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素养教案第7课 我们爱分享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素养教案第7课 我们爱分享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素养教案
第7课 我们爱分享
本课内容分析
“我们爱分享”作为第二单元“我们一起长大”的第三个主题,主要引导学生养成与小伙伴分享的观念与习惯,学会与同学相处,懂得在群体生活中如何进行分享。分享是备受赞扬的美好品质,因为它能帮助我们建立和谐友好的群体关系。本课聚焦分享话题,旨在让学生感受与人分享的快乐,从而形成乐于分享的习惯,帮助学生解决分享中遇到的问题,是达成单元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共有两个话题,分别是“分享的‘魔力'”和“一起来分享”。
“分享的‘魔力' ”旨在引导学生从分享阅读的角度理解分享的意义与价值。以绘本故事形式,通过一起读、一起表演,感受分享带来的快乐,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分享,初步感受分享的乐趣。教材中充满童趣的小诗揭示了分享的意义,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享行为的意义和价值。我们通过观察插图、回忆已有生活等方法寻找“魔法师”,并充分体验分享的魅力,激发学生乐于分享的情感体验。
“一起来分享”栏目旨在通过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交流分享带来的乐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围绕不同的分享主题,开展“快乐地分享”的实践体验活动,感受分享行为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分享作为一种能力,是有一定技巧与方法的。儿歌展示了不同内容的分享技巧,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分享的技巧与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学会客观地看待他人的不愿意分享行为,从而在换位思考和移情体验中反思自己的
分享行为。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分享过程中有拒绝的权利,乐于分享并不是强求与他人分享一切。
教学活动准备
[学习目标设计]
1.通过《石头汤》的故事,认识分享带来的快乐,懂得学会分享也是生活中的基本能力之一,有主动分享的意识。
2.通过小组的分享体验活动,初步感受分享的快乐,积累分享的情感体验。
3.通过事例分析、绘本阅读、观察交流等方式,学习分享的方法与技巧,学会在生活中与人分享。
4.通过角色扮演、交流分享等方式,了解分享的原则,学会在分享过程中珍惜、感恩他人的分享。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与同伴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乐于与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乐,掌握正确的分享方法。
2.难点:了解分享的方法、技巧与原则,能够在生活中与他人分享,学会在分享过程中珍惜、感恩他人。
教学活动设计 (建议1课时)
[导入新课]
1.师: (出示一块椰子糕)这是什么?
预设:这是彤彤同学在海南旅游时给同学们带回来的椰子糕。
2.师:大家都知道啊,品尝过的同学请举手。( 全班同学都举起手来)
(教师随机采访几名同学)椰子糕好吃吗?和平常的糕点有什么不一样啊?
3.学生讨论交流。
预设1:椰子糕很好吃,这是彤彤同学千里迢迢带回来的,饱含着情谊。
预设2:这次吃到的不仅仅是椰子糕这份食品,更是彤彤同学暖暖的一份心意。
4.小结:彤彤与大家分享椰子糕,像这样将自己喜爱的东西分给大家品尝,这就是分享。
活动一 分享的“魔力”
[情境创设]
1.师:出示《石头汤》的故事或图片,进行故事讲解。
石头汤
和尚阿福、阿禄和阿寿,在路上边走边聊。“什么使人幸福?”最年轻的阿福问。阿寿年纪最大,也最有智慧,他说:“我们去找找看。”
他们来到了一个村庄,这里的村民们见到他们马上躲进家中,而且还紧紧地关上了门窗。原来,村民们不相信陌生人,甚至会怀疑自己的邻居,所以他们互相很少来往。
“这些人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和尚们说。
阿寿说道:“那要让他们看看我们怎么煮石头汤。”
他们拿出一口小铁锅,盛满井水,架到火上。一个小女孩一直在看着他们,然后勇敢地走上前,问道:“你们在干什么?”
“这些石头可以煮出美味的汤,可这么小的锅,恐怕煮不出很多。”阿寿指着盛满水和石头的小锅说。
“我家有口大锅。”小女孩说着就向家中跑去。
妈妈问她拿锅做什么。她说:“ 那三个陌生人要用石头煮汤,他们需要我们家的大锅。”村民们好奇地逐渐靠近煮汤的和尚们。这时,阿福说:“ 煮传统风味的石头汤,加点儿盐和胡椒粉,味道会更香。”阿禄附和着说道:“可是我们没带……”
“我家有盐和胡椒粉!”一个人突然说道,并边说边向家中跑去。
阿寿接着说:“放些胡萝卜,汤肯定更甜。”“胡萝卜?”后排的一个妇女说,“我家可能有!”“再放几个洋葱、蘑菇,你们觉得味道会不会更香?”阿福问道。
过了一会儿,村民们纷纷拿来洋葱、蘑菇、芋头、冬瓜……一股脑地全倒进了大锅。
汤咕噜咕噜冒着泡,终于煮好了,闻起来可真香。村民们拿来了米饭、馒头、桂圆、甜饼,端来了香茶,点亮了灯笼。他们又讲故事又唱歌,一直闹到深夜。村民们已经很久没有在一起欢聚了。宴会结束后,他们敞开家门,争着把和尚请到自己家,一个个都突然变得慷慨起来。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村民们聚到河边给和尚们送行。和尚们说:“ 谢谢你们的款待,你们真的是太慷慨了!谢谢你们。”村民们说:“你们带来的礼物,让我们永远享用不尽。你们让我们明白了,分享使人更加富足。”其实,幸福就像煮石头汤那么简单。
2.提问:故事里村民们说的和尚们带给他们的“礼物”是什么呢?
3.学生交流。
预设1:我觉得和尚带给村民们的“礼物”是分享,原来村民们相互不信任,和尚的“石头汤”让他们敞开心扉重新接纳身边的亲人、邻居。
预设2:这份“礼物”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包容。
4.总结:故事中的三个和尚用巧妙的方法打开了村民们的心扉,让他们通过分享收获了久违的快乐与幸福。由此可见,分享是具有“魔力”的,它告诉我们学会分享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设计意图
利用《石头汤》的绘本,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的主题,懂得分享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乐趣,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学习活动]
1.翻开课本,请同学们自主阅读下面的小故事。
(1)提问:这个小女孩彤彤收到妈妈送的书之后,是如何做的?
预设1:彤彤收到妈妈送给她的书后和好朋友一起阅读。
预设2:彤彤把书与同学分享,并且和同学一起把故事表演给全班同学看,让同学们收获快乐。
预设3:彤彤还和好朋友一起分享,让大家都收获了快乐。
(2)小结:分享其实就是与其他人共同使用、共同感受。在相互分享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把自己喜欢的物品分享给了朋友,同时也使大家获得了快乐。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再次理解分享的概念与种类,打破分享仅限于物品的局限,唤起学生对分享类别更广阔的思考。
2.过渡:像彤彤这样,让更多的小伙伴感受到自己拥有了图书里的乐趣,这就是分享。
还有哪些做法也是分享行为呢?
预设1:我经常和同桌交换书籍来看。
预设2:打羽毛球的时候,我们轮流用陈晓玲带来的羽毛球。
预设3:我昨天过生日,带了很多好吃的糖果分享给大家。
预设4:在班会上,我分享了假期旅游时的见闻。
3.总结: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把自己觉得重要的东西带给大家,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快乐。在玩羽毛球时,想办法让更多的同学参5与……这些都是与人分享的好行为,看来分享的“魔力”还能够帮助大家学会思考,遇到问题想办法呢。
4.分享。
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任务单,选一选还有什么也是可以分享的呢。
选一选:你认为可以分享的内容
1.我喜欢的一本图书。( )
2.我的梦想和愿望。( )
3.爸爸从外地带回来的糖果。( )
4.姥爷留给我的纪念物。( )
5.特别开心的一件事。( )
6.非常难过的事情。( )
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回答。
预设1:我认为喜欢的一本图书是可以分享的,大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快乐。
预设2:我认为每个人的梦想和愿望也可以和大家分享。
预设3:我觉得爸爸从外地带回来的糖果可以和小朋友分享,大家一起享受美食。
预设4:姥爷留给我的纪念物十分珍贵,万一弄坏可不好,所以我认为这个不可以分享。
预设5:我觉得开心和不开心的事情都可以和家人或者好朋友来分享。
5.师:当你遇到伤心难过的事情的时候,请别一个人来承担,让大家来帮帮你。现在谁有悲伤可以写在卡片上,我们大家一同来解决,好吗?
学生写完后大家一同来安慰他,为他出谋划策。
6.小结:把伤心的事告诉大家,大家帮你出谋划策,能感受到自己在大家庭中不是孤单的,所以,悲伤也是需要分享的。看来分享还有帮助大家调整心情,让我们的班级成为一个和睦大家庭的“魔力”。
教学意图
通过任务单的设计,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事物可不可以分享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的,能够辨别也是一项本领。面对学生的不开心,引导学生。不要憋在心里,可以和大家分享,这会让
自己觉得“我”不是独自面对这件事。
7.读一读这首儿歌:
有一个魔法师,
他有神奇的魔法:
可以把一个人的快乐,
传递给大家;
把一个人的办法,
变成大家的办法。
他就是“分享”!
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1:分享是一种魔法,能把一个人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预设2:分享可以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让每个人都会。
预设3:分享就是大家都快乐,大家都能够互相帮助。
8.总结:大家说得非常好,这些都是与人分享的好行为。我们可以分享的不仅仅是某件物品,还可以和小伙伴分享我们的好方法,分享我们快乐的情绪,分享我们不开心的事情,分享我们美好的感受!
[课堂评价]
1.能够从分享的实际出发,发现分享不同事物的情况并正确地表达出来。
2.能够在得到别人分享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想法,并知道这些行为是一种可以带给人们快乐的行为。
活动二 分享也有方法
[情境创设]
分享的魔法能让一个人的快乐变成大家的快乐, 让一个人的办法变成大家的办法!彤彤小朋友也很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瞧!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下面的三种生活情境)
情境一:体育课下课了,明明口渴了,水杯却不在身边。彤彤把自己喝了一口水的水杯递给明明,可是明明却拒绝了。
情境二:课间,彤彤看见玲玲正津津有味地看一本书,想让玲玲分享一下,可是玲玲拒绝了。
情境三:彤彤新做了一个树叶贴画,她想分享给大家看,结果被露露不小心给弄坏了。彤彤沮丧地说:“分享一点儿都不快乐!”
[学习活动]
1.提问:彤彤为什么会觉得分享不能带来快乐呢?你们愿意帮帮她吗?
学生交流分享,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
预设1:体育课后,彤彤看见明明口渴,好心把水给他喝,没想到明明拒绝了,彤彤有些不开心。
预设2:彤彤想看一下玲玲的那本书,可是玲玲没有同意,彤彤很伤心。
预设3:彤彤新做的树叶贴画在分享时被露露弄坏了,所以她不开心。
针对情境一,教师引导:“为什么彤彤的好心被明明拒绝了?”
预设1:水瓶是自己的专有物品,不能和大家分享。
预设2:彤彤是好心,但是明明也是有忌讳的。
师追问:原来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分享啊!你们觉得还有什么也不太适合分享呢?
预设1:自己私人用的物品都不太适合分享,比如牙刷、 内衣、内裤等。
预设2:如果担心自己的物品会被损坏,也不太适合分享,要好好保存。
预设3:有一些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物品也不适合分享。
针对情境二,教师引导:“ 当你希望别人与你分享时,别人拒绝了你,该怎么办呢?”
预设1:别人拒绝和我分享时,我可以和他好好说,我会认真爱护,或者和同学一起欣赏,不拿走。
预设2:当人家不愿意分享某一个东西时,说明对人家很重要,我就不强求了,那就不看了。
针对情境三,教师引导:“和别人分享时,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预设1:判断一下,对方是不是真的想欣赏,如果是我,就会提醒大家认真爱护分享的物品。
预设2:我还要学会分辨我是不是真的愿意和大家分享,如果我不愿意那些对我很重要的物品被大家弄坏,我就可以选择不分享。
2.小结:看来对于分享,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分享是自愿的,不强求。大家也要学会分辨哪些物品不能分享,以免造成误会。分享的东西,大家要学会爱护。
3.师:如果你是下图中的小朋友,在分享时遇到这些问题,你会怎么做呢?请与同桌选择一个情境分角色演一演吧。
学生准备后分角色表演,教师评价。
4.总结:看来我们分享时,大家要注意小过错不计较,有要求可以提,特殊情况要说明,这样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误解。分享是与人相处时非常重要的交往行为。你乐于与他人分享,别人才会愿意和你分享。如果有人愿意与我们分享物品或其他的事情时,我们要懂得珍惜,因为他把我们当成好朋友。当别人不愿意与我们分享一些东西时,要学会理解别人,因为可能那些东西对他来说特别珍贵,不适合与我们分享,这时,我们就不要强求。
[课堂评价]
1.能够通过情境表演进行分析讨论,发现分享时出现的一些不同情况,能根据不同的原因去思考调整心态的方法。
2.在课堂上发言时声音洪亮,能够思路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活动三 我们一起来分享
[情境创设]
1.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图片,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2.学生观察交流。
预设1:我观察到有一个小男孩在教小朋友们折小青蛙,讲解得很认真。
预设2:我观察到小朋友们在分享时,有不明白的地方还会讨论。有个小女孩就在问,我折的青蛙怎么不会跳?
预设3:我观察到同学之间分享书籍时,小男孩还在提醒,“看书的时候,要爱护呦”。
3.小结:通过观察图片中小朋友们的行为,明白一起分享也会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学习活动]
1.小组体验分享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一些小零食 (糖果、饼干等)、几本简单有趣的绘本、一些小玩具(积木、拼图等)。
(1)师:同学们,老师在课前为各小组准备了一些物品,你们想不想也和大家分享一下呀,快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活动要求:选择你喜欢的物品在小组内分享;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班级内分享;声音洪亮,大方得体。
(2)学生在组内进行分享:
小零食分享:请同学们互相分享自己拿到的小零食,说说零食的味道、自己为什么喜欢吃这种零食等。在分享过程中,引导学生使用礼貌用语,如“请、谢谢、不客气”等。
绘本分享:鼓励学生挑选一本绘本,在小组内简单讲述绘本中的故事。可以是自己讲,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讲。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并在故事讲完后提问或谈谈自己的感受。
玩具分享:让学生们一起玩小组内的玩具,如合作拼拼图、搭积木等。在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交流如何玩玩具,分享自己的创意和玩法。
设计意图
通过设计小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真正的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分享,如何来分享,体会分享后的心情变化,达到从感官地体验到内心体验的升华。
2.播放学生录音,分析不愿意分享的原因。
(1)说到分享,获得的快乐是多的,但是在我们身边,也确实有些人不愿意跟人分享,他们实在有难言之隐。下面,就让我们来倾听他们的心声吧!
录音1:我把钢笔借给同学用,他给我弄坏了,以后我就不愿意把东西借给别人用了。
录音2:上次,我把一本非常喜欢的书送给了好朋友,可是他却没有让我看他的书。
录音3:我曾经跟好朋友分享过我的小秘密,可是他却告诉别人,我非常生气。
(2)提问:听到发生在这几位同学身边的事情,请你们想一想、说一说,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呢?你当时的想法是什么?
预设1:在美术课上,玲玲没有带水彩笔,我借给她用,结果她把我的红色都给用完啦,我挺不高兴的。
预设2:青青每次数学课上都不带尺子,我都很热情地借给他用。有一次考试我没有借给他,结果他就说我太小气。我很伤心,以后再也不愿意理他了。
预设3:我过生日时,爸爸送给我一块很漂亮的小手表,许多同学一下课就要过来看,我不想耽误课间休息时间,没给大家看,结果有些同学就说我坏话,让我很难过。
(3)小结:这样的分享经历带给大家许多不好的感受,同学之间还出现了小矛盾,影响了彼此间的感情。
3.说一说: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做呢?
预设1:对待他人分享的物品,我们都应该做到爱护,这样大家才能高兴地在一起。
预设2:如果是特别重要的物品,不能分享就不要在大家面前展示,避免弄坏。
预设3:当别人把自己的物品分享给我们时,要爱护并且能够礼尚往来,这才是真正的分享,不是独享。
4.总结:就像同学们说的这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起分享,但要想获得的快乐更多,也是需要动脑筋的。除了区分分享的特殊情况,在分享过程中,也要像对待自己的物品一样,做到爱护,这样才能获得分享的真正快乐。
5.读一读下面的儿歌。
秘密分享小声点儿,
故事分享生动点儿,
方法分享仔细点儿,
图书分享小心点儿,
与人分享礼貌点儿,
一起分享大方点儿。
设计意图
通过儿歌的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分享的快乐懂得愿意与他人分享的同时,学会正确、合理地分享方法。
[课堂评价]
1.能够正确分辨分享过程中的特殊情况,知道分享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2.知道在不同情境下分享的正确做法,分享过程中懂得爱护是文明的表现。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分享的快乐,你有一个快乐,拿出来与他人分享,就变成了更多人的快乐。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拿出来,别人可以从中受益,自己也可以获得满足感、快乐感。但在分享的过程中,也要学会正确的方法,从而使分享行为持续下去。
板书设计
我们爱分享
学会分享收获大
但是也要讲方法
正确合理有技巧
大家分享才快乐
本课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
1.请你判断下面行为,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同学们带到学校的东西就是要分享给大家的。( )
(2)小明的铅笔折了,我把自己多余的铅笔分享给他。( )
(3)我把在学校听到的一个故事分享给了课外班的小伙伴。( )
(4)青青分享给我他的水彩笔,就是同意我想怎么用就可以怎么用的。( )
(5)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同学玩,这是一种分享行为。( )
(6)有好吃的糖果,只留给自己吃,这样做是对的。( )
(7)分享就是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给别人。( )
(8)和小伙伴一起看有趣的故事书,就是在分享快乐。( )
(9)分享会让自己的东西变少,所以不要分享。( )
(10)把自己的小零食分给大家吃,大家会很开心。( )
(11)分享只能分享物品,不能分享快乐和心情。( )
(12)有了新的玩具,马上和好朋友一起玩,这是爱分享的表现。( )
2.面对下面的情况,请你选择正确的做法,将序号写在( )内。
(1)当你有一个好吃的苹果,你应该( )。
A.自己偷偷吃掉
B.和好朋友一起分享
C.扔掉
(2)看到同学没有铅笔用,你可以( )。
A.不管他
B.把自己的铅笔借给他
C.嘲笑他
(3)你有一本好看的故事书,你会( )。
A.自己一个人看
B.藏起来不让别人发现
C.和同学们一起看
(4)同学送你一个小礼物,你应该( )。
A.收下后什么也不说
B.说声谢谢并回送一个小礼物
C.拒绝礼物
(5)分享的东西可以是( )。
A.好吃的食物
B.好玩的玩具
C.以上都是
(6)如果你不愿意分享,可能会( )。
A.有更多的朋友
B.让大家都不喜欢你
C.变得更厉害
[拓展性作业]
3.从以下几方面任选其一,完成“我们爱分享”的主题任务。
“我们爱分享”主题任务
活动主题 活动要求 活动目的
分享我的故事 小同学回家后,向家长讲述一个在学校发生的有趣故事,由家长记录下来,第二天带到学校,老师可以挑选一些在课堂上分享。 锻炼小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分享我的宝贝 小同学可以从家里挑选一件自己最喜欢的小物品带到学校,向同学们介绍这个物品的来历、用途以及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通过分享宝贝,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分享我的的美食 可以让小同学和家长一起制作一道简单的美食,如水果沙拉、三明治等,带到学校与同学们分享。 在分享美食的过程中,可以让小同学了解不同的食物和饮食文化。
分享我的画 小同学可以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然后在画的背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和画的内容介绍。小同学可以在课堂上互相交换画,欣赏彼此的作品。 欣赏彼此的作品,能够分享自己画画的感受和想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分享我的书 小同学可以从家里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到学校,向同学们介绍这本书的书名、作者、主要内容以及自己为什么喜欢这本书。 可以组织小同学进行图书交换活动,让大家有机会阅读更多的好书。
[参考答案]
1.(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分辨是否属于分享的范围与做法,从而帮助教师真正了解和辨别学生是否真正懂得分享的含义,是否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区分一些行为是不是分享, 能不能分享。
2.(1)B (2)B (3)C (4)B (5)C (6)B
[设计意图]在多种情境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享的方法与技巧,在分享过程中学会珍惜,感恩他人的分享。
3.提示:“我们爱分享”的主题任务可以根据以下评分表进行评价。对于一年级的小同学,我们还是以鼓励为主,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各项分值和具体的评价标准,以更好地激励一年级小朋友积极参与分享任务。
“我们爱分享” 主题任务评分表
项目 评分标准 分值
准备充分度 物品准备齐全,如分享宝贝时宝贝干净整洁,分享美食有合适的容器等。 20分
表达清晰度 能较为流畅、清晰地介绍分享的内容,声音洪亮。 30分
内容丰富度 分享的故事、宝贝介绍、美食制作过程等内容具体、丰富。 30分
礼貌与互动 分享过程中有礼貌,如开头结尾有问候语,能积极与同学互动问答。 20分
[设计意图]“ 我们爱分享”的主题任务,引导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生活中愿意与人分享。学会分享这项基本技能,有主动分享的意识,掌握分享的方法与技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