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素材

资源简介

(共75张PPT)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1400多年前,一位中国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社会——桃花源,这位诗人就是陶渊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桃花源记》,去感受他笔下的理想世界。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设计说明
《桃花源记》以冲淡凝练、虚实相生、亦真亦幻、回环曲折的笔墨,描绘出一幅自由安乐、恬静自然、美好幸福的人间生活图景。这幅图景给予后世文学以极大的营养与影响。“世外桃源”一语,更是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至今依然彰显着蓬勃的生命力;在我国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也一直承载着国人对远离都市喧嚣的清静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与内心追求。学习这样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一定要充分品味作品的语言。品味语言,一方面要反复诵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抓住富有表现力并彰显内在情韵的语句,仔细揣摩,深入体味,感受文章的内在意蕴。
1.熟记“俨”“间”等字的读音;熟记“垂髫”“叹惋”“骥”等字的字形;理解“要”“延”“扶”“寻”“豁然开朗”等词的意思;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
(重点)
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难点)
4.珍惜美好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素养)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整体感知——走近作者
《归园田居》
《归去来兮辞》
《五柳先生传》
整体感知——走近作者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他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所以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他到任时间不长就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
不为五斗米折腰
整体感知——走近作者
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县吏让陶渊明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整体感知——走近作者
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一篇小记。写作年代大约是421年,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田园16年了。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用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美好情趣。
整体感知——写作背景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通过记事、记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发表作者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例如《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整体感知——生字词语
整体感知——生字词语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线索顺序图。
进入桃花源
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发现
做客
离开
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沿着,顺着。
遇到,碰见。
溪水的两岸。
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繁多的样子。
对见到的景象感到惊异。
尽。
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新鲜美好。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发现桃花源
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整齐的样子。
类。
进入桃花源
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可以互相听到。
全,都。
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译文】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儿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做客桃花源
于是,就。
同“邀”,邀请。
全,都。
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详细。
隔绝、不通音讯。
竟然,居然。
不要说,更不必说。
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
感叹惋惜。
邀请。
告诉(渔人)说。“语”后省略“之”,代渔人。
不值得,不必。
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译文】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去。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做记号。
拜访。
离开桃花源
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译文】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打算,计划。
没有实现。
随即,不久。
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名 之,字子骥,《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再寻桃花源
【译文】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一、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食物)味道好。
鲜美
古义:
今义:
鲜嫩美丽。 
2、阡陌交通
交通
古义:
今义: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
绝境,
古义:
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
专指男子的配偶。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没有出路的地方。
整体感知——文言知识积累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管
无论
古义:
今义:
更不必说
7、说如此
像这样。
这样。
古义:
如此
今义:
6、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
不足
不值得
数量不够要求
4、遂与外人间隔
间隔
古义:
今义:
隔断,隔开。 
距离
整体感知——文言知识积累
二、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放弃、舍弃,离开,动词)
(房屋,名词)
(做标记,动词)
(标记、名词)
(寻找,动词)
(不久,副词)
(这、那)
(他的,代渔人的)
(作为)
(对,向)
(给)
整体感知——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便要还家( )
同“邀”,邀请
整体感知——文言知识积累
渔人甚异之( )
复前行( )
处处志之( )
初极狭,才通人(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名词作状语,往前、向前
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
词类活用
整体感知——文言知识积累
“然”字是个语缀性的词
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
如本文中: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俨然”——整整齐齐的样子。
“怡然”——快乐的样子。
“欣然”——高兴的样子。
整体感知——文言知识积累
古汉语句式:
a.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b.省略句:(省主语和谓语)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村民)问(之)所从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整体感知——文言知识积累
出自本文的成语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
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
整体感知——文言知识积累
词句难点
一个意动用法:
两个借代:
三对同义词:
咸=悉=皆=并
异:认为……奇特
黄发、垂髫
缘=扶
要=延
整体感知——文言知识积累
深入探究
复述故事,感知内容
根据图片提示,复数《桃花源记》故事内容。
深入探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
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深入探究
一(1段)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
二(2、3段)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三(4、5段)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再寻桃源)
划分层次,理清结构。
深入探究
1.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
品读课文 把握内涵
缘溪行
逢桃林
穷其林
得一山
从口入
深入探究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曲折、隐蔽、幽深)
(风景优美)
深入探究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深入探究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渔人是如何离开、再寻桃花源的?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深入探究
8、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9、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深入探究
1.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几个词概括。
美丽
神秘
幸福
深入探究——研读课文
2.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林美)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阡陌美,农家美)
深入探究——研读课文
3.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复得路”、“未果”
桃林神秘,山洞神秘,林中人神秘,结局神秘
深入探究——研读课文
4.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居民“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渔人(侧面烘托)“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生活安宁,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深入探究——研读课文
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读课文,探究主题
深入探究——研读课文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但这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再读课文,探究主题
深入探究——研读课文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充满了种种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深入探究——研读课文
1.桃花源自然美。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桃花源人文美。
(1)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3.桃花源神秘美。
桃林神秘;桃花源人神秘;结局神秘。
深入探究——研读课文
学完本文,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如此美丽、神奇又幸福的地方,世上真的存在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不存在,是作者虚构的。
渔人离开时,“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来“寻向所志”,却“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欣然规
往”,却“未果,寻病终”。
深入探究——研读课文
《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1)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渔人离开的时候,“处处志之”,所经所历也是真实可感。此外,渔人往来所坐的交通工具——船,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没有任何奇幻的仙界色彩,都使人感到真实。(2)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气象。(3)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开篇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肯定,似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骥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这便更加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深入探究——研读课文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成为美的象征。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从未改变。
深入探究——研读课文
课堂小结
作者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课堂小结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东晋的黑暗统治和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及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表现了他对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时代与民族。
课堂小结
陶渊明为官时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丢人格;穷困时安贫知足,不发牢骚,不和自己过不去,心态平和地度过了一生。由此可见,平常心很重要,对于我们来说,生活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种种坎坷,但我们要正确面对,及时地放平心态,克服困难,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层层设疑,激发兴趣。
开头没有确切的年代和地名,只说主人公是个渔人。接着写桃林奇景,也没有说出确切的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虚写一笔,说高尚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一丝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语言朴素,准确精练。
文章一开头,只用“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
行,忘路之远近”这19个字,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开端。第2段描写桃花源的景象也不过一百多字,就勾画出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场景。从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写到男女老少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写得层层深入,次序井
然,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还表现了高超的概括能力,遣词用语恰到好处。像写桃花源中人见到渔人,问他从何而来的时候,作者没有重复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只用“具答之”三个字就概括了渔人的全部答话;渔人见太守说起桃花源的情状,也只用“诣太守,说如此”的“如此”两个字,来概括渔人在桃花源里的一切见闻。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景色优美
所见
所闻
所历
不得
幽美祥和
与世隔绝
热情淳朴
再寻桃花源
所感
和平安宁 安居乐业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阅读《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做对比
拓展延伸
秦 公元前22l――2Ol 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汉 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三国 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东晋:317――4O2 共1O4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
秦朝到东晋中间经历了几个朝代
拓展延伸
1、垂髫:指幼年儿童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2、束发:指少年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3、弱冠:指男子20岁 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4、而立:指30岁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笄[jī]
5、不惑:指40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6、知命:指50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7、花甲:指60岁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8、古稀:指70岁
9、耄耋(mào dié):指八九十岁
10、期颐:百岁 11、黄发:长寿老人
年龄的称谓
拓展延伸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拓展延伸
传统文化中“桃”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是一个多义的象征体系。在人们的文化观念中,桃蕴含着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的原始信仰,有着生育、吉祥、长寿的民俗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潜存于民族心理之中并通过民俗活动得以引申、发展、整合、变异。桃花象征着春天、爱情、美颜与理想世界;枝木用于驱邪求吉,在民间巫术信仰中源自于万物有灵观念;桃果融入了中国的仙话中,隐含着长寿、健康、生育的寓意。桃树的花叶、枝木、子果都烛照着民俗文化的光芒,其中表现的生命意识,致密地渗透在中国桃文化的纹理中。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表现乌托邦世界的文学作品?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对下列语句中画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外人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解析】B项,“交通”意思是“交错相通”。
B
布置作业——课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解析】B项,“要”同“邀”,邀请。
B
布置作业——课堂检测
并怡然自乐
3.补出下面诗句中的空缺部分。
(2022·江苏连云港)黄发垂髫,

(2022·四川南充)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布置作业——课堂检测
设想:
桃花源中人如有好奇者随渔人走出来,想了解其先祖曾经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他看到了什么?会有哪些想法?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