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清单1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1)绩麻:把麻搓成线。供:从事。阴:树荫。耕织:耕田和织布。耘田:在田间除草。解:理解,懂得。傍:靠近。儿女:村庄中的成年男女。(2)本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谁?宋代的范成大。(3)这首诗描写的是“四时”中哪个季节的景象?夏季。(4)读了后两句诗,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孩子们看着大人每天劳作,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笨手笨脚地拿起农具,种瓜点豆,他们满脸是泥满身是土,扮个鬼脸,很是可爱。(5)最后一句诗描写童“也傍乘旧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一是表明农家孩子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二是用儿童的行为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稚子弄冰》(1)金盆:一般指铜盆。磬: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穿取:穿过,穿透。稚子:幼小的孩子。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玻璃:古代常指一种玉石。(2)本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谁?宋朝,杨万里。(3)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后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描写生动形象、具体传神,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小孩从敲冰块时的得意到冰块碎落时的失望的神态变化。(4)借助诗歌中的动词,想象儿童“弄冰”的过程,说一说稚子的四种心理变化。谈一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脱”晓冰时的欣喜,“穿”彩丝时的小心,“敲”冰块时发出声响时的得意,“碎地”时的懊恼。从中感受到了稚子的可爱、天真。《村晚》(1)陂:池岸。腔:曲调。漪:水中的波纹。归去:回去。信口:随口。橫牛背:横坐在牛背上。(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雷震,宋朝。(3)本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让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从这些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诗中描写了绿草、碧水、青山、落日等景物,让我想象到了青草满塘、落日倒映水中,牧童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笛子的画面。从这些画面中,我感受到了牧童的天真可爱、悠闲自在,也感受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4)前两句诗写得极有特色,请从炼字的角屋加以赏析。两个“满”字分别写出了青常茂盛,充满生机的样子,以及池水高涨的样子;“衔”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落日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浸”字生动地描绘出落日和青山倒映在水中的情景。2《祖父的园子》(1)本文的作者是?本课选自她的哪本小说?萧红,《呼兰河传》。(2)读第1、2自然段,你会选择哪些词语概括园子给你的印象?大、样样都有、明晃晃、新鲜漂亮。(3)第4-14自然段写了“我”在园子中做了哪些事情?“我”跟着祖父栽花、拔草、种菜、胡闹似的铲地、除草、浇菜、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祖父教“我”辨认谷子和狗尾草,“我”并不当回事。(4)“我”在园子里为什么能够无拘无束地玩耍,自由自在地生活?“我”之所以能够在园子里无拘无束地玩耍,自由自在地生活,是因为祖父的包容、耐心和慈爱。(5)大树和土墙真的会发出声响回应“我”吗?“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大树和土墙不会发出声响回应“我”,但“我”认为它们会,因为在“我”眼中的世界这些都是“我”的好朋友,“我”爱园子中的一切,所以“我”会有这样的感受。(6)黄瓜开花和结瓜真的那么随意吗?“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不那么随意。因为“我”在园子中感觉十分自由,所以觉得黄瓜也是自由的,“我”是将这种自由的感受寄托在了黄瓜上。(7)我为什么将家里的园子称为“祖父的园子” 因为“我”经常和祖父在园子里玩,在祖父的宽容和宠爱下,“我”在园子里度过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童年时光。“祖父的园子”深切地表达出“我”对祖父的怀念。(8)课文运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句式,表现了园中景物的自由自在。请你仿写一句。水流动,就像在跑步似的。树绿了,就像穿上了新衣似的。花开了,就像在笑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是自由的。葡萄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鱼儿愿意上钩就上钩,愿意游走,就游走。若都不愿意,就是在水中不游也没有人问它。小鸟随意地飞着,一会儿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一会儿从树上飞下来。它们是从谁家来,又飞到谁家去?云朵也不知道。3*《月是故乡明》(1)作者以诗句为题,妙在哪里?①使文章富有诗意及画面感。②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③点明了文章的感情线索。(2)作者由“月亮”回忆了童年的哪些往事?场院上数星星、月下作诗、古柳下点篝火、坑边望月、摇知了、梦月亮。(3)作者以“月”为线索写了“异乡望月”“朗润园 赏月”这两次成年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运用了大量细节描写,尤其是细致描写了在各地望月的经历,以及各地美丽的月景,并与故乡的小月亮作对比。通过对比,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4)作者写故乡的月亮是为了表达思乡之情,那他为何还要写故乡的水 如果只写月亮,内容显得单调。文中写故乡的小村子里到处都是水,而且颇有烟波浩渺之势。此处的水给月亮当陪衬,写出了故乡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景物都在作者的记忆中,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5)作者为什么称故乡的月亮为“小月亮” 用“小”字来修饰月亮,使故乡的月亮显得更加平凡、可爱,真挚地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深厚而独特的情感,故乡虽然平凡,但永远是作者的最爱。“小月亮”凝聚的是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深情与怀念。(6)请你结合全文,思考标题“月是故乡明”的含义。 作者将故乡和月亮联系在一起,借月亮表达自己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4*《梅花魂》(1)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体现了什么?这和他读诗词流泪之间有什么联系? 体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墨梅和诗词都代表了中国文化,对墨梅图的情感和读诗词流泪时的情感是一致的,都饱含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和眷恋。(2)从外祖父的话中,概括出外祖父珍爱墨梅图的原因。 ①梅花不惧严寒,不畏风雪,是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花,而有气节的中华儿女也具备和梅花一样的秉性。 ②在外祖父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象征,他把爱祖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的身上。 ③外祖父觉得自己正像梅花一样,虽然漂泊海外,但身为中国人的节气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3)通读全文,作者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教“我”读唐诗宋调时落泪; ②因“我”弄脏了墨梅图训斥“我”母亲,并小心修复图画; ③因年龄大无法回国而哭; ④离别前送“我”墨梅图; ⑤离别时送给“我”一块绣着血梅的手绢。 这些事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以及渴望回国的心愿。(4)课文写了外祖父三次流泪,是哪三次?你觉得这三次流泪有什么共同之处? 第一次是读诗词时流泪,外祖父心中涌动的是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后两次都是因不能回国,内心痛楚而流泪。这三次流泪都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对故土的思念和热爱。(5)结合全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课文题目“梅花魂”的? “梅花魂”不仅是梅花不畏冰雪、凌寒怒放精神的体现,也是外祖父漂泊海外却坚守爱国之情的写照,更是中国人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6)文中提及“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你知道哪些有气节的人物?请列举一两个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迹。 岳飞。南宋抗金英雄,一心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统一,解救黎民百姓,最后受到奸臣陷害,被杀害于风波亭。钱学森。新中国成立以后,远在美国的钱学森拒绝美国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