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回延安》第二课时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回延安》第二课时课件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诗歌的前两章,感受到了“信天游”自由奔放的节奏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三章,感受作者的深厚情感。
研读课文
品析第三部分
【品析】“米酒”、“油馍”、“木炭火”、“炕”极具地方特色。渲染了延安人民热情招待客人的浓烈氛围。
研读课文
品析第三部分
【品析】“不透风”、“脚步声”写出了团聚时窑洞人之多,表现了延安亲人对“我”的无限热情。
研读课文
品析第三部分
【品析】“气喘得紧”写“老爷爷”急于和诗人见面,匆匆赶来,心情激动。
研读课文
品析第三部分
【品析】“争抢”写出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显示了亲人团聚时的高兴心情。
研读课文
品析第三部分
【品析】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亲人、战友重逢聚谈时的热闹场景,表现人们欢欣激动的心情。诗人与亲人围坐在炕上,谈话如长江大河般汹涌澎湃,没有穷尽。
研读课文
第三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描述亲人亲切话旧的场面,在构思和写法上有何特色
结构上
先总写,再具体特写,最后升华。
内容上
或从话语中表现人生经历,或从作者的认辨中揭示人物的成长,或从人物的活动中添色添彩。
写法上
通过场景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选典型人物,来表现亲人们欢聚一堂的喜悦场景。
话延安
描写与亲人欢聚时的热闹场面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研读课文
品析第四部分
【品析】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干万条腿”、“千万只眼”与“不够我走”、“不够我看”的对照,从侧面突出了延安的变化之大,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和急于看遍延安城的迫切心情。
研读课文
品析第四部分
【品析】过渡句,承上启下。写出了延安城在诗人心中鲜明生动的形象。把延安的天空比作“大明镜”,展现了一幅阳光明媚、生机勃发的延安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兴奋喜悦、激动无比的心情。
比喻
研读课文
品析第四部分
【品析】将“一座座楼房”说成“披彩虹”,生动有趣,写出了延安楼房色彩的绚丽。
拟人
研读课文
品析第四部分
【品析】“迎春风”,赋予“绿树”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延安绿树的生机盎然。“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运用排比和叠词,富有陕北方言的特色,突出延安城一派整齐优美、兴旺发达的景象。
拟人
研读课文
品析第四部分
【品析】今昔对比,“换新衣”赋予“母亲延安”以人的情态,形象地概括了延安十年间的巨大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旧貌换新颜的欣喜之情。
拟人
比喻
研读课文
第四部分小结
看延安
描述延安城的新面貌,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第四章的中心句是哪句?
“母亲延安换新衣”
研读课文
品析第五部分
【品析】先说杨家岭的红旗(代指中共中央),以引起下文叙说革命事业在延安发展的旺盛之势。使人联想到大好的革命形势,写出了延安在革命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比兴
研读课文
品析第五部分
【品析】“脚印”既是人民领袖的脚印,也是中国革命的脚印。
研读课文
品析第五部分
【品析】“照”字揭示革命思想有着照亮前路的指导作用,“喊”字有一种锐不可当的气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延河以人的行为,写延河滚滚的涛声,气势非凡,寓意革命形势大发展。
拟人
研读课文
品析第五部分
【品析】“延河”代表着延安的革命精神,延安的革命精神将引领人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研读课文
品析第五部分
【品析】 ”身长翅膀”、“脚生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诗人幻想能自由飞翔,可以再回来看望延安母亲。“再回”照应题目与诗歌开头,使结构更完整,再次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母亲的眷念之情。
拟人
研读课文
第五部分小结
颂延安
歌颂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
本诗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明线
回延安的过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
暗线
“情”
激情、喜情、豪情
研读课文
如果把题目“回延安”改成“去延安”或“到延安”,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回”字作为全诗的诗眼,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乡,回到母亲的怀抱。表达出作者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感情,也展现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如果改为“去”或“到”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研读课文
作者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来写这首诗有什么好处?
抒情性强。信天游本是抒情性极强的民歌,情感直白、热烈、豪迈,诗人运用这种形式毫无保留地抒情。
描写陕北农村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等
语言上具有信天游的某些特点,让诗作仿佛有口头传唱的意味。如“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等,诗作以此接了地气,为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
作者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来写这首诗有什么好处?
研读课文
陕北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等,是陕北乡村特有的景观。
打上革命记号的新民俗:如“红旗飘飘把手招”、“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等描写,都带有红色意象,是那个年代的诗歌中经常见到的。
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和人物行为: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等,都是简笔勾勒,显出人物的“土气”,同样具有民俗意义。
概括主题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时无比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板书设计
回延安——
抒写久别之情——
激动、喜悦
忆延安——
追忆过往生活——
感激、怀念
话延安——
描绘相聚场景——
真挚、欣慰
看延安——
描述崭新面貌——
欣喜、赞美
颂延安——
歌颂光荣历史——
热爱、惜别
阔别重返
热烈豪迈
回延安
随堂小测
选出下列词语中标红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糜子(mí)  延安(yán)  柳林铺(pù)
B.心窝(wō)  白羊肚(dù)  油馍(mó)
C.肩膀(bǎng)  眼眶(kuāng) 登时(dēng)
D.气喘(chuǎn) 浪花(làng)  明镜(jìng)
D
【解析】A项中,“糜”应读“méi”;B项中,“肚”应读“dǔ”;C项中,“眶”应读“kuàng”。
随堂小测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心口呀莫要这么历害地跳
B.红旗飘飘把手招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
D.保卫延安你们废了心
【解析】A项中,“历”应改为“厉”;C项中,“窖”应改为“窑”;D项中,“废”应改为“费”。
B
随堂小测
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解析】A项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