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华清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华清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华清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二年级下学期开学收心考试
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第1卷 选择题 (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A B C B A B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D C B D D B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A A B C A B C B C
第2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答案】(10分)
(1) 皮肤、黏膜 非特异性 呈递抗原
(2) 胸腺 M细胞毒性T细胞
(3) 支原体与B细胞接触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抗体
(4)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
32.【答案】(10分)
(1) 短日照 足够长的连续黑暗期 开花
(2) 最后是否使用远红光照射 信号受体 分生组织的细胞内
(3) Pr 高 促进
33.【答案】(10分)
(1) b
(2) 基本不变 10 衰退 J
(3) Ⅰ 样方 随机取样 b
(4) 多
【答案】(10分)
(1)食物链和食物网
(2)进入生物群落,以有机物的形式被储存或封存
(3)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13.5%
(4)科学的休禁渔有利于鱼类种群数量和物种数目的增多,提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华清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二年级开学收心考试
生物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 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2.如图是小鼠肝脏组织切片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相应部位的液体, 甲、乙、丙表示三 种细胞,“→ ”表示液体流动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小鼠的细胞外液中②占比最多
B.①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其所需各种营养物质直接从④获取
C.饥饿时,A 处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低于 B 处
D.由于大量的血红蛋白存在,②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③
3.人体中血红蛋白构型主要有T型和R型,其中R型与氧的亲和力约是T型的500倍,内、外因素的改变会导致血红蛋白一氧亲和力发生变化,如:血液pH升高,温度下降等因素可促使血红蛋白从T型向R型转变。正常情况下,不同氧分压时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变化曲线如下图实线所示(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温升高时,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
B.在肾脏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1方向偏移
C.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
D.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有利于肌肉细胞代谢
4.某生理学家在研究条件反射时做了以下实验:给狗喂食,狗会分泌唾液;只给狗听铃声而不喂食,狗不会分泌唾液;若同时给狗投喂食物和听铃声,经过多次重复后,再单独听铃声,狗也会分泌唾液。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狗分泌唾液发生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B.条件反射的建立说明铃声由非条件刺激转化为了条件刺激
C.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都是学习的过程,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D.该实验为养宠物训练其固定地点大小便提供了科学方法
5.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变化可影响其兴奋性、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即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值)后,才能产生兴奋。如图所示,甲、乙和丙表示不同环境下静息电位或阈电位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环境中细胞的动作电位峰值受膜内外钠离子浓度差影响
B.环境甲中钾离子浓度低于正常环境
C.细胞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后,钠离子通道才开放
D.同一细胞在环境乙中比丙中更难发生兴奋
6.2020年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据报道此人患有“渐冻症”即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出现障碍。研究发现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肌肉痉挛的方法中不合理的是( )
A.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B.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回收
C.通过药物破坏突触后膜上Na+通道蛋白的数量
D.通过药物抑制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7.人体各部位的感觉与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体觉区与运动区中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分级调节
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
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
D.手的体积比躯干小,因此在中央前回代表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小
8.下列关于促胰液素及其发现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促胰液素是由位于小肠的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其靶细胞位于胰腺
B.促胰液素能引起胰液的分泌,胰液进入消化道这一内环境发挥作用
C.与沃泰默的实验相比,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设计彻底排除了神经调节的干扰
D.沃泰默、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不能证明胰腺分泌胰液是否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9.某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经诊断,医生建议采用激素治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该患者血液TSH水平低于正常,可能是垂体功能异常
B.若该患者血液TSH水平高于正常,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异常
C.甲状腺激素治疗可恢复患者甲状腺的分泌功能
D.检测血液中相关激素水平可评估治疗效果
10.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启动三条调节途径: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②血糖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这些激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②均增强了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
B.②和③均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①和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均为体液调节
D.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11.某些树突状细胞可迁移到抗原所在部位,特异性识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增殖后大部分形成活化的树突状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树突状细胞。为验证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记忆,研究人员用3种不同品系的小鼠(同一品系小鼠具有相同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进行了如图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记忆体现在抗原呈递功能增强
B.③中活化的树突状细胞可识别丙品系小鼠的抗原
C.II组中检测到的活化树突状细胞与I组相近
D.II组和III组骨髓中均可检测到记忆树突状细胞
12.一名甲状腺疾病患者某抗体检测呈阳性,该抗体可与促甲状腺激素(TSH)竞争TSH受体,阻断受体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患者可能有怕冷、反应迟钝等症状
B.该抗体的靶细胞位于垂体上
C.该患者TSH分泌增多
D.该患者免疫自稳能力异常
13.植物激素是一类由植物体产生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植物幼嫩的芽中色氨酸可以转变成生长素
B.生长素可以从产生部位运输到其他部位发挥作用
C.生长素和乙烯可通过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D.植物体内生长素可以作为催化剂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过程
14.科学家在对黄化豌豆幼苗切段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细胞伸长,生长素对细胞生长调节的机理如下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主要通过控制乙烯的合成参与细胞代谢,调控细胞的伸长
B.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和直接抑制细胞伸长的作用
C.植物体中能合成生长素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合成乙烯的部位不一定能合成生长素
D.生长素和乙烯均可通过主动运输进行细胞间的跨膜运输
15.突变体是研究植物激素功能的常用材料,以下研究材料选择不当的是( )
A.生长素促进植物生根——无侧根突变体
B.乙烯促进果实的成熟——无果实突变体
C.赤霉素促进植株增高——麦苗疯长突变体
D.脱落酸维持种子休眠——种子成熟后随即萌发突变体
16.植物生命活动受植物激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菊花是自然条件下秋季开花的植物,遮光处理可使其延迟开花
B.玉米倒伏后,茎背地生长与重力引起近地侧生长素含量较低有关
C.组织培养中,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浓度比值高时能诱导根的分化
D.土壤干旱时,豌豆根部合成的脱落酸向地上运输可引起气孔关闭
17.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18.Janzen-Connel假说(詹曾-康奈尔假说)认为,某些植物母株周围会积累对自身有害的病原菌、昆虫等,从而抑制母株附近自身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下列现象中,不能用该假说合理解释的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楠木幼苗距离母株越远,其密度越大
B.鸟巢兰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缺少土壤共生菌,幼苗死亡
C.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种,会暴发病虫害导致产量降低
D.我国农业实践中采用的水旱轮作,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19.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研究人员对洞庭湖周边某水域捕获的1178尾野生黄鳝进行年龄及性别的鉴定,结果如下表。
生长期 体长(cm) 尾数 雌性 雄性
尾数 比例(%) 尾数 比例(%)
Ⅰ龄 ≤30.0 656 633 96.5 8 1.2
Ⅱ龄 30.1~50.0 512 327 63.9 116 22.7
Ⅲ龄 50.1~55.0 6 2 33.3 4 66.7
Ⅳ龄 ≥55.1 4 0 0.0 4 100.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
C.随年龄增长雄黄鳝数量逐渐增加
D.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约为1∶1
20.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大量放养该种鱼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
C.图③中c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变化反映出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
21.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 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 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 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 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 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22.甲、乙、丙三种啮齿动物共同生活在某牧区。甲和乙偏好开阔生境,喜食植物茎叶,丙偏好有更多遮蔽的生境,喜食植物种子。不同放牧模式影响下,这三种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度放牧加剧了甲和乙的种间竞争
B.禁止放牧增加了遮蔽度和食物资源,有利于丙的生存
C.轮替放牧有助于这三种动物共存
D.三种动物中,甲对放牧模式变化的适应能力最强
23.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遭遇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的优势物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形成空隙的现象称为林窗。林窗改变了光、热、水、土等条件,有效维护了林下物种多样性及森林更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林窗的出现会改变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林窗区域的物种多样性一般小于林冠封闭区域的物种多样性
C.森林群落中的动物大多具有树栖、攀缘、快速奔跑的特点
D.由于温度、降雨量等随季节变化,森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随之变化,此现象属于群落演替
24.群落演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动态过程,短时间的观察难以发现这个过程,但是有些现象的出现,可以一窥其演替进行的状态。下列事实的出现,可以用来推断群落演替正在进行着的是(  )
A.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B.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
C.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D.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25.“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 )
A.黄鸟种群 B.生物群落
C.自然生态系统 D.农业生态系统
26.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
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27.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1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见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减轻
B.1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仍处于主要地位
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
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提供营养
28.棉蚜是个体微小、肉眼可见的害虫。与不抗棉蚜棉花品种相比,抗棉蚜棉花品种体内某种次生代谢物的含量高,该次生代谢物对棉蚜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统计棉田不同害虫物种的相对数量时可用目测估计法
B.棉蚜天敌对棉蚜种群的作用强度与棉蚜种群的密度有关
C.提高棉花体内该次生代谢物的含量用于防治棉蚜属于化学防治
D.若用该次生代谢物防治棉蚜,需评估其对棉蚜天敌的影响
29.据报道,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2hm2下降至0.2958hm2,5年的下降率为7.91%。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7hm2下降到0.4498hm2,5年的下降率为2.37%。结合上述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江经济带这5年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
B.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维持不变
C.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
D.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
30.沙漠化防治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为了固定流沙、保障包兰铁路的运行,我国人民探索出将麦草插入沙丘防止沙流动的“草方格”固沙技术。流沙固定后,“草方格”内原有沙生植物种子萌发、生长,群落逐渐形成,沙漠化得到治理。在“草方格”内种植沙生植物,可加速治沙进程。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等地利用该技术,成功阻挡了沙漠的侵袭,生态效益显著,成为沙漠化治理的典范。关于“草方格”技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植被恢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B.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在未经人工种植的“草方格”内,植物定植、群落形成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实施“草方格”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
31.(10分)全国多地曾出现支原体肺炎感染高峰期,其症状主要为发热、咳嗽等。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构建了支原体肺炎患者免疫反应的模式图,如图所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支原体侵入机体,首先需要穿过的身体屏障是 ;支原体侵入人体过程中,吞噬细胞在①过程中发挥 (填“特异性”“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除此之外,吞噬细胞还可 给辅助性T细胞。
(2)细胞毒性T细胞是在 (填免疫器官名称)中成熟的。消灭侵入宿主肺部细胞中的支原体,还要依赖免疫系统产生的 (填图中字母并写出名称)与宿主细胞的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3)图中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是 ,第二信号是 ,
。图中N的名称是 。
(4)患者痊愈后仍有再次感染的风险,但再次感染后病症会比第一次感染时的轻,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
32.(10分)长日照植物的开花需要较长时间的日照,如菠菜;短日照植物的开花需要较短时间的日照,如菊科植物。长日照植物开花有一个最小日照长度,短日照植物开花有一个最大日照长度,植物开花所需要的极限日照长度叫临界日长。科研人员将苍耳置于不同的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1)据图1中A、B组可知,苍耳为 植物(填“长日照”或“短日照”)。由图1前四组苍耳的营养生长和开花情况可知,苍耳开花的关键因素是 。据此推测E组中的苍耳 (填“开花”或“营养生长”)。
(2)晚上地球会发出红外光(非可见光),白天可见光中含有红光。因此光暗周期响应可能也与红光和远红光的刺激有关。科研人员用红光(R)和远红光(FR)进行暗期间断实验,图2表示在暗期用R和FR刺激对苍耳开花的影响。由图2可知,苍耳是否开花取决于 。该实验证明了光敏色素作为 参与了对光周期的感知。光敏色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 比较丰富。
(3)图3表示使用红光进行暗期间断后抑制苍耳开花。用远红光照射后,苍耳开花,光敏色素将转变为 型。据此推测,短日照植物开花需要较 (填“高”或“低”)的Pr/Pfr值。远红光 (填“促进”或“抑制”)开花。
33.(10分)23.图1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填“a”“b”或“c”)。
(2)分析图2,前4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
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第8年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 型,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 形曲线增长。
传入我国的三裂叶豚草短时间内能大量疯长,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图3中的曲线 表示,调查某区域中三裂叶豚草的种群密度常采用 法,取样的关键是 。若图3中曲线II表示替代控制示范区内的豚草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种群增长速率最高的对应点是 。
(4)在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 (填(“多”或“少”)。
34.(10分)全球每年约有1100万吨的垃圾进入海洋,其中以塑料制品为主。滨海湿地具有清除和转化陆源污染的功能。滨海湿地蓝碳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人类活动保护或修复生态系统,以减少生态退化导致的碳储量损失,提高生态系统的碳储存和碳封存能力。
(1)在光照、风吹和洋流作用下,很多塑料垃圾老化并被分解为更小块,这些微塑料最终可能在人类体内富集,这种富集作用在生态系统中依赖的传递渠道是 。
(2)大量含氮化合物直接进入海洋生态系统将造成富营养化现象。据测定,流经滨海湿地前的陆地地表径流或地下水比海洋系统具有更高的氮素水平,从生态系统功能角度分析,大量的氮素在滨海湿地中的去向是 。
(3)如图是某湿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单位是(100KJ/m2·a)。图中的A代表 ,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
科学的休禁渔制度有助于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因是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