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1.(2025七上·腾冲期末)下列加粗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确凿(záo) 菜畦(qí) 收敛(liǎn) 秕谷(bǐ)
B.蝉蜕(tuì) 锡箔(bó) 盔甲(kuī) 攒成(chuán)
C.倜傥(tì) 觅食(mì) 油蛉(líng) 书塾(shú)
D.宿儒(sù) 白颊(jiá) 和蔼(ǎi) 质朴(pǔ)
2.(2025七上·腾冲期末)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来势汹汹 家喻户晓
B.杂乱无章 慷慨淋漓 妇儒皆知 博学多识
C.迥乎不同 大彻大悟 参差不齐 姗姗来迟
D.叱咤风云 忘乎所以 义愤填膺 沥尽心血
3.(2025七上·腾冲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此情此景,他居然在心里无动于衷。
B.暑假即将来临,许多资质不全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C.那一天,阳光明媚,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到处传递着幸福的味道。
D.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夸夸其谈,赢得了全体师生热烈的掌声。
4.(2025七上·腾冲期末)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西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 篇。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D.《诫子书》的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5.(2025七上·腾冲期末)古诗文默写。
(1)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5)刘禹锡《秋词(其一)》中表达诗人豪迈乐观之情的诗句是:   ,   。
(6)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妻子相聚,秉烛夜话的诗句是:   ,   。
(7)《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诗句是:   ,    。
(2025七上·腾冲期末)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文学部落”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6.活动一:班级文学社要选取一副对联悬挂在其阅览室,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宾至如归,稍安毋躁
B.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C.室雅何须大,书香不在多
D.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7.活动二:仿照示例,为文学社刊物再设计两个栏目名称。
示例:栏目一:小说天地
栏目二:散文荟萃
栏目三:   
栏目四:   
8.活动三:班级文学社准备邀请语文老师张老师在本周三下午 3 点来班级做一场文学讲座,假如你是文学社社长,你该如何邀请张老师?
(2025七上·腾冲期末)阅读《观沧海》,完成各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大海及周边景物,使大海显得雄浑壮阔。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出悲凉伤感的氛围。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魄。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5七上·腾冲期末)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 各 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期日中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下车引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1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1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2025七上·腾冲期末)阅读《散步》选段,完成 各题。
①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②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③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5.“我”决定走大路,“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要走小路?
16.如何理解文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义?
17.文中祖孙三代为什么发生了“分歧”还能愉快地解决?
(2025七上·腾冲期末)阅读下文,完成 各题。
最温暖的墙
①我的朋友是一位中学教师,她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要经常与粉笔打交道。当粉笔灰尘雪花一样把她的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的同时,也悄然腐蚀着她的手指。
②到了冬天,天冷的时候,她的手指常常被冻裂了,一堂课板书下来,疼痛不已。上课前擦的润肤油,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就被粉笔灰吸得一干二净。为了减轻疼痛,下课后她经常用热水袋捂住冰凉疼痛的手指。
③有一堂课,她需要板书一黑板内容,写到一半的时候,她手上的裂口流出很多血,染红了手中的粉笔。坐在前排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老师手上的血。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竟将白色的粉笔点缀得分外引人注目。
④她拿出纸擦掉手上的血,继续书写。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就像秋天的叶子,一片一片凋落在草地上发出的轻微声音。
⑤第二天上课,她一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就像捉迷藏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人发现一样。班长喊起立,全班同学向老师问好,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放在老师身上,眼睛全盯着讲台上的粉笔盒。这让她感到很蹊跷,莫非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当她从粉笔盒里拿出粉笔准备书写时才发现,那些粉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花园里多彩的花枝。
⑥老师以为学生们在开玩笑,准备撕掉包裹粉笔的彩纸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老师先不要撕,请先看看那些字!那纸上面有字!”
⑦她轻轻撕开纸,纸上密密麻麻写着:“老师,天冷了,我们看到你板书时手上流血,就用纸把粉笔包起来。这样你写字时手就不会疼了!”在那些粉笔中有一支很特别,没有包纸,被一个硬壳的彩色笔筒包着。拿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已经用尽,可以随意拧着伸缩的唇膏筒!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独特创意啊!这些纯真的孩子,把母亲用来化妆的唇膏筒也给拿来了。
⑧她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像地下泉水,慢慢地涌了出来。她微笑着向学生们道谢。转过身,书写。粉笔灰像雪花一样飘落,竟在这寒冬的教室显得格外的婆娑和妩媚,弥散着温馨。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她感觉握着的不是一支粉笔,而是一双双温暖的小手,一支支有力的橹桨,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他们用薄薄的一张纸,在寒冬,给老师筑起了一堵最温暖的墙。此刻,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像细微的炭火一样,默默燃烧着。
1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9.文中第③段画线句“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竟将白色的粉笔点缀得分外引人注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0.文中的学生们是怎样的一群孩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1.文章以“最温暖的墙”为题有什么好处?
22.(2025七上·腾冲期末)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以《这样的人让我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 5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中,“确凿(záo)”“菜畦(qí)”“收敛(liǎn)”“秕谷(bǐ)”的注音都是正确的。
B项中,“蝉蜕(tuì)”“锡箔(bó)”“盔甲(kuī)”的注音正确,但“攒成(chuán)”的注音错误,正确读音应为“攒(cuán)成”。
C项中,“倜傥(tì)”“觅食(mì)”“油蛉(líng)”“书塾(shú)”的注音都是正确的。
D项中,“宿儒(sù)”“白颊(jiá)”“和蔼(ǎi)”“质朴(pǔ)”的注音也都是正确的。
通过逐一比对,可以得出B项中存在注音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汉字的正确注音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比对每个加粗字的正确读音与选项中的注音,找出错误的一项。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汉字的多音字现象,以及形近字、同音字的区别。易错点在于对汉字读音的掌握不够准确,或者对形近字、同音字的区别不够清晰。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所学的注音知识应用到其他汉字注音题目中,提高注音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解题思路:本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对每个选项中的词语进行逐一审查,特别是要注意那些容易写错的字形,如同音字、形近字等。
具体过程:
A项中,“人迹罕至”“人声鼎沸”“来势汹汹”“家喻户晓”四个词语的书写都是正确的,没有出现错别字。
B项中,“杂乱无章”“慷慨淋漓”“博学多识”三个词语的书写是正确的,但“妇儒皆知”的书写有误,应为“妇孺皆知”“孺”指小孩子,而“儒”则指读书人,两者意思不同,因此“妇儒皆知”是错误的。
C项中,“迥乎不同”“大彻大悟”“参差不齐”“姗姗来迟”四个词语的书写都是正确的,没有出现错别字。
D项中,“叱咤风云”“忘乎所以”“义愤填膺”“沥尽心血”四个词语的书写也都是正确的,没有出现错别字。
通过逐一审查,可以得出B项中存在书写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汉字的正确书写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逐一审查每个选项中的词语,特别是要注意那些容易写错的字形,如同音字、形近字等,从而找出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技巧:
仔细审查每个词语的每个字,特别是那些容易写错的字形。
对于不确定的字形,可以通过查字典或回忆词语的正确写法来进行验证。
注意区分同音字和形近字,避免混淆。
易错点在于对汉字字形的掌握不够准确,或者对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不够清晰。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加强汉字字形的记忆和练习,提高汉字书写的准确性。
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所学的汉字书写知识应用到其他类似的题目中,如找出错别字并改正、选择正确的字形等。同时,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注意汉字的正确书写,避免写错别字,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3.【答案】C
【知识点】解释;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解题思路:本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理解每个成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然后结合句子的语境来判断成语是否使用恰当。
具体过程:
A项中,“无动于衷”原指在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但在此句中,“面对此情此景,他居然在心里无动于衷”表达的是他在心理上没有反应,然而“在心里”与“无动于衷”中的“衷”(内心)语义重复,使得成语使用不恰当。
B项中,“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但在此句中,“暑假即将来临,许多资质不全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表达的是负面情况(资质不全的培训机构涌现),而成语本身带有褒义,因此使用不恰当。
C项中,“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在此句中,“那一天,阳光明媚,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到处传递着幸福的味道”表达的是人群热闹、幸福的氛围,成语使用恰当。
D项中,“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但在此句中,“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夸夸其谈,赢得了全体师生热烈的掌声”表达的是校长的演讲得到了师生的认可,与成语的贬义含义相悖,因此使用不恰当。
通过逐一分析,可以得出C项中成语使用恰当。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理解成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然后结合句子的语境来判断成语是否使用恰当。
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技巧:
理解成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包括其褒贬色彩、适用范围等。
结合句子的语境来判断成语是否使用恰当,注意成语与句子语境的契合度。
注意避免成语的误用和滥用,特别是要注意成语的褒贬色彩是否与句子语境相符。
易错点在于对成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不够准确,或者对句子语境的把握不够准确,导致成语使用不恰当。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加强成语的积累和理解,提高成语运用的准确性。
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所学的成语知识应用到其他类似的题目中,如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等。同时,也可以在实际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注意成语的正确使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4.【答案】B
【知识点】文化典籍;其他常识;作家作品;《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解题思路:本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对每个选项中的文学常识进行逐一审查,特别是要注意作者、作品、时代背景等关键信息的准确性。
具体过程:
A项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确实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些信息都是准确的。
B项中,《世说新语》确实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但主要记载的是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而非“汉末至西晋”。这里的时间范围表述有误。
C项中,《论语》确实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宋代时,《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被合称为“四书”,这些信息都是准确的。
D项中,《诫子书》的作者确实是诸葛亮,字孔明,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这些信息也是准确的。
通过逐一审查,可以得出B项中文学常识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准确性和识记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逐一审查每个选项中的文学常识,特别是要注意作者、作品、时代背景等关键信息的准确性,从而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技巧:
熟悉常见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作品、时代背景等关键信息。
对于不确定的文学常识,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回忆所学知识来进行验证。
注意区分相似或相近的文学常识,避免混淆。
易错点在于对文学常识的掌握不够准确或全面,导致判断失误。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加强文学常识的积累和理解,提高识记能力。
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所学的文学常识应用到其他类似的题目中,如判断文学常识的正误、填空等。同时,也可以在实际阅读或写作中注意运用文学常识,提高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5.【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
(2)不知何处吹芦管
(3)随君直到夜郎西
(4)河流大野犹嫌束
(5)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解题思路:本题为古诗文默写题,要求根据给出的部分诗句或提示,补全完整的诗句。解题时,需要回忆所学的古诗文内容,准确匹配给出的提示与记忆中的诗句,确保填写的诗句完整且正确。
具体过程:
对于第(1)题,“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其前半句为“学而不思则罔”,因此填写“学而不思则罔”。
对于第(2)题,根据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前一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因此填写“不知何处吹芦管”。
对于第(3)题,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的后一句是“随君直到夜郎西”,因此填写“随君直到夜郎西”。
对于第(4)题,谭嗣同的《潼关》中,“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前一句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因此填写“河流大野犹嫌束”。
对于第(5)题,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中表达诗人豪迈乐观之情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因此依次填写“晴空一鹤排云上”和“便引诗情到碧霄”。
对于第(6)题,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妻子相聚,秉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因此依次填写“何当共剪西窗烛”和“却话巴山夜雨时”。
对于第(7)题,《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因此依次填写“海日生残夜”和“江春入旧年”。
故答案为: 学而不思则罔 ; 不知何处吹芦管 ; 随君直到夜郎西 ; 河流大野犹嫌束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诗文的识记与默写能力。
解题方法:
需要熟练掌握所学的古诗文内容,包括作者、题目、诗句等。
在解题时,要仔细审题,准确匹配给出的提示与记忆中的诗句。
注意书写的准确性,避免错别字或漏字。
【答案】6.C
7.诗歌长廊;名著赏析
8.示例:张老师,您好!我是七年级[X]班文学社社长。同学们都对文学很感兴趣,想请您在本周三下午 3 点来班级给我们做一场文学讲座,不知您是否有空?
【知识点】对联;主题活动;见解表述;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氛围的理解和对联的选择能力。解题方法在于理解每个对联的含义,并结合文学社阅览室的特点进行匹配。易错点在于可能过于关注对联的文学性而忽略了其与阅览室功能的契合度。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题的经验应用到其他需要选择适合环境氛围的对联或标语的情境中。
(2)本题考查的是栏目名称的设计能力。解题方法在于理解已给出栏目名称的特点,并结合其他文学体裁进行创意设计。易错点在于可能过于追求新颖而忽略了栏目名称的清晰度和易理解性。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题的经验应用到其他需要设计栏目名称的情境中,如报纸、杂志、网站等。
(3)本题考查的是邀请语的撰写能力。解题方法在于明确邀请的对象、时间和地点,礼貌地表达邀请的意图和原因。易错点在于可能过于直接而忽略了礼貌和尊重,或者表达不够清晰明了。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题的经验应用到其他需要撰写邀请语或邀请函的情境中,如邀请嘉宾参加会议、活动、庆典等。
6.解题思路:本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取一副最适合悬挂于班级文学社阅览室的对联。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每个选项对联的含义,然后结合文学社阅览室的特点,选择最符合其氛围和功能的对联。
具体过程:
A项“宾至如归,稍安毋躁”更多地表达了对客人的热情和安慰,与文学社阅览室的学术氛围不太相符。
B项“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描绘自然景色的,与文学社阅览室的功能和氛围不匹配。
C项“室雅何须大,书香不在多”直接体现了文学社阅览室应有的雅致和书香气息,非常符合其特点。
D项“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虽然也体现了学术性,但更偏向于宏观的学术收藏和汇聚,与阅览室的具体环境和功能相比,略显宽泛。
因此,选择C项作为最适合悬挂于班级文学社阅览室的对联。
故答案为:C
7.解题思路:本题要求为文学社刊物设计两个栏目名称,需要仿照已给出的“小说天地”和“散文荟萃”这两个栏目名称的风格和形式。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这两个栏目名称的特点,即都是“文学体裁+描述性词汇”的结构,然后结合其他文学体裁,设计出符合这一特点的新栏目名称。
具体过程:
根据已给出的栏目名称,可以确定新栏目名称应该包含两部分:一是文学体裁,如诗歌、戏剧、名著等;二是描述性词汇,如天地、荟萃、长廊、赏析等,用于形容该栏目的内容或特点。
因此,结合文学体裁和描述性词汇,可以设计出“诗歌长廊”和“名著赏析”这两个新栏目名称。
故答案为:诗歌长廊;名著赏析
8.解题思路:本题要求以文学社社长的身份邀请语文老师张老师在本周三下午3点来班级做一场文学讲座。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邀请的对象、时间和地点,然后礼貌地表达邀请的意图和原因。
具体过程:
首先,确定邀请的对象是语文老师张老师,时间是本周三下午3点,地点是班级。
然后,以文学社社长的身份,礼貌地表达邀请的意图,即希望张老师能来做一场文学讲座。
接着,说明邀请的原因,即同学们都对文学很感兴趣,希望通过讲座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最后,询问张老师是否有空,并表达期待和感谢。
因此,可以形成如下邀请语:“张老师,您好!我是七年级X班文学社社长。同学们都对文学很感兴趣,想请您在本周三下午3点来班级给我们做一场文学讲座,不知您是否有空?”
故答案为:示例:张老师,您好!我是七年级[X]班文学社社长。同学们都对文学很感兴趣,想请您在本周三下午 3 点来班级给我们做一场文学讲座,不知您是否有空?
【答案】9.C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方法在于逐项分析选项内容,并将其与诗歌原文进行比对。易错点在于可能过于关注诗歌的局部描写而忽略了整体情感和意境的把握。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题的经验应用到其他诗歌鉴赏和分析的题目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能力。解题方法在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意境和诗人的创作背景。易错点在于可能过于关注诗歌的局部描写而忽略了整体情感和意境的把握。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题的经验应用到其他诗歌鉴赏和分析的题目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对不同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9.解题思路:本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解答此题,需要逐项分析每个选项的内容,并将其与诗歌原文进行比对,判断其是否符合诗歌的原意和表达的情感。
具体过程:
A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确实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东临)、地点(碣石)以及观察的对象(沧海),与诗歌原文相符,正确。
B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了大海及周边景物,其中“水何澹澹”是动景,形容海水荡漾的样子,“山岛竦峙”是静景,形容山岛高高地耸立着。这样的描写确实使大海显得雄浑壮阔,与诗歌原文相符,正确。
C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描写了萧瑟的秋风和汹涌的波涛,但这里的描写并非为了营造悲凉伤感的氛围,而是与后文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相呼应,共同展现出诗人面对大海时的壮阔胸怀和豪迈气概。因此,C项的理解和分析是不正确的。
D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确实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大海描绘得吞吐日月星辰,展现了大海的宏伟气魄,与诗歌原文相符,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项作为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故答案为:C
10.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题,需要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意境和诗人的创作背景,从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具体过程:
首先,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诗人通过描绘大海的壮阔景象,展现了自己面对大海时的开阔胸襟和豪迈气概。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等诗句,更是将大海描绘得吞吐日月星辰,展现了诗人的宏伟抱负。
其次,从诗人的创作背景来看,曹操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这种思想感情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故答案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答案】11.约定;舍弃;才;拉,牵拉
12.①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②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13.元方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从信用方面,指出友人“日中不至”就是无信;从礼貌方面,指出友人“对子骂父”就是无礼。
14.为人处世要讲诚信,懂礼貌。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解题方法在于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词义,同时借助积累的文言文词汇知识辅助理解。易错点在于可能忽视上下文语境,仅凭字面意思理解词义,导致理解偏差。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方法应用到其他文言文阅读中,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
(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解题方法在于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结构和含义,然后将其转换成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易错点在于可能忽视古今词义的变化和特殊句式的处理,导致翻译不准确。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方法应用到其他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中,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3)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分析能力。解题方法在于回顾课文,找出相关语句,然后分析这些语句所体现的方面。易错点在于可能忽视文本细节,导致分析不全面。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方法应用到其他文本内容分析中,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4)本题考查的是文本主旨理解能力。解题方法在于理解课文内容,然后结合文本主旨和现实生活提炼道理。易错点在于可能过于关注文本细节而忽视文本主旨的提炼。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方法应用到其他文本主旨的理解中,提高文本主旨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将提炼出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
11.“期日中”的“期”字,结合上下文可知,表示“约定”的意思,与现代的“约定时间”含义相近。
“太丘舍去”的“去”字,在这里表示“舍弃、离开”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离开”含义相符,但需注意在古文中,“去”有时也指“距离”,需根据语境区分。
“去后乃至”的“乃”字,是一个副词,表示“才”的意思,用于强调某件事情发生的时间较晚或条件达成后才进行另一动作。
“下车引之”的“引”字,根据上下文,可知是“拉、牵拉”的意思,表示友人想要拉近与元方的距离,以示友好或道歉。
故答案为:约定;舍弃;才;拉,牵拉
12.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属于文言文翻译的范畴。解答此题,需要首先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结构和含义,然后将其转换成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语序的调整以及特殊句式的处理。
具体过程:
①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中,“非人哉”表示强烈的否定和谴责,可译为“真不是人啊”;“与人期行”表示“和别人相约同行”;“相委而去”表示“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②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中,“君与家君期日中”表示“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日中不至”表示“中午您没到”;“则是无信”表示“就是不讲信用”。
故答案为:①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②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13.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分析元方反驳友人时所依据的方面,属于文本内容分析的范畴。解答此题,需要首先回顾课文,找出元方反驳友人的相关语句,然后分析这些语句所体现的方面。
具体过程:
文中元方反驳友人的语句为“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元方从两个方面反驳了友人:一是从信用方面,指出友人“日中不至”就是无信;二是从礼貌方面,指出友人“对子骂父”就是无礼。
故答案为:元方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从信用方面,指出友人“日中不至”就是无信;从礼貌方面,指出友人“对子骂父”就是无礼。
14.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通过学习本文,明白其中的道理,属于文本主旨理解的范畴。解答此题,需要首先理解课文内容,然后结合文本主旨和现实生活,提炼出其中的道理。
具体过程:
文中通过讲述陈太丘与友人期行、元方反驳友人的故事,传达了为人处世要讲诚信、懂礼貌的道理。结合现实生活,我们可以知道诚信和礼貌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品质,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故答案为:为人处世要讲诚信,懂礼貌。
【答案】15.母亲疼爱孙子,为了满足孙子的愿望,所以改变主意走小路。
16.这句话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肩负着家庭的责任,他们如同背负着整个世界,形象地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使命感。
17.因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包容,每个人都能为他人着想,所以即使有分歧也能愉快解决。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方法在于回顾选段内容,找出相关描述,然后结合文本情境和人物关系进行推理。易错点在于可能忽视文本中的细节描述,导致推理不准确。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方法应用到其他文本内容的分析中,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中比喻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方法在于理解文本情境和人物关系,同时结合句子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进行解读。易错点在于可能忽视句子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导致理解不准确。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方法应用到其他文本中比喻句的分析中,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中人物关系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方法在于回顾选段内容,找出相关描述,然后结合文本情境和人物关系进行推理。易错点在于可能忽视文本中的细节描述和人物关系,导致理解不准确。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方法应用到其他文本中人物关系和情感的分析中,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
15.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分析“我”决定走大路后,“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要走小路。解答此题,需要回顾选段内容,找出与“母亲”改变主意相关的描述,然后结合文本情境和人物关系进行推理。
具体过程:
文中提到,“我”决定走大路是因为母亲老了,习惯听从强壮的儿子,同时“我”也考虑到陪伴儿子的时间还长,所以决定委屈儿子。
然而,“母亲”在听到“我”的决定后,却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文中描述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这表明母亲对孙子的疼爱和关注。
结合文本情境和人物关系,可以推断出“母亲”改变主意的原因是为了满足孙子的愿望,让孙子开心。
故答案为:母亲疼爱孙子,为了满足孙子的愿望,所以改变主意走小路。
16.解题思路:本题要求理解文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义。解答此题,需要理解文本情境和人物关系,同时结合句子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进行解读。
具体过程:
文中描述“我”和妻子在背母亲和儿子时,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表明他们对家人的尊重和关爱。
句子中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是一个比喻句,将“我”和妻子背上的家人比喻为整个世界。
结合文本情境和人物关系,可以解读出这句话的含义是:“我”和妻子作为中年人,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尊老爱幼,肩负着家庭的责任。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使命感。
故答案为:这句话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肩负着家庭的责任,他们如同背负着整个世界,形象地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使命感。
17.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分析文中祖孙三代为什么发生了“分歧”还能愉快地解决。解答此题,需要回顾选段内容,找出与“分歧”和“愉快解决”相关的描述,然后结合文本情境和人物关系进行推理。
具体过程:
文中提到,祖孙三代在散步时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然而,最终他们还是愉快地解决了这个分歧。
回顾选段内容,可以发现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包容。例如,“我”在决定走大路时考虑了母亲和儿子的感受;“母亲”在听到“我”的决定后改变了主意,满足了孙子的愿望;妻子也始终听从“我”的意见。
结合文本情境和人物关系,可以推理出他们之所以能愉快地解决分歧,是因为每个人都能为他人着想,相互理解和包容。
故答案为:因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包容,每个人都能为他人着想,所以即使有分歧也能愉快解决。
【答案】18.一位女教师因长期使用粉笔手指被冻裂,学生们心疼老师,将粉笔用纸包起来,还把唇膏筒给老师用来保护手指,这让老师十分感动。
19.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师手指上的血迹比作梅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板书时的艰辛和奉献精神,也为下文学生们的举动作铺垫。
20.他们是一群细心、懂事、富有爱心和创造力的孩子。从他们发现老师手指流血后,上课变得安静,以及用彩纸包粉笔并在纸上写字、送唇膏筒等行为可以看出,他们懂得关心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爱。
21.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学生们用彩纸包粉笔的行为比作“最温暖的墙,新颖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赞颂了学生们对老师的关爱之情。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解题关键在于通读全文,理解大意,提取关键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易错点在于可能遗漏关键信息或概括不够简洁。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方法应用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中,提高概括能力。
(2)本题考查的是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识别出修辞手法,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其作用。易错点在于可能无法准确识别修辞手法或对其作用理解不够深入。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方法应用到其他文章的分析中,提高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人物在文章中的表现,并结合具体行为分析性格特点。易错点在于可能无法准确理解人物行为背后的性格特点。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方法应用到其他文章的分析中,提高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标题的分析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文章主旨和标题含义,并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标题的作用。易错点在于可能无法准确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方法应用到其他文章的分析中,提高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8.解题思路:本题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首先,需要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然后,找出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包括主要人物、事件和结果。最后,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具体过程:
通读全文,了解到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女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故事。
提取关键信息:女教师因长期使用粉笔手指被冻裂(事件起因),学生们心疼老师,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事件经过),包括将粉笔用纸包起来,还送唇膏筒给老师(具体行动),最后老师十分感动(事件结果)。
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得出答案:一位女教师因长期使用粉笔手指被冻裂,学生们心疼老师,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包括用纸包粉笔和送唇膏筒,这让老师十分感动。
故答案为: 一位女教师因长期使用粉笔手指被冻裂,学生们心疼老师,将粉笔用纸包起来,还把唇膏筒给老师用来保护手指,这让老师十分感动。
19.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分析文中第③段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首先,需要识别出句子中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该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包括表现人物情感、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
具体过程:
识别修辞手法:通过“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可以判断出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分析作用:比喻将老师手指上的血迹比作梅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板书时的艰辛和奉献精神。同时,这一描写也为下文学生们的举动作了铺垫,暗示了学生们可能会因为老师的艰辛而采取行动。
故答案为: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师手指上的血迹比作梅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板书时的艰辛和奉献精神,也为下文学生们的举动作铺垫。
20.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分析文中学生们是一群怎样的孩子。首先,需要通读全文,理解学生们在文章中的表现。然后,结合学生们的具体行为,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具体过程:
通读全文,了解到学生们在发现老师手指流血后,上课变得安静,并且采取了用纸包粉笔、在纸上写字、送唇膏筒等一系列行动。
分析行为背后的性格特点:学生们发现老师流血后变得安静,表现出他们的细心和懂事;用纸包粉笔、在纸上写字、送唇膏筒等行为则表现出他们的爱心和创造力。
故答案为: 他们是一群细心、懂事、富有爱心和创造力的孩子。从他们发现老师手指流血后,上课变得安静,以及用彩纸包粉笔并在纸上写字、送唇膏筒等行为可以看出,他们懂得关心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爱。
21.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分析文章以“最温暖的墙”为题的好处。首先,需要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标题的含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包括吸引读者、概括内容、突出主旨等方面。
具体过程:
理解文章主旨和标题含义:文章讲述了学生们心疼老师,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表达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标题“最温暖的墙”将学生们的行为比作墙,寓意着学生们的关爱像墙一样坚固而温暖。
分析标题作用: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新颖生动,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标题也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赞颂了学生们对老师的关爱之情。
故答案为: 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学生们用彩纸包粉笔的行为比作“最温暖的墙,新颖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赞颂了学生们对老师的关爱之情。
22.【答案】这样的人让我敬佩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或平凡,或伟大,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以他们的言行举止,深深地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由衷地感到敬佩。在我心中,就有这样一位让我无比敬佩的人——我的邻居李叔叔。
李叔叔是一位普通的社区志愿者,但他所做的事情,却远非普通。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时,李叔叔就已经开始了他的“工作”。他拿着扫帚,清扫着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落叶纷飞的小径,还是垃圾遍地的角落,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在他的努力下,我们的社区总是干净整洁,仿佛被春天的气息所包围。
除了清扫卫生,李叔叔还热心帮助社区里的老人和孩子。每当有老人需要帮忙时,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无论是搬重物、修电器,还是陪老人聊天解闷,他都乐此不疲。对于孩子们,他更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耐心地教导他们学习,陪他们玩耍,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
然而,李叔叔所做的这些,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他说,他只是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社区变得更加美好。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和付出。
在李叔叔的影响下,我也开始积极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每当看到社区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时,我的心里都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自豪感。
李叔叔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和付出。他的这种精神,让我深深地感到敬佩。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以李叔叔为榜样,继续传递这份正能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希望。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解题思路:本题要求以《这样的人让我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首先,需要补充完整题目,选择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来描述这个人给你带来的感受。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选取一个具体的人物作为写作对象,通过描述他的言行举止,来展现他为什么会让你产生这样的感受。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突出人物的特点和品质,以及他对你产生的影响。
具体过程:
选择题目:我选择了“敬佩”作为形容词,因为在我的生活中,确实有这样一位让我深感敬佩的人。
确定写作对象:我选择了我的邻居李叔叔作为写作对象,他是一位普通的社区志愿者,但他的言行举止却让我深感敬佩。
描述人物特点和品质:我通过描述李叔叔每天清晨清扫社区、热心帮助老人和孩子等事迹,展现了他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品质。
突出影响:我描述了李叔叔对我的影响,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和付出,并激励我积极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记叙文的写作能力。解题关键在于选择一个合适的人物作为写作对象,并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他(她)的特点和品质。
解题方法: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典型事例:选取能够突出人物特点和品质的事例进行描述,避免泛泛而谈。
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情感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突出主题:在写作过程中,要始终围绕主题进行描述,避免偏离主题。
易错点:在写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包括:选择的人物不够典型、事例不够具体、细节描写不够生动等。为了避免这些错误,可以在写作前进行充分的构思和准备,确保文章的质量和深度。
拓展迁移:本题可以拓展到其他类型的记叙文写作中,如《这样的人让我感动》、《这样的人让我难忘》等。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选取合适的人物和事例进行描述。
1 / 1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1.(2025七上·腾冲期末)下列加粗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确凿(záo) 菜畦(qí) 收敛(liǎn) 秕谷(bǐ)
B.蝉蜕(tuì) 锡箔(bó) 盔甲(kuī) 攒成(chuán)
C.倜傥(tì) 觅食(mì) 油蛉(líng) 书塾(shú)
D.宿儒(sù) 白颊(jiá) 和蔼(ǎi) 质朴(pǔ)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中,“确凿(záo)”“菜畦(qí)”“收敛(liǎn)”“秕谷(bǐ)”的注音都是正确的。
B项中,“蝉蜕(tuì)”“锡箔(bó)”“盔甲(kuī)”的注音正确,但“攒成(chuán)”的注音错误,正确读音应为“攒(cuán)成”。
C项中,“倜傥(tì)”“觅食(mì)”“油蛉(líng)”“书塾(shú)”的注音都是正确的。
D项中,“宿儒(sù)”“白颊(jiá)”“和蔼(ǎi)”“质朴(pǔ)”的注音也都是正确的。
通过逐一比对,可以得出B项中存在注音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汉字的正确注音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比对每个加粗字的正确读音与选项中的注音,找出错误的一项。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汉字的多音字现象,以及形近字、同音字的区别。易错点在于对汉字读音的掌握不够准确,或者对形近字、同音字的区别不够清晰。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所学的注音知识应用到其他汉字注音题目中,提高注音能力。
2.(2025七上·腾冲期末)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来势汹汹 家喻户晓
B.杂乱无章 慷慨淋漓 妇儒皆知 博学多识
C.迥乎不同 大彻大悟 参差不齐 姗姗来迟
D.叱咤风云 忘乎所以 义愤填膺 沥尽心血
【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解题思路:本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对每个选项中的词语进行逐一审查,特别是要注意那些容易写错的字形,如同音字、形近字等。
具体过程:
A项中,“人迹罕至”“人声鼎沸”“来势汹汹”“家喻户晓”四个词语的书写都是正确的,没有出现错别字。
B项中,“杂乱无章”“慷慨淋漓”“博学多识”三个词语的书写是正确的,但“妇儒皆知”的书写有误,应为“妇孺皆知”“孺”指小孩子,而“儒”则指读书人,两者意思不同,因此“妇儒皆知”是错误的。
C项中,“迥乎不同”“大彻大悟”“参差不齐”“姗姗来迟”四个词语的书写都是正确的,没有出现错别字。
D项中,“叱咤风云”“忘乎所以”“义愤填膺”“沥尽心血”四个词语的书写也都是正确的,没有出现错别字。
通过逐一审查,可以得出B项中存在书写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汉字的正确书写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逐一审查每个选项中的词语,特别是要注意那些容易写错的字形,如同音字、形近字等,从而找出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技巧:
仔细审查每个词语的每个字,特别是那些容易写错的字形。
对于不确定的字形,可以通过查字典或回忆词语的正确写法来进行验证。
注意区分同音字和形近字,避免混淆。
易错点在于对汉字字形的掌握不够准确,或者对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不够清晰。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加强汉字字形的记忆和练习,提高汉字书写的准确性。
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所学的汉字书写知识应用到其他类似的题目中,如找出错别字并改正、选择正确的字形等。同时,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注意汉字的正确书写,避免写错别字,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3.(2025七上·腾冲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此情此景,他居然在心里无动于衷。
B.暑假即将来临,许多资质不全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C.那一天,阳光明媚,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到处传递着幸福的味道。
D.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夸夸其谈,赢得了全体师生热烈的掌声。
【答案】C
【知识点】解释;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解题思路:本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理解每个成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然后结合句子的语境来判断成语是否使用恰当。
具体过程:
A项中,“无动于衷”原指在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但在此句中,“面对此情此景,他居然在心里无动于衷”表达的是他在心理上没有反应,然而“在心里”与“无动于衷”中的“衷”(内心)语义重复,使得成语使用不恰当。
B项中,“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但在此句中,“暑假即将来临,许多资质不全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表达的是负面情况(资质不全的培训机构涌现),而成语本身带有褒义,因此使用不恰当。
C项中,“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在此句中,“那一天,阳光明媚,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到处传递着幸福的味道”表达的是人群热闹、幸福的氛围,成语使用恰当。
D项中,“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但在此句中,“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夸夸其谈,赢得了全体师生热烈的掌声”表达的是校长的演讲得到了师生的认可,与成语的贬义含义相悖,因此使用不恰当。
通过逐一分析,可以得出C项中成语使用恰当。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理解成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然后结合句子的语境来判断成语是否使用恰当。
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技巧:
理解成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包括其褒贬色彩、适用范围等。
结合句子的语境来判断成语是否使用恰当,注意成语与句子语境的契合度。
注意避免成语的误用和滥用,特别是要注意成语的褒贬色彩是否与句子语境相符。
易错点在于对成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不够准确,或者对句子语境的把握不够准确,导致成语使用不恰当。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加强成语的积累和理解,提高成语运用的准确性。
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所学的成语知识应用到其他类似的题目中,如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等。同时,也可以在实际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注意成语的正确使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4.(2025七上·腾冲期末)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西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 篇。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D.《诫子书》的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答案】B
【知识点】文化典籍;其他常识;作家作品;《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解题思路:本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对每个选项中的文学常识进行逐一审查,特别是要注意作者、作品、时代背景等关键信息的准确性。
具体过程:
A项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确实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些信息都是准确的。
B项中,《世说新语》确实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但主要记载的是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而非“汉末至西晋”。这里的时间范围表述有误。
C项中,《论语》确实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宋代时,《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被合称为“四书”,这些信息都是准确的。
D项中,《诫子书》的作者确实是诸葛亮,字孔明,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这些信息也是准确的。
通过逐一审查,可以得出B项中文学常识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准确性和识记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逐一审查每个选项中的文学常识,特别是要注意作者、作品、时代背景等关键信息的准确性,从而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技巧:
熟悉常见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作品、时代背景等关键信息。
对于不确定的文学常识,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回忆所学知识来进行验证。
注意区分相似或相近的文学常识,避免混淆。
易错点在于对文学常识的掌握不够准确或全面,导致判断失误。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加强文学常识的积累和理解,提高识记能力。
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所学的文学常识应用到其他类似的题目中,如判断文学常识的正误、填空等。同时,也可以在实际阅读或写作中注意运用文学常识,提高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5.(2025七上·腾冲期末)古诗文默写。
(1)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5)刘禹锡《秋词(其一)》中表达诗人豪迈乐观之情的诗句是:   ,   。
(6)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妻子相聚,秉烛夜话的诗句是:   ,   。
(7)《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诗句是:   ,    。
【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
(2)不知何处吹芦管
(3)随君直到夜郎西
(4)河流大野犹嫌束
(5)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解题思路:本题为古诗文默写题,要求根据给出的部分诗句或提示,补全完整的诗句。解题时,需要回忆所学的古诗文内容,准确匹配给出的提示与记忆中的诗句,确保填写的诗句完整且正确。
具体过程:
对于第(1)题,“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其前半句为“学而不思则罔”,因此填写“学而不思则罔”。
对于第(2)题,根据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前一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因此填写“不知何处吹芦管”。
对于第(3)题,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的后一句是“随君直到夜郎西”,因此填写“随君直到夜郎西”。
对于第(4)题,谭嗣同的《潼关》中,“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前一句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因此填写“河流大野犹嫌束”。
对于第(5)题,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中表达诗人豪迈乐观之情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因此依次填写“晴空一鹤排云上”和“便引诗情到碧霄”。
对于第(6)题,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妻子相聚,秉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因此依次填写“何当共剪西窗烛”和“却话巴山夜雨时”。
对于第(7)题,《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因此依次填写“海日生残夜”和“江春入旧年”。
故答案为: 学而不思则罔 ; 不知何处吹芦管 ; 随君直到夜郎西 ; 河流大野犹嫌束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诗文的识记与默写能力。
解题方法:
需要熟练掌握所学的古诗文内容,包括作者、题目、诗句等。
在解题时,要仔细审题,准确匹配给出的提示与记忆中的诗句。
注意书写的准确性,避免错别字或漏字。
(2025七上·腾冲期末)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文学部落”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6.活动一:班级文学社要选取一副对联悬挂在其阅览室,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宾至如归,稍安毋躁
B.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C.室雅何须大,书香不在多
D.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7.活动二:仿照示例,为文学社刊物再设计两个栏目名称。
示例:栏目一:小说天地
栏目二:散文荟萃
栏目三:   
栏目四:   
8.活动三:班级文学社准备邀请语文老师张老师在本周三下午 3 点来班级做一场文学讲座,假如你是文学社社长,你该如何邀请张老师?
【答案】6.C
7.诗歌长廊;名著赏析
8.示例:张老师,您好!我是七年级[X]班文学社社长。同学们都对文学很感兴趣,想请您在本周三下午 3 点来班级给我们做一场文学讲座,不知您是否有空?
【知识点】对联;主题活动;见解表述;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氛围的理解和对联的选择能力。解题方法在于理解每个对联的含义,并结合文学社阅览室的特点进行匹配。易错点在于可能过于关注对联的文学性而忽略了其与阅览室功能的契合度。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题的经验应用到其他需要选择适合环境氛围的对联或标语的情境中。
(2)本题考查的是栏目名称的设计能力。解题方法在于理解已给出栏目名称的特点,并结合其他文学体裁进行创意设计。易错点在于可能过于追求新颖而忽略了栏目名称的清晰度和易理解性。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题的经验应用到其他需要设计栏目名称的情境中,如报纸、杂志、网站等。
(3)本题考查的是邀请语的撰写能力。解题方法在于明确邀请的对象、时间和地点,礼貌地表达邀请的意图和原因。易错点在于可能过于直接而忽略了礼貌和尊重,或者表达不够清晰明了。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题的经验应用到其他需要撰写邀请语或邀请函的情境中,如邀请嘉宾参加会议、活动、庆典等。
6.解题思路:本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取一副最适合悬挂于班级文学社阅览室的对联。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每个选项对联的含义,然后结合文学社阅览室的特点,选择最符合其氛围和功能的对联。
具体过程:
A项“宾至如归,稍安毋躁”更多地表达了对客人的热情和安慰,与文学社阅览室的学术氛围不太相符。
B项“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描绘自然景色的,与文学社阅览室的功能和氛围不匹配。
C项“室雅何须大,书香不在多”直接体现了文学社阅览室应有的雅致和书香气息,非常符合其特点。
D项“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虽然也体现了学术性,但更偏向于宏观的学术收藏和汇聚,与阅览室的具体环境和功能相比,略显宽泛。
因此,选择C项作为最适合悬挂于班级文学社阅览室的对联。
故答案为:C
7.解题思路:本题要求为文学社刊物设计两个栏目名称,需要仿照已给出的“小说天地”和“散文荟萃”这两个栏目名称的风格和形式。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这两个栏目名称的特点,即都是“文学体裁+描述性词汇”的结构,然后结合其他文学体裁,设计出符合这一特点的新栏目名称。
具体过程:
根据已给出的栏目名称,可以确定新栏目名称应该包含两部分:一是文学体裁,如诗歌、戏剧、名著等;二是描述性词汇,如天地、荟萃、长廊、赏析等,用于形容该栏目的内容或特点。
因此,结合文学体裁和描述性词汇,可以设计出“诗歌长廊”和“名著赏析”这两个新栏目名称。
故答案为:诗歌长廊;名著赏析
8.解题思路:本题要求以文学社社长的身份邀请语文老师张老师在本周三下午3点来班级做一场文学讲座。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邀请的对象、时间和地点,然后礼貌地表达邀请的意图和原因。
具体过程:
首先,确定邀请的对象是语文老师张老师,时间是本周三下午3点,地点是班级。
然后,以文学社社长的身份,礼貌地表达邀请的意图,即希望张老师能来做一场文学讲座。
接着,说明邀请的原因,即同学们都对文学很感兴趣,希望通过讲座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最后,询问张老师是否有空,并表达期待和感谢。
因此,可以形成如下邀请语:“张老师,您好!我是七年级X班文学社社长。同学们都对文学很感兴趣,想请您在本周三下午3点来班级给我们做一场文学讲座,不知您是否有空?”
故答案为:示例:张老师,您好!我是七年级[X]班文学社社长。同学们都对文学很感兴趣,想请您在本周三下午 3 点来班级给我们做一场文学讲座,不知您是否有空?
(2025七上·腾冲期末)阅读《观沧海》,完成各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大海及周边景物,使大海显得雄浑壮阔。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出悲凉伤感的氛围。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魄。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9.C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方法在于逐项分析选项内容,并将其与诗歌原文进行比对。易错点在于可能过于关注诗歌的局部描写而忽略了整体情感和意境的把握。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题的经验应用到其他诗歌鉴赏和分析的题目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能力。解题方法在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意境和诗人的创作背景。易错点在于可能过于关注诗歌的局部描写而忽略了整体情感和意境的把握。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题的经验应用到其他诗歌鉴赏和分析的题目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对不同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9.解题思路:本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解答此题,需要逐项分析每个选项的内容,并将其与诗歌原文进行比对,判断其是否符合诗歌的原意和表达的情感。
具体过程:
A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确实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东临)、地点(碣石)以及观察的对象(沧海),与诗歌原文相符,正确。
B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了大海及周边景物,其中“水何澹澹”是动景,形容海水荡漾的样子,“山岛竦峙”是静景,形容山岛高高地耸立着。这样的描写确实使大海显得雄浑壮阔,与诗歌原文相符,正确。
C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描写了萧瑟的秋风和汹涌的波涛,但这里的描写并非为了营造悲凉伤感的氛围,而是与后文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相呼应,共同展现出诗人面对大海时的壮阔胸怀和豪迈气概。因此,C项的理解和分析是不正确的。
D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确实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大海描绘得吞吐日月星辰,展现了大海的宏伟气魄,与诗歌原文相符,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项作为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故答案为:C
10.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题,需要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意境和诗人的创作背景,从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具体过程:
首先,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诗人通过描绘大海的壮阔景象,展现了自己面对大海时的开阔胸襟和豪迈气概。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等诗句,更是将大海描绘得吞吐日月星辰,展现了诗人的宏伟抱负。
其次,从诗人的创作背景来看,曹操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这种思想感情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故答案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2025七上·腾冲期末)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 各 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期日中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下车引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1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1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11.约定;舍弃;才;拉,牵拉
12.①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②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13.元方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从信用方面,指出友人“日中不至”就是无信;从礼貌方面,指出友人“对子骂父”就是无礼。
14.为人处世要讲诚信,懂礼貌。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解题方法在于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词义,同时借助积累的文言文词汇知识辅助理解。易错点在于可能忽视上下文语境,仅凭字面意思理解词义,导致理解偏差。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方法应用到其他文言文阅读中,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
(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解题方法在于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结构和含义,然后将其转换成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易错点在于可能忽视古今词义的变化和特殊句式的处理,导致翻译不准确。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方法应用到其他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中,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3)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分析能力。解题方法在于回顾课文,找出相关语句,然后分析这些语句所体现的方面。易错点在于可能忽视文本细节,导致分析不全面。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方法应用到其他文本内容分析中,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4)本题考查的是文本主旨理解能力。解题方法在于理解课文内容,然后结合文本主旨和现实生活提炼道理。易错点在于可能过于关注文本细节而忽视文本主旨的提炼。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方法应用到其他文本主旨的理解中,提高文本主旨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将提炼出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
11.“期日中”的“期”字,结合上下文可知,表示“约定”的意思,与现代的“约定时间”含义相近。
“太丘舍去”的“去”字,在这里表示“舍弃、离开”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离开”含义相符,但需注意在古文中,“去”有时也指“距离”,需根据语境区分。
“去后乃至”的“乃”字,是一个副词,表示“才”的意思,用于强调某件事情发生的时间较晚或条件达成后才进行另一动作。
“下车引之”的“引”字,根据上下文,可知是“拉、牵拉”的意思,表示友人想要拉近与元方的距离,以示友好或道歉。
故答案为:约定;舍弃;才;拉,牵拉
12.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属于文言文翻译的范畴。解答此题,需要首先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结构和含义,然后将其转换成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语序的调整以及特殊句式的处理。
具体过程:
①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中,“非人哉”表示强烈的否定和谴责,可译为“真不是人啊”;“与人期行”表示“和别人相约同行”;“相委而去”表示“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②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中,“君与家君期日中”表示“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日中不至”表示“中午您没到”;“则是无信”表示“就是不讲信用”。
故答案为:①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②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13.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分析元方反驳友人时所依据的方面,属于文本内容分析的范畴。解答此题,需要首先回顾课文,找出元方反驳友人的相关语句,然后分析这些语句所体现的方面。
具体过程:
文中元方反驳友人的语句为“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元方从两个方面反驳了友人:一是从信用方面,指出友人“日中不至”就是无信;二是从礼貌方面,指出友人“对子骂父”就是无礼。
故答案为:元方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从信用方面,指出友人“日中不至”就是无信;从礼貌方面,指出友人“对子骂父”就是无礼。
14.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通过学习本文,明白其中的道理,属于文本主旨理解的范畴。解答此题,需要首先理解课文内容,然后结合文本主旨和现实生活,提炼出其中的道理。
具体过程:
文中通过讲述陈太丘与友人期行、元方反驳友人的故事,传达了为人处世要讲诚信、懂礼貌的道理。结合现实生活,我们可以知道诚信和礼貌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品质,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故答案为:为人处世要讲诚信,懂礼貌。
(2025七上·腾冲期末)阅读《散步》选段,完成 各题。
①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②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③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5.“我”决定走大路,“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要走小路?
16.如何理解文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义?
17.文中祖孙三代为什么发生了“分歧”还能愉快地解决?
【答案】15.母亲疼爱孙子,为了满足孙子的愿望,所以改变主意走小路。
16.这句话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肩负着家庭的责任,他们如同背负着整个世界,形象地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使命感。
17.因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包容,每个人都能为他人着想,所以即使有分歧也能愉快解决。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方法在于回顾选段内容,找出相关描述,然后结合文本情境和人物关系进行推理。易错点在于可能忽视文本中的细节描述,导致推理不准确。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方法应用到其他文本内容的分析中,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中比喻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方法在于理解文本情境和人物关系,同时结合句子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进行解读。易错点在于可能忽视句子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导致理解不准确。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方法应用到其他文本中比喻句的分析中,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中人物关系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方法在于回顾选段内容,找出相关描述,然后结合文本情境和人物关系进行推理。易错点在于可能忽视文本中的细节描述和人物关系,导致理解不准确。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方法应用到其他文本中人物关系和情感的分析中,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
15.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分析“我”决定走大路后,“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要走小路。解答此题,需要回顾选段内容,找出与“母亲”改变主意相关的描述,然后结合文本情境和人物关系进行推理。
具体过程:
文中提到,“我”决定走大路是因为母亲老了,习惯听从强壮的儿子,同时“我”也考虑到陪伴儿子的时间还长,所以决定委屈儿子。
然而,“母亲”在听到“我”的决定后,却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文中描述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这表明母亲对孙子的疼爱和关注。
结合文本情境和人物关系,可以推断出“母亲”改变主意的原因是为了满足孙子的愿望,让孙子开心。
故答案为:母亲疼爱孙子,为了满足孙子的愿望,所以改变主意走小路。
16.解题思路:本题要求理解文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义。解答此题,需要理解文本情境和人物关系,同时结合句子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进行解读。
具体过程:
文中描述“我”和妻子在背母亲和儿子时,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表明他们对家人的尊重和关爱。
句子中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是一个比喻句,将“我”和妻子背上的家人比喻为整个世界。
结合文本情境和人物关系,可以解读出这句话的含义是:“我”和妻子作为中年人,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尊老爱幼,肩负着家庭的责任。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使命感。
故答案为:这句话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肩负着家庭的责任,他们如同背负着整个世界,形象地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使命感。
17.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分析文中祖孙三代为什么发生了“分歧”还能愉快地解决。解答此题,需要回顾选段内容,找出与“分歧”和“愉快解决”相关的描述,然后结合文本情境和人物关系进行推理。
具体过程:
文中提到,祖孙三代在散步时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然而,最终他们还是愉快地解决了这个分歧。
回顾选段内容,可以发现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包容。例如,“我”在决定走大路时考虑了母亲和儿子的感受;“母亲”在听到“我”的决定后改变了主意,满足了孙子的愿望;妻子也始终听从“我”的意见。
结合文本情境和人物关系,可以推理出他们之所以能愉快地解决分歧,是因为每个人都能为他人着想,相互理解和包容。
故答案为:因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包容,每个人都能为他人着想,所以即使有分歧也能愉快解决。
(2025七上·腾冲期末)阅读下文,完成 各题。
最温暖的墙
①我的朋友是一位中学教师,她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要经常与粉笔打交道。当粉笔灰尘雪花一样把她的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的同时,也悄然腐蚀着她的手指。
②到了冬天,天冷的时候,她的手指常常被冻裂了,一堂课板书下来,疼痛不已。上课前擦的润肤油,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就被粉笔灰吸得一干二净。为了减轻疼痛,下课后她经常用热水袋捂住冰凉疼痛的手指。
③有一堂课,她需要板书一黑板内容,写到一半的时候,她手上的裂口流出很多血,染红了手中的粉笔。坐在前排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老师手上的血。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竟将白色的粉笔点缀得分外引人注目。
④她拿出纸擦掉手上的血,继续书写。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就像秋天的叶子,一片一片凋落在草地上发出的轻微声音。
⑤第二天上课,她一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就像捉迷藏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人发现一样。班长喊起立,全班同学向老师问好,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放在老师身上,眼睛全盯着讲台上的粉笔盒。这让她感到很蹊跷,莫非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当她从粉笔盒里拿出粉笔准备书写时才发现,那些粉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花园里多彩的花枝。
⑥老师以为学生们在开玩笑,准备撕掉包裹粉笔的彩纸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老师先不要撕,请先看看那些字!那纸上面有字!”
⑦她轻轻撕开纸,纸上密密麻麻写着:“老师,天冷了,我们看到你板书时手上流血,就用纸把粉笔包起来。这样你写字时手就不会疼了!”在那些粉笔中有一支很特别,没有包纸,被一个硬壳的彩色笔筒包着。拿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已经用尽,可以随意拧着伸缩的唇膏筒!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独特创意啊!这些纯真的孩子,把母亲用来化妆的唇膏筒也给拿来了。
⑧她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像地下泉水,慢慢地涌了出来。她微笑着向学生们道谢。转过身,书写。粉笔灰像雪花一样飘落,竟在这寒冬的教室显得格外的婆娑和妩媚,弥散着温馨。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她感觉握着的不是一支粉笔,而是一双双温暖的小手,一支支有力的橹桨,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他们用薄薄的一张纸,在寒冬,给老师筑起了一堵最温暖的墙。此刻,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像细微的炭火一样,默默燃烧着。
1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9.文中第③段画线句“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竟将白色的粉笔点缀得分外引人注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0.文中的学生们是怎样的一群孩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1.文章以“最温暖的墙”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案】18.一位女教师因长期使用粉笔手指被冻裂,学生们心疼老师,将粉笔用纸包起来,还把唇膏筒给老师用来保护手指,这让老师十分感动。
19.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师手指上的血迹比作梅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板书时的艰辛和奉献精神,也为下文学生们的举动作铺垫。
20.他们是一群细心、懂事、富有爱心和创造力的孩子。从他们发现老师手指流血后,上课变得安静,以及用彩纸包粉笔并在纸上写字、送唇膏筒等行为可以看出,他们懂得关心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爱。
21.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学生们用彩纸包粉笔的行为比作“最温暖的墙,新颖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赞颂了学生们对老师的关爱之情。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解题关键在于通读全文,理解大意,提取关键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易错点在于可能遗漏关键信息或概括不够简洁。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方法应用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中,提高概括能力。
(2)本题考查的是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识别出修辞手法,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其作用。易错点在于可能无法准确识别修辞手法或对其作用理解不够深入。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方法应用到其他文章的分析中,提高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人物在文章中的表现,并结合具体行为分析性格特点。易错点在于可能无法准确理解人物行为背后的性格特点。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方法应用到其他文章的分析中,提高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标题的分析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文章主旨和标题含义,并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标题的作用。易错点在于可能无法准确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此方法应用到其他文章的分析中,提高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8.解题思路:本题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首先,需要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然后,找出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包括主要人物、事件和结果。最后,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具体过程:
通读全文,了解到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女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故事。
提取关键信息:女教师因长期使用粉笔手指被冻裂(事件起因),学生们心疼老师,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事件经过),包括将粉笔用纸包起来,还送唇膏筒给老师(具体行动),最后老师十分感动(事件结果)。
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得出答案:一位女教师因长期使用粉笔手指被冻裂,学生们心疼老师,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包括用纸包粉笔和送唇膏筒,这让老师十分感动。
故答案为: 一位女教师因长期使用粉笔手指被冻裂,学生们心疼老师,将粉笔用纸包起来,还把唇膏筒给老师用来保护手指,这让老师十分感动。
19.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分析文中第③段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首先,需要识别出句子中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该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包括表现人物情感、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
具体过程:
识别修辞手法:通过“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可以判断出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分析作用:比喻将老师手指上的血迹比作梅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板书时的艰辛和奉献精神。同时,这一描写也为下文学生们的举动作了铺垫,暗示了学生们可能会因为老师的艰辛而采取行动。
故答案为: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师手指上的血迹比作梅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板书时的艰辛和奉献精神,也为下文学生们的举动作铺垫。
20.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分析文中学生们是一群怎样的孩子。首先,需要通读全文,理解学生们在文章中的表现。然后,结合学生们的具体行为,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具体过程:
通读全文,了解到学生们在发现老师手指流血后,上课变得安静,并且采取了用纸包粉笔、在纸上写字、送唇膏筒等一系列行动。
分析行为背后的性格特点:学生们发现老师流血后变得安静,表现出他们的细心和懂事;用纸包粉笔、在纸上写字、送唇膏筒等行为则表现出他们的爱心和创造力。
故答案为: 他们是一群细心、懂事、富有爱心和创造力的孩子。从他们发现老师手指流血后,上课变得安静,以及用彩纸包粉笔并在纸上写字、送唇膏筒等行为可以看出,他们懂得关心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爱。
21.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分析文章以“最温暖的墙”为题的好处。首先,需要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标题的含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包括吸引读者、概括内容、突出主旨等方面。
具体过程:
理解文章主旨和标题含义:文章讲述了学生们心疼老师,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表达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标题“最温暖的墙”将学生们的行为比作墙,寓意着学生们的关爱像墙一样坚固而温暖。
分析标题作用: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新颖生动,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标题也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赞颂了学生们对老师的关爱之情。
故答案为: 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学生们用彩纸包粉笔的行为比作“最温暖的墙,新颖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赞颂了学生们对老师的关爱之情。
22.(2025七上·腾冲期末)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以《这样的人让我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 5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这样的人让我敬佩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或平凡,或伟大,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以他们的言行举止,深深地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由衷地感到敬佩。在我心中,就有这样一位让我无比敬佩的人——我的邻居李叔叔。
李叔叔是一位普通的社区志愿者,但他所做的事情,却远非普通。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时,李叔叔就已经开始了他的“工作”。他拿着扫帚,清扫着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落叶纷飞的小径,还是垃圾遍地的角落,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在他的努力下,我们的社区总是干净整洁,仿佛被春天的气息所包围。
除了清扫卫生,李叔叔还热心帮助社区里的老人和孩子。每当有老人需要帮忙时,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无论是搬重物、修电器,还是陪老人聊天解闷,他都乐此不疲。对于孩子们,他更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耐心地教导他们学习,陪他们玩耍,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
然而,李叔叔所做的这些,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他说,他只是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社区变得更加美好。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和付出。
在李叔叔的影响下,我也开始积极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每当看到社区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时,我的心里都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自豪感。
李叔叔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和付出。他的这种精神,让我深深地感到敬佩。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以李叔叔为榜样,继续传递这份正能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希望。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解题思路:本题要求以《这样的人让我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首先,需要补充完整题目,选择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来描述这个人给你带来的感受。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选取一个具体的人物作为写作对象,通过描述他的言行举止,来展现他为什么会让你产生这样的感受。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突出人物的特点和品质,以及他对你产生的影响。
具体过程:
选择题目:我选择了“敬佩”作为形容词,因为在我的生活中,确实有这样一位让我深感敬佩的人。
确定写作对象:我选择了我的邻居李叔叔作为写作对象,他是一位普通的社区志愿者,但他的言行举止却让我深感敬佩。
描述人物特点和品质:我通过描述李叔叔每天清晨清扫社区、热心帮助老人和孩子等事迹,展现了他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品质。
突出影响:我描述了李叔叔对我的影响,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和付出,并激励我积极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记叙文的写作能力。解题关键在于选择一个合适的人物作为写作对象,并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他(她)的特点和品质。
解题方法: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典型事例:选取能够突出人物特点和品质的事例进行描述,避免泛泛而谈。
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情感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突出主题:在写作过程中,要始终围绕主题进行描述,避免偏离主题。
易错点:在写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包括:选择的人物不够典型、事例不够具体、细节描写不够生动等。为了避免这些错误,可以在写作前进行充分的构思和准备,确保文章的质量和深度。
拓展迁移:本题可以拓展到其他类型的记叙文写作中,如《这样的人让我感动》、《这样的人让我难忘》等。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选取合适的人物和事例进行描述。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