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课件+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课件+素材

资源简介

(共67张PPT)




新课导入
古之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
——张岱
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
——茅坤
新课导入
看图片猜诗歌
课后作业
新课导入
下面这幅画,你觉得可以用作柳宗元哪首诗的配图?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描述的是一片寥廓、冷清、孤寂的冰雪之地。
纵观柳宗元一生,其大部分的时间其实都是在苦难中度过的,这个曾经以文采惊动了半个长安的人,因卷入政治旋窝而遭到挫折,并一折不起,白云苍狗,世事无常,他因为被贬而享尽孤独,政治上的一直处于失意中。
新课导入
待到冬风过后,冰雪消融,这里又会是何种景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柳宗元在此地写的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积累“乐”“俶尔”“悄怆”等易考文言词语。
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永济西)人,所以世称柳河东。因官迁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作品丰富,尤以山水游记最富艺术独创性,著有《柳河东集》。
柳宗元出身官宦世家,少年得志,二十岁中进士。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历时十年,贫病交加,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满怀愤懑。他便寄情山水,以排遣内心的愁闷,写下了许多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其中“永州八记”最为有名。《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也是最负盛名的一篇。
被后人视为山水游记之典范,具有开创性。
整体感知——写作背景
《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整体感知——写作背景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属于记叙文的范畴。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如《岳阳楼记》。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huánɡ

liè
juǎn
chí

kān
màn
cēn


chù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zhé
jiàn

qiǎo
chuànɡ
suì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深入探究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竹林
格外
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
玉饰
以……为乐
深入探究——疏通文义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不平的岩石
翠绿的藤蔓
水中高地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深入探究——疏通文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大约
穿透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表示约数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
轻松敏捷的样子
深入探究——疏通文义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深入探究——疏通文义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忧伤
凄清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深入探究——疏通文义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跟随着同去
两个年轻人
一同去游览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着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深入探究——疏通文义
深入探究——文言积累
【古今异义】
不可久居
古:停留。
今:住,居住。
乃记之而去
古:离开
今:到,往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大约
今:可以。
崔氏二小生
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不可久居:副词,可以,能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自,由
隶而从者:动词,跟随

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凄清

如鸣佩环:名词,玉环
四面竹林环合:动词,环绕

全石以为底:介词,自,由
卷石底以出:连词,而
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
深入探究——文言积累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做状语,向西)
2.日光下澈(名词做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做状语,在空中)
4.斗折蛇行(斗:名词做状语,像北斗星一样。蛇:名词做状语,像蛇一样)
5.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6.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深入探究——文言积累
【特殊句式】
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
卷石底以出(主语后置,应为“石底卷以出”)
省略句:
影布石上(“布”后面省略介词“于”)
斗折蛇行(句首省略主语“溪流”)
深入探究——文言积累
这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认真读课文,理清游记的线索。
这篇游记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
观赏潭中、潭边景物(水、石、树、鱼)
远望小石潭源头(溪流、岸势)
坐潭边,感受潭边气氛(幽深冷寂)
深入探究——课文精讲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深入探究——课文精讲
梳理结构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晰。
本文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环境幽静,潭水清澈。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深入探究——课文精讲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深入探究——课文精讲
第一段
发现小石潭











移步换景 定点特写 景中含情
闻声 见形

深入探究——课文精讲
移步换景:
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者同一对象观察的角度、距离也不断变化。
深入探究——课文精讲
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深入探究——课文精讲
写游鱼的这一节,极为细腻传神,采用了什么手法?
写鱼除了表现潭水的清澈外,还有何用意?写游鱼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是动,水中游鱼静态与动态的迅速更替,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同时,由景及情,自然引出鱼群“似与游者相乐”一语,既表现了作者在赏景中的心理状态,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深入探究——课文精讲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写小石潭的?抓住溪水、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
从作者立足潭边的远视角度,侧面描写小石潭。同时又抓住了溪水的蜿蜒曲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两者动静相映,各具特色。
深入探究——课文精讲
潭中景物
第二、三段
潭水
游鱼

清澄
侧面描写
动静结合
心情

由景生情
深入探究——课文精讲
分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表达作用。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情景交融,既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凄清寂静、令人感到忧伤的特点,又写出了作者被贬后凄苦孤寂的心情。
深入探究——课文精讲
作者围绕“小石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景物 特点

尤清冽(清)

形态各异(奇)

青翠茂盛(青)

灵动(活泼)
溪水
斗折蛇行(曲折蜿蜒)
溪岸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深入探究——课文精讲
默写常考
试着赏析下面这句话。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这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奇特状态。
生动地刻画了细枝长蔓婀娜多姿的动态。
深入探究——课文精讲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拟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鱼儿似乎在挑逗游人,一个“乐”字,既是写鱼的情态,更是写作者的心境。
特写镜头,写鱼的静态与动态。
深入探究——课文精讲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默写常考
下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将静态的溪身比作北斗星,将流动的溪水比作蜿蜒前行的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流逶迤曲折之状,时隐时显之景。

考点
文言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北斗星那样”。
深入探究——课文精讲
[常见考查形式]
(1)解释下列加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   )。
[答题技法]
1.看谓语与其前面的名词的意义关系。
2.看能否在名词前加介词或“像……一样”组成特定结构。
3.看句子前面是否另有主语。
4.按情理进行推断。
名词作状语,是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的一个重要类型。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见。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颇为普遍。
深入探究——课文精讲
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能表明作者情感?
“心乐之”
写景优美 快乐
“似与游者相乐”
迷茫的心境
“不可知其源”
第一、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悲伤凄苦
深入探究——情感体悟
  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飞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合称“永州八记”。
真的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才不可久居吗?
课后作业
背景链接
深入探究——情感体悟
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试用几个词或一两句话,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小石潭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美丽幽静。如果我坐在潭边,听到“如鸣珮环”的水声,看到潭中游鱼怪石、潭边青树翠竹,一定会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幽深之美,并深深地沉醉其中。
深入探究——情感体悟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和“似与游者相乐”,后面又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二者是矛盾统一的。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受到了自然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这反衬了他被贬后抑郁凄苦的心情,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因此,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协调的。
深入探究——情感体悟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和“似与游者相乐”,后面又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二者是矛盾统一的。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受到了自然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这反衬了他被贬后抑郁凄苦的心情,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因此,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协调的。
深入探究——情感体悟
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作者在第4段还要说“寂寥无人”?
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象与作者遭贬谪后长期压抑的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故而有此说。
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作者内心的落寞。同行的五个人都是柳宗元的亲友,也经历了打击和磨难,如吴武陵也是被贬在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子,而崔简也经历了流放。因此,这几个人内心契合,都是失意和落寞的。
深入探究——情感体悟
比较阅读
比较《小石潭记》和《三峡》有什么不同点?
《三峡》选自《水经注》,是地理书,侧重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
《小石潭记》写出小石潭的奇特之美,融情于景,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之情
深入探究——情感体悟
课堂小结
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及周围的树木等,渲染了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课堂小结——归纳主题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课堂小结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小石潭景色优美,充满了生机,却位于偏僻之地,不被外人所知。小石潭的遭遇正与自己的遭遇相同,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清幽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地衬托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2.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3.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
无论写潭石、潭水、游鱼,还是写溪流、岸势、树蔓,都是经过仔细观察,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最凝练的语言加以描绘。如写石的奇异,水的清冽,鱼的活泼,溪的曲折幽远,树的蒙络参差,都是十分准确的。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4.虚实相生,动静相间。
(1)如写石潭的“石”,既正面实写,又通过写水声清脆,水质清澈,侧面虚写石潭的“石”的特点。写鱼,实写鱼而虚写水,既表现了鱼的情态,又表现了水的秀美。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2)第一段写潭的石底、潭水时,突出了静态,写周围时,“青树翠蔓……参差披拂”,这又是动态;第二段写潭中鱼,既写“佁然不动”,又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也是动静相间的。如此虚实相生、动静相间,就把景物写得摇曳多姿,有声有色。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山水游记的写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①有一个合理的写作顺序。比如,游览顺序。
②细致生动地描绘游览过程中所看到的主要景物,突出其特点。
③巧妙地运用修辞、多种写景的方法,使语言生动优美。
④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课堂小结
发现小潭:
闻—
伐—


(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
潭水:
悦耳清澈
侧面描写
游鱼:
动静结合
特写镜头
小潭源流:
溪身:
曲折蜿蜒
溪岸:
参差不齐
形象比喻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
触景生情:孤凄悲凉
记录同游者:补叙
抒发作者被贬至边远地区的郁闷凄苦的心情


不乐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柳宗元合称知多少
1.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2.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3.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4.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永州八记”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课本有些选本均简作《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八记各自成篇,而又有一定联系,好像一卷优美的山水画轴,把永州秀丽的奇山异水描绘得形神毕肖。各篇均根据实地景物情况,突出地写出其中某一特点,且同为写石写水,亦各不相同。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形象地再现了永州山水,不仅貌肖,而且传神,故为游记中的名篇。
拓展延伸
“远在江湖励心智,古来贬官多妙文。”
课后作业
拓展延伸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请你任选一处景物,依照示例,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最后揣摩出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
示例:“翠蔓图”
你看,那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互相缠绕在一起,织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石潭周围,参差不齐的枝条,有的覆盖在岩石上,有的伸向水面,浸入清澈的水中,有的在风中摇曳。这美景怎能不令作者心旌摇荡呢?
布置作业
2、熟读并背诵课文。
3、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等,体会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
布置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