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4级高一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
语文
2025.0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南朝士人普遍追求知识学养的博综以及信仰的多元化,次门士族刘勰尤其如此。《梁书》本传说他从小笃志好学,后来又博通经论,博览多通、弥纶群言,正是刘勰为学的特点。比如他自称是孔子的忠实信徒,崇拜儒家五经,却又精于佛理,不废纬书。他主张写奏者必须“总法家之式,秉儒家之文”,说明他不废法家,有儒法兼综的思想倾向。
刘勰熟精《孙子兵法》,对兵家之道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因此他作《文心雕龙》时热衷于谈论军事、武力、征战这类话题。认为文才和武略,可以像左右手那样互相配合,文士也当习武。他在《序言》中提出文学应该为五礼、六典、君臣、军事服务,其中就包括文学应当服务于军事,要求文士参与军事活动,担负起应有的职责。
刘勰自将门而出,又受京口尚武风习的陶染,其气质、言行不免濡染劲健刚猛的色彩。从他的文学思想中,我们也能体认出这种风范特质,比如他的“风骨”论。
《风骨》篇的主旨是讨论如何克服文章因藻采滥用而导致的“有辞无体”之弊,提倡刚健而有生气的文风。此篇赞语总结说:“情与气偕,辞共体并。”“体”“气”二字是理解“风骨”内涵的关键。
关于晋宋以后文学的弊病,刘勰在自序中说得很明白:“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离本弥甚,将遂讹滥。”辞人出于逐奇心理,过分修饰语言,削弱了表意功能,导致文章有“辞”而无“体”,背离了圣人为文的初衷。过于整饰辞藻,追逐奇丽,必然会忽略筋骨脉络的通盘经营,导致文章支离破碎,构不成大体。
刘勰的“风骨”论就是针对这种语言困境而提出来的,“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一篇文章只有繁杂的辞采而没有浑然的整体,就是无“骨”。为了力挽“文体解散”的颓势,刘勰反复申明作文应当“体要”。如《风骨》篇说,辞的功能是达意,也就是“体要”,为文者一旦放逐了这个基本功能,也就“习华随侈”,消解了文章的本义。若文能“体要”,也就同时具备了“骨”,有了骨体,当然也就有了“气”,“气”的充盈动荡就生成了“风”,所谓“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因此,刘勰就由论“风”转到了论“气”,他不惜笔墨,援引了曹丕“文气”论的要点——文以气为主,建安文士孔融、徐干、刘桢的文章都是重“气”的,意在说明他所谓的“风骨”其实就是“气骨”。剥落浮藻、具备“气骨”的文章就形成了刚健飞动之美,骨鲠刚健、体气充盈、辉光振耀,这就是刘勰追求的艺术效果。
文学上的刚猛之风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冲击力,与武人的气类显然是相通的,刘勰虽然不是纯粹的武人,但他追求文武兼资,内心仍然激荡着将家子的血气,“风骨”论不过是其性情气质在文学思想上的反映。因此,讨论刘勰“风骨”论生成的原因,不能仅仅归结到儒家刚健笃实的气质,还应当顾及兵家的骁猛劲悍之风,甚至法家的壮气,这也是由刘勰学养结构的驳杂性决定的。
当然,刘勰倡导“气骨”,其动机绝不止于革除文学之弊而已。实际上,文风的背后关联着人物的性情气质,骨劲气猛的文学本体论和风格论,同时也是对人物风范的要求。刘勰所处的时代,士人的体格和人格都已出现严重的缺陷,高门士族崇尚风流雅致,文弱到极致,转成病态,如此骨柔气弱之人,焉能经纬军国?以兵家的刚猛之气来振拔当代士风,期望造就经世致用的文士阶层,这才是刘勰倡导“风骨”论的终极关怀,一部讨论文学的书,却以讨论文士品行的《程器》篇作结,其用意再明显不过了。
(摘编自王术臻《刘勰的“尚武”精神对其“风骨”论的影响》)
材料二:
一些人认为陶渊明的诗平淡。陈后山嫌它“不文”,颇为说诗者所惊怪。大约欢喜雕绘声色锻炼字句者,在陶诗中找不着雕绘锻炼的痕迹。陶诗的特点在平、淡、枯、质,又在奇、美、腴、绮。这两组恰恰相反的性质如何能调和在一起呢?把他们调和在一起,正是陶诗的奇迹;正如他在性格方面把许多不同的性质调和在一起,是同样的奇迹。把诗文风格分为平与奇、枯与腴、质与绮两种,其实根于一种错误的理论,仿佛说这两种之中有一个中和点,没有到这一点就是平、枯、质,超过了这一点便是奇、腴、绮。诗文实在不能有这种分别,它有一种情感思想,表现于恰到好处的意象语言中,这恰到好处便是“不质不绮”,有过或不及便是毛病。
平、枯、质固是“不文”,奇、腴、绮也还是失当,蓬首垢面与涂脂敷粉同样不能达到美。大约诗文作者内外不能一致时,总想借脂粉掩饰,古今无须借脂粉掩饰者实在寥寥。这掩饰有时做过火,可以引向极强烈的反感,于是补偏救弊者不免走到蓬首垢面的另一极端,所以在事实上平、枯、质与奇、腴、绮的这种分别确是存在,而所指的却都是偏弊,不能算是诗文的胜境。陶诗的特色正在不平不奇、不枯不腴,因为它恰到好处,适得其中;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勰在为学上博学多识,兼通儒家、佛家、法家、兵家之道,既受当时南朝士人学识和信仰特点影响,也离不开他自身的笃志好学。
B. 刘勰认为,晋宋以后的文学存在“有辞无体”的弊病,并指出这是辞人追逐奇丽、过分修饰语言、削弱了语言的表意功能而导致的。
C. “无骨”之文缺少浑然的整体,藻饰文采难以弥补“文体解散”的颓势,而文辞达意就有了“骨”,有了“骨”文章就有了“气”。
D. 陶渊明由于在性格方面调和了许多不同的性质,所以在诗文上也能将“平、枯、质”和“奇、腴、绮”这些相反的性质调和在一起。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勰用左手和右手相互配合来解释文才和武略的关系,并提出文士也应当学习武略,体现出刘勰军事重于文学的观念。
B. 风骨论中刘勰引用曹丕的文气论,意在表明“风骨”即是“气骨”,二者一脉相承,风骨论就是文气论的进一步发展。
C. 朱光潜认为把诗文风格分为“平枯质”和“奇腴绮”是不正确,指出这是为诗为文的两个弊端,不能算是诗文胜境。
D. 材料一中所说的“风骨不飞”与材料二中“奇腴绮”的偏弊,都是诗文作者在创作时内外不能一致而补偏救弊的结果。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风骨”观点的一项是( )
A.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B.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C.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4. 刘勰的“尚武”精神在《文心雕龙》中有多处体现,请简要概括。
5. 朱光潜评价陶渊明的诗“不质不绮”,请以下面《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为例,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苦楝树
徐刚
老屋后门口的宅沟对岸,是一棵苦楝树。少小时,它和我的个儿一般高。母亲说:“这是你父亲种下的。”种树那一年的十一月,母亲生下我,父亲高兴地说:“种苦楝的有福。”我出生不到一百天,父亲病逝。村里有人觉得是苦楝带来的苦命。
母亲时常和我说到苦楝树。夏天,她叫我看绿叶。秋阳下,娘俩坐在后门口看黄叶,经霜之后有的成了红叶。天再冷些,我去沟边拾纷纷落地的苦楝果,母亲说:“只能玩,不能吃!”于是,虽说是父亲种下的苦楝树,却觉得是母亲的苦楝树。其实,父亲、母亲在这一棵长着苦果的树上,已合二为一,无分彼此了。
我长大,苦楝树也长大。虽然苦楝树生长的速度很缓慢,却因宅沟岸边湿润,又有江南气候环境的滋养,它长得比我快,越来越高大。到我上学的时候,它已经有丈把高了。初小、高小、初中,九年过去,苦楝树已让我“高山仰止”了。每逢周日和寒暑假,我在苦楝树下仰望、玩耍,看它的树叶和小紫花,闻那淡淡的花香,这是植物生命对我最早的启蒙。
初中二年级暑假前,教语文的汤老师要同学们在假期写一篇作文,自己出题自由发挥。汤老师特地对我说:“写好文章首先要从观察生活开始,无论一个人,还是一块地、一棵树,要写清楚说明白,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感受。”我便告诉汤老师我家那棵苦楝树的故事。“好题材呵!好好写。”他建议我到学校的小图书馆,去看看有没有苦楝树的资料。图书馆的袁老师帮我找到一本小书《中国的树》,其中一节是写苦楝树的,我印象深刻。我又请教母亲,还专门去问了父亲生前将我“寄名出姓”的村里唯一的读书人、私塾先生徐家寄爷:“苦楝树和乡下常见的杨柳有什么区别?苦楝树有什么特点?”徐家寄爷说:“楝为材也,杨柳不及。”他又取出一本旧书《花镜》,翻开,读给我听:“江南自春至夏,有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为首,楝花为终。”我有点明白了,梅花开时,春风得意,苦楝花落,夏日开始,梅始楝终也。
楝花,花中之微小者,其香浓淡随风,风轻时淡雅,风息时馥郁,浓浓淡淡,高雅脱俗。苦楝花花期极长,大约能飘香一个月。若细细品味那香,还略带隐约的苦意,却因此而更加沁人心脾。我的少小时代不缺芬芳,苦楝花所赐也。
不知不觉,二三十年过去了,我家后门宅沟岸边的苦楝树,已经长成了一棵树干粗壮、树冠浓密的大树。我去当兵了,只有它陪着母亲,我去北大读书了,也是它陪着母亲。鸿雁来往,我有时会问及苦楝花开了没有。母亲让侄子小达写回信,告诉我:“苦楝花香,木已成材。”
关于苦楝树名字的起源,我在北大请教林庚先生,他不假思索地告诉我,《尔雅翼》云:“楝叶可以练物,故谓之楝。”楝树全身均可入药,叶子亦然。他还提及《庄子·秋水》,其中写凤凰“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练实即楝实也。
大学二年级暑假回到家中,还来不及开后门看楝树,母亲便心有不舍地告诉我:“云丽出嫁,便让昌囝把苦楝树锯了,送给云丽做嫁妆。”云丽是昌囝阿哥的女儿,昌囝阿哥虽只是堂兄,然而我俩从小一起长大,亲如手足,云丽出嫁,这自然是应该的。但,我还是打开后门想再看一眼。只见那苦楝树锯掉后残留的树墩,也在望着我。惋惜之情油然而生。二十米高的青枝绿叶、绿色树冠和小花们没有了,芳香也远去了,留下的是一地惆怅。
母亲说,锯树的时候,村里好多人来看,都是见过那绿叶,闻过那花香的乡亲呵,谁都恋恋不舍。一棵树的离去,竟然成为村里的谈资,直到我回家,乡人还在说:“元郎(父亲的小名)有眼光呵,树成材了,儿子到北京做大学生了!”“苦楝树材质好,值不少钱呐!”母亲告诉我,云丽很开心,说要做个梳妆台,千恩万谢的。“给昌囝女儿添点喜气,你父亲也高兴!”
父亲早逝,以致我不记其面目,当然可悲,但父亲所留给我的,让我受用一生。娘哺育我长大,如今想来,还让我养成了一些习惯,留给我不少人生警语,如“前半夜想想自家,后半夜想想人家”“做人勿怕穷,就怕没志气”“做生活(意为劳动)做勿死人,做懒汉能丢死人”,等等。母亲还教我怎么拒绝诱惑。儿时有一年快过年了,宅子上有人做糖炒核桃仁,芳香四溢,飘入家门,母亲说:“儿子,关门。”至今我仍习惯于一个人闭门写作,远离喧嚣,远离各种圈子,得到的是内心的宁静,宁静而致远,致远而心境开阔,开阔而尽精微,而风景迭生,而神清气爽,此境界之一乎?还有苦楝树,那是我的绿色启蒙;至于那茅草篱笆墙屋,有多少儿时的梦,有把我送进梦乡的长江的涛声……
那是泥土的亲近之地呵!
那是母爱的流出之地呵!
那是梦想的播种之地呵!
那是诗句和诗人的出生之地呵!
昌囝阿哥叫我去他家吃饭,喝米酒。阿哥特别高兴,还特地把云丽叫了回来。云丽告诉我:“苦楝树的纹理清晰漂亮,那木材也有香味。”阿哥说:“那树是和你伯伯一起长大的,陪了叔祖母二十多年。我是看着这树栽下的,一边锯一边想到元伯(即我父亲)。”阿哥高兴,多喝了几碗——乡人喝酒用青花饭碗,喝的是自酿米酒。哥哥喝,我得陪着,哥哥说话,我得听着。我竟喝得有了三分醉意,摇摇晃晃地回家。醉眼朦胧中坐在苦楝树的树墩上,找那风,找那云,找那叶,找那花,找那芳香。居然还找到了几粒残留的苦楝果——它们能长出一棵树来吗?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在作者出生后种下苦楝树,是因为楝树全身可入药,具有药用价值,也饱含了对儿子茁壮成长的期盼,体现浓浓父爱。
B. 苦楝树让还在上学的作者“高山仰止”,写出了作者对于高大的苦楝树的仰视,表达了作者对苦楝树所蕴含的美德的尊重。
C. 徐家寄爷是当时村里唯一的读书人、私塾先生,同时也是父亲将作者“寄名出姓”的人,这使作者对徐家寄爷的话深信不疑。
D. 父亲虽然早逝,但他种下的苦楝树,陪伴作者成长,带给作者启蒙;苦楝树也成了联系父亲和母亲、儿子之间的情感纽带。
7. 下列对文中有关苦楝树的描写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苦楝树与杨柳进行对比,突出苦楝树能成材的特点,为后文做嫁妆作了铺垫。
B. 引用古代典籍《尔雅翼》和《庄子·秋水》介绍苦楝树的特点,增加了文化韵味。
C. 苦楝树墩也在“望”着我,运用拟人,形象地表现出作者与苦楝树的感情深厚。
D. 作者在描绘苦楝树时,将感情寄托在苦楝树上,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的志趣。
8. 作者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对苦楝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9. 文章以“它们能长出一棵树来吗?”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上从之。春,正月,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于是藩国始分,而子毕侯矣。
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卫青、李息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走白羊、楼烦王,遂取河南地。主父偃言:“河南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上下公卿议,皆言不便,上竟用偃计,立朔方郡。使平陵侯苏建兴十余万人筑朔方城,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转漕甚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并虚。夏,募民徙朔方十万口。
主父偃说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杰,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上从之,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主父偃之初上书曰:“蒙恬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暴兵露师,死者不可胜计,蜚刍挽粟,百姓靡敝,天下始畔秦。”立论严矣。迨其为郎中,被亲幸,乃言“河南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广中国,灭胡之本”。遂力请于武帝,排众议,缮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漕运山东,民劳国虚。同此一人,同此一事,不数年,而蒙恬之功罪,自相攻背如此其甚。由是言之,辨奸者岂难知哉?听之勿骤,参酌之勿忘,而已曙矣。武帝两听而不疑,其为江充所惑以戕父子之恩,宜矣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武帝》)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今诸侯或连城①数十②地方③千里④缓则骄奢⑤急则阻其强⑥而合从以逆京师。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稍,逐渐,与《登泰山记》“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的“稍”意思不同。
B. 侯,封侯,名词作动词,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用法不同。
C. 畔,同“叛”,背叛,与《孟子》“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的“畔”意思相同。
D. 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与韩愈《师说》“而耻学于师”“而”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父偃劝谏汉武帝不要采用晁错以法令削弱诸侯国势力的办法,可以通过推广恩惠的方式来分割诸侯的封地,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B. 当匈奴入侵上谷郡、渔阳郡时,汉武帝派遣卫青和李息率军反击,俘获大量敌人和牛羊,最终打退敌军,并夺取了黄河以南的地区。
C. 汉武帝派遣苏建修筑朔方城,又修缮了原秦王朝时期蒙恬所建造的要塞,并在夏季招募了十万百姓迁居朔方城,致使钱府粮库空虚。
D. 王夫之认为国君辨别奸邪之人并不困难,在听到对方意见后不匆忙下结论,要仔细斟酌对方所说的话,这样才可能分辨出奸邪之人。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下公卿议,皆言不便,上竟用偃计,立朔方郡。
(2)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
14. 材料二中,主父偃两次上书汉武帝时都论及蒙恬,王夫之认为其说法前后“自相攻背”。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连日边报稍稀西斋默坐
叶梦得
鼓角遥闻出塞声,边风吹雁过高城。
疆陲无复戊己尉注,盗贼犹怜壬午兵。
岁晚胡床闭深阁,夜长刁斗听连营。
便须从此传烽息,要及春农论劝耕。
[注]戊己尉:官名,掌管屯田事务。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听觉和视觉相结合,营造出边塞萧瑟苍凉的气氛,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B. “无复”写边境农事凋敝,“犹怜”写对士兵的怜悯,反映出战争的残酷。
C. 因为多日以来边境汇报的文书逐日减少,诗人在书房静坐时显得轻松闲适。
D. 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意象来表现边塞的独特风貌,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16. 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蕴含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师在教学中借助VR技术为同学们提供了沉浸式学习体验,增强了学习效果,正如《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说的那样。
(2)元旦晚会上,箫管独奏《梁祝》幽怨悱恻的曲调感人至深,这让小慧想起了《赤壁赋》中侧面表现客吹洞箫的音乐效果的两句“______,______”。
(3)鹿是一种瑞兽,寄寓着人们美好的祝愿,深受古人青睐,常出现在古代诗歌中,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冬时节,片片落叶为大地铺上地毯。欣赏落叶美景时,有心人会发现,一些落叶正面向上,一些落叶却背面朝天,其中蕴藏着植物生理与空气动力学的秘密。
叶片的生理特性是影响落叶朝向的因素之一。(甲):叶片正面的栅栏组织,紧实度高,含有较多的叶绿体;叶片背面的海绵组织,细胞形状不规则,含叶绿体较少,排列疏松。当失去水分时,栅栏组织细胞变得更加紧密,难以伸展,叶面卷曲成凹形,而海绵组织易拉伸,(乙)。所以,许多落叶会呈现出向内卷曲的特点。叶片飘离枝头,在重力作用下坠落地面。①有观点认为,②叶片的正面因密度大而更容易朝下着地。③可是根据研究表明,④叶片的下落过程并非简单的直线下落。⑤叶片形状因为并非完全对称,⑥加之空气阻力差异等因素影响,⑦所以叶片以翻滚和旋转的复杂运动形态下落。虽然叶片存在内部结构差异与外在形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叶片的飘落状态,但旋转动能和空气阻力才是决定叶片在下降过程中朝向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静态条件下,叶片也会不停旋转,落地时哪面朝上通常呈随机分布状态。基于上述研究,那些认为落叶更容易正面朝下的观点,难道不是有失偏颇吗?
由此可见,落叶朝向是植物生理与物理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你在林间漫步,不妨驻足观察地上的落叶,它们无声地讲述着植物的生存智慧与空气动力学的奥秘。也提醒我们,这一片片落叶,从生命的辉煌顶点缓缓步入终结,却又以另一种形式——化作大地的温床,孕育着未来的盎然生机。
18. 下列句子中的“才”与文中加点的“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B. 你怎么才来就要走?
C. 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
D. 这个工厂开办时才几十个工人。
19.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
B. 对每一部思想家或者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C.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D. 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文章第二段结尾处的“难道不是有失偏颇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转念”,即转变思路。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情况,“转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级高一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
语文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C
3. B 4. ①《文心雕龙》中有很多谈论军事、武力、征战的话题;
②《序言》提出文学应该为军事服务;
③《风骨》篇提倡劲健刚猛的文风,与武人的气类相通;
④以《程器》篇作结,用兵家刚猛之气来振拔当代士风。
5. ①“不质不绮”指陶诗将充沛的情感思想,表现于恰到好处的意象语言中;
②诗中用方宅、草屋、树木、炊烟等意象描绘田园生活,语言质朴;
③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作者摆脱官场束缚后自由、闲适的生活状态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感情真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D 7. D
8. ①少年时的亲近与喜爱;②长大离家后的想念与牵挂;③大学时苦楝树被砍伐后的惋惜与怀念;④现在对苦楝树深刻的感悟与体会。
9. ①用问句形式,表达作者对苦楝果生长成为苦楝树的渴望,委婉含蓄;②表达作者对苦楝树的思念,对父亲的感恩,对亲情的守望,深化主旨;③引发读者思考和共鸣,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②④⑤
11 A 12. C
13. (1)武帝(把主父偃的意见)交给大臣讨论,都说不便利,武帝最终采用了主父偃的计谋,设置朔方郡。
(2)(这样)对内充实京师,对外消除奸邪势力,这就是所说的不用诛杀而祸害就被消除。
14. ①第一次认为蒙恬对国家是有罪过的,他攻打匈奴,劳民伤财,死伤无数,导致天下叛乱;
②第二次认为蒙恬对国家是有功劳的,他筑城驱逐匈奴,扩展中原领土,削弱匈奴的根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C 16. ①诗人希望烽火尽快熄灭,战争早日结束,要抓住春天的农耕时节,鼓励百姓辛勤耕种;
②表达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向往;
③对百姓安定生活的期盼和对民生问题的挂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君子生非异也 ②. 善假于物也 ③. 舞幽壑之潜蛟 ④. 泣孤舟之嫠妇 ⑤. 呦呦鹿鸣 ⑥. 食野之苹(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A 19. B
20. 甲:叶片两面组织结构不同;
乙:叶背会保持微凸的状态。
21. 语句③,修改为:可是根据研究(或改为:可是研究表明)
语句⑤,修改:因为叶片形状并非完全对称
22. ①通过反问的形式,突出强调作者对这种观点的质疑和否定态度;
②直接跟读者对话,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同,自然不突兀。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