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章末素养提升物理 观念 机械 运动 定义: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是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简称运动。研究运动的两个基本概念 参考系:选取的原则:任意的,一般选大地为参考系。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是一种 。 (2)把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 。描述运 动的三 个物理 量 位移:从 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 量。速度:(1)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2)平均速度=____,方向与 方向相同; (3)瞬时速度:t→0时的平均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 ,其大小称为 。加速度:物体 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之比。 (1)表示 的物理量; (2)a=________=,方向与 相同; (3)a与v、Δv大小无关; (4)与速度的关系:加速时,a与v ;减速时,a与v反向。科学 思维 理想化 模型 质点模型。比值定 义法 速度v=、加速度a=。图像法 s-t图像可获取物体的位置、运动及速度信息。极限思 维方法 瞬时速度:t→0时的平均速度。 瞬时加速度:t→0时的平均加速度。科学 探究 能够用光电门和带有遮光板的滑块测量瞬时速率。科学 态度 与责 任 1.通过质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的学习,初步形成“客观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等物质观念和运动观念。 2.通过质点模型的建构及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初步认识并体会模型建构的思维方式以及物理问题研究中的抽象与极限思维方式。例1 (2023·南平市浦城县高一期中)下列对运动学有关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 )A.背越式跳高比赛中研究运动员过杆的技术要领时,可以把运动员看成质点B.研究月球绕地球的运动情况时,应该选取太阳或其他恒星为参考系C.2021年8月1日,中国短跑名将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100米半决赛中以9.83秒刷新亚洲纪录,“9.83秒”指的是时间D.位移是矢量,物体运动的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例2 某同学利用手机导航从城港大桥出发步行前往木兰陂进行研学活动,路线如图所示。已知该同学从起点步行到终点的路程为3.2 km,用时40 min,起点到终点的直线距离为2.6 km,则从起点步行到终点的过程中 ( )A.该同学的位移大小为3.2 kmB.该同学的平均速率约为1.3 m/sC.该同学的平均速度大小约为1.3 m/sD.若以该同学为参考系,木兰陂是静止的例3 (2023·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一期末)甲的加速度为-5 m/s2,乙的加速度为3 m/s2,下列关于甲、乙的运动描述,正确的是 ( )A.甲比乙运动得快B.甲向负方向运动C.甲的加速度比乙小D.甲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比乙大例4 如图所示为A、B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位移—时间(s-t)图像。A质点的图像为直线,B质点的图像为过原点的抛物线,两图像交点C、D坐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刻A追上B,t2时刻B追上AB.t1~t2时间内B质点的平均速度小于A质点的平均速度C.质点A做直线运动,质点B做曲线运动D.t1~t2时间内,A的速度一直大于B的速度例5 某隧道的设计时速为80 km/h,为监测汽车是否超速,在隧道入口路面的正上方安装了雷达测速仪,如图。雷达测速仪发出电磁波经汽车表面反射后又会被测速仪接收。测速仪第一次从发出到接收到电磁波需要t1=2×10-7 s,第二次从发出到接收到电磁波需要t2=1×10-7 s,电磁波的速度c=3×108 m/s。已知测速仪距离路面的高度h=5 m,测速仪第一、二次发出电磁波的时间间隔t=0.75 s。已知≈5.92,≈1.41。求:(1)第一次、第二次发出的电磁波刚到达汽车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分别是多少;(2)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超速。答案精析再现素养知识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忽略 初 矢运动快慢 位移 相同 瞬时速率 运动速度的变化 速度变化快慢 Δv方向 同向提能综合训练例1 C [背越式跳高比赛中研究运动员过杆的技术要领时,运动员的动作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影响,故不能把运动员看成质点,故A错误;研究月球绕地球的运动情况时,为了研究方便,应选取地球为参考系,故B错误;9.83秒是指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跑完100米所用时长,是指时间,故C正确;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故D错误。]例2 B [该同学的位移大小为2.6 km,A错误;该同学的平均速率= m/s≈1.3 m/s,B正确;该同学的平均速度大小= m/s≈1.08 m/s,C错误;若以该同学为参考系,木兰陂是运动的,D错误。]例3 D [加速度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正负号只表示方向,速度表示物体位移变化的快慢,正负号只表示方向。甲、乙的速度未知,故甲、乙的运动快慢无法判断,且甲的运动方向也无法判断;甲的加速度比乙大,甲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比乙大。故选D。]例4 A [t1之前A质点在后,B质点在前,t1时刻A追上B,t1~t2时间内A在前,B在后,t2时刻B追上A,t2之后A在后,A正确;t1~t2时间内,A、B两质点位移相同,由v=知,平均速度相同,B错误;s-t图像只能描述直线运动,C错误;由s-t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可知,t1~t2时间内,A的速度先大于B的速度,后小于B的速度,D错误。]例5 (1)30 m 15 m (2)没有超速解析 (1)第一次发出的电磁波刚到达汽车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为s1=c·=30 m第二次发出的电磁波刚到达汽车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为s2=c·=15 m(2)汽车在两处位置的水平距离为Δs=-=15.5 m所以汽车速度大小为v=≈20.67 m/s则有80 km/h≈22.2 m/s>20.67 m/s故汽车没有超速。(共17张PPT)DIYIZHANG第1章章末素养提升再现素养知识物理 观念 机械 运动 定义: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是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简称运动。研究运动的两个基本概念 参考系:选取的原则:任意的,一般选大地为参考系。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是一种 。(2)把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 。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忽略物理 观念 描述 运动 的三 个物 理量 位移:从 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 量。速度:(1)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2)平均速度= ,方向与 方向相同;(3)瞬时速度:t→0时的平均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 ,其大小称为 。初矢运动快慢位移相同瞬时速率物理 观念 描述 运动 的三 个物 理量 加速度:物体 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之比。(1)表示 的物理量;(2)a= =,方向与 相同;(3)a与v、Δv大小无关;(4)与速度的关系:加速时,a与v ;减速时,a与v反向。运动速度的变化速度变化快慢Δv方向同向科学 思维 理想化 模型 质点模型。比值定 义法 速度v=、加速度a=。图像法 s-t图像可获取物体的位置、运动及速度信息。极限思 维方法 瞬时速度:t→0时的平均速度。瞬时加速度:t→0时的平均加速度。科学 探究 能够用光电门和带有遮光板的滑块测量瞬时速率。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质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的学习,初步形成“客观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等物质观念和运动观念。2.通过质点模型的建构及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初步认识并体会模型建构的思维方式以及物理问题研究中的抽象与极限思维方式。 (2023·南平市浦城县高一期中)下列对运动学有关概念理解正确的是A.背越式跳高比赛中研究运动员过杆的技术要领时,可以把运动员看成 质点B.研究月球绕地球的运动情况时,应该选取太阳或其他恒星为参考系C.2021年8月1日,中国短跑名将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100米半决赛中以 9.83秒刷新亚洲纪录,“9.83秒”指的是时间D.位移是矢量,物体运动的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例1提能综合训练√背越式跳高比赛中研究运动员过杆的技术要领时,运动员的动作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影响,故不能把运动员看成质点,故A错误;研究月球绕地球的运动情况时,为了研究方便,应选取地球为参考系,故B错误;9.83秒是指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跑完100米所用时长,是指时间,故C正确;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故D错误。 某同学利用手机导航从城港大桥出发步行前往木兰陂进行研学活动,路线如图所示。已知该同学从起点步行到终点的路程为3.2 km,用时40 min,起点到终点的直线距离为2.6 km,则从起点步行到终点的过程中A.该同学的位移大小为3.2 kmB.该同学的平均速率约为1.3 m/sC.该同学的平均速度大小约为1.3 m/sD.若以该同学为参考系,木兰陂是静止的例2√该同学的位移大小为2.6 km,A错误;该同学的平均速率= m/s≈1.3 m/s,B正确;该同学的平均速度大小= m/s≈1.08 m/s,C错误;若以该同学为参考系,木兰陂是运动的,D错误。 (2023·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一期末)甲的加速度为-5 m/s2,乙的加速度为3 m/s2,下列关于甲、乙的运动描述,正确的是A.甲比乙运动得快B.甲向负方向运动C.甲的加速度比乙小D.甲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比乙大例3√加速度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正负号只表示方向,速度表示物体位移变化的快慢,正负号只表示方向。甲、乙的速度未知,故甲、乙的运动快慢无法判断,且甲的运动方向也无法判断;甲的加速度比乙大,甲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比乙大。故选D。 如图所示为A、B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位移—时间(s-t)图像。A质点的图像为直线,B质点的图像为过原点的抛物线,两图像交点C、D坐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时刻A追上B,t2时刻B追上AB.t1~t2时间内B质点的平均速度小于A质点的平均速度C.质点A做直线运动,质点B做曲线运动D.t1~t2时间内,A的速度一直大于B的速度例4√t1之前A质点在后,B质点在前,t1时刻A追上B,t1~t2时间内A在前,B在后,t2时刻B追上A,t2之后A在后,A正确;t1~t2时间内,A、B两质点位移相同,由v=知,平均速度相同,B错误;s-t图像只能描述直线运动,C错误;由s-t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可知,t1~t2时间内,A的速度先大于B的速度,后小于B的速度,D错误。 某隧道的设计时速为80 km/h,为监测汽车是否超速,在隧道入口路面的正上方安装了雷达测速仪,如图。雷达测速仪发出电磁波经汽车表面反射后又会被测速仪接收。测速仪第一次从发出到接收到电磁波需要t1=2×10-7 s,第二次从发出到接收到电磁波需要t2=1×10-7 s,电磁波的速度c=3×108 m/s。已知测速仪距离路面的高度h=5 m,测速仪第一、二次发出电磁波的时间间隔t=0.75 s。已知≈5.92,≈1.41。求:(1)第一次、第二次发出的电磁波刚到达汽车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分别是多少;例5答案 30 m 15 m第一次发出的电磁波刚到达汽车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为s1=c·=30 m第二次发出的电磁波刚到达汽车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为s2=c·=15 m(2)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超速。答案 没有超速汽车在两处位置的水平距离为Δs=-=15.5 m所以汽车速度大小为v=≈20.67 m/s则有80 km/h≈22.2 m/s>20.67 m/s故汽车没有超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章 章末素养提升.docx 第1章 章末素养提升.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