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第一单元测试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得分 (一) (二) (三) 一、书写水平(5分)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我们cháng yáng① 徜徉 在一幅幅新奇而美妙的民俗风情画卷里,感受着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在鲁迅的《社戏》中,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的民风民俗。然而,戏台上的戏固然热闹,那jiǎo② 皎 洁月光下玩伴之间的情谊才是迅哥儿真正怀念的。贺敬之的《回延安》,用“信天游”的形式写成,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情感表达含蓄而蕴jiè③ 藉 。刘成章笔下那场安塞腰鼓,打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4分)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A.五彩缤纷 B.领略 C.怀念 D.气势磅礴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1) 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式微》)(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陶渊明《桃花源记》)(3)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 (《关雎》)(5)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子衿》)(6)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 (贺敬之《回延安》)(7)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诗句: 所谓伊人 , 在水一方 。(8)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 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 ”两句凸显出小石潭环境清幽,使人内心忧伤凄凉的特点。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A.“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种,流行于陕北一带。B.“江山社稷”中的“社”在古代指土地神,“稷”在古代指谷神。C.《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写的一篇散文,具有浓郁的陕北风情。D.《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解析】D.《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一)整本书阅读6.下面名著片段中的“他”指的是( C )(3分)他是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人。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寒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做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7.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密不可分。请从下面两项中任选其一,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是如何阅读《经典常谈》这部名著的。(2分)①兴趣选择 ②问题选择示例一:兴趣选择。我在读《经典常谈》时,只选择了其中古代文学、历史的内容来读,因为我只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示例二:问题选择。在阅读时,我们小组选择探究的问题是“名著中朱自清散文式的语言特点”,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决定从开场白引人入胜、善于调用生活素材、讲故事时立体生动等方面入手,然后整理成专题,互相交流。(二)现代文阅读锣鼓声处是故乡陈志光①几次回乡,当目光还没有翻越村前那高高的水渠,捕捉到家乡的轮廓之时,总是在很远处先听到阵阵熟悉的锣鼓声,仿佛在欢迎游子的归来。顷刻间,心弦被拨动,心潮在奔涌,下意识判断,锣鼓声处,定是故乡。②家乡的锣鼓原始质朴而又热情奔放,虽然没有安塞腰鼓的气势恢宏,也没有山东大鼓的曲调高昂,但是经过一代代锣鼓师傅的千锤百炼,也很别具一格,魅力难挡,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和谐相融的家乡风景。锣鼓声回响在瓦屋错落的村巷里,飘满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穿梭在葳蕤苍翠的树林间,也常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③在家乡,几乎每个村子都有锣鼓队,他们游走在村巷屋弄之间,主要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演奏服务。锣鼓队规模不大,只有七人,由四位锣鼓手和三位唢呐手组成;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即大锣、小锣、大鼓和镲。队员们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只要演奏功底深厚,配合默契娴熟,往往能协奏出清新悦耳、美妙动听的锣鼓乐。家乡的锣鼓韵律丰富、格调清新、变化多样——时而如蜻蜓点水,音律轻柔;时而又如暴风骤雨,节奏明快;时而浅吟低唱、如泣如诉;时而高歌猛进,荡气回肠……再加上点缀其间的清越嘹亮的唢呐声,把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听得人心潮跌宕,难以自制。尤其在喜结连理、金榜题名等大喜之日,还伴有梆子、二胡演奏和戏曲演唱,锣鼓艺术和戏曲艺术无缝对接,浑然一体,使得喜庆气氛更加热烈,文化的韵味更加浓厚。④除了日常的婚丧嫁娶之外,在元宵节的龙灯会上,也是锣鼓队大显身手之时。龙灯游到哪,锣鼓响到哪,节奏欢快,铿锵有力,使中国龙更加威风凛凛,气势非凡。特别是在舞龙比赛的时候,锣鼓不仅是指挥手的声音信号,更是鼓舞士气的进军号角。只要咚咚锵的锣鼓声响起,舞龙者全身的细胞能量就会被激活,他们踏着鼓点,奋勇争先,激情的锣鼓击打得他们斗志昂扬、汗水四溅。巨龙时而盘旋,时而翻转,时而蛟龙出海,时而腾云驾雾……随着锣鼓声像雨点般愈加密集,舞龙的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热血沸腾,节目表演和观众情绪一并被推向高潮……四周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叫好声一片,场面雷动,热闹无比。⑤多少年来,家乡的锣鼓就一直没有停息过,每当听到这熟悉的锣声,我要么驻足凝神,沉浸其中;要么朝着锣鼓声飞奔而去,以飨眼耳。(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3分)A.文章开头段提及“锣鼓声处,定是故乡”,既照应了题目,又自然引出了家乡的锣鼓。B.文章第④段写观众“眼花缭乱、热血沸腾”“情绪一并被推向高潮”,写出了表演的精彩。C.家乡的锣鼓队规模只有七人,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体现了作者对家乡锣鼓的失望。D.文章首尾呼应,表达作者对家乡锣鼓的喜欢和对家乡浓浓的爱。9.家乡的锣鼓的用武之地主要有哪些?(3分)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演奏服务,在元宵节的龙灯会上大显身手。10.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巨龙时而盘旋,时而翻转,时而蛟龙出海,时而腾云驾雾……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连用一系列富有动感的词语,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家乡锣鼓韵律丰富、激情澎湃、变化多样的特点。(答出排比或比喻均可)11.文章写家乡的锣鼓,为什么提到安塞腰鼓和山东大鼓?(4分)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家乡锣鼓的特色:别具一格,魅力难挡,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和谐相融的家乡风景。岁时的寄托李春梅 刘佳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节日体系。除夕、春节、端午、中秋、重阳……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来寄托自己在岁时中的希望和情怀的,于是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饮食风俗。②中国人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春季的节日也格外多。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等,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人生的畅想全在这些岁时节令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③春节是农历的大年初一,是中国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节气中大年初一这一天也称元日,也就是过年,北方人都会包饺子以贺春节,饺子内还要包上一些钱物,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有格外好的运气。南方人则吃年糕,取的是“年年高兴、年年高升”的吉祥之意。春节之时,亲朋好友还要互相拜年,吃年节酒。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法苑珠林》中提到,唐朝时,长安城内“每至元日以后,遂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古人在大年初一时还会喝屠苏酒、柏味酒、椒华酒以贺新年,取吉辟邪。④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汤圆在北方多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相传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取“团团圆圆”之意。相传甚广的民谣《卖汤圆》中,吃了汤圆好团圆,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吉祥、美好的祝福了。⑤到了夏天,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是中国民间比较重大的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为纪念屈原而独创了端午节必食的美味——粽子。粽子,古称角黍,如今粽子的制作更是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多用糯米制成。⑥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人们在金秋时节平添了几分愉悦。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团圆之节。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都是这个节日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敬老节”或“老人节”。重阳时节,金菊盛开,相聚、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菊花糕,人们在辟邪祈福中享受着生活的无限欢娱。⑦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和除夕最为重要。大年三十为除夕之夜。除夕之夜家家举宴,谓之合家欢、团年饭。从古代起,人们就极为重视除夕之夜。《清嘉录》即云:“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南方人将这晚的团年饭称为“年夜饭”“宿年饭”“合欢宴”等,佳肴美味应有尽有。北方必吃饺子,“年年饺子年年高”。总之,除夕食俗是合家团圆、庆丰收、贺岁迎新的象征。(选自《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有删改)1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 )(3分)A.吃菊花糕,寄寓辟邪祈福之意。B.从元日至元宵之间的这段日子被称为春节。C.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除夕和重阳最为重要。D.古人从除夕之夜开始,就相邀饮酒,被称为“传坐酒”。13.下列关于“岁时的寄托”的各种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A.春节时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吃年糕,都是希望在岁时好运、吉祥。B.正月十五元宵节看花灯、猜谜语、喝屠苏酒、吃汤圆等都是不可少的节日活动。C.八月十五团圆之节不可少的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等活动寄寓着人们无限美好的希冀。D.合家团圆、庆丰收、贺岁迎新是除夕食俗的象征。14.第②—⑦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节日饮食风俗的?请结合内容具体说明。(4分)时间顺序。先介绍春节和元宵节的食俗,接着介绍夏天端午节、秋天中秋节和重阳节的食俗,最后介绍冬天除夕的食俗。15.根据第③—④段内容,查找相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填表。(4分)节日饮食风俗 寄托的希望和情怀农历大年初一,北方人饺子里包一些钱物 ① 祝福吃到钱物的人今年有格外好的运气 ②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 团团圆圆、吉祥美好(三)古代诗文阅读贵州通志(节选)①贵州,山川形胜,则复岭密箐②,迅流急湍,非有平原广泽之沃衍③也。虽僻在西南一隅,然东楚、西滇、南粤、北蜀,不与外夷接壤,固居然腹里之地也。前代皆羁縻④勿绝,至明始置郡县。大约山势峭削,少平原广野之观,水流急湍,无舟楫灌注之利。师旅官吏之经费,多仰给于邻境。然大定、南笼扼云南之咽喉,铜仁、思州踞湖南之腰膂,思南、遵义为四川之辅车⑤,都匀、黎平处粤西⑥之肘腋,少有不靖⑦,不免有震邻之虞⑧。则物力虽瘠薄,而形势固居要害矣。自有明隆庆时,易程番府为贵阳,遂为省会之首郡。南南笼,西安顺,北遵义,东连平越、都匀,地处十三郡之中。而贵山北峙,南明东环,灵秀亦甲于诸郡。【注释】①选自《乾隆贵州通志》。志,是一种史书。②箐(qìng):山间的大竹林。③衍:平坦之地。④羁縻(mí):古代朝廷对地方的笼络控制。⑤辅车:辅为颊骨,车为牙床。⑥粤西:即广西。⑦靖:安宁。⑧虞:忧患。16.选文中,大定、南笼、思州、平越均为古代地名。请根据选文内容判断,下面示意图中 ABCD四个位置,思州最可能在( D )(3分)【解析】选文中关于思州的句子“铜仁、思州踞湖南之腰膂”,也就是“思州”占据的是湖南腰臀的位置,而观察地图可以发现D靠近湖南,因而D是思州的位置。17.请摘录选文中概述贵州地理位置优势的两处文句。(4分)①固居然腹里之地也;②形势固居要害矣。1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B )(3分)A.遂为省会之首郡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苏轼《记承天寺夜游》)B.前代皆羁縻勿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C.易程番府为贵阳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愚公移山》)D.地处十三郡之中 居天下之广居(《孟子·富贵不能淫》)【解析】A.于是,就;B.动词,断,断绝/形容词,与人世隔绝的;C.动词,更改、更替;D.结构助词,的。渔家傲①[宋]曹组水上落红时片片,江头雪絮飞缭乱。渺渺碧波天漾远。平沙暖,花风一阵萍香满。晚来醉著无人唤,残阳已在青山畔。睡觉②只疑花改岸。抬头看,元③来弱缆风吹断。渔家傲[宋]净端斗转星移天渐晓,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木鱼噪,渡船过岸行官道。轻舟再奈④长江讨,重添香饵为钩钓,钓得锦鳞船里跳。呵呵笑,思量天下渔家好。 【注释】①两首词均选自《全宋词》。②觉:醒。③元:同“原”。④奈:怎奈,无奈。19.下列情境在两首词中都出现的一项是( C )(3分)A.夕阳西下 B.落英缤纷 C.船行江上 D.人声鼎沸20.两词都表现了人物心境的变化。请你参照第一首词的分析示例,将第二首词中人物心境的变化填写完整。(4分)示例:第一首词中人物酒醉酣睡,是轻松;醒来之时风景改变,是疑惑;明白风吹缆断,是恍然大悟。第二首词中人物钓鱼至晓,突闻声音喧扰,是 烦躁 ;换地添饵垂钓,是无奈;钓的鱼儿船里跳,是兴奋;呵呵笑,思量渔家好,是 满足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贵州地区少数民族聚集,民风淳朴,风俗各异。毕节某校举办了一次以“探寻节日风俗,感受文化情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21.下列古诗与有关传统节日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秋节)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重阳节)【解析】D.诗句虽然是写登高的,但与重阳节无关。22.下面是主持人的开场白,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①中华民族有着大约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②它作为一种积淀型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③我们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与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结果。④为了让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我们开展了今天的活动。第①句成分赘余,去掉“大约”或“多”;第③句搭配不当,将“结果”改成“结晶”。23.请仿照示例,从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中任选一个传统节日,说说该节日风俗及其文化内涵。(6分)示例:春节,贴“福”字,期盼健康平安、富裕和谐。示例:中秋节,吃月饼,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五、写作能力(60分)24.“值得”指有价值、有意义。在生活中,有的小事,内涵丰富;有的见闻,蕴藏智慧;有的文化,陶冶情操……在成长路上,有些经历,增长了见识;有些体验,开阔了视野;有些尝试,锤炼了品格……这些都是积极向上的。请以“其实,真的值得!”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写作提示与要求:(1)“其实”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既承接上文又转折地引出下文。(2)交代清楚“真的值得”的事件及理由,中心突出。(3)表达“我”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5)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第一单元测试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得分 (一) (二) (三) 一、书写水平(5分)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我们cháng yáng① 徜徉 在一幅幅新奇而美妙的民俗风情画卷里,感受着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在鲁迅的《社戏》中,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的民风民俗。然而,戏台上的戏固然热闹,那jiǎo② 皎 洁月光下玩伴之间的情谊才是迅哥儿真正怀念的。贺敬之的《回延安》,用“信天游”的形式写成,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情感表达含蓄而蕴jiè③ 藉 。刘成章笔下那场安塞腰鼓,打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4分)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A.五彩缤纷 B.领略 C.怀念 D.气势磅礴【解析】A.“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与“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搭配不当。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1) 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式微》)(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陶渊明《桃花源记》)(3)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 (《关雎》)(5)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子衿》)(6)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 (贺敬之《回延安》)(7)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诗句: 所谓伊人 , 在水一方 。(8)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 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 ”两句凸显出小石潭环境清幽,使人内心忧伤凄凉的特点。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A.“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种,流行于陕北一带。B.“江山社稷”中的“社”在古代指土地神,“稷”在古代指谷神。C.《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写的一篇散文,具有浓郁的陕北风情。D.《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解析】D.《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一)整本书阅读6.下面名著片段中的“他”指的是( C )(3分)他是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人。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寒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做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7.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密不可分。请从下面两项中任选其一,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是如何阅读《经典常谈》这部名著的。(2分)①兴趣选择 ②问题选择示例一:兴趣选择。我在读《经典常谈》时,只选择了其中古代文学、历史的内容来读,因为我只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示例二:问题选择。在阅读时,我们小组选择探究的问题是“名著中朱自清散文式的语言特点”,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决定从开场白引人入胜、善于调用生活素材、讲故事时立体生动等方面入手,然后整理成专题,互相交流。(二)现代文阅读锣鼓声处是故乡陈志光①几次回乡,当目光还没有翻越村前那高高的水渠,捕捉到家乡的轮廓之时,总是在很远处先听到阵阵熟悉的锣鼓声,仿佛在欢迎游子的归来。顷刻间,心弦被拨动,心潮在奔涌,下意识判断,锣鼓声处,定是故乡。②家乡的锣鼓原始质朴而又热情奔放,虽然没有安塞腰鼓的气势恢宏,也没有山东大鼓的曲调高昂,但是经过一代代锣鼓师傅的千锤百炼,也很别具一格,魅力难挡,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和谐相融的家乡风景。锣鼓声回响在瓦屋错落的村巷里,飘满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穿梭在葳蕤苍翠的树林间,也常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③在家乡,几乎每个村子都有锣鼓队,他们游走在村巷屋弄之间,主要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演奏服务。锣鼓队规模不大,只有七人,由四位锣鼓手和三位唢呐手组成;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即大锣、小锣、大鼓和镲。队员们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只要演奏功底深厚,配合默契娴熟,往往能协奏出清新悦耳、美妙动听的锣鼓乐。家乡的锣鼓韵律丰富、格调清新、变化多样——时而如蜻蜓点水,音律轻柔;时而又如暴风骤雨,节奏明快;时而浅吟低唱、如泣如诉;时而高歌猛进,荡气回肠……再加上点缀其间的清越嘹亮的唢呐声,把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听得人心潮跌宕,难以自制。尤其在喜结连理、金榜题名等大喜之日,还伴有梆子、二胡演奏和戏曲演唱,锣鼓艺术和戏曲艺术无缝对接,浑然一体,使得喜庆气氛更加热烈,文化的韵味更加浓厚。④除了日常的婚丧嫁娶之外,在元宵节的龙灯会上,也是锣鼓队大显身手之时。龙灯游到哪,锣鼓响到哪,节奏欢快,铿锵有力,使中国龙更加威风凛凛,气势非凡。特别是在舞龙比赛的时候,锣鼓不仅是指挥手的声音信号,更是鼓舞士气的进军号角。只要咚咚锵的锣鼓声响起,舞龙者全身的细胞能量就会被激活,他们踏着鼓点,奋勇争先,激情的锣鼓击打得他们斗志昂扬、汗水四溅。巨龙时而盘旋,时而翻转,时而蛟龙出海,时而腾云驾雾……随着锣鼓声像雨点般愈加密集,舞龙的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热血沸腾,节目表演和观众情绪一并被推向高潮……四周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叫好声一片,场面雷动,热闹无比。⑤多少年来,家乡的锣鼓就一直没有停息过,每当听到这熟悉的锣声,我要么驻足凝神,沉浸其中;要么朝着锣鼓声飞奔而去,以飨眼耳。(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3分)A.文章开头段提及“锣鼓声处,定是故乡”,既照应了题目,又自然引出了家乡的锣鼓。B.文章第④段写观众“眼花缭乱、热血沸腾”“情绪一并被推向高潮”,写出了表演的精彩。C.家乡的锣鼓队规模只有七人,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体现了作者对家乡锣鼓的失望。D.文章首尾呼应,表达作者对家乡锣鼓的喜欢和对家乡浓浓的爱。【解析】C.文中没有表现对家乡锣鼓失望的意思,家乡锣鼓虽然规模小,器材少,但是成员配合默契,演奏的效果是很好的。9.家乡的锣鼓的用武之地主要有哪些?(3分)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演奏服务,在元宵节的龙灯会上大显身手。10.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巨龙时而盘旋,时而翻转,时而蛟龙出海,时而腾云驾雾……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连用一系列富有动感的词语,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家乡锣鼓韵律丰富、激情澎湃、变化多样的特点。(答出排比或比喻均可)11.文章写家乡的锣鼓,为什么提到安塞腰鼓和山东大鼓?(4分)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家乡锣鼓的特色:别具一格,魅力难挡,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和谐相融的家乡风景。岁时的寄托李春梅 刘佳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节日体系。除夕、春节、端午、中秋、重阳……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来寄托自己在岁时中的希望和情怀的,于是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饮食风俗。②中国人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春季的节日也格外多。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等,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人生的畅想全在这些岁时节令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③春节是农历的大年初一,是中国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节气中大年初一这一天也称元日,也就是过年,北方人都会包饺子以贺春节,饺子内还要包上一些钱物,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有格外好的运气。南方人则吃年糕,取的是“年年高兴、年年高升”的吉祥之意。春节之时,亲朋好友还要互相拜年,吃年节酒。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法苑珠林》中提到,唐朝时,长安城内“每至元日以后,遂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古人在大年初一时还会喝屠苏酒、柏味酒、椒华酒以贺新年,取吉辟邪。④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汤圆在北方多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相传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取“团团圆圆”之意。相传甚广的民谣《卖汤圆》中,吃了汤圆好团圆,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吉祥、美好的祝福了。⑤到了夏天,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是中国民间比较重大的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为纪念屈原而独创了端午节必食的美味——粽子。粽子,古称角黍,如今粽子的制作更是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多用糯米制成。⑥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人们在金秋时节平添了几分愉悦。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团圆之节。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都是这个节日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敬老节”或“老人节”。重阳时节,金菊盛开,相聚、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菊花糕,人们在辟邪祈福中享受着生活的无限欢娱。⑦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和除夕最为重要。大年三十为除夕之夜。除夕之夜家家举宴,谓之合家欢、团年饭。从古代起,人们就极为重视除夕之夜。《清嘉录》即云:“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南方人将这晚的团年饭称为“年夜饭”“宿年饭”“合欢宴”等,佳肴美味应有尽有。北方必吃饺子,“年年饺子年年高”。总之,除夕食俗是合家团圆、庆丰收、贺岁迎新的象征。(选自《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有删改)1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 )(3分)A.吃菊花糕,寄寓辟邪祈福之意。B.从元日至元宵之间的这段日子被称为春节。C.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除夕和重阳最为重要。D.古人从除夕之夜开始,就相邀饮酒,被称为“传坐酒”。【解析】B.从第③段开头可以看出农历大年初一这一天是春节,而不是“这段日子”;C.“重阳”是秋天的节日;D.文中提到唐代时,“每至元日以后,遂饮酒相邀迎”,而不是“除夕之夜开始”,且文中提到的是唐朝时长安人,而不是所有“古人”。13.下列关于“岁时的寄托”的各种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A.春节时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吃年糕,都是希望在岁时好运、吉祥。B.正月十五元宵节看花灯、猜谜语、喝屠苏酒、吃汤圆等都是不可少的节日活动。C.八月十五团圆之节不可少的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等活动寄寓着人们无限美好的希冀。D.合家团圆、庆丰收、贺岁迎新是除夕食俗的象征。【解析】B.“喝屠苏酒”不是元宵节的食俗,而是春节的食俗。14.第②—⑦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节日饮食风俗的?请结合内容具体说明。(4分)时间顺序。先介绍春节和元宵节的食俗,接着介绍夏天端午节、秋天中秋节和重阳节的食俗,最后介绍冬天除夕的食俗。15.根据第③—④段内容,查找相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填表。(4分)节日饮食风俗 寄托的希望和情怀农历大年初一,北方人饺子里包一些钱物 ① 祝福吃到钱物的人今年有格外好的运气 ②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 团团圆圆、吉祥美好(三)古代诗文阅读贵州通志(节选)①贵州,山川形胜,则复岭密箐②,迅流急湍,非有平原广泽之沃衍③也。虽僻在西南一隅,然东楚、西滇、南粤、北蜀,不与外夷接壤,固居然腹里之地也。前代皆羁縻④勿绝,至明始置郡县。大约山势峭削,少平原广野之观,水流急湍,无舟楫灌注之利。师旅官吏之经费,多仰给于邻境。然大定、南笼扼云南之咽喉,铜仁、思州踞湖南之腰膂,思南、遵义为四川之辅车⑤,都匀、黎平处粤西⑥之肘腋,少有不靖⑦,不免有震邻之虞⑧。则物力虽瘠薄,而形势固居要害矣。自有明隆庆时,易程番府为贵阳,遂为省会之首郡。南南笼,西安顺,北遵义,东连平越、都匀,地处十三郡之中。而贵山北峙,南明东环,灵秀亦甲于诸郡。【注释】①选自《乾隆贵州通志》。志,是一种史书。②箐(qìng):山间的大竹林。③衍:平坦之地。④羁縻(mí):古代朝廷对地方的笼络控制。⑤辅车:辅为颊骨,车为牙床。⑥粤西:即广西。⑦靖:安宁。⑧虞:忧患。16.选文中,大定、南笼、思州、平越均为古代地名。请根据选文内容判断,下面示意图中 ABCD四个位置,思州最可能在( D )(3分)【解析】选文中关于思州的句子“铜仁、思州踞湖南之腰膂”,也就是“思州”占据的是湖南腰臀的位置,而观察地图可以发现D靠近湖南,因而D是思州的位置。17.请摘录选文中概述贵州地理位置优势的两处文句。(4分)①固居然腹里之地也;②形势固居要害矣。1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B )(3分)A.遂为省会之首郡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苏轼《记承天寺夜游》)B.前代皆羁縻勿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C.易程番府为贵阳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愚公移山》)D.地处十三郡之中 居天下之广居(《孟子·富贵不能淫》)【解析】A.于是,就;B.动词,断,断绝/形容词,与人世隔绝的;C.动词,更改、更替;D.结构助词,的。【参考译文】贵州,山川壮丽,山岭重叠,竹林茂密,河流湍急,没有平原那样广袤平坦的地形。虽然处于西南一角的偏僻之地,但东接湖南,西连云南,南至广西,北到四川,不与外族接壤,雄踞于内部地区。以前都为朝廷控制,从未断绝,到明朝开始设置郡县。可能是因为山势陡峭如削,没有平原那样空旷的景观,水流湍急,没有船只往来和浇灌的便利。军队、官吏的经费大多依靠邻县供给。但是大定、南笼控制云南的要塞,铜仁、思州占据湖南的要冲,思南、遵义又像四川的颊骨、牙床,都匀、黎平处于广西肘腋之间,稍有不安宁,免不了有震慑邻境的忧患。尽管物资欠缺,但地势一直居于要害之处。从明朝隆庆年间,将程番府更替为贵阳,于是成为省中第一大郡。南抵南笼,西到安顺,北至遵义,东连平越、都匀,处于十三郡的当中。又加上贵山在北面峙立,南明河在东面环绕,景色秀丽在诸郡中也是最好的。渔家傲①[宋]曹组水上落红时片片,江头雪絮飞缭乱。渺渺碧波天漾远。平沙暖,花风一阵萍香满。晚来醉著无人唤,残阳已在青山畔。睡觉②只疑花改岸。抬头看,元③来弱缆风吹断。渔家傲[宋]净端斗转星移天渐晓,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木鱼噪,渡船过岸行官道。轻舟再奈④长江讨,重添香饵为钩钓,钓得锦鳞船里跳。呵呵笑,思量天下渔家好。 【注释】①两首词均选自《全宋词》。②觉:醒。③元:同“原”。④奈:怎奈,无奈。19.下列情境在两首词中都出现的一项是( C )(3分)A.夕阳西下 B.落英缤纷 C.船行江上 D.人声鼎沸20.两词都表现了人物心境的变化。请你参照第一首词的分析示例,将第二首词中人物心境的变化填写完整。(4分)示例:第一首词中人物酒醉酣睡,是轻松;醒来之时风景改变,是疑惑;明白风吹缆断,是恍然大悟。第二首词中人物钓鱼至晓,突闻声音喧扰,是 烦躁 ;换地添饵垂钓,是无奈;钓的鱼儿船里跳,是兴奋;呵呵笑,思量渔家好,是 满足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贵州地区少数民族聚集,民风淳朴,风俗各异。毕节某校举办了一次以“探寻节日风俗,感受文化情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21.下列古诗与有关传统节日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秋节)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重阳节)【解析】D.诗句虽然是写登高的,但与重阳节无关。22.下面是主持人的开场白,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①中华民族有着大约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②它作为一种积淀型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③我们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与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结果。④为了让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我们开展了今天的活动。第①句成分赘余,去掉“大约”或“多”;第③句搭配不当,将“结果”改成“结晶”。23.请仿照示例,从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中任选一个传统节日,说说该节日风俗及其文化内涵。(6分)示例:春节,贴“福”字,期盼健康平安、富裕和谐。示例:中秋节,吃月饼,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五、写作能力(60分)24.“值得”指有价值、有意义。在生活中,有的小事,内涵丰富;有的见闻,蕴藏智慧;有的文化,陶冶情操……在成长路上,有些经历,增长了见识;有些体验,开阔了视野;有些尝试,锤炼了品格……这些都是积极向上的。请以“其实,真的值得!”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写作提示与要求:(1)“其实”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既承接上文又转折地引出下文。(2)交代清楚“真的值得”的事件及理由,中心突出。(3)表达“我”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5)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统编八下语文同步精品课件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统编版八下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八下语文第一单元测试02范围:第一单元(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书写水平(5分)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我们cháng yáng① 在一幅幅新奇而美妙的民俗风情画卷里,感受着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在鲁迅的《社戏》中,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的民风民俗。然而,戏台上的戏固然热闹,那jiǎo② 洁月光下玩伴之间的情谊才是迅哥儿真正怀.念.的。贺敬之的《回延安》,用“信天游”的形式写成,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情感表达含蓄而蕴jiè③ 。刘成章笔下那场安塞腰鼓,打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徜徉 皎 藉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4分)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A.五彩缤纷 B.领略 C.怀念 D.气势磅礴【解析】A.“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与“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搭配不当。A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1) ,胡为乎中露? (《式微》)(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陶渊明《桃花源记》)(3) ,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 (《关雎》)(5)挑兮达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子衿》)(6)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 (贺敬之《回延安》)(7)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诗句: , 。(8)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 , ”两句凸显出小石潭环境清幽,使人内心忧伤凄凉的特点。微君之故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城阙辅三秦 琴瑟友之 在城阙兮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A.“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种,流行于陕北一带。B.“江山社稷”中的“社”在古代指土地神,“稷”在古代指谷神。C.《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写的一篇散文,具有浓郁的陕北风情。D.《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解析】D.《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D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一)整本书阅读6.下面名著片段中的“他”指的是( C )(3分)他是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人。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寒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做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C7.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密不可分。请从下面两项中任选其一,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是如何阅读《经典常谈》这部名著的。(2分)①兴趣选择 ②问题选择示例一:兴趣选择。我在读《经典常谈》时,只选择了其中古代文学、历史的内容来读,因为我只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示例二:问题选择。在阅读时,我们小组选择探究的问题是“名著中朱自清散文式的语言特点”,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决定从开场白引人入胜、善于调用生活素材、讲故事时立体生动等方面入手,然后整理成专题,互相交流。(二)现代文阅读锣鼓声处是故乡陈志光①几次回乡,当目光还没有翻越村前那高高的水渠,捕捉到家乡的轮廓之时,总是在很远处先听到阵阵熟悉的锣鼓声,仿佛在欢迎游子的归来。顷刻间,心弦被拨动,心潮在奔涌,下意识判断,锣鼓声处,定是故乡。②家乡的锣鼓原始质朴而又热情奔放,虽然没有安塞腰鼓的气势恢宏,也没有山东大鼓的曲调高昂,但是经过一代代锣鼓师傅的千锤百炼,也很别具一格,魅力难挡,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和谐相融的家乡风景。锣鼓声回响在瓦屋错落的村巷里,飘满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穿梭在葳蕤苍翠的树林间,也常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③在家乡,几乎每个村子都有锣鼓队,他们游走在村巷屋弄之间,主要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演奏服务。锣鼓队规模不大,只有七人,由四位锣鼓手和三位唢呐手组成;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即大锣、小锣、大鼓和镲。队员们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只要演奏功底深厚,配合默契娴熟,往往能协奏出清新悦耳、美妙动听的锣鼓乐。家乡的锣鼓韵律丰富、格调清新、变化多样——时而如蜻蜓点水,音律轻柔;时而又如暴风骤雨,节奏明快;时而浅吟低唱、如泣如诉;时而高歌猛进,荡气回肠……再加上点缀其间的清越嘹亮的唢呐声,把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听得人心潮跌宕,难以自制。尤其在喜结连理、金榜题名等大喜之日,还伴有梆子、二胡演奏和戏曲演唱,锣鼓艺术和戏曲艺术无缝对接,浑然一体,使得喜庆气氛更加热烈,文化的韵味更加浓厚。④除了日常的婚丧嫁娶之外,在元宵节的龙灯会上,也是锣鼓队大显身手之时。龙灯游到哪,锣鼓响到哪,节奏欢快,铿锵有力,使中国龙更加威风凛凛,气势非凡。特别是在舞龙比赛的时候,锣鼓不仅是指挥手的声音信号,更是鼓舞士气的进军号角。只要咚咚锵的锣鼓声响起,舞龙者全身的细胞能量就会被激活,他们踏着鼓点,奋勇争先,激情的锣鼓击打得他们斗志昂扬、汗水四溅。巨龙时而盘旋,时而翻转,时而蛟龙出海,时而腾云驾雾……随着锣鼓声像雨点般愈加密集,舞龙的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热血沸腾,节目表演和观众情绪一并被推向高潮……四周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叫好声一片,场面雷动,热闹无比。⑤多少年来,家乡的锣鼓就一直没有停息过,每当听到这熟悉的锣声,我要么驻足凝神,沉浸其中;要么朝着锣鼓声飞奔而去,以飨眼耳。(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3分)A.文章开头段提及“锣鼓声处,定是故乡”,既照应了题目,又自然引出了家乡的锣鼓。B.文章第④段写观众“眼花缭乱、热血沸腾”“情绪一并被推向高潮”,写出了表演的精彩。C.家乡的锣鼓队规模只有七人,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体现了作者对家乡锣鼓的失望。D.文章首尾呼应,表达作者对家乡锣鼓的喜欢和对家乡浓浓的爱。【解析】C.文中没有表现对家乡锣鼓失望的意思,家乡锣鼓虽然规模小,器材少,但是成员配合默契,演奏的效果是很好的。C9.家乡的锣鼓的用武之地主要有哪些?(3分)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演奏服务,在元宵节的龙灯会上大显身手。10.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巨龙时而盘旋,时而翻转,时而蛟龙出海,时而腾云驾雾……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连用一系列富有动感的词语,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家乡锣鼓韵律丰富、激情澎湃、变化多样的特点。(答出排比或比喻均可)11.文章写家乡的锣鼓,为什么提到安塞腰鼓和山东大鼓?(4分)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家乡锣鼓的特色:别具一格,魅力难挡,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和谐相融的家乡风景。岁时的寄托李春梅 刘佳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节日体系。除夕、春节、端午、中秋、重阳……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来寄托自己在岁时中的希望和情怀的,于是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饮食风俗。②中国人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春季的节日也格外多。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等,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人生的畅想全在这些岁时节令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③春节是农历的大年初一,是中国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节气中大年初一这一天也称元日,也就是过年,北方人都会包饺子以贺春节,饺子内还要包上一些钱物,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有格外好的运气。南方人则吃年糕,取的是“年年高兴、年年高升”的吉祥之意。春节之时,亲朋好友还要互相拜年,吃年节酒。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法苑珠林》中提到,唐朝时,长安城内“每至元日以后,遂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古人在大年初一时还会喝屠苏酒、柏味酒、椒华酒以贺新年,取吉辟邪。④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汤圆在北方多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相传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取“团团圆圆”之意。相传甚广的民谣《卖汤圆》中,吃了汤圆好团圆,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吉祥、美好的祝福了。⑤到了夏天,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是中国民间比较重大的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为纪念屈原而独创了端午节必食的美味——粽子。粽子,古称角黍,如今粽子的制作更是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多用糯米制成。⑥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人们在金秋时节平添了几分愉悦。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团圆之节。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都是这个节日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敬老节”或“老人节”。重阳时节,金菊盛开,相聚、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菊花糕,人们在辟邪祈福中享受着生活的无限欢娱。⑦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和除夕最为重要。大年三十为除夕之夜。除夕之夜家家举宴,谓之合家欢、团年饭。从古代起,人们就极为重视除夕之夜。《清嘉录》即云:“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南方人将这晚的团年饭称为“年夜饭”“宿年饭”“合欢宴”等,佳肴美味应有尽有。北方必吃饺子,“年年饺子年年高”。总之,除夕食俗是合家团圆、庆丰收、贺岁迎新的象征。(选自《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有删改)1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 )(3分)A.吃菊花糕,寄寓辟邪祈福之意。B.从元日至元宵之间的这段日子被称为春节。C.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除夕和重阳最为重要。D.古人从除夕之夜开始,就相邀饮酒,被称为“传坐酒”。【解析】B.从第③段开头可以看出农历大年初一这一天是春节,而不是“这段日子”;C.“重阳”是秋天的节日;D.文中提到唐代时,“每至元日以后,遂饮酒相邀迎”,而不是“除夕之夜开始”,且文中提到的是唐朝时长安人,而不是所有“古人”。A13.下列关于“岁时的寄托”的各种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A.春节时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吃年糕,都是希望在岁时好运、吉祥。B.正月十五元宵节看花灯、猜谜语、喝屠苏酒、吃汤圆等都是不可少的节日活动。C.八月十五团圆之节不可少的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等活动寄寓着人们无限美好的希冀。D.合家团圆、庆丰收、贺岁迎新是除夕食俗的象征。【解析】B.“喝屠苏酒”不是元宵节的食俗,而是春节的食俗。B14.第②—⑦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节日饮食风俗的?请结合内容具体说明。(4分)时间顺序。先介绍春节和元宵节的食俗,接着介绍夏天端午节、秋天中秋节和重阳节的食俗,最后介绍冬天除夕的食俗。15.根据第③—④段内容,查找相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填表。(4分)节日饮食风俗 寄托的希望和情怀农历大年初一,北方人饺子里包一些钱物 ① ② 团团圆圆、吉祥美好祝福吃到钱物的人今年有格外好的运气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 (三)古代诗文阅读贵州通志(节选)①贵州,山川形胜,则复岭密箐②,迅流急湍,非有平原广泽之沃衍③也。虽僻在西南一隅,然东楚、西滇、南粤、北蜀,不与外夷接壤,固居然腹里之地也。前代皆羁縻④勿绝,至明始置郡县。大约山势峭削,少平原广野之观,水流急湍,无舟楫灌注之利。师旅官吏之经费,多仰给于邻境。然大定、南笼扼云南之咽喉,铜仁、思州踞湖南之腰膂,思南、遵义为四川之辅车⑤,都匀、黎平处粤西⑥之肘腋,少有不靖⑦,不免有震邻之虞⑧。则物力虽瘠薄,而形势固居要害矣。自有明隆庆时,易程番府为贵阳,遂为省会之首郡。南南笼,西安顺,北遵义,东连平越、都匀,地处十三郡之中。而贵山北峙,南明东环,灵秀亦甲于诸郡。【注释】①选自《乾隆贵州通志》。志,是一种史书。②箐(qìng):山间的大竹林。③衍:平坦之地。④羁縻(mí):古代朝廷对地方的笼络控制。⑤辅车:辅为颊骨,车为牙床。⑥粤西:即广西。⑦靖:安宁。⑧虞:忧患。16.选文中,大定、南笼、思州、平越均为古代地名。请根据选文内容判断,下面示意图中 ABCD四个位置,思州最可能在( D )(3分)【解析】选文中关于思州的句子“铜仁、思州踞湖南之腰膂”,也就是“思州”占据的是湖南腰臀的位置,而观察地图可以发现D靠近湖南,因而D是思州的位置。D17.请摘录选文中概述贵州地理位置优势的两处文句。(4分)①固居然腹里之地也;②形势固居要害矣。1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B )(3分)A.遂.为省会之首郡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苏轼《记承天寺夜游》)B.前代皆羁縻勿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C.易.程番府为贵阳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愚公移山》)D.地处十三郡之.中 居天下之.广居(《孟子·富贵不能淫》)【解析】A.于是,就;B.动词,断,断绝/形容词,与人世隔绝的;C.动词,更改、更替;D.结构助词,的。B【参考译文】 贵州,山川壮丽,山岭重叠,竹林茂密,河流湍急,没有平原那样广袤平坦的地形。虽然处于西南一角的偏僻之地,但东接湖南,西连云南,南至广西,北到四川,不与外族接壤,雄踞于内部地区。以前都为朝廷控制,从未断绝,到明朝开始设置郡县。可能是因为山势陡峭如削,没有平原那样空旷的景观,水流湍急,没有船只往来和浇灌的便利。军队、官吏的经费大多依靠邻县供给。但是大定、南笼控制云南的要塞,铜仁、思州占据湖南的要冲,思南、遵义又像四川的颊骨、牙床,都匀、黎平处于广西肘腋之间,稍有不安宁,免不了有震慑邻境的忧患。尽管物资欠缺,但地势一直居于要害之处。 从明朝隆庆年间,将程番府更替为贵阳,于是成为省中第一大郡。南抵南笼,西到安顺,北至遵义,东连平越、都匀,处于十三郡的当中。又加上贵山在北面峙立,南明河在东面环绕,景色秀丽在诸郡中也是最好的。渔家傲①[宋]曹组水上落红时片片,江头雪絮飞缭乱。渺渺碧波天漾远。平沙暖,花风一阵萍香满。晚来醉著无人唤,残阳已在青山畔。睡觉②只疑花改岸。抬头看,元③来弱缆风吹断。渔家傲[宋]净端斗转星移天渐晓,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木鱼噪,渡船过岸行官道。轻舟再奈④长江讨,重添香饵为钩钓,钓得锦鳞船里跳。呵呵笑,思量天下渔家好。 【注释】①两首词均选自《全宋词》。②觉:醒。③元:同“原”。④奈:怎奈,无奈。19.下列情境在两首词中都出现的一项是( C )(3分)A.夕阳西下 B.落英缤纷 C.船行江上 D.人声鼎沸20.两词都表现了人物心境的变化。请你参照第一首词的分析示例,将第二首词中人物心境的变化填写完整。(4分)示例:第一首词中人物酒醉酣睡,是轻松;醒来之时风景改变,是疑惑;明白风吹缆断,是恍然大悟。第二首词中人物钓鱼至晓,突闻声音喧扰,是 ;换地添饵垂钓,是无奈;钓的鱼儿船里跳,是兴奋;呵呵笑,思量渔家好,是 。C烦躁 满足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贵州地区少数民族聚集,民风淳朴,风俗各异。毕节某校举办了一次以“探寻节日风俗,感受文化情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21.下列古诗与有关传统节日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秋节)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重阳节)【解析】D.诗句虽然是写登高的,但与重阳节无关。D22.下面是主持人的开场白,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①中华民族有着大约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②它作为一种积淀型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③我们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与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结果。④为了让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我们开展了今天的活动。第①句成分赘余,去掉“大约”或“多”;第③句搭配不当,将“结果”改成“结晶”。23.请仿照示例,从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中任选一个传统节日,说说该节日风俗及其文化内涵。(6分)示例:春节,贴“福”字,期盼健康平安、富裕和谐。示例:中秋节,吃月饼,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五、写作能力(60分)24.“值得”指有价值、有意义。在生活中,有的小事,内涵丰富;有的见闻,蕴藏智慧;有的文化,陶冶情操……在成长路上,有些经历,增长了见识;有些体验,开阔了视野;有些尝试,锤炼了品格……这些都是积极向上的。请以“其实,真的值得!”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写作提示与要求:(1)“其实”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既承接上文又转折地引出下文。(2)交代清楚“真的值得”的事件及理由,中心突出。(3)表达“我”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5)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统编八下语文第1单元学业质量评价02【2025春语文阶段性测试卷】.pptx 统编八下语文第1单元学业质量评价02【2025春语文阶段性测试卷】(原卷版).docx 统编八下语文第1单元学业质量评价02【2025春语文阶段性测试卷】(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