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山地回忆一、教学目标1.语文学科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妞儿、八路军战士)及人物对话的细节描写。理解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会孙犁“诗化小说”的语言风格与革命叙事中的温情表达。2.跨学科目标历史学科:结合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军民生活背景,理解“军民鱼水情”的历史内涵。美术学科:通过文本中的场景描写,创作插画或手工艺品(如“粗布袜子”模型),具象化时代生活图景。音乐学科:学唱抗战民歌或创作歌词,感受革命年代的乐观精神与情感共鸣。3.价值导向感悟战争年代平凡人之间的温暖情谊,理解革命精神中的坚韧与人性光辉。二、教学流程1. 情境导入(多媒体融合)历史视角:播放晋察冀边区抗战纪录片片段,结合地图标注山地环境,引导学生理解“山地”对军民生存与战斗的意义。美术视角:展示学生课前绘制的“山地风光”速写作品,结合文本中“山地”“河滩”等环境描写,讨论画面构图与情感表达。2. 文本研读与学科关联任务一:人物与对话分析(语文+历史)分角色朗读妞儿与战士的河边对话,圈划体现人物性格的关键词(如妞儿的“刀子嘴豆腐心”)。结合历史资料(如《晋察冀日报》报道),讨论抗战时期边区妇女的贡献,理解妞儿形象的典型性。任务二:环境描写与诗化语言(语文+美术)摘录文中关于“水”“山地”“布袜子”的描写,分析其象征意义(如“水”象征军民情谊的纯净)。学生分组绘制“文本场景四联画”(河滩相遇、纺线织布、送袜子、离别),并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3. 跨学科实践探究活动一:“粗布袜子”手工制作(美术+劳动教育)材料:麻布、针线(简化版可用硬纸板模拟)。任务:根据文本描述,制作一双“粗布袜子”模型,体会战争年代物资匮乏条件下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奉献。活动二:创作“军民情”主题歌词(音乐+语文)背景音乐:播放《南泥湾》《太行山上》等红色经典片段。任务:以《山地回忆》中“送袜子”情节为素材,小组合作创作四句歌词,要求押韵并体现温情主题(例:“山间溪水清又长,一针一线缝希望”)。4. 主题升华与迁移讨论:现代社会的“军民情”结合抗洪救灾、抗疫中的军民合作案例,对比不同时代背景下“军民互助”的形式变化与精神传承。延伸阅读:推荐孙犁《荷花淀》、茹志鹃《百合花》,比较不同作家笔下的战争叙事风格。三、作业设计(分层可选)1.基础作业:仿写文中一段环境描写,突出“诗化语言”特点。2.拓展作业(跨学科):历史:撰写短文《一双袜子的历史》,探究抗战时期纺织业与军民生活的关系。美术:设计“军民鱼水情”主题海报,融合文本元素与历史符号。音乐:为自创歌词谱曲(可用简谱或节奏型),录制1分钟演唱视频。四、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小组合作成果(插画、歌词、手工作品)的创意性与学科融合度。2.终结性评价:通过写作与口头表达,检验学生对“平凡中的伟大”这一主题的理解深度。3.跨学科能力量表:从历史关联、艺术表现、情感共鸣三个维度设计评分标准。五、教学资源1. 历史文献:晋察冀边区妇女救国会档案、抗战时期纺织工具图片。2. 艺术作品:古元木刻版画《减租会》、油画《八路军帮百姓收庄稼》。3. 音乐素材:《黄河大合唱》选段、河北民歌《小白菜》对比赏析。设计亮点:通过“物”(粗布袜子)串联语文文本、历史背景与艺术创作,实现学科深度融合。以“情”为纽带,引导学生从战争叙事中挖掘人性温度,培养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