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了解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史事,认识这一时期交流的特点。(史料实证、时空观念)2.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对外文化交流为什么如此频繁。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通过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史事及特点,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1.遣隋使、遣唐使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2.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主要事迹及其影响。3.理解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深远意义。4.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感悟他们的精神品质,并体会其对现实的启示。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观看视频,初步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地区,文化互相交流的表现和影响。【新课讲授】一、遣隋使与遣唐使(一)日本派遣使者【教师活动】隋唐时期中日两国的交往非常频繁,日本派到中国的使团称“遣隋使””“遣唐使”,跟随他们来的还是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下面我们具体学习。【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唐高宗时,唐与日本水军在朝鲜半岛爆发了大规模海战,结果日本惨败而归。战败的日本亲身体会到唐朝的强大,于是开始全面效法唐朝制度,这样,一批又一批遣唐使被派往大唐。【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史料:贞观五年(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开成三年(838年)止,共派出遣唐使13次。起初,遣唐使团的规模一般不超过200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倍增,开元五年(717年)、二十一年(733年)和开成三年(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团,人数均在550人以上。遣唐大使,副使都挑选了解唐朝情况和博通经史、娴习文艺的人担任。【教师活动】结合史料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特点。【学生活动】时间长、规模大、次数多,素质高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698—770),日本入唐留学生,入唐后改名晁衡。717年,仲麻吕到达长安。后来参加科考,一举考中进士。他和唐代许多名士有密切交往,如李白、王维等。《哭晁卿衡》 李白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派遣使者的目的【教师活动】通过史料分析日本派遣使者的目的。东方各国视中国为“东方文化大本营”。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勉励其弟子“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日本人民更是“对中国文化无限向往”,希望“过像汉人那样灿烂的文化生活”。——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唐朝政府)专门为外国学生准备了博取功名的“宾试科”,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曾考中进士。“名成太学”的阿倍仲麻吕得吏部奖掖,授校书郎,深得玄宗、肃宗的信任,多次升迁,官至从三品秘书监。——《日本书记》齐明天皇五年引《伊吉博德书》【学生活动】回答:汲取唐朝先进的文化和制度。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教师活动】结合教材分析,唐朝对日本产生的影响有哪些方面?1.制度改革:日本仿照唐朝的先进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律令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制度等其他:唐朝的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画艺术、建筑技术、社会风俗、佛教等传到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大明宫大角观建筑推测复原图日本宇治平等院凤凰堂【教师活动】讲解:日本在5世纪以前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使用的是汉字。8世纪中期,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仿照汉字偏旁创立“片假名”。9世纪初,来到中国的日本僧人空海依据中国草书,创立“平假名”。吉备真备【教师活动】在生活习俗方面,日本学习中国的茶道、服饰、钱币等唐人茶道日本茶道中国唐装日本和服开元通宝和同开珎【教师活动】遣唐使还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阳)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等,就是那时从中国传去的,有些节日一直流传至今。【教师活动】展示史料: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日)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相关史事】隋唐时期,设鸿胪(lú)寺专门主持接待周边地区各族首领和外国宾客。鸿胪寺须分辨来者和朝贡使团的等级高低,统计参加招待宴会的人数。朝贡使奉献的朝贡物品,都先送到鸿胪寺估价,再根据估价确定回赐的物品。鸿胪寺还负责臣属于唐的各族政权首领承袭爵位、册封等事务。二、鉴真东渡(一)鉴真其人【人物介绍】鉴真(688年—763年),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763年(广德元年)10月4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méng”,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比喻高峰、最高成就)。在佛教建筑、雕塑等方面,他也建树颇多。今天,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位一级国宝。(二)鉴真东渡时间:唐玄宗时期目的:传经送宝【教师活动】鉴真具有怎样的精神?为是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鉴真【学生活动】精神:弘扬佛法的责任感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等(三)影响【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史料:在鉴真的设计及领导下,建造了著名的唐招提寺……鉴真随船带到日本的,还有绣像、画像、书帖等,其中有王羲之父子的真迹,后来成为日本书法的准绳。……鉴真对医药学很有研究,在日本医学界是位备受尊敬的先师。——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教师活动】讲解: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教师活动】在建筑方面的影响:唐招提寺是著名古寺院,位于日本奈良市西京,公元759年由中国唐朝高僧鉴真主持修建,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孝谦天皇仿二王字体所写的门额多媒体展示史料:赠招提寺郭沫若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教师活动】在佛学方面的影响:日本东大寺大佛殿(7世纪中叶建,鉴真到日本后,曾在此传播佛教。)【教师活动】在医学方面的影响:鉴真所传“奇效丸”鉴真东渡纪念碑三、与新罗的交往【教师活动】隋唐和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往来频繁。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教师活动】通过表格总结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的目的、代表人物、表现及影响【教师活动】据史书记载,至少有数十人参加了科举考试,及第后还有人留在长安做官。其中,最著名的是崔致远,他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唐朝的官员。新罗人·崔致远【人物介绍】新罗人崔致远,12岁,入唐求学。18岁时考中进士。在唐为官8年多,884年以唐使身份归国,被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百世之师”的称誉。代表作《桂苑笔耕集》。秋夜雨中(唐)崔致远秋风惟苦吟,世路少知音。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三)特点【教师活动】展示史料,分析唐朝与新罗的交往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遣使入朝……并献方物,前后相属……所输物产,为诸蕃之最。——《唐会要·新罗》新罗号为君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旧唐书·新罗传》【学生活动】贸易往来、科技文化交流【教师活动】进步一分析唐朝与新罗交往的热点?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活动】对外开放,双向交流,兼收并蓄。韩国首尔景福宫勤政殿新罗佛国寺朝鲜乾元重宝(始铸于998年)形制仿唐乾元重宝【教师活动】总结: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双方陆上和海上贸易往来都非常活跃。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学技术,建筑、艺术、服饰多受唐朝的影响。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四、玄奘西行(一)玄奘其人【教师活动】人物介绍玄奘(602年-664年),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玄奘祖上世代为官,其兄长是一位很有名的僧人。他自幼聪明,爱好佛学,11岁时便能诵读佛经,12岁时在洛阳出家。此后遍访名师,刻苦钻研佛教理论。18岁时,玄奘在佛教界已经小有名气。因为他精通佛学中的《经》《律》《论》三藏,故尊称他为“三藏法师”。目的【教师活动】结合史料分析玄奘西行的目的。自南北朝以来,中国佛门流行两大流派:一为地论学派,一为摄论学派。两派对佛性的解释各执己见。玄奘发现很难说清楚哪一派是正确的。此外,玄奘感到佛经译本太少,且有的译文晦涩难懂,往往有失原意,出现许多错误。为此,玄奘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以解决佛教教义中的一些疑难问题。——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教师活动】总结:当时,随着佛教在中土传播,由于对原始佛典的理解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学说。为了进一步了解佛学原著,玄奘决定亲自去西行取经,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去探求佛理。概况【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玄奘西行的路线图时间:贞观初年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西域,跨葱岭经中亚往南最终到达天竺。遍访天竺名寺,研习佛法,曾在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四)贡献【教师活动】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相关史事】在玄奘西行之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玄奘在求法时发现这些称呼都不准确,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那烂陀寺《玄奘取经回长安图》645年,玄奘携600多部梵[fàn]文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盛大欢迎。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前去迎接。《玄奘取经回长安图》生动描绘了玄奘归来时受到盛情迎接的场景。大雁塔【教师活动】此外,据他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玄奘西行途径区域的自然景观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教师活动】思考玄奘西行体现的精神。精神:矢志不渝、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追求真理。玄奘墓塔兴教寺玄奘圆寂后先葬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白鹿原上,后迁葬在陕西省长安县少陵原南原畔,并修寺建塔以作纪念。唐肃宗题塔额“兴教”二字,故名兴教寺。【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史料;玄奘是举世公认的佛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和世界文化名人,被誉为“民族的脊梁”。——毛泽东“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印度史学家阿里在印度很多教科书中就有关于玄奘的故事,其中课文《佛的影子》,讲的就是玄奘如何感化一伙强盗的故事。【教师活动】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比较。五、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一)东罗马帝国【教师活动】介绍东罗马帝国的概况。又叫拜占廷帝国(395年—1453年),在中国的史书中以“大秦”常见。后因受到奥斯曼土耳其和阿拉伯帝国的威胁,希望与唐朝联合。【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地图:【教师活动】交往过程:贞观年间,东罗马帝国的使臣到长安。开元时,东罗马帝国多次派使臣来华,进贡狮子、羚羊等。大食【教师活动】介绍大食的概况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中古时期时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兰帝国。历经626年,主要有四大哈里发时期(632年–661年)和倭马亚王朝(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两个世袭王朝。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均称之为“大食”。【教师活动】展示地图,找到阿拉伯帝国的位置。【教师活动】讲解唐朝与大食的交往过程:唐朝称古代阿拉伯人建立的帝国为大食。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史书记载的就有40多次。中国的造纸术还通过大食传播到西方,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阿拉伯人是东西方往来的桥梁。(二)享誉世界唐朝与亚洲、欧洲和非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往来。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中国人被称为“唐人”。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王维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知识拓展】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等文物反映出了唐朝与阿拉伯、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知识拓展】唐朝贵族三宝 昆仑奴是指皮肤较黑、身体强壮的奴隶,通常来自南洋诸岛和非洲地区。在唐朝,昆仑奴因其强健的体魄和稀缺性而备受追捧,常被用作保镖或仆人。菩萨蛮是指那些像菩萨一样美丽的女子,通常来自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国家。菩萨蛮不仅美丽,还象征着美好寓意,因此在唐朝非常受欢迎。新罗婢是指来自朝鲜半岛新罗国的婢女,她们以知书达理、善解人意而著称。【教师活动】通过学习唐朝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什么特征?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什么政策?【学生活动】交流范围广。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教师活动】小组讨论:隋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哪些?【学生活动】政治制度先进发达;经济文化世界领先;国家安定统一;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教师活动】小组探究思考:隋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有哪些?(1)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3)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等。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4)海陆并举;双向交流;(5)影响巨大,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课后总结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唐朝与亚洲、欧洲和非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往来。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中国人被称为“唐人”。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