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姜夔导入《资治通鉴》载:“扬州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唐宋时代即可与“天府之国”的益州相比,扬州也牵动了帝王的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清代康熙、乾隆六下江南,扬州达到鼎盛。《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教学目标了解姜夔及词作。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了解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作者简介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作者简介在1127年,“靖康之变”后,在北宋的半边废墟上重建的南宋,是一个更加虚弱的王朝,金兵频繁发动的大规模南侵,使它长期面临着覆亡的严重危机。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曾攻破扬州,烧杀掳掠。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1176年,虽然已过十五年,作者路过扬州时,映入视野的还是劫后的扬州一片荒芜,满目疮痍的萧条景象,词人思绪翻滚,感慨万千,写下此词《扬州慢》。研读小序思考: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评价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低沉悲凉主题:感情基调:研读上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思考:1.概括上阕的主要内容,分析诗眼是那个词?2.扬州的今昔截然不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3.作者描写劫后的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4.试分析上阕的表达技巧?研读上阙昔日 “名都”今日 “空城” 虚写实写“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荞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繁华热闹破败荒凉昔盛今衰的感伤自胡马窥江去后手法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对比原因研读上阙表达技巧“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目击了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表现了对扬州人民痛苦的深深同情。听觉、视觉、触觉相结合。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 “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突出战后扬州的残破与荒芜。情景交融,眼前的一切景物都统一在这“空城”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用清角悲吟、废池乔木来衬托空城荒芜寂寥。来突出“黍离之悲”。研读上阙名句欣赏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那场经历战乱的树,每一个年轮就是每一块伤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痛只会越深越浓。研读上阙名句欣赏“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里?“渐”字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陷入到一片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更加让人惆怅。“清”修饰“角”,渲染了凄清的氛围,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空”字,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研读下阙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1.“惊”字所用极妙为何?试分析?2、下阙引用杜牧的诗句,扬州在杜牧眼里是什么样的?引用其诗句有何作用?3.如何理解“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4.如何理解“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研读下阙名句欣赏“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好在哪里?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所写是明月当空,萧笙聒耳,何等热闹,而姜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寂静无声,何等冷清。通过对比反衬,把“黍离之悲”渲染的愈加浓烈。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但词人移情于物,刻画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境:一轮凄冷的孤月悄然无声地倒映在动荡的水波之中。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研读下阙名句欣赏“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所写是明月当空,萧笙聒耳,何等热闹,而姜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寂静无声,何等冷清。通过对比反衬,把“黍离之悲”渲染的愈加浓烈。此处情景交融,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情渲染流露出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的无限伤痛之情。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但词人移情于物,刻画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境:一轮凄冷的孤月悄然无声地倒映在动荡的水波之中。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用典欣赏《扬州慢》 原句出处 作用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寄扬州韩绰判官》①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反而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②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 。③表崇拜之情黍离之悲词中哪些意象表现了词人的“黍离之悲”?有何效果?意象 意蕴 效果青青荠麦废池乔木吹寒清角二十四桥桥边红药水波冷月昔日“春风十里”,如今满目荒凉残破,萧条,兵火之地,生灵涂炭凄清、怆寒,以声衬静,城池空寂物是人非,乐景衬哀情,冷落寂寞以动写静,移情于水月,人何以堪视觉、听觉、虚实、俯仰、对比、移情、衬托、渲染,遭劫之后的扬州,荒凉寂寞的场景,郁闷悲凉的气氛,感怀家园的悲伤,伤时念乱的痛惜。知识拓展“黍离之悲”语出《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毛诗序》云:“《黍离》,闵宗周(西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传说,这是周人东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且遍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后将“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为“黍离之悲”。表示国家残破、山河破碎之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