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湘艺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蓝花花》 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湘艺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蓝花花》 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陕北民歌《蓝花花》管弦乐曲《蓝花花》
第二单元 华夏之声·文化根脉
第一课时
(湘教版)七年级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拓展
05
课堂评价
06
课堂总结
本课目标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文化理解
有感情地歌唱陕北民歌《蓝花花》,体会陕北民歌特点,了解蓝花花的 故事背景与所表达的情绪情感。
认真聆听管弦乐曲《蓝花花》,通过音乐要素感受蓝花花主题的变化, 并探讨通过音乐联想到的故事情节。
理解陕北民歌《蓝花花》的生命力,认识到民歌对其他类型音乐创作 的影响。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不用文字用音符也可以讲述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一 同走进音乐故事会。
请同学们听听,这段音乐主题是哪个地区的音乐风格呢?
音乐风格:陕北地区音乐风格。
学唱民歌《蓝花花》
初步聆听陕北民歌《蓝花花》,边聆听歌曲边画旋律线,感受民歌的音乐情绪。
《蓝花花》结构短小,为单乐段分节歌曲,分为上下两句。旋律线条的整体走向是曲折下行的,具有感叹的特点。
分析民歌《蓝花花》旋律:请同学们随乐唱谱,并思考歌曲在旋律上 有怎样的特点。
学唱民歌《蓝花花》
①调式:五声羽调式。
②在歌曲刚开始出现了全曲最高音,情绪饱满而高亢,表现出蓝花花热 情奔放、勇敢坚韧的性格特点。
③ 反复出现四度跳进和四度甩腔,具有陕北信天游典型风格。
学唱民歌《蓝花花》
带入歌词演唱,边演唱边寻找歌词上有怎样的特点。
学唱民歌《蓝花花》
①多叠词。受陕北方言影响,常用叠词来表达一种亲昵的生活化的语气。
②以抒情为主,上句使用“比”“兴”的手法,展开意境和想象。例如, 第一段上句采用“兴”的手法,以“青线线”“蓝线线”颜色的鲜艳夺目,来象征和映衬蓝花花的动人风采。下句的内容则是比较具体的叙事或抒情。
学唱民歌《蓝花花》
歌词特点
学唱民歌《蓝花花》
有感情有表情地演唱陕北民歌《蓝花花》。
微视频简介《蓝花花》
微视频简介《蓝花花》故事和鲍元恺的管弦乐《蓝花花》
《蓝花花》是一首产生于陕北流行于全国的叙事性民歌,是陕北“信天游”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歌曲强烈控诉了旧社会包办婚姻对自由爱情的摧残,歌颂了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幸福婚姻的青年女子蓝花花。然而,在封建社会里,她不可避免地要以生命为代价而走向悲剧的结局。 在1990—1991 年 间,作曲家鲍元恺选取了 24 首中国各地有代表性的汉族民歌,并通过改编创作将原始民歌主题发展为管弦乐作品《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 24 首管弦 乐曲》。作品依据所引用民歌分布的不同地域,将 24 首小曲均衡地分含于六套 组曲中,每套各四首。《蓝花花》是第三套曲《黄土悲歌》中的第四首。
欣赏管弦乐《蓝花花》
对比欣赏:聆听乐曲第一段(呈示段)的视频,感知同一主题由不同主奏乐器和不同力度演奏带来的不同音响效果。 (聆听管弦乐《蓝花花》呈示段同一主题的多次反复。)
欣赏管弦乐《蓝花花》
弦乐低音齐奏出引子之后,呈示段以双簧管奏出柔美的音调和大提琴奏 出热情的音调分别表现蓝花花和心上人充满幻想的甜蜜爱情。由弦乐组奏出《蓝花花》主题,音量增加,音色饱满,情绪更加浓厚激昂,表现出了蓝花花和恋人的感情深厚。
欣赏管弦乐《蓝花花》
聆听管弦乐《蓝花花》第二段(展开段),与第一段相比,这一乐段的 音色和音乐情绪有着怎样的变化?
欣赏管弦乐《蓝花花》
展开段一开始由弦乐齐奏与管乐呼应,用铜管乐器奏出强劲、威严的情 绪和弦乐奏出悲恸、哭诉的情绪象征着蓝花花对包办婚姻的抗争和愤恨的心 情;而在这一段的最后,定音鼓、大锣与管乐和声呼应,用柔板的速度以及 先强后弱的力度奏出哀鸣般的音响,预示了她悲剧的结局。
欣赏管弦乐《蓝花花》
聆听乐曲的最后一段(再现段),谈一谈这一段的音色特点。
欣赏管弦乐《蓝花花》
乐曲的结尾,定音鼓沉闷地奏出主题,就像留下了最后微弱的呼唤。
合作探究
管弦乐曲《蓝花花》是一首用变奏手法写成的带再现 的三段曲式,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的音乐展开过程,展开联想,并进行小组合作,将你联想到的蓝花花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思考交流
鲍元恺老师为什么要选用《蓝花花》这首陕北民歌进行管弦乐形式的改编呢?
作曲家基本上是“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原民歌的完整音调,利用西洋管 弦乐器的丰富音色和多声部音乐的创作技巧,力图“让西洋乐器说中国话,以期让中国听众通过自己熟悉的旋律了解西方音乐形式,同时,也让西方听众通过自己熟悉的音乐形式了解中国音乐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这是作曲 家的艺术创作理想。鲍元恺先生通过管弦乐这种纯器乐的形式演奏出《蓝花花》民歌叙事性的歌词内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作品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民歌的形式,立足传统,面向当代,将民歌作为音乐的出发点,实现交响音乐 民族化。
课堂评价
师生评价、生生评价
课堂总结
根据民歌《蓝花花》为素材改编、创作的音乐作品还有江文也于 1949 年 完成的钢琴独奏曲《第四钢琴奏鸣曲——狂欢日》;汪立三于 1952 年改编创 作的钢琴独奏曲《蓝花花》;关铭于 1981 年完成的二胡独奏曲《蓝花花叙事 曲》;詹永明创作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笛子协奏曲《蓝花花》;王志信、刘 麟合作创作的女声独唱曲《蓝花花》;罗忠镕的混声无伴奏四部合唱曲《蓝花 花》;等等。这些音乐作品体裁多样,影响深远,艺术生命力旺盛。为什么民 歌音乐有这样的生命力呢?因为它根植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 反映。同学们,下节课让我们继续探究我们华夏文明的根脉。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音乐学科
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陕北民歌《蓝花花》、管弦乐曲《蓝花花》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单元“华夏之声·文化根脉”是为了弘扬我国民族民 间音乐而设立的单元,意在让学生感知和体验我国丰富的民间传统音乐,了解民间音乐形成的根源和特点,思考并探讨优秀中国民间音乐作品的传承与发展。 本单元与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一脉相承,在七上短小的民歌、古曲的 基础上扩展到叙事性民歌、同一题材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歌以及不同类型 的民间器乐曲。本单元主体教学内容由七首作品组成,其中民间歌曲三首, 引用民歌为主题元素创作的管弦乐一首,民间器乐曲三首。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巨大的传承价值和创新潜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包容心,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 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对传统文化根脉的认知。
学习 目标 1. 有感情地歌唱陕北民歌《蓝花花》,体会陕北民歌特点,了解蓝花花的故事背景与所表达的情绪情感。 2. 认真聆听管弦乐曲《蓝花花》,通过音乐要素感受蓝花花主题的变化, 并探讨通过音乐联想到的故事情节。 3. 理解陕北民歌《蓝花花》的生命力,认识到民歌对其他类型音乐创作的影响。
重点 有感情地歌唱陕北民歌《蓝花花》。 2. 完整聆听管弦乐曲《蓝花花》。
难点 能通过听辨主奏乐器感受不同音色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导入语:同学们,不用文字用音符也可以讲述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一 同走进音乐故事会。请同学们听听,这段音乐主题是哪个地区的音乐风格 呢?(聆听管弦乐《蓝花花》第一段前三次主题演奏部分。) 音乐风格:陕北地区音乐风格。 二、学唱民歌《蓝花花》 1. 初步聆听陕北民歌《蓝花花》,边聆听歌曲边画旋律线,感受民歌的音乐情绪。 《蓝花花》结构短小,为单乐段分节歌曲,分为上下两句。旋律线条的整 体走向是曲折下行的,具有感叹的特点。 2. 分析民歌《蓝花花》旋律:请同学们随乐唱谱,并思考歌曲在旋律上 有怎样的特点。 ①调式:五声羽调式。 ②在歌曲刚开始出现了全曲最高音,情绪饱满而高亢,表现出蓝花花热 情奔放、勇敢坚韧的性格特点。 ③ 6- . 2-6,反复出现四度跳进和四度甩腔,具有陕北信天游典型风格。 3. 带入歌词演唱,边演唱边寻找歌词上有怎样的特点。 ①多叠词。受陕北方言影响,常用叠词来表达一种亲昵的生活化的语气。 ②以抒情为主,上句使用“比”“兴”的手法,展开意境和想象。例如, 第一段上句采用“兴”的手法,以“青线线”“蓝线线”颜色的鲜艳夺目,来象征和映衬蓝花花的动人风采。下句的内容则是比较具体的叙事或抒情。 4. 有感情有表情地演唱陕北民歌《蓝花花》。 5. 微视频简介《蓝花花》故事和鲍元恺的管弦乐《蓝花花》。 《蓝花花》是一首产生于陕北流行于全国的叙事性民歌,是陕北“信天游”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歌曲强烈控诉了旧社会包办婚姻对自由爱情的摧残,歌颂了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幸福婚姻的青年女子蓝花花。然而,在封建社会里,她不可避免地要以生命为代价而走向悲剧的结局。在 1990—1991 年间,作曲家鲍元恺选取了24 首中国各地有代表性的汉族民歌,并通过改编创作将原始民歌主题发展为管弦乐作品《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 24 首管弦乐曲》。作品依据所引用民歌分布的不同地域,将24 首小曲均衡地分含于六套 组曲中,每套各四首。《蓝花花》是第三套曲《黄土悲歌》中的第四首。 三、欣赏管弦乐《蓝花花》 1. 对比聆听:聆听乐曲第一段(呈示段)的音频,感知同一主题由不同主奏乐器和不同力度演奏带来的不同音响效果。 (聆听管弦乐《蓝花花》呈示段同一主题的多次反复。) 弦乐低音齐奏出引子之后,呈示段以双簧管奏出柔美的音调和大提琴奏出热情的音调分别表现蓝花花和心上人充满幻想的甜蜜爱情。由弦乐组奏出 《蓝花花》主题,音量增加,音色饱满,情绪更加浓厚激昂,表现出了蓝花花和恋人的感情深厚。 2. 聆听管弦乐《蓝花花》第二段(展开段),与第一段相比,这一乐段的 音色和音乐情绪有着怎样的变化? 展开段一开始由弦乐齐奏与管乐呼应,用铜管乐器奏出强劲、威严的情 绪和弦乐奏出悲恸、哭诉的情绪象征着蓝花花对包办婚姻的抗争和愤恨的心 情;而在这一段的最后,定音鼓、大锣与管乐和声呼应,用柔板的速度以及 先强后弱的力度奏出哀鸣般的音响,预示了她悲剧的结局。 4. 聆听乐曲的最后一段(再现段),谈一谈这一段的音色特点。 乐曲的结尾,定音鼓沉闷地奏出主题,就像留下了最后微弱的呼唤。 5. 小组合作探究:管弦乐曲《蓝花花》是一首用变奏手法写成的带再现 的三段曲式,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的音乐展开过程,完整听赏乐曲,感受音 乐基本情绪,展开联想,并进行小组合作,将你联想到的蓝花花故事情节补 充完整。 6. 思考与交流:鲍元恺老师为什么要选用《蓝花花》这首陕北民歌进行 管弦乐形式的改编呢? 作曲家基本上是“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原民歌的完整音调,利用西洋管弦乐器的丰富音色和多声部音乐的创作技巧,力图“让西洋乐器说中国话,以期让中国听众通过自己熟悉的旋律了解西方音乐形式,同时,也让西方听众通过自己熟悉的音乐形式了解中国音乐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这是作曲家的艺术创作理想。鲍元恺先生通过管弦乐这种纯器乐的形式演奏出《蓝花花》民歌叙事性的歌词内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作品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民歌的形式,立足传统,面向当代,将民歌作为音乐的出发点,实现交响音乐民族化。 四、课堂总结 根据民歌《蓝花花》为素材改编、创作的音乐作品还有江文也于 1949年完成的钢琴独奏曲《第四钢琴奏鸣曲——狂欢日》;汪立三于 1952年改编创作的钢琴独奏曲《蓝花花》;关铭于 1981年完成的二胡独奏曲《蓝花花叙事曲》;詹永明创作于 20世纪 90年代初的笛子协奏曲《蓝花花》;王志信、刘麟合作创作的女声独唱曲《蓝花花》;罗忠镕的混声无伴奏四部合唱曲《蓝花花》;等等。这些音乐作品体裁多样,影响深远,艺术生命力旺盛。为什么民歌音乐有这样的生命力呢?因为它根植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同学们,下节课让我们继续探究我们华夏文明的根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