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滚滚历史长河中有多少兴衰成败的故事,就有多少警醒后人 的道理。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 照着过去,也预示着未来。了解 历史,不忘过去,才能看清前进 的方向;尊重历史,以史为鉴, 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核心素养1.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品。 ( 文化的传 承与理解)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 语言的建构与运 用 )3.学习例证法和正反说理的论证方法。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4. 了解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懂得 “兴亡在于人事”道 理 。 (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一 、知人论世欧 阳 修: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 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以散文突出, 他的散文往往运用精炼的形象化语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活动或山水的景色,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 一体。史学方面,与宋祁合著《新唐书》,又单独编纂了《新五代史》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的时段:五代十国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 后晋、后汉、后周, 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交替出 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流星一般在夜空划过。公元960年,赵匡胤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 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政权之外存在 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 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十个 割据政权被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五代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 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 不 鲜 。这 期 间 ,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帝王: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庄宗李存勖既是一代枭雄,又是一个悲剧人物。他于五代纷扰之 时,以雄霸夺得天下,但不能守住天 下。在位三年,在施政上没有任何建 树,迷恋伶人, “常身与俳优(杂耍 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 ”, 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 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 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 之际,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 了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新五代 史 · 伶官传》。后唐庄宗李存勖时代背景北宋王朝建立后, 一直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地主大 官僚的政治经济利益,土地和财富高度集中, 北宋的统治 集团日益腐化,对劳动人民榨取更加残酷。由于北方少数 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 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而斗争,反 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 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以古喻今,告诫北宋统治者,不应满足表面的繁荣,应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六国论》苏洵伶 : 封建时代称乐工为伶。伶 官 : 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序 : 为 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 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 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 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 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 关书或文的内容。解 题 :二,读课文,正字音三、研读课文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原庄叹惋之情十足 道 理 难道不是 推其根本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的原因 代词,代指“这个道理”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 不是人事造成的吗 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 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思考:第一段在论证上的作用 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唐朝灭亡后,中国北方有三股互相敌对的势力,晋王李克用临死时,交给李存勖三支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 一是讨伐刘仁恭(刘守光),攻克幽 州(今北京一带);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件大事就是要 消灭世敌朱全忠。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世 言 晋 王之 将 终 也 ,以 三矢 赐 庄 宗 , 而 告 之 曰 :判断句 扶 持 箭“ 梁 , 吾 仇 也 ; 燕 王 , 吾 所立 ; 契 丹 与 吾 约 为 兄 弟 , 而 而 一定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的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子为父死,无所恨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家祭勿忘告乃翁遗憾 给●【赏 析 】对晋王临终前赐矢的语言描写·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一一晋王将终,临终遗言,忧愤满怀, 寄望于 子。】·其 ,语气副词,表祈使,绘声绘色,很急促,很斩截,追溯以往的 恨事,激励复仇的决心,如闻切齿之声,如见怒目之状。·思考: 中国古代的武器种类繁多,为何单单要赐“矢”呢 · 所谓的“矢”即“箭”,与之有关的成语--“有的放矢”。 “箭” 这种武器先瞄准定向, 一旦射出便不会改变,更不会回头。因此才会有成语“矢志不渝”。一般属官庄 宗 受而 藏 之 于 庙 。 其 后 用 兵 , 则 遣从 事以 一敬辞,替代某些动词 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少 牢告 庙 ,请 其 矢 , 盛 ( 之 ) 以 锦衰 , 负 而一猪一羊祭祀 省“之”,代指"三矢” 背着前 驱 , 及 凯 旋 而 纳 之 。开路 收思考:庄宗李存勖为父报仇的情形,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式 ●“遣"、"告"、“请"、“盛”、 “ 负”、“前驱"、“凯旋”、“ 纳 ”胸怀大志,雄姿英发,年轻有为,气吞万里如虎体现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 ---“忧患与勤劳”的作 用。连 续 使 用动 词方欲发使送武等 俯首系颈,委命下吏方 其 系 燕 父 子 以组 ,函 梁 君 臣 之 首 , 入 于 太当 捆绑 绳索 用匣子装着庙 , 还 矢 先 王 , 而告 ( 之 ) 以 成 功 ,其 意 气 之 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 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返回的地方何其衰也!莲叶何田田多么到了· “仓皇东出” -一惊慌失措;·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一无处逃避;·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一泪流满面,悲痛不已·里外勾结一一众叛亲离一一走投无路失魂落魄、狼狈不 堪的丧家之犬思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从哪些地方、哪些细节读出了庄宗之衰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或 者 推 究 迹象欤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使……兴盛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使动用法,使….…毁灭年代 岁数事件908年 23岁接受三矢,继父遗命912年 27岁“系燕父子以组。”(灭燕)923年 38岁“函梁君臣之首”(亡梁)926年 41岁第二、三段分析梳理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时间节点与事件。思考:这两段描写庄宗极盛和极衰的情况,是为了什么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形成对比· “可谓壮哉”“何其衰也”抒发强烈的情感。抒情 · -一可谓壮哉! (上升)架机起飞,直指长空;· -一何其衰也! (下降)高山坠石, 一落千丈。·盛衰变化如此之大,什么原因 复仇灭敌,成也由人。身死国灭,败也由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盛衰之理,本源在于人事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围困 被动句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故 方 其盛 也 ,举 天 下 之 豪 杰莫 能 与 之 争 ; 及 其 衰 强盛 全,所有的 没有人被 宠幸伶人外欺于张仪举世浑浊而我独清状语后置积聚思考:第四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第三段作者已经得出了“忧劳可 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呢 是否多余累赘呢 ①照应题目,结构完整。②深化主题,引人深思: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 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使得文章更具现实意义,扩大了议论的范围,也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告诫人们不要走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以古喻今总结: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 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 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 杜渐、励精图治。后来,北宋王朝亡于女真族,南宋亡于蒙 古族,原因之一都是在于宋王朝的统治者只求 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在北宋前期 便能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说明他是有 一定眼光的。反问立论开宗明义 以史为据总领全篇叙议结合先扬后抑正反对比论证一盛一衰一褒一贬步步深入层层递进 呼应前文深化主题论 论 论立 本 结分析结构三矢雪恨,可谓壮哉③庄宗失天下君臣离散,何其衰也④成败皆自于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②庄宗得天下叙(史)议(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文章说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 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岂独伶人也哉”。请同学们再 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楚怀王贪婪成性,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言于不顾——客死他乡夫差纵情于声色犬马,酒池肉林中,不思国事——自刎而死。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修宫庭,疏运河,冒天下之大不韪— —导致农民大起义,国破家亡,身死部将之手。南唐后主李煜沉迷于诗画歌舞中,不理朝政——亡国奴。唐玄宗重色思倾国,三千宠爱于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天宝危机,酿成安史之乱。拓展思考: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齐威王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兴利除弊,换来了 诸侯“皆朝于齐”的盛世局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复国, 终于天不负苦心人,三千越甲竟吞吴,报仇雪恨。唐太宗李世民,吸取前人教训,励精图治,换来 了“贞观之治”,名垂青史。历史的兴衰成败给予我们的人生启示。秦:仁政则兴,暴政则亡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项羽:重贤则兴,无谋则亡北宋:思危则兴,苟安则亡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首先,事物的变化总是由量变到质变,要注重生活中的细节,防微杜渐,谨言慎行。其次,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边喜爱的人和事,要时 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最后,要有忧患意识,保持谦逊的生活态度。满招损,谦历史的兴衰成败给予我们的人生启示。得 益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