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教科科学五年级下册1.船的历史第二单元 船的研究学习目标1.知道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船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造船的技术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2.通过观察比较,认识不同时期船的特点;通过制作独木舟模型的活动,感受“最初的小船”的样子和船的载重量、稳定性和水阻特性;通过“独木舟负载物体”“船型与阻力关系”的实验认识到船的外形、结构和稳定性、阻力之间的关系。3.感受船的发展历程,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受船的发明和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木条(直径 5 厘米左右)或独木舟模型、船型模型(相同大小形状)、细线、垫圈、钩码、刻刀、水槽等;学生准备:活动手册。问题导入船是人类伟大的发明,现如今有各种各样的船,你见过哪些船呢?关于船,你知道什么,还想研究什么?交流关于船的知识关于船的知识(班级记录表)日期:我们已经知道的 我们还想研究的船的种类各异 船的发展过程…… ………… ……观看不同船只的图片,说一说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独木舟摇橹木船帆船潜艇轮船蒸汽船比较不同的船项目 独木舟 摇橹木船 帆船 蒸汽船 轮船 潜艇体积 小 小 小、中 大 超大 中船体材料 木材 木材 木头/铝合金 钢铁 钢铁 钢铁、钛合金等动力 人力 人力 风力 燃煤蒸气 柴油/核能 蓄电池/核能功能 捕鱼 运输 捕鱼 运输 远洋探索、运输、运动 货运 海运 军事、科研船经历了哪些方面的发展?船的发展体积船体材料动力功能小→大天然材料→复合材料更省力更多样你对船的发展史有什么感想吗?独木舟是世界上最早的船只。我们来制作一个独木舟模型吧!测一测你的独木舟模型的稳定性和载重量吧!在船中放置重物时,怎样才能做到保持稳定、不侧翻?轻轻放,放均匀!测试负载时,做三次,取平均值。结合测试过程,说说独木舟有哪些优缺点?优点:取材方便,使用灵活缺点:不稳定、容易侧翻,载重量小我们的独木舟船首是什么形状的?什么样形状的船首受到水的阻力比较小?为什么?平头船尖头船请利用以下材料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探究船首形状与阻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回形针船首模型装有水的水槽有挂钩的棉线秒表制定实验计划研究的问题 尖头船行驶中的阻力是否小于平头船?预测相同的条件不同的条件船首形状与阻力大小关系实验计划尖头船行驶中的阻力小。棉线长度、回形针数量、起点位置、释放时间、船型模型的质量船首形状(平头/尖头)实验方法①准备两种船型模型(质量相同);②一艘平头朝前,另一艘尖头朝前,在船首系上带挂钩的棉线;③在挂钩上挂上相同数量的回形针;④将船首模型摆在同一水平线的起始位置,挂钩悬于水槽另一端。⑤同时放手,记录行驶的时间。实验结论发现:结论:尖头船在水中行驶得更快。尖形船首可以减小水对船的阻力。是不是所有船只都设计成尖头更好呢?拓展——造船强国进入21世纪,我国提出了要变成造船强国,向海图强,向海而兴。因此必须要掌握先进造船技术,推动创新研究。课堂总结船的历史船的发展:独木舟→摇橹木船→帆船→蒸汽机船→轮船→潜艇独木舟特点:取材方便,但稳定性和载重量小尖形船首减小水的阻力小试牛刀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船是___________。独木舟小试牛刀方形船首可以减小水对船的阻力,使船在水中行驶得更快。( )×小试牛刀帆船行驶的动力是( )。A.水流B.风力C.人力B本课结束,下次见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船的历史》教学设计课题名 船的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船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知道造船的技术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科学思维 用比较的方法,能认识不同时期船的外形、结构、动力等特征。 探究实践 通过制作独木舟模型的活动,感受“最初的小船”的样子和船的载重量、稳定性和水阻特性。 通过“独木舟负载物体”“船型与阻力关系”的实验认识到船的外形、结构和稳定性、阻力之间的关系。 态度责任 感受船的发展历程,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感受船的发明和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船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教学难点 通过“独木舟负载物体”“船型与阻力关系”的实验认识到船的外形、结构和稳定性、阻力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法、实验法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木条(直径 5 厘米左右)或独木舟模型、船型模型(相同大小形状)、细线、垫圈、钩码、刻刀、水槽等; 学生准备:活动手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出示各种船只的图片,并谈话:船是人类伟大的发明,现如今有各种各样的船,你见过哪些船呢?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见过的船。 2.教师追问:关于船,你知道什么,还想研究什么呢? 学生交流关于船的知识,教师做记录。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关于船的一些问题。 【设计意图】 本课导入环节通过船只图片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前认知并激发探究兴趣。教师以“见过的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在交流中建立科学与日常的联系,培养观察与表达能力。通过追问“关于船知道什么、想研究什么”,鼓励学生提出个性化问题,既展现其认知基础,又暴露知识盲区,为后续探究提供方向。 二、探索新知 (一)研究船的发展史 1.师生共同观看科普视频《船的起源》,简单了解船的发展。 2.教师出示六组船只图片,讲解船的发展大概经历了独木舟、摇橹木船、帆船、蒸汽船、轮船、潜艇的发展过程。再提问: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组内交流不同船只的特点,并派代表阐述不同船只的特点。 教师利用表格小结独木舟、摇橹木船、帆船、蒸汽船、轮船、潜艇在体积大小、船体材料、动力、功能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3.教师提问:船经历了哪些方面的发展? 学生结合不同船的特点总结简要说说。 教师小结:船的体积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变化,船体材料由天然材料到复合材料的变化,动力方面更加省力,功能也更加多样化。 4.教师提问:你对船的发展史有什么感想吗? 学生分享学习完这一环节的感受。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 船的发展史 为线索,通过 观察六组船只特征 并开展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从体积、材料、动力、功能等角度归纳技术革新规律,培养 历史比较 与 结构化思维 能力。 测试独木舟的稳定性和载重量 1.教师谈话:刚才我们知道了独木舟是世界上最早的船,现在我们来制作一个独木舟模型吧! 学生观看视频《制作独木舟模型》,了解制作方法。 小组合作完成模型的制作。 教师边巡视边指导,提醒学生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 2.教师谈话:现在拿着你们做好的独木舟模型放到水中测一测它的稳定性和载重量吧! 学生小组合作测试自己的独木舟最多可以放置几个钩码。 教师提问:在船中放置重物时,怎样才能做到保持稳定、不侧翻?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点拨:轻轻放,放均匀,保持平衡! 教师巡视时提醒学生测试负载时多做几次,取平均值。 3.教师提问:结合测试过程,说说独木舟有哪些优缺点? 学生结合测试中的感受,说一说独木舟的优缺点。 教师点拨:独木舟取材方便、使用灵活,但它不够稳定、容易侧翻,载重量也比较小。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 独木舟模型制作与测试 为载体,通过“制作-实验-反思”的探究路径,培养动手实践与科学实证能力。 小组合作 还原古代造船技术,感知“取材与功能”的原始智慧; 负载测试 引导学生观察稳定性与载重量的关系,渗透“多次测量取均值”的严谨态度; 分析优缺点 则关联技术局限与改进方向,启发辩证思维。 (三)探究船首形状和阻力大小的关系 1.教师提问:我们的独木舟船首是什么形状的?什么样形状的船首受到水的阻力比较小?为什么?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猜想。 2.教师出示材料:秒表、装有水的水槽、船首模型、有挂钩的棉线、回形针等,并布置任务:请利用以下材料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探究船首形状与阻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学生组内讨论,并商讨实验方案。 教师利用表格帮助学生梳理设计思路。 3.教师提问:在实验设计中,你们要确保哪些条件是相同的,哪些条件可以不同,才能达到预期的对比结果呢? 学生思考并发言。 教师点拨:相同的条件是棉线长度、回形针数量、起点位置、释放时间、船型模型的质量等;不同的条件则是船首形状。 4.教师讲解实验步骤,重点提醒学生需要控制的相同条件。 5.学生观看实验视频《探究船首形状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了解操作方法后,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探究。 6.学生派代表分享实验发现。 教师小结:经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尖头船在水中行驶得更快。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尖形船首可以减小水对船的阻力。 7.教师提问:那是不是所有船只都设计成尖头更好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观看视频《为什么船头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了解在实际的应用中,不同的船只因不同的需求演变出各式各样、甚至多段复合式的船头。 【设计意图】 本环节聚焦 船首形状与阻力的关系 ,通过“猜想→设计→验证→迁移”的探究路径,培养科学思维与实证能力。 对比实验设计 强化“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引导学生明确实验条件(如统一船体质量、棉线长度等),建立严谨的科学探究逻辑; 操作与观察 过程直观揭示“尖形船首减小阻力”的规律,深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认知; 视频拓展 则打破思维定式,理解技术设计的复杂性(如多段船首适配不同需求),渗透“科学服务于实际”的价值观。 (四)拓展 1.教师科普国家对造船强国的追求。 2.学生观看科普视频《中国航母这十年》,了解中国航母的发展。 【设计意图】 拓展环节以 国家造船强国战略 为切入点,通过教师科普与《中国航母这十年》视频,将课堂探究延伸至社会应用层面。 航母发展史 的沉浸式学习,既呈现材料、动力等技术的迭代突破,又渗透“科技兴国”价值观,唤醒民族自豪感。课堂总结 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的知识? 学生交流并回顾。 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船的发展历程、独木舟的优缺点以及尖形船首减小水的阻力。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提问互动的形式,学生回顾并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板书设计课后作业 1.填空题: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船是___________。 答案:独木舟 2.判断题:方形船首可以减小水对船的阻力,使船在水中行驶得更快。( ) 答案:× 3.帆船行驶的动力是( )。 A.水流 B.风力 C.人力 答案:B教学反思 在《船的历史》这节科学课中,我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船的发展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能力。整体而言,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在新课导入环节通过船只图片和生活经验引入,成功激活了学生的前认知,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通过师生共同观看科普视频和图片讲解,学生初步了解了船的发展史,并从体积、材料、动力、功能等角度归纳了船的技术革新规律。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比较和结构化思维能力。 在探索新知环节,我设计了独木舟模型制作与测试、船首形状与阻力关系探究两个活动。通过“制作-实验-反思”的探究路径,学生不仅亲手制作了独木舟模型,还通过负载测试了解了独木舟的稳定性和载重量关系。在探究船首形状与阻力关系时,学生经历了猜想、设计、验证、迁移的完整过程,培养了科学思维和实证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实验设计和操作观察,学生直观揭示了尖形船首减小阻力的规律,深化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认知。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由于独木舟模型制作和测试环节耗时较长,导致后续实验时间紧张,影响了实验数据的充分收集和讨论。此外,在实验材料准备方面,虽然基本满足了教学需求,但还可以再丰富一些不同的形状,限制了学生的猜想和实验设计。另外,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对探究内容不感兴趣或缺乏自信。这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为了改进这些不足,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合理地分配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展开和讨论。同时,我将进一步优化实验材料,增加船首模型的多样性,以激发学生的猜想和实验设计兴趣。此外,我还将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自信心。通过这些改进措施,我相信能够进一步提升《船的历史》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素养目标】教科版科学五下 2.1 《船的历史》教学设计(表格式+教学反思).docx 为什么船头有各种各样的形状?.mp4 制作独木舟模型.mp4 探究船首造型与阻力的关系.mp4 教科版科学五下 2.1 《船的历史》课件.pptx 航母这十年.mp4 船的起源.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