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练习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在世界上古时期,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发动冲击,结果是游牧世界范围逐渐缩小,而农耕世界随之扩大,最终亚欧大陆上的游牧世界大大缩小。这反映出( )A.战争成为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B.民族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转型C.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扩张倾向D.人口迁徙冲击了多元文明格局2.蒙古西征引发了民族迁徙,东迁的“色目人”后来大部分融入汉族和蒙古族。这一现象说明( )A.被征服地区的民族种类变得单一 B.东西方各民族的交融加深C.汉族和蒙古族是最大的种族 D.民族迁徙完全取决于蒙古西征3.3—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下列历史现象的出现与之相关的是( )①阿拉伯人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 ②中国北方形成民族大交融③日耳曼人建立一系列王国 ④西罗马帝国的灭亡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4.欧洲史学界传统观点认为造成罗马帝国与中世纪断裂的主要原因在于蛮族入侵。而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郎则提出:伊斯兰教的创立与穆斯林的急速扩张才是导致西方古典世界彻底转变的重要因素,后世学界将其观点概括为“皮朗命题”。该命题( )A.体现了文明交流的正向互动 B.拓宽了认识欧洲历史的视野C.揭示了欧洲中世纪衰落缘由 D.继承发展了史学界传统观点5.公元前13世纪末至公元前11世纪初,希腊人向塞浦路斯岛的移民活动一直持续着,希腊人成为占该岛人口绝对多数的民族,人口稀少的塞浦路斯人逐渐被同化。这说明希腊移民( )A.对塞浦路斯产生了深远影响B.中断了塞浦路斯的文明进程C.使希腊文明传播至世界各地D.激化了迁入地区的人地矛盾6.印欧人没有掌握农业种植技术,只能靠捕猎为生,寻找食物成了印欧人的第一生存目标,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游牧和迁徙成为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从材料可以看出印欧人迁徙的根本原因是( )A.食物的缺乏 B.游牧的生产方式C.军事实力强大 D.为获得更多财富7.公元前18世纪,一些印欧种游牧民开始离开草原,向各文明中心发起进攻,引发了沿途各民族的大迁徙。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一些印欧种游牧民又陆续离开草原,并在文明地区定居下来,建立了新的国家。据此可知,印欧种游牧民的两次大迁徙( )A.破坏了迁入地区的文明B.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C.彻底改变了欧亚大陆的人口布局D.传播了游牧民族的先进文化8.印欧人的迁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起初印欧人主要居住在中亚地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中亚地区的资源逐渐变得稀缺,同时,气候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也使得人们生活变得更加困难,印欧人开始寻找新的定居地。据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A.主要动因是资源的匮乏 B.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C.是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 D.推动欧亚区域文化发展9.北魏时期,许多皇后来自内迁的匈奴、柔然、羌等民族及中原汉族,民间的族际通婚也很常见,尤其都城平城、洛阳是族际通婚的中心。这些现象可说明当时人口迁移( )A.南北差距逐渐缩小 B.民族交往途径单一C.民族矛盾有所缓和 D.婚姻观念平等开放10.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移民通道上的剧场类型多样。不同类型的剧场在选址上有所差别,宗祠剧场随移民分布于土地肥沃的平坦地区;会馆剧场多集中分布于水陆交通便利、商贸发达的市镇;庙宇剧场多分布于人口相对集中的村镇;庄园剧场多位于地势险要的山陵地区。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移民活动推动戏剧创新 B.区域商贸格局发生变化C.群体迁徙促进文化传播 D.社会阶层流动趋于频繁11.北魏立国之初,道武帝即推行部落离散政策,解散贺兰、独孤、慕容等部族,实行计口授田。此后,被征服的塞北及关陇以西的部族,也被迁徙远离故地。由此,北魏时期少有部族乱事。据此判断,该政策( )①弱化了各部族的政治差异 ②顺应了部落的农耕化趋势③破除了门第对政治的束缚 ④有效加强王朝内部凝聚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有学者在研究赫梯帝国灭亡的原因时说:“一方面,赫梯王权争夺早在古王国哈吐什里一世国王统治时期已经出现,之后几乎贯穿赫梯历史全过程……另一方面,赫梯脆弱的经济基础无法为国家生存发展提供保障。”这揭示了赫梯帝国灭亡的原因在于( )A.内部统治秩序的瓦解 B.王权争夺逐渐白热化C.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D.外部蛮族的不断入侵13.历史上说的“匈奴西迁”,是指匈奴人由于遭遇到中国东汉王朝的不断打击,由北单于和大贵族率领一部分部属约20万人,于公元91年离开漠北向西方迁徙的历程。匈奴辗转迁徙,至4世纪,经中亚细亚到达东欧。这支具有冲击力的队伍的西向行进,直接导致了( )A.东汉王朝的版图扩大与持续兴盛 B.罗马建立起许多新兴的蛮族王国C.法兰克宫相查理马特的采邑改革 D.居住中东欧的日耳曼人向西迁移14.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年间,西亚北非地区出现了世界上较早的文明,先后兴起了埃及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迦勒底人和波斯人的强大帝国,他们已经有了文字,在艺术、科学和社会组织方面也相当进步。该地区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地理和气候条件优越 B.地域及部落间战争的频仍C.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 D.商贸活动和人口迁徙频繁15.有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以下表格。该同学从表中所得出的历史认识最恰当的是( )历史时期 古代罗马的历史发展 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公元4世纪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西晋灭亡,东晋建立(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公元5—6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王国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A.古代中国历史陷入治乱循环 B.中西历史发展具有相似性和特殊性C.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 D.民族迁徙决定中西历史走向和趋势16.东晋以前,江南文人推崇两汉经学,其庄园修建注重于满足世俗生活的需要,对秀丽山水多熟视无睹;东晋后,江南文人逐渐将山水自然纳入到别墅的结构中,并借此以实现对竹林名士的超越,即在真实的山水自然里体悟生命。这一变化折射出当时( )A.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B.动乱导致避世文化开始出现C.江南地区的文化趋向滞后 D.人口迁移促进区域文化发展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公元前500年,欧亚大陆内大规模的古印欧人部落大迁徙浪潮渐渐平息,而此时的欧亚大草原已经被古印欧人的大迁徙完全改变了面貌。他们将迁徙到的地方带入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并且融合当地的文化习俗,建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国度,如希腊、罗马、波斯、印度文明以及后续西欧诸国的前身。至此整个欧亚大陆真正地走出了蒙昧的时代。——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二 游牧民族凭借马和铁质武器,掀起了两次席卷诸文明中心的大规模的入侵浪潮……最终结果,除中东外,各地文明均被摧毁。其他地方的帝国都迅速地、接二连三地崛起和崩溃……随着公元前12世纪多利安人的频频入侵,希腊坠入“黑暗时代”。——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探究】根据材料,归纳印欧人迁移的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安史之乱导致人口大迁徙是一个长期性过程,经历“安史之乱”战争时期的迁徙、后期藩镇割据时期的迁徙、唐末战争时期的迁徙,最终在五代时期完成本次大迁徙。迁入地主要分布在江南、江西以及蜀中等地。当时“北人南迁”进入苏州地区的人口数大约二十万。大量中原地区人口进入蜀地,与蜀人杂居,流庸自居者过七千家,田业开辟者逾五百顷。就江西(晋称江州)而言,江州凭借其优越的气候条件及长江航道便利的交通,吸引了较多移民,当时“流人万计,布在江州”,江州因为众多移民的迁入,与荆、扬二州并称“长江中下游三大经济中心”。抚州因修建千金陂而改变该地农业受制于自然环境的现象,从此“沿流三十馀里……灌注原田,新旧共百有馀顷,自兹田无荒者,民番力而开耕,尔后又不可胜纪其顷亩矣”,江西的粮食种植面积成倍提高。在中唐以后,开始建立起一个政治以“中原—草原”为核心,经济以“长江—海洋”为纽带的双向互动共同体。高僧慧远南下荆州,因战乱波及荆州,慧远一行便打算前往广东罗浮山。途径九江庐山时,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又遇师兄慧永已在庐山西北香炉峰建西林寺,于是,在江州刺史的支持下,慧远在西林寺东建起东林寺,并以东林寺为中心传扬佛教思想。——摘编自张欣《“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徙与技术革新及影响》材料二 1862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太平洋铁路法案》,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形式多样的赞助下,开始了横贯大陆铁路的修建。东段联合太平洋的铁路率先修成,筑路工人主要是原住民、白人和黑人。太平洋铁路西段的修建从1863年开始,由于西段工程沿线多为崇山峻岭,还需穿越沙漠和沼泽地,施工条件极为艰苦,一开始招募的白人工人畏难怠工,工程初期进展十分缓慢。从1865年到1869年,约有14000多名华工参加了筑路工程,占工人总数的90%。在特拉基,华工种植了卷心菜、芜菁、胡萝卜等,并把它们储存在冷库中。华人也开始接受美国的罐头、脱脂牛奶、切肉、小麦粉、白兰地、威士忌。1870年到1890年,横贯大陆的铁路将800多万移民运往西部,西部人口因而激增。随着人口的增加,西部地区建立了许多新州,从1876年到1896年先后有9个新州加入联邦。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西部形成小麦、玉米、多种经营和畜牧四个生产地带,成为农畜产品的主要基地,改变了美国农业布局和重心。——摘编自邹桂芬《美国横贯大陆铁路的修建及其对西部开发的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唐以后人口迁移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口迁移的意义。(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4至6世纪,是中国和西欧历史上的一个社会动荡时期。其间,中国北方的匈奴、氐、羌、羯和鲜卑等游牧、半游牧民族以及欧洲多瑙河以北的日耳曼诸族向南方较发达的农耕地区,发起大规模迁徙运动。自公元3世纪起,各支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地拥入罗马帝国,甚至远徙到南欧和北非等地。公元1世纪时,日耳曼人还没有金属工业,但至公元3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了自己的金属、织布和造船等工业,尤其是金属工业已“有出乎意料的高度水平。”“德意志野蛮人把罗马人从他们自己的国家里解放了出来”,她“给垂死的欧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公元4至6世纪进入黄河流域的鲜卑、氐、羗、羯等族的情形,以拓跋鲜卑为例, 息众课农……。这些北方民族的首领, 掌握政权后注重设立学校,传播儒学 。魏晋南北朝的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北方诸族,与中原汉族错居杂处……各民族接受了汉族的传统文化习俗……。——摘编自刘爱兰《4—6世纪西欧和中国游牧民族的迁徙及融合》材料二 “闯关东”,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区的农民、商人向东北地区流动,在此垦荒种地,安家落户。顺治十年(1653)政府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令,鼓励与动员关内包括中原地区的农民到东北垦荒居住。真正具有“闯关东”的意义,应是乾隆五年(1740) 实行封禁政策之后。一道命令,就把东北列为禁区。所以,山东、河北等省的“流民”欲前往东北谋生,就要“闯关”,即闯山海关。自乾隆始,清之历朝累下禁令,流民仍“闯关”不止。一直到清亡前夕,即光绪三十二年,才最终下令废除封禁,封禁之地向内地开放,允许自由出入、自由开垦。在民国时期“闯关东”达到了高峰,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又掀起了一次“闯关东”的新高潮。——摘编自李治亭《‘闯关东’与‘走西口’的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4—6世纪西欧和中国北方民族迁徙的共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时期“闯关东”移民的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大举内迁及北民南迁广受关注,但南人北迁现象则某少被人留念。表中所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几次较为集中的南人北迁浪潮的情况。时间 批汇会见196年曹操定都许吕之后 音操“扶天于以令诸侯”颇有“正统”之义,加上当时曾接大举招揽人才。”皆士大夫四方来集”,尤以则,最两州赴北者最多263-280年 魏天蜀、吴政权投降司马氏政权后,吴蜀两地的大批军政人物及有声望的世家大族迁居中原东晋本年 政局动荡,诸将争权,不少宗室成员、大战士人幸遭其中。他们中的不少人为保全性命,疏窝北上宋泰勋二年(466年)王春40五年(469年) 刘宋统治集团内部的党社继承问题引发就是全国的基础之乱,驻守准之的边移因叛乱失败,根据华诚降统,使北魏坐收淮北鼓励。北魏遂大学还获准北民众至代政(今山西北部及河北西北部一带)安容南朝齐梁易代之际 以水无元年(499年)排州刺史装救业率众举寿阳降载为序幕,就起了一次颠县规模的南人北迁浪潮南朝梁太洁二年(548年)至绍泰年间(555-556年) 候学见课后,除了宋宝成员外,一些蒲梁守将因不满满菜的荒漠而辛众降北。554年的提南下,攻占建康,由朝人口被掠至关中,上至王公,百官,下至士兵、奴婢等—摘编自王朝《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人北上当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南人北迁”现象予以阐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D B A B B C C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D D B D1.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世界上古时期。根据材料“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发动冲击,结果是游牧世界范围逐渐缩小,而农耕世界随之扩大”可以看出,这种冲击促进了区域文化的转型,由游牧为主逐渐向农耕为主转变,B项正确;材料中可以看出冲突是文明发展的动力,但冲突不仅指战争,且战争往往带来破坏和损失,排除A项;题干突出游牧民族的主动、强烈的扩张倾向,而不是农耕民族的扩张倾向,排除C项;材料重点强调游牧世界冲击农耕世界后带来的范围变化和文化转型,并非重点强调人口迁徙对多元文明格局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2.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蒙古帝国。根据材料“东迁的‘色目人’后来大部分融入汉族和蒙古族”可知,受蒙古西征影响,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中,东迁的“色目人”后来大部分融入汉族和蒙古族,体现了东西方民族交融加深,B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民族种类、数量的比较,看不出民族种类是否单一或民族大小,排除AC项;影响民族迁徙的因素很多,蒙古西征仅是其中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3.D【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3—6世纪(亚洲、欧洲)。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在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民族大交融,②符合题意;在欧洲,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的衰落,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西罗马帝国灭亡,同时,在此期间,日耳曼人建立一系列王国,③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阿拉伯人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的时间大约是从7世纪初到8世纪中叶,与材料中时间不符,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4.B【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目可以判断准确时空为:中世纪(欧洲)。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亨利·皮郎提出的“皮朗命题”强调了伊斯兰教创立及穆斯林扩张对于西方古典世界转型的影响,这一观点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史学界认为,主要是由于蛮族入侵导致文化断裂的新视角,实际上是对当时历史研究领域的一种补充或挑战,有助于拓宽学者们对于这段历史时期的认识框架,B项正确;“皮朗命题”并不侧重于描述文明间的正面交流互动过程,而是更关注于特定历史事件对整个社会结构变迁的作用,排除A项;“皮朗命题”讨论的重点在于从古典时代到中世纪初期的社会转变,并非直接针对整个中世纪时期的兴衰问题,排除C项;“皮朗命题”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新性的思考方式,而非简单地延续先前理论,排除D项。故选B项。5.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3世纪末至公元前11世纪初的希腊。根据材料“希腊人成为占该岛人口绝对多数的民族,人口稀少的塞浦路斯人逐渐被同化”可知,希腊移民改变了塞浦路斯的人种结构,使其逐渐成为一个希腊化国家,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A项正确;希腊移民并未中断塞浦路斯的文明进程,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希腊文明传播至世界各地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希腊移民与迁入地区的人地矛盾情况,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由于印欧人没有掌握农业种植技术,只能靠捕猎为生,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不停迁徙,所以游牧的生产方式注定了印欧人无法固定在一个地方生活,迁徙成为常态,B项正确;“食物的缺乏”和“为获得更多财富”都是直接原因,而非印欧人迁徙的根本原因排除A、D项;材料体现不出印欧人军事实力强大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B项。7.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向各文明中心发起进攻,引发了沿途各民族的大迁徙”“在文明地区定居下来,建立了新的国家”可知,印欧种游牧民的迁徙对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亚欧大陆几个重要区域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印欧种游牧民的迁徙对迁入地区的文明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彻底改变了欧亚大陆人口布局”的说法过于绝对,表述有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早期印欧人迁徙对游牧民族先进文化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8.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亚)。根据题干内容,印欧人的迁徙是由于中亚地区资源变得稀缺、气候变化以及自然灾害频繁等因素所致,是众多因素的结合才导致印欧人的迁徙,C项正确;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中亚地区的资源逐渐变得稀缺是印欧人迁徙的原因之一,而非主要动因,排除A项;材料论述的是印欧人的迁徙的原因,并没有过多论述其影响,无法得出是否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欧亚文化发展如何,无法得出推动欧亚区域文化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9.C【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北魏时期,不同民族间的通婚更为常见,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鼓励与汉族通婚,有利于缓和民族间的矛盾,促进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为北魏也即北方情况,未提及南方,没有对比不能得出南北差距情况,排除A项;民族间交往有多种方式,通婚只是其中之一,排除B项;婚姻平等主要体现在男女地位平等,不同出身、阶层间的平等,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题干“‘湖广填四川’移民通道上的剧场类型多样。不同类型的剧场在选址上有所差别”,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不同地区移民存在文化差异,这些传统剧场,在选址上、建筑形制、装饰艺术等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移民群体迁徙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戏剧的“创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移民通道上的剧场选址情况,与区域商贸格局无关,排除B项;社会阶层流动指个人或群体社会地位的变化,即从某一社会阶层到另一社会阶层的变化,移民不能反映社会阶层流动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11.B【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初年道武帝解散原鲜卑各游牧部落,推行均田制,从此之后北魏内部少有部落乱事,均田制的颁布改变了鲜卑各部落的经济形态,从游牧经济逐步向农耕经济转化,从而弱化了各部落的政治差异,①正确;均田制的颁布促进了鲜卑部落的农耕化趋势,②正确;北魏初年,鲜卑部落多处于游牧经济形态,还未完成封建化,此时鲜卑部落还没有学习中原的“门第”文化,③错误;材料中自均田制推行后,北魏时期少有内部部落乱事,这说明了均田制促进了鲜卑封建化,利于巩固新生的北魏王朝,并且有效加强王朝内部凝聚力,④正确。①②④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1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赫梯)。据材料“一方面,赫梯王权争夺早在古王国哈吐什里一世国王统治时期已经出现,之后几乎贯穿赫梯历史全过程……另一方面,赫梯脆弱的经济基础无法为国家生存发展提供保障。”可知,赫梯灭亡的原因是王权争夺和国内经济脆弱,即内部统治秩序瓦解,A项正确;材料强调赫梯灭亡的原因是王权争夺和国内经济脆弱,并非只有王权争夺,排除B项;材料讲述赫梯经济脆弱,经济包含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并非是指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排除C项;材料没有讲述赫梯灭亡是因为外部蛮族的入侵,排除D项。故选A项。1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世界)。匈奴的西迁直接影响了欧洲地区的局势,特别是在对日耳曼部落的影响上,匈奴的入侵迫使居住在中东欧地区的日耳曼人向西迁移,这一现象加速了欧洲民族的流动,最终影响了罗马帝国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匈奴西迁直接导致了居住中东欧的日耳曼人向西迁移,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王朝的持续兴盛与匈奴西迁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直接导致日耳曼人向西迁移,但没有直接导致罗马建立起许多新兴的蛮族王国,排除B项;法兰克宫相查理马特的采邑改革是中古时期欧洲的事件,与材料中事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年间(西亚北非地区)。根据材料“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年间,西亚北非地区出现了世界上较早的文明”结合所学可知,西亚北非地区是商贸往来、人口迁徙的活跃地区,西亚北非地区商贸活动和频繁的人口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D项正确;地理和气候条件是影响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主要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文明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逐渐有限,排除A项;频繁的战争会对文明造成破坏,虽然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文明的交流,但不是促进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西亚北非地区是商贸往来、人口迁徙的活跃地区,商贸活动和频繁的人口迁徙是促进该地区文明发展的主要原因,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更多的是自发行为,国家组织能力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信息可知,古罗马和古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相似之处,如都有外族入侵、国家分裂和统一等,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性,如罗马帝国首都东迁、东西分裂,这些在中国都没有对应的事件,这说明中西历史发展具有相似性和特殊性,B项正确;治乱循环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无法体现出治乱循环,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西对比,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不能概括中国的国情,排除C项;“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民族迁徙会影响中西历史走向和趋势,而不是起决定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1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东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东晋以前,江南文人崇尚经学,强调世俗的荣誉;至东晋后,江南文人日益追求纵情山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即文人日益推崇玄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永嘉之乱,大量北方士人南迁,推动了北方玄学在南方的传播和发展,即人口迁移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江南士风由崇尚经学的务实转变追求玄学的精神自由,与儒学的地位受到挑战和江南文化的滞后无关,且“滞后”也不符合实际,排除A、C项;西晋及其以前,已出现避世文化,排除B项。故选D项。17.影响:促进不同区域间技术等方面的传播与交流;整体上推动了区域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如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等;促进了不同种族、区域之间交流,推动文化的融合;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区的动荡、文化的浩劫。【详解】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欧亚大陆。影响:据材料“将迁徙到的地方带入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得出促进不同区域间技术等方面的传播与交流;据材料“融合当地的文化习俗,建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国度,如希腊、罗马、波斯、印度文明以及后续西欧诸国的前身”并结合所学可知,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使得不同种族、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中相互吸收和融合,推动了区域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如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等;据材料“掀起了两次席卷诸文明中心的大规模的入侵浪潮”“各地文明均被摧毁。其他地方的帝国都迅速地、接二连三地崛起和崩溃”得出,亚欧游牧民族入侵农耕文明国家,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区的动荡、文化的浩劫。18.(1)特点:由北向南迁移为主;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集中;迁移规模较大且持续时间长。(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精耕细作的农业及城市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南方地区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风俗的变迁;改变了国家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空间格局;引发了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任答三点即可)(2)意义: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将美国东西部连接起来,加强了美国国内市场的联系,促进了贸易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镇的繁荣,推动了美国城市化进程;大量人口涌入西部,为西部的开发提供了人力基础,促进了西部土地的开垦、城市的建设等;促进了多元文化融合;西部地区在联邦政治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平衡了美国不同地区的政治力量。(任答两点即可)(3)主要因素:社会局势(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通;社会经济;政府的政策;社会宣传。(任答两点即可)【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中唐以后(中国)。第一小问是特点:据材料一“迁入地主要分布在江南、江西以及蜀中等地”可知,由北向南迁移为主;据材料一“江南、江西以及蜀中等地”可知,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集中;据材料一“经历‘安史之乱’战争时期的迁徙、后期藩镇割据时期的迁徙、唐末战争时期的迁徙,最终在五代时期完成本次大迁徙”可知,迁移规模较大且持续时间长。(任答两点即可)第二小问是影响:结合所学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地区精耕细作的农业及城市和商业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交融、南方地区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风俗的变迁、国家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空间格局、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的角度分析。(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19世纪中后期(美国)。意义:据材料二“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形式多样的赞助下,开始了横贯大陆铁路的修建”可知,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将美国东西部连接起来,加强了美国国内市场的联系,促进了贸易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镇的繁荣,推动了美国城市化进程;据材料二“横贯大陆的铁路将800多万移民运往西部,西部人口因而激增”可知,大量人口涌入西部,为西部的开发提供了人力基础,据材料二“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西部形成小麦、玉米、多种经营和畜牧四个生产地带,成为农畜产品的主要基地,改变了美国农业布局和重心”可知,促进了西部土地的开垦、城市的建设等;据材料二“筑路工人主要是原住民、白人和黑人”可知,促进了多元文化融合;据材料二“西部地区建立了许多新州”可知,西部地区在联邦政治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平衡了美国不同地区的政治力量。(任答两点即可)(3)本题是原因题。时空:古代和19世纪中后期(中国与美国)。主要因素:结合所学从社会局势(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通、社会经济、政府的政策、社会宣传等角度。19.(1)相同之处:①背景方面:都处于社会动荡时期,伴随民族冲突; ②过程方面:主要都是游牧民族迁徙,都处于相对落后阶段; ③影响方面:改变了旧的政治格局,建立诸多新政权; 都促进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促进民族交融。(背景,过程,影响)(2)影响:促进了东北的开发; 有利于边疆巩固; 加强了东北和内地交流; 促进民族交融;缓解了山东等地的人口压力,使人口分布更加合理; 为民国和新中国时期开发东北奠定基础。【详解】(1)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4-6世纪(中国和欧洲)。“公元4至6世纪,是中国和西欧历史上的一个社会动荡时期。”“自公元3世纪起,各支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地拥入罗马帝国,甚至远徙到南欧和北非等地”可得出都处于社会动荡时期,伴随民族冲突;“其间,中国北方的匈奴、氐、羌、羯和鲜卑等游牧、半游牧民族以及欧洲多瑙河以北的日耳曼诸族向南方较发达的农耕地区,发起大规模迁徙运动。”可得出主要都是游牧民族迁徙,都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德意志野蛮人把罗马人从他们自己的国家里解放了出来”“她‘给垂死的欧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公元4至6世纪进入黄河流域的鲜卑、氐、羗、羯等族的情形,以拓跋鲜卑为例, 息众课农……”可得出改变了旧的政治格局,建立诸多新政权;都促进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所学可得出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促进民族交融。(2)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区的农民、商人向东北地区流动,在此垦荒种地,安家落户。顺治十年(1653)政府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令,鼓励与动员关内包括中原地区的农民到东北垦荒居住。”可得出促进了东北的开发;有利于边疆巩固; 加强了东北和内地交流;根据所学,促进民族交融;缓解了山东等地的人口压力,使人口分布更加合理;“在民国时期‘闯关东’达到了高峰,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又掀起了一次‘闯关东’的新高潮。” 可得出为民国和新中国时期开发东北奠定基础。20.示例阐释:从背景上看,南人北迁的原因具有多样性,有南方士人为获取功名而北上的,有因南方政局动荡、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失败而流亡北方的,有因为南北边境战争以及北方政权军事力量增强,南朝边防将领北降的,此外还有不少南方人因被掠夺而迁至北方。从结果上看,大批南方边防将领举地北降,北朝趁机获取更多的南朝土地,增强了北朝的军事、地域优势,以及南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持续内斗,造成其国力衰败,使得北方统一南方成为必然。南人北迁不仅增加了北方地区的人口,还把南方的先进思想文化、典章制度带到北方,推动了北方政权的封建化改革,缩短了南北方之间的文明差距,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对“中华一体”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之,这一时期的南人北迁为北方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推动了北方文化的发展,为华夏认同提供了新的活力,为隋唐文化全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对于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南人北迁”现象的阐释可从背景和结果上展开。从背景上来看,根据“曹操‘挟天于以令诸侯’颇有‘正统’之义,加上当时曾接大举招揽人才。‘皆士大夫四方来集’”“吴蜀两地的大批军政人物及有声望的世家大族迁居中原”、“政局动荡,诸将争权”等信息可知,南人北迁的原因具有多样性,有南方士人为获取功名而北上的,有因南方政局动荡、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失败而流亡北方的,有因为南北边境战争以及北方政权军事力量增强,南朝边防将领北降的,此外还有不少南方人因被掠夺而迁至北方。从结果上来说,大批南方边防将领举地北降,北朝趁机获取更多的南朝土地,增强了北朝的军事、地域优势,以及南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持续内斗,造成其国力衰败,使得北方统一南方成为必然。南人北迁不仅增加了北方地区的人口,还把南方的先进思想文化、典章制度带到北方,推动了北方政权的封建化改革,缩短了南北方之间的文明差距,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对“中华一体”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