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知道唐玄宗的治国措施,归纳唐朝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表现,并分析出现的原因。(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通过长安城东西两市的布局与分工,分析唐朝时期商业的发达及中外交往与交流的频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唐朝时期的商业及长安的地位,认识唐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加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唐玄宗前期的改革措施及开元盛世局面下经济繁荣的具体表现。
2.唐朝都城长安的布局特点、功能分区及其作为国际大都市的表现及意义。
3.理解唐玄宗改革措施如何促进开元盛世局面的形成,以及从唐朝经济繁荣的多方面表现中梳理出内在联系。
4.深入分析长安城各部分的功能、坊市制度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唐朝政治、经
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领略盛世局面下的唐朝。
【新课讲授】
一、盛世局面的出现
(一)唐玄宗的治国措施
【教师活动】唐玄宗李隆基是武则天的孙子,“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的年号,共计29年。开元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表明唐玄宗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唐玄宗统治前期)
【教师活动】唐玄宗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请同学们学习教材,找出改革措施。
政治上:抑制权贵,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注重兴修水利,整顿漕运,改革税制;
文化上:注重文教,编修图籍。
【人物介绍】姚崇,陕州峡石人,出身于高官家庭,发奋读书进入仕途,武则天时因善于处理各种复杂事务,曾升至宰相,后被贬官外地。唐玄宗即位后,邀请姚崇重新回朝主持政务。他提出兴利除弊的10条建议,唐玄宗欣然接受。姚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整顿吏治,推行有利于发展生产的举措,为开元盛世的出现作出了贡献,被誉为“救时宰相”。
【知识拓展】《资治通鉴》记载:姚崇善于应变,办理各种事务;宋璟善于守法,主持公正立场。两人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的贤明宰相,前有房玄龄、杜如晦,后有姚崇、宋璟,其他人都不能同他们比。
【教师活动】展示史料:
杜甫《忆昔》
忆昔元开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教师活动】思考:材料中的“开元”是哪位皇帝的年号?请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开元年间的社会现象?
【学生活动】国力鼎盛,人口增长;经济繁荣,国库充盈;社会安定,天下太平;工商发达,生活安定。
【教师活动】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出现了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小组探究】思考:唐太宗、唐玄宗的共同治国措施?
(1)完善科举制
(2)整顿吏治
(3)注重发展经济
(4)虚心纳谏,任用贤能
【小组探究】思考:唐朝前期盛世局面的出现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1)政局稳定、国家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2)治理国家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制度(改革)创新;
(3)要重视发展经济;更要以民为本,改善民生。
二、经济的繁荣
【教师活动】盛世局面在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一)农业
1.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唐朝从贞观到天宝用了100多年的时间,使垦田面积增加了两百多万顷。
2.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曲辕犁、筒车等
【教师活动】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有何意义?
意义: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教师活动】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
【教师活动】筒车的发明有何进步之处?
节省人力,提高效率,解决了高处地区的灌溉问题。
茶叶种植有长足发展,饮茶之风盛行,茶叶在唐朝已成为生活必需品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
唐朝的茶文化
《茶经》
陆羽
【知识拓展】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和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唐朝陆习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著有《茶经》。《茶经》系统总结茶的种植、产地、烹饮、品鉴等,集唐中期以前茶文化之大成,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介绍茶的专著。陆羽被尊称为“茶圣”。
(二)手工业
1.纺织业品种繁多,丝织工艺水平最为突出
【教师活动】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多媒体展示图片:
轻纱薄翼“绮罗纤缕见肌肤”
指蜀地(四川成都地区)生产的丝织提花织锦。
2.陶瓷业:生产技术得以提升
【教师活动】唐三彩,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多媒体展示图片:
越窑青瓷(浙江余姚)
邢窑白瓷(河北邢台)
3.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造船业
造纸业
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返,昧旦永日。
——《旧唐书》
(三)商业
1.水陆交通发达,国内贸易盛行,出现了长安等大都市,长江和运河沿线及东南沿海港口城市获得很大发展。
草市逐渐兴起,商品种类日益丰富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及史料: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王建
水市通阛阓,烟村混舳舻。
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
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貙。
——白居易
【教师活动】最初是指乡村定期集市,大多位于水陆交通要道或邻近城郭的地方。
3.唐朝时,丝绸之路畅通,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国际大都市长安
唐朝都城长安是以隋朝大兴城为基础扩建而成的,规模宏伟。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分析长安城的布局。
1.长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
2.宫城是皇帝起居和办公的地方。
3.皇城是中央官署所在地。
4.外郭城实行坊市制度。坊为居民居住区,市为商品交易区。后期坊市制度逐渐松弛。
“坊”为居民居住区;“市”为商品交易区。
【教师活动】展示史料,思考:这首诗描写了长安城什么样的特点?
登观音台望城
——白居易
百千家似围棋局,
十二街如种菜畦。
遥认微微入朝火,
一条星宿五门西。
(1)中轴对称布局:长安城以南北方向的朱雀大街为中轴线,整个城市布局对称,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严谨性。
(2)功能分区明确:长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个主要区域。
(3)坊市制度:每个坊都有明确的界限,市场设在指定的地方,不得随意交易。
(二)东西两市
【教师活动】讲解:东市靠近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第宅,市场经营的商品,多上等奢侈品,以满足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的需要。
西市周围多平民百姓住宅,市场经营的商品,多是日常生活品。西市不仅是大众平民市场,更是包含大量西域、日本、韩国等国际客商在内的国际性大市场。
东西两市各占地一平方公里,是整个长安城的1/40……东西两市各有240行……东市是本国商人,西市是外国商人聚集地,主要是波斯、大食商人。
——余秋雨《中国文脉》
地位
【教师活动】思考:都市长安的地位?
长安既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也是闻名中外的国际大都市。
1.政治:各国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在长安聚集,有些人长期定居在此,还有个别参加科举考试做官的。
2.经济:东西二市是整个长安城的1/20,说明商业区面积很大。东西二市各有240行,说明行业很多,商品种类繁多。西市是外国商人聚集地,主要中亚西亚波斯,大食商人,还有东南亚的商人等,说明中外经济交流频繁。
3.文化:唐朝没有官方哲学,儒释道并举,所以互相包容的风气盛行。甚至很多国外濒临灭绝的宗教在中国再次发展起来,唐王朝的统治者还亲自听他们讲道允许他们建立寺庙,多元文化交融。
【教师活动】唐朝的开放与对外交流频繁,新罗、日本人,东南亚的各种人群,还有中亚西亚的不同人群,甚至原本是灭国的仇人(大食人与波斯人)、相互敌视的宗教(伊斯兰教与景教,索罗亚斯德教等)也能和平共处,他们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产生共同的归属:唐人。
(四)唐朝的社会风气
【教师活动】唐朝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兼容并包。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1.当时的社会风气兼收并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2.妇女也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参与骑马、打球、弈棋等活动,有较大的自由。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及史料:
天宝初,贵族士庶,好衣胡服,为豹皮帽。
——姚汝能《安禄山事迹》
【知识拓展】唐朝的乐舞
唐朝是音乐和舞蹈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央设有管理乐舞的专门机构。管辖的乐工最多时达到数万人。唐玄宗精透音律,多才多艺,因在宫廷创建教授乐舞的机构——梨园,被奉为戏剧界的祖师爷。相传,由他创作的《霓裳羽衣曲》,吸收了西域的艺术元素,节奏明快,配以歌舞。是盛唐时期乐舞的代表。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乐舞图》(局部)
课后总结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位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库充盈,人口数量增长明显,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出现了盛世局面。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