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4张PPT)③ 古诗三首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 食hóng[唐]韩翊寒食: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 节 ”“百五节”。通常在冬至后105天。寒食节风俗: 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韩翊 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 ) 人 ,唐代诗人。他擅长写送别题 材的诗歌,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代表诗作: 《送齐山人归长白山》《同题 仙游观》《寒食》。作者简介寒 食 东 风 御 柳 斜 。gōng chuán日 暮 汉 宫 传 蜡 烛 ,sàn hóu轻 烟 散 入 五 侯 家。寒chù春 城 无 处默读古诗,读准字音。shí食不 yù飞 花,字词识记初读古诗,划分节奏。寒 食春 城 / 无 处 / 不 飞 花 , 寒 食 / 东 风 / 御 柳 斜 。 日 暮 / 汉 宫 / 传 蜡 烛 , 轻 烟 / 散 入 / 五 侯 家 。诗歌品读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每句诗意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时间 春天 ◎地 点 京城、御花园◎景物 飞花、东风、柳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指春天的京城 皇城里的柳树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泛指权贵豪门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诗 意 夜 色 降 临 , 宫 里 忙 着 传 赐 蜡 烛 ,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时间 日暮 ◎地 点 皇宫、五侯家◎事件 传蜡烛明写 ——花、柳暗写 ——东风◎折柳插门描绘暮春景象呼应节日习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取新火)榆柳之火日 暮汉 宫传 蜡 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借汉喻唐 寒食节赐火的习俗“传”“散”二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暮色中,烛光点点,光影流动,轻烟 袅袅,氤氲迷离,一派承平气象。长安城风光 无处不飞花(暮春时节)东风御柳斜写承平景象从轻丽之笔汉宫传蜡烛散入五侯家走马传烛图(日暮时分)食寒板书设计《寒食》描写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象。诗人以汉喻唐,流露出对 现实的不满。课文主题迢迢牵牛星遥远 牛郎星注: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助读资讯《古诗十九首》是 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 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诗作多抒发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语言含蓄动人,朴素凝练。 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 言 之 冠 冕”。态t迢iáo迢/牵 牛 星 ,j皎iǎo 皎河汉女。zhuó zhá zhù纤纤擢 素 手 ,札札/弄机杼。zhāng qì tì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yíng mò盈 盈/一 水间, 脉 脉/不得语。初读诗歌诗意 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 望 。诗歌品读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皎皎明亮◎河汉女 指织女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擢 伸出◎札札 织机发出的响声诗意 织女伸出纤纤素手拨弄织机。◎纤纤 秀美◎素 白皙纤纤擢素手, 札札 弄机杼。◎章 花纹 ◎ 泣涕 鼻涕和眼泪◎零 落下诗意但一整天也织不成纹样,只有泪如雨 下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几许 多少 ◎ 盈盈 清澈的样子◎间 相隔 ◎ 脉脉 相视无言的样子计 意 、 这 银 河 看 起 来 又 清 又 浅 , 可 两 岸 相 隔又有多远呢 虽然两人之间只隔着这一条银河, 却只能相顾无言。◎牵牛星 ◎河汉女隔河相望无限哀愁借 景 抒 情景 中 寓 情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擢 让人如见其形◎弄 让人如闻其声 勤劳的形象 目 的: 借忙碌的劳动掩饰、排遣愁思。表现了织女◎ 织女的内心◎ 织女的情态不成章(思)零如雨(悲)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比 喻相思之苦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 一 水间,脉脉不得语。◎ 人情景交融, 哀婉动人。写 景强烈的相思内心的凄苦(不可逾越)抒 情句句押韵,随韵成趣。(音乐美)描绘自然,突出特点。 (形象美)情趣盎然,情真意切。 (情感美)讨论:这首诗中有六句用了叠词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迢迢皎皎纤纤 札札盈盈 脉脉空间细节抒情第一、二句:天上情景(景)第三~六句:织女悲苦(由景及人) 第七、八句:河汉相隔(由景及情)第九、十句:相爱受阻(人情景相融)迢迢牵牛星板书设计《迢迢牵牛星》借牛郎和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会的神话传说,表 达夫妇之间的离情别意,抒发了诗人的 忧 思。课文主题点明时间:中秋夜十五夜望月 点明事件 [ 唐 ] 王 建思考:谁在望月亮 在哪里望月 诗人眼中的月亮有什么特点 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简介王建 (约767—约830) 字仲初,许州 (今河南许昌市)人, 唐代诗人。曾任陕州 司马,世称王司马。有《王司马集》。代表诗作: 《射虎行》《田家行》《 古 从军》《望夫石》。tíng qī yā lù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默读古诗,读准字音。十五夜望月诗歌品读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庭 即庭中,庭院中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 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尽 都 ◎秋思 指怀人的思绪◎落 在,到诗 意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 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 再读诗歌,把握节奏。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了解景物的特点。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银,的地面。 鸦 雀飘洒的冷露。 ◎被 露水打湿的挂花。感受诗人描绘的意境。月下所见 地白如霜 树上栖鸦◎ “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 写鸦雀有 什么作用 ◇听觉 ◇视觉 烘托了月夜的寂静秋夜露珠的清冷身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表现冷露轻盈无迹渲染桂花在露水中浸润已久这两句诗描绘的景致给你怎样的感觉 ◎ 月光澄澈 ◎万籁俱静 ◎ 寂寥冷清“冷”和“无声”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冷无声◎ 天下人的望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之所至 推己及人◎诗人的望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思 人 怀 远 意境大,含蓄不露◇委婉的疑问语气◇蕴藉深沉的情感升华赏月思考:“ 落 ”可 以换成“在” 吗 为什么 落 → 拟人 化 无 形 为 有 形“落”字给人以动的形象感 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 落人间。地白、树栖鸦冷露、湿桂花人尽望——推己及人 落谁家——意境阔大望月 ( 景 )抒怀( 情 )寓情 情景 于 交 景融十五夜望月板书设计《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 的中秋月夜图,表达了诗人望月怀远的 情 思 。课文主题写法情感《寒食》 写景叙事美好春景引人遐思, 节日习俗彰显气象《迢迢牵牛星》 构思精巧, 想象丰富, 情景交融表现了分离的悲苦,因感情受挫而忧伤的心情《十五夜望月》 情景交融望月怀远,别离思聚比较阅读,交流写法,体悟情感。课堂练习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chù ( 到处) chǔ (相处)mò脉chuán( 传递)zhuàn ( 传记)(含情脉脉)( 脉络 )传mài二、比一比,再组词。宫 ( 宫殿 )官 ( 官员)栖 (栖息)洒 ( 潇洒)侯 ( 王侯)候 ( 时候)鸦 ( 乌 鸦 ) 雅 (优雅)三、先解释加点的字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御柳 皇城里的柳树。句意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 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四 、理解诗歌内容,完成练习。1.《寒食》中描绘出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的诗句是:日暮汉宫传蜡烛 , 轻烟散入五侯家。2.《迢迢牵牛星》中表现织女勤劳形象的诗句是: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3. 《十五夜望月》中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望月怀人 的诗句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朗读指导:本文的三首古诗都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都表达了特定节日里的独特感受。《寒食》描写 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迢迢牵牛星》展开丰富的想 象,借神话传说抒发了因感情受挫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十五夜望月》借中秋望月表达了别离思聚的情意。 朗读时可据此把控语调、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课后习题背诵指导: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要背得流利、有感情。还可以根据古诗大意进行 理解性背诵,这样对古诗的掌握会更透彻。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和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 相会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 妻不得团聚的悲哀。诗歌抓住“银河”“机杼”这些物 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 水兴 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 之情,充满相思而不可得的愁绪。《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 有哪些类似的诗句 和同学交流。示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句,既实写白露 节的清寒,又融入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如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两句,借春风 染绿江南时明月何时能把我的思念带回家的发问, 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现得含蓄蕴藉。选 做这三首古诗分别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 还有一些 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寒食》写了寒食节期间禁火,即不能点灯、 不能生火做饭的习俗。《迢迢牵牛星》写了牛郎织 女的传说,与七夕有关。《十五夜望月》写了中秋 节赏月的习俗。写到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古诗还有:(元宵节观花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 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唐]张祜《正月十五夜灯》(清明节扫墓踏青)清明时节雨纷纷,路 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课外练习1.课外搜集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背诵 积 累 。2.将《十五夜望月》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与同学交流评价。3.结合本课的学习体验,体会我国传统文化之 博大精深,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父母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