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 质量评估(含答案)2024-2025学年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 质量评估(含答案)2024-2025学年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十一章质量评估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要克服的恶劣气候是(   )
A.酷寒、干燥、烈风 B.飓风、暴雨、寒潮
C.暴雨、雷电、冰雹 D.台风、寒潮、干旱
2.有关南极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最南的大洲 B.有“冰雪高原”之称
C.资源丰富 D.每年七、八月为暖季
3.南极洲气候严寒的原因是(   )
①冰雪覆盖 ②海拔高 ③纬度高 ④盛行西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下列气候资料图中,与南极洲相符合的是(   )
A B C D
(黔东南州中考)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秦岭站于2024年建成。如图为南极地区中国科考站分布图。据此完成5~7题。
5.秦岭站选择在2月份建设是因为(   )
A.降雨多,水充足 B.有极昼,较温暖
C.有极夜,冰山少 D.光照好,风力大
6.南极地区(   )
A.矿产资源丰富 B.人口密度较大
C.气候严寒多雪 D.北极熊数量多
7.秦岭站属于(   )
A.北温带 B.寒带 C.南温带 D.热带
(宿迁中考)2024年2月7日,中国在南极的第五个科考站——秦岭站开站,在其建设过程中,新能源的使用占比超过了60%。如图为“我国南极地区科考站分布图”。据此完成8~10题。
8.秦岭站(   )
A.濒临大西洋 B.位于北寒带
C.大致位于(75°S,163°E) D.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科考站
9.南极地区可以充分利用的新能源有(   )
A.煤炭和潮汐能 B.水能和地热能
C.风能和天然气 D.风能和太阳能
10.我国极地科考工作者在南极科考时,需要(   )
A.穿戴好防寒衣物 B.随身携带雨具
C.防范北极熊袭扰 D.就地掩埋垃圾
近20年来,科学家对北极海冰、植被和格陵兰冰川进行了监测,发现全球增温使北极地区的冰雪与植被分布发生了快速变化,夏季尤为明显。黄河站是我国在北极地区的首个科考站。图为北极地区图。据此完成11~16题。
11.黄河站的经纬度是(   )
A.(78°55'N,11°56'E) B.(11°56'S,78°55'E)
C.(78°55'N,11°56'W) D.(11°56'S,78°55'W)
12.对于黄河站描述正确的是(   )
A.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B.夏季有阳光直射现象
C.位于太平洋沿岸 D.在黄河站能够看到众多的企鹅
13.在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是(   )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14.北极冰雪和植被发生快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展极地旅游 B.开发极地资源
C.全球气候变暖 D.开展极地科考
15.一般情况下,北极地区冰川融化速度最快的时段是(   )
A.1-2月 B.3-4月 C.8-9月 D.11-12月
16.北极地区(   )
A.没有常住人口 B.矿产资源稀少
C.气候严寒少雨 D.没有动物可以生存
17.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其位于罗斯海区域,面向太平洋扇区,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与其他四站相比,推测秦岭站独特的科考价值有(   )
①钻取冰芯研究南极古气候 ②开展多圈层、多学科的监测和科研工作 ③开展罗斯海海洋保护区生态监测 ④测量南极大陆岩石上的冰层厚度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8.下列符合极地保护精神的科考项目是(   )
A.记录夏季气温,拟建避暑胜地
B.观测动物迁徙,制定捕猎计划
C.监测海冰动态,研究气候变化
D.勘探矿产资源,建立工业基地
19.在南极地区科学考察中,为保护极地环境,建议(   )
A.焚烧废弃物品 B.运回生活垃圾
C.掩埋老旧设备 D.捕捉喂养企鹅
20.南极科考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南极、保护南极,下列不属于科考关注的是(   )
A.气象监测 B.冰川考察
C.保护生物多样性 D.旅游资源开发
二、非选择题(填空题每空2分,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21.(福建中考)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北极海冰大面积融化,北极东北航线可保持季节性通航。读图1图2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北极东北航线位于 洋,处于A 洲和欧洲的北部沿岸,正成为世界新航线。
(2)读图2可知,与1月比,7月穿过北极东北航线的船舶数量较 ,其自然原因是7月水温较 ,海冰较少,通航里程较 。
  某研究者认为,北极东北航线的新型运输模式可选择俄罗斯的普罗维杰尼亚和挪威的卑尔根分别作为东、西部支点港口,激发港口的运输能力。
普罗维杰尼亚港口与卑尔根港口信息对比
自然条件 港口基础建设
海岸线总长度 (米) 无冰期时间 (天) 集疏运状况 (交通运输等) 存储空间 (平方米)
普罗维 杰尼亚 523 240 机场 33.9
卑尔根 5 500 365 铁路站点、机场 50 000.0
(3)与普罗维杰尼亚港相比,指出卑尔根港在自然条件、港口基础建设等方面的优势。
22.【科学考察·探秘两极】地球的南、北两极,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器和冷源,两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读我国南、北两极科考站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
【位置与范围】
(1)北极地区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包括 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
(2)2024年2月7日,秦岭站正式开站,该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之后的我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秦岭站位于昆仑站的 方向。
【气候与科考】
(3)两极地区非常寒冷的共同原因是 。当西安正值高温季节时, (南极/北极)地区为暖季,气温较高,有 (极夜/极昼)现象,便于科学考察。
【旅游与环保】
(4)近年来,我国赴南极探险旅游人数快速增长,如果你有幸参加南极探险旅游活动,请你从旅行安全和环境保护两方面,说明旅途中应注意的问题。
旅行安全: 。
环境保护: 。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2024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2024年2月7日中国秦岭站正式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
材料二 海水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南极大陆几乎全被冰川覆盖,占全球现代冰被面积的80%以上。冰层平均厚2 000米,最厚达4 750米。据报道,2023年底,南极洲周围的海冰面积创历史最低水平。
材料三  图1为我国南极考察站位置示意图,图2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图3为无人机拍摄的中国南极秦岭站。
(1)根据图1,秦岭站的大致地理坐标是 ,其濒临的大洋是 。
(2)秦岭站开站当日,地球大致公转到图2中 点附近;此时北京市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是 。
(3)近年来,“南极旅游”在我国兴起。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南极长城科考站要迎接近2 000名中国游客。“南极旅游”在我国兴起的原因不包括 (单选)。
A.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
B.南极自然景观独特
C.科技发展,交通条件改善
D.促进南极地区的经济发展
(4)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重视,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 》(南极条约/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5)秦岭站建筑面积达5 244平方米,其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从效果图上看,坚实的立柱将秦岭站的主体建筑架空,看上去就好像站在地面上的“脚”。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秦岭站采用底部架空离地设计的主要原因。
(6)简要说明秦岭站建站时间选择12月~次年2月的原因。
(7)我国5个南极考察站中,昆仑站平均气温最低,试解释原因。
(8)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大,我国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主要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请为我国顺利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献计献策。(两点即可)第十一章质量评估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要克服的恶劣气候是( A )
A.酷寒、干燥、烈风 B.飓风、暴雨、寒潮
C.暴雨、雷电、冰雹 D.台风、寒潮、干旱
2.有关南极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地球上最南的大洲 B.有“冰雪高原”之称
C.资源丰富 D.每年七、八月为暖季
3.南极洲气候严寒的原因是( A )
①冰雪覆盖 ②海拔高 ③纬度高 ④盛行西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下列气候资料图中,与南极洲相符合的是( D )
A B C D
(黔东南州中考)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秦岭站于2024年建成。如图为南极地区中国科考站分布图。据此完成5~7题。
5.秦岭站选择在2月份建设是因为( B )
A.降雨多,水充足 B.有极昼,较温暖
C.有极夜,冰山少 D.光照好,风力大
6.南极地区( A )
A.矿产资源丰富 B.人口密度较大
C.气候严寒多雪 D.北极熊数量多
7.秦岭站属于( B )
A.北温带 B.寒带 C.南温带 D.热带
(宿迁中考)2024年2月7日,中国在南极的第五个科考站——秦岭站开站,在其建设过程中,新能源的使用占比超过了60%。如图为“我国南极地区科考站分布图”。据此完成8~10题。
8.秦岭站( C )
A.濒临大西洋 B.位于北寒带
C.大致位于(75°S,163°E) D.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科考站
9.南极地区可以充分利用的新能源有( D )
A.煤炭和潮汐能 B.水能和地热能
C.风能和天然气 D.风能和太阳能
10.我国极地科考工作者在南极科考时,需要( A )
A.穿戴好防寒衣物 B.随身携带雨具
C.防范北极熊袭扰 D.就地掩埋垃圾
近20年来,科学家对北极海冰、植被和格陵兰冰川进行了监测,发现全球增温使北极地区的冰雪与植被分布发生了快速变化,夏季尤为明显。黄河站是我国在北极地区的首个科考站。图为北极地区图。据此完成11~16题。
11.黄河站的经纬度是( A )
A.(78°55'N,11°56'E) B.(11°56'S,78°55'E)
C.(78°55'N,11°56'W) D.(11°56'S,78°55'W)
12.对于黄河站描述正确的是( A )
A.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B.夏季有阳光直射现象
C.位于太平洋沿岸 D.在黄河站能够看到众多的企鹅
13.在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是( C )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14.北极冰雪和植被发生快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
A.开展极地旅游 B.开发极地资源
C.全球气候变暖 D.开展极地科考
15.一般情况下,北极地区冰川融化速度最快的时段是( C )
A.1-2月 B.3-4月 C.8-9月 D.11-12月
16.北极地区( C )
A.没有常住人口 B.矿产资源稀少
C.气候严寒少雨 D.没有动物可以生存
17.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其位于罗斯海区域,面向太平洋扇区,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与其他四站相比,推测秦岭站独特的科考价值有( D )
①钻取冰芯研究南极古气候 ②开展多圈层、多学科的监测和科研工作 ③开展罗斯海海洋保护区生态监测 ④测量南极大陆岩石上的冰层厚度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8.下列符合极地保护精神的科考项目是( C )
A.记录夏季气温,拟建避暑胜地
B.观测动物迁徙,制定捕猎计划
C.监测海冰动态,研究气候变化
D.勘探矿产资源,建立工业基地
19.在南极地区科学考察中,为保护极地环境,建议( B )
A.焚烧废弃物品 B.运回生活垃圾
C.掩埋老旧设备 D.捕捉喂养企鹅
20.南极科考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南极、保护南极,下列不属于科考关注的是( D )
A.气象监测 B.冰川考察
C.保护生物多样性 D.旅游资源开发
二、非选择题(填空题每空2分,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21.(福建中考)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北极海冰大面积融化,北极东北航线可保持季节性通航。读图1图2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北极东北航线位于 北冰 洋,处于A 亚 洲和欧洲的北部沿岸,正成为世界新航线。
(2)读图2可知,与1月比,7月穿过北极东北航线的船舶数量较 多 ,其自然原因是7月水温较 高 ,海冰较少,通航里程较 长 。
  某研究者认为,北极东北航线的新型运输模式可选择俄罗斯的普罗维杰尼亚和挪威的卑尔根分别作为东、西部支点港口,激发港口的运输能力。
普罗维杰尼亚港口与卑尔根港口信息对比
自然条件 港口基础建设
海岸线总长度 (米) 无冰期时间 (天) 集疏运状况 (交通运输等) 存储空间 (平方米)
普罗维 杰尼亚 523 240 机场 33.9
卑尔根 5 500 365 铁路站点、机场 50 000.0
(3)与普罗维杰尼亚港相比,指出卑尔根港在自然条件、港口基础建设等方面的优势。
海岸线更长;无冰期时间更长,全年无结冰期;有铁路站点,运输方式更多样;存储空间更大。
22.【科学考察·探秘两极】地球的南、北两极,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器和冷源,两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读我国南、北两极科考站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
【位置与范围】
(1)北极地区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包括 南极 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
(2)2024年2月7日,秦岭站正式开站,该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之后的我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秦岭站位于昆仑站的 东北 方向。
【气候与科考】
(3)两极地区非常寒冷的共同原因是 纬度高,气候寒冷 。当西安正值高温季节时, 北极 (南极/北极)地区为暖季,气温较高,有 极昼 (极夜/极昼)现象,便于科学考察。
【旅游与环保】
(4)近年来,我国赴南极探险旅游人数快速增长,如果你有幸参加南极探险旅游活动,请你从旅行安全和环境保护两方面,说明旅途中应注意的问题。
旅行安全:带好保暖装备、太阳镜、防滑装备、充足的食物等。
环境保护:不乱丢垃圾、把垃圾带回国处理等。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2024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2024年2月7日中国秦岭站正式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
材料二 海水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南极大陆几乎全被冰川覆盖,占全球现代冰被面积的80%以上。冰层平均厚2 000米,最厚达4 750米。据报道,2023年底,南极洲周围的海冰面积创历史最低水平。
材料三  图1为我国南极考察站位置示意图,图2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图3为无人机拍摄的中国南极秦岭站。
(1)根据图1,秦岭站的大致地理坐标是 (74°56'S,163°42'E) ,其濒临的大洋是 太平洋 。
(2)秦岭站开站当日,地球大致公转到图2中 ④ 点附近;此时北京市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是 昼渐长,夜渐短 。
(3)近年来,“南极旅游”在我国兴起。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南极长城科考站要迎接近2 000名中国游客。“南极旅游”在我国兴起的原因不包括 D (单选)。
A.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
B.南极自然景观独特
C.科技发展,交通条件改善
D.促进南极地区的经济发展
(4)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重视,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 南极条约 》(南极条约/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5)秦岭站建筑面积达5 244平方米,其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从效果图上看,坚实的立柱将秦岭站的主体建筑架空,看上去就好像站在地面上的“脚”。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秦岭站采用底部架空离地设计的主要原因。
主体建筑架空,有利于大风通过,可以吹走积雪,避免建筑物被积雪掩埋,抵抗强风、暴雪等各种不利情况。
(6)简要说明秦岭站建站时间选择12月~次年2月的原因。
此时正值秦岭站暖季,气温较高;白昼时间长。
(7)我国5个南极考察站中,昆仑站平均气温最低,试解释原因。
纬度最高;地势最高,位于南极冰盖的最高点附近。
(8)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大,我国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主要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请为我国顺利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献计献策。(两点即可)
植树造林,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节约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