名著等经典为例,说明反映生活本质,能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经典文艺作品,其中的文艺形象往往会深入人心。②引用论证,引用习近平关于经典的论述,阐明了经典文艺形象具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因而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5. ①遵循艺术规律,对艺术形象进行精雕细琢,创作出体现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的艺术形象。②增强艺术修养,深入社会生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的审美追求相结合,塑造新时代经典文艺形象。③坚持人民立场,聚焦平凡人物,艺术形象身上融入中国精神。④坚定文化自信,追求先进的艺术表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愿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 C 7. D8. ①内容上,补充交代日本蚕食中国的故事背景,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叙述,使小说行文更简洁,内容更加集中。②情节上,春儿和年轻女人的对话为下文日本飞机轰炸子午镇的情节做了铺垫。③主题上,借年轻女人之口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有利于小说主题的表达。9. ①人性:日本人的飞机狂轰滥炸,残忍杀害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突出日本人毫无人性;春儿为年轻女人拿些饽饽来,子午镇村民在遭受洪水侵袭及日本飞机轰炸的情形不仍能勇敢救助灾民,高四海收养孤儿等,体现了人性的美好与温暖。②觉醒:子午镇的村民本过着安定祥和的生活,但日本飞机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局面。子午镇村民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后,痛恨日本人的暴行,他们内心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意识觉醒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ACF11 C 12. B13. (1)荀彧估计(猜想)袁绍最终不能成就帝王大业,听说曹操有雄才大略,于是就离开袁绍而跟随曹操。(2)管仲没有为公子纠而死但荀彧却为汉朝王室而死,他的仁德又处于管仲之上了!14. ①首先,荀彧以汉高祖、光武帝为例劝说曹操应先平定黄河、济水一带。②接着,指出先打败吕布就可以联合扬州的力量,一起讨伐袁术。③然后,分析不攻打吕布会让吕布乘虚而入,进而失去兖州,并结合徐州当下的状况,指出很难一举攻克徐州。(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D 16. 同意。词人是正话反说,看起来好像是旷达之语,实际表达的是自己很关心王朝尤其是南宋王朝的兴衰,只是他怀才不遇,无力左右当时的政治局面,话语中饱含着词人对南宋朝廷的失望和不满。(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虽有槁暴 ②. 使之然也 ③.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④.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⑤. 去来江口守空船 ⑥. 绕船月明江水寒(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18~22题答案】【答案】18. 纷纷扬扬的雪花像洁白的鹅毛漫天飞舞,整个世界顷刻间被染成了白色。19. A.不堪设想B.双管齐下 20. 甲.不具有致敏性乙.在空气中飘散丙.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21. ②花粉过敏人数持续增多⑤也与患者个人体质下降有关22. B四、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例文:以热爱为笔,用行动作墨,绘就精彩人生 马龙一句“只要心怀热爱,就永远是当打之年”掷地有声的话语,引发了大众对热爱与人生、职业关系的热烈探讨。热爱,究竟在人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成功的充分条件,还是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事实上,热爱是成功的强大动力源泉,而行动则是将热爱转化为实际成就的关键纽带,二者紧密相连,共同绘就了精彩的人生。 热爱,宛如一座明亮的灯塔,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中,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赋予我们不断奋进的力量。短跑名将苏炳添,对短跑事业怀着炽热的爱。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下降,伤病也如影随形,这对运动员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但苏炳添对短跑的热爱,让他毅然坚守在赛道上。每一次训练,他都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提升的细节。从起跑的姿势,到跑步时的步频、步幅,他不断地琢磨、改进。正是这份深沉的热爱,支撑着32岁的他,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中,跑出了9秒83的惊人成绩,成功晋级决赛,成为首位站在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赛道上的中国运动员,打破了亚洲人在短跑领域的极限,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然而,仅有热爱,而不付诸行动,热爱就如同无根之萍,无法结出成功的果实。“时代楷模”黄文秀,怀着对家乡的深厚热爱和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初心,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回到家乡广西百色,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她没有停留在对家乡发展的美好设想中,而是迅速行动起来。她挨家挨户走访调研,与村民们促膝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面临的困难。根据调研结果,她精心制定精准的脱贫计划,积极引进杉木、砂糖橘等特色产业项目。在她的努力下,百坭村的贫困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黄文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热爱的真谛,让热爱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还有无数像苏炳添、黄文秀这样的追梦者,他们用热爱点燃希望,用行动铸就辉煌。他们的故事深刻地告诉我们,热爱能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潜能,让我们对生活充满无限热情;而行动则是将热爱转化为现实的必经之路,让我们的梦想照进现实。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积极探寻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并为之全力以赴。无论我们的热爱是追求科学真理、投身艺术创作,还是致力于社会公益,只要我们心怀热爱,勇往直前,用行动去践行,就一定能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实现人生价值。 吾辈不妨以热爱为笔,饱蘸激情的墨汁,用行动作墨,挥洒奋斗的汗水,在人生的画卷上绘就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