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蜀道难》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蜀道难》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蜀道难
李白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李白的生平、作品风格,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研讨和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层次;通过分析和综合,了解作者的用意和情感;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领会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沈德潜《唐诗别裁》)

第一课时
噫吁嚱(   )(   )(   )  鱼凫(   )
石栈(   ) 猿猱(   ) 扪参(   ) 抚膺(   ) 巉岩(   ) 喧豗(   ) 砯崖(   ) 壑(   )
飞湍(   ) 崔嵬(   )(   ) 吮(   )
咨嗟(   )(   )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喊,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古今异义
①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顺承连词
② 可以横绝峨眉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能够,行
③ 危乎高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危险

这样以后 
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 

2、翻译句子
①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但见悲鸟号古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唉,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
蜀道难行,真比登天还难!
只见悲伤的鸟(在)古树上哀号。
第二课时
蜀道难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和综合,了解作者的用意和情感;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领会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素养目标
新知巩固:

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4、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这两句话每次出现各起到什么作用


①在第一段中出现,既为整首诗奠定了雄奇奔放的基调,也是诗歌情感上升的阶梯,开启了神秘的乐章,给人强烈的情感冲击。
②在第二段中出现,承上启下。承接前文,让读者对蜀道之难有了具体的感受;带出一声长长的嗟叹,引发后文使人“凋朱颜”的内容。
③在第三段中出现,曲终奏雅。在诗篇最后,从地理形势转向生存环境,关注友人此行的人身安危,进一步强化了敦劝和告诚的殷切心情。
全诗共三次咏叹,每一次咏叹,就是一个转折,诗意各有侧重,分别凸显蜀道的“高”“险”“危”。同时每一次咏叹的角度又有区别:
首叹,是采用全知者的大视角,预警蜀道“不得过”“没法走”;
中叹,是通过过来人的视角,告诫蜀道“不可攀”“不要来”;
末叹,则是站在送行者的角度,劝阻友人“早还家”“不要去”。
角度的三次变换.感情波澜迭起,既逐层加深了对蜀道之难的深刻印象,又增强了警示劝诫的关切心情。

蜀道“难”在何处?诗人是如何表现其“难”的?请找出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运用_________手法,写出了_________内容,表达了_________效果/情感




《蜀道难》一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从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诗人用神话传说、夸张、奇特的想象映衬和烘托等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诗中流露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结合历史背景和诗句谈谈你对诗歌主旨的认识。

1、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
2、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
3、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
4、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
5、通过描绘蜀道的奇崛艰险,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四川和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再读,探主旨
诗中流露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结合历史背景和诗句谈谈你对诗歌主旨的认识。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1、2两说明显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故也缺乏依据。。
相对而言,还是第四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元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歌蜀地山川,即事成篇,别无他意。” 这样,第五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