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灯笼》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灯笼》课件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新课导入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候,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今天,让我们走进吴伯箫的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作者的情怀。
学习目标
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难点)
积累重点字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
体会作者对灯笼的情感,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素养)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吴伯箫出生并成长于山东的一个乡村,在曲阜读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
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代在山东当老师,创作许多散文,《灯笼》是其中之一;1930年代末赴延安参加革命。
初读正音
争讼
领域
斡旋
静穆



sòng
思慕
怅惘
锵然
褪色
wǎng
qiāng
tuì

燎原
熙熙然
暖融融
马前卒

róng

liáo
词语解释
斡旋
调停,调解。
争讼
因争论而引起诉讼。
怅惘
惆怅迷惘,没精打采。
熙熙然
温和欢乐的样子。
马前卒
旧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垂珠联珑
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人情世故
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
开篇说火,为后文灯笼做铺垫。
第三部分(12)
结尾说火,卒章显志。
第二部分(2-11)
关于灯笼的回忆与联想。
整体感知
第1段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避免在叙事过程中行文的单调、呆板。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出下文对灯笼的回忆。
整体感知
找出本文的中心句。
“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换成“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我能记起很多这样的往事”?为什么?
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不行。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回忆的思绪比喻成一张网,把脑海里众多的思绪说成是“挤”在一起。这样写使句子显得生动形象。而改后句子平淡,没有新意。
整体感知
第4段用一句话独立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起过渡(承上启下)及强调的作用。由对祖父的回忆过渡到对慈母的回忆。一句话独立成段,突出了这句话给“我”的印象之深,对“我”的影响之大。
整体感知
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10、11段却跳出回忆,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为何这样安排?
虚写追慕古代名将的业绩,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作者借灯笼表达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回忆中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第10段对宫灯进行想象,体验深长的历史况味。
第11段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整体感知
第11段中“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他有谋略,善骑射。宪宗元和八年,淮西吴元济反叛,朝廷出兵讨伐,屡遭败绩。这时,李愬自求参战。元和十二年,十月,雨雪不止,李愬乘吴元济不备,突出奇兵,袭击吴元济重地蔡州。此战役为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整体感知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指的是蒙恬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公元前215年,在黄河之滨,蒙恬率军与匈奴骑兵开战,蒙恬的军队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
第11段中“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整体感知
第11段中“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作用】
这里借用典故,写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暗含着作者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作者将记忆比作网,与灯笼结下哪些“缘”呢
研读课文
第3段
挑着灯笼,迎回祖父。
第8段
族姊远嫁,满街看灯。
第4、5段
母备纱灯,上下灯学。
第9段
朱灯描红,实在喜爱。
第6段
乡俗还原,村头挂灯。
第10段
献帝伴灯,历史幽情。
第7段
元宵张灯,随灯入梦。
第11段
塞外点兵,挑灯看剑。
研读课文
挑着灯笼,迎回祖父
从“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一句,让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天真懵懂的孩童和一个历经世事的老者提着灯笼,数着星星讲着故事,一老一幼将淡淡的温情洒满回家路,透着浓浓的深情。
阅读3-11段,最打动你的是哪个场景
祖孙之情
阅读3-11段,最打动你的是哪个场景
研读课文
母备纱灯,上下灯学
从“亲手接过、特别预备、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等词,我仿佛看到了灯笼照亮下的母亲,她递过来的消夜食品就如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母爱,平静的叙述却透出深厚的感情,长长久久地温暖着“我”,让我难以忘怀,“深深怅惘”。
母子之情
阅读3-11段,最打动你的是哪个场景
研读课文
乡俗还原,村头挂灯
从“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一句,我仿佛看到了村口各式各样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
乡俗乡情
阅读3-11段,最打动你的是哪个场景
研读课文
元宵张灯,随灯入梦
从“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一句,我仿佛看到了“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曰,跑着的小孩肆意挥洒着飞扬的青春;看到了作者正处在欢乐的梦中,这个梦就像“蜡火开花”一样闪亮璀璨,让人回味无穷。
乡俗乡情
阅读3-11段,最打动你的是哪个场景
族姊远嫁,满街看灯
研读课文
从“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早已褪色了。”一句,我仿佛看到了“灯笼”见证了岁月的流逝,权力的更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之情。
历史文化
阅读3-11段,最打动你的是哪个场景
朱灯描红,实在喜爱
研读课文
从“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根本就爱那种玩意”等处,我仿佛看到了随心所欲,点染朱红,细细端详的画面,饶有兴味。
历史文化
阅读3-11段,最打动你的是哪个场景
献帝伴灯,历史幽情
研读课文
从“翠羽流苏、绿嘴鹦鹉、一脉幽悄”“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等处,我仿佛看到华丽的宫灯照亮了空旷的大殿,伴着汉献帝等宫内人过了漫长时光,带有一种幽幽的思古之情。
历史文化
阅读3-11段,最打动你的是哪个场景
塞外点兵,挑灯看剑
研读课文
从“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等处,我仿佛看到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外敌不敢入侵,闻风丧胆的画面,感受到了作者希望能上前线,奋勇杀敌的爱国之情。
爱国情怀
研读课文
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的哪处描写?请找出几处精彩语句赏析。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品析】将“灯笼”的光与“太阳”的光、“月华”“繁星”的光相提并论,强调了“我”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品析】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出“我”与灯笼结下的缘分之多,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
研读课文
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的哪处描写?请找出几处精彩语句赏析。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品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五个“想起”,用概述的写法,写出了灯笼的缘结得很多,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灯笼如数家珍,非常喜爱。
研读课文
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的哪处描写?请找出几处精彩语句赏析。
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品析】“一辈子思慕”饱含“我”和祖父的浓浓亲情。映照着长幼情笃。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
【品析】灯笼承载着母子深情,所以“我”记得清清楚楚。
研读课文
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品析】对于在黑夜孤行的人,红灯高照能慰藉他四面虚惊的心。灯笼慰藉着孤行客的心。
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的哪处描写?请找出几处精彩语句赏析。
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品析】朱门褪色,表面写族姊家华贵的朱门颜色变得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是写族姊家已渐衰败。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研读课文
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的哪处描写?请找出几处精彩语句赏析。
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品析】回忆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研读课文
本文以“灯笼”为题有什么作用
起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
结构上
“灯笼”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内容上
研读课文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灯笼寄托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敬爱和牵挂,及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相关,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引发作者联想到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概括主题
本文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回忆了与灯笼相关的童年生活、亲情故事、英雄人物等,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对亲人的感激,同时表达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志存高远、希望建功立业的伟大志向,以及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板书设计
引出话题
回忆往事
抒发情怀
——喜欢灯笼
提灯迎祖父
上下灯学
想象宫灯
乡俗还愿挂红灯
元宵观灯、猜灯谜
族姊远嫁
纱灯描红
挑灯看剑
——保家卫国
喜爱灯笼
家国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