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外国语学校二〇二四学年度第一学期 初二科学期末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外国语学校二〇二四学年度第一学期 初二科学期末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外国语学校二〇二四学年度第一学期 初二科学期末试卷
1.(2025八上·宁波期末)随着城市发展,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在加大。下列控制噪声途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安装噪声监测器可以减弱噪声的传播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隔音耳罩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2025八上·宁波期末)下列关于声现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图甲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闹钟响铃的频率会减小
B.图乙的实验中,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伸出桌边越长,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C.如图丙,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次声波,采用回声定位的方法发现昆虫
D.如图丁将扬声器对准蜡烛播放音乐,烛焰会随之起舞,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3.(2025八上·宁波期末)下列关于晶体和非晶体说法正确的是 (  )
A.石英、玻璃、铁块都属于非晶体
B.如右图是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C.凡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物体一定是晶体
D.金刚石有固定的熔点,而石墨没有固定的熔点
4.(2025八上·宁波期末)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采用铷原子钟,授时精度达到百亿分之三秒。如图为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铷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铷原子的质子数为37
C.一个铷原子的质量为85.47g D.Rb2SO4中 Rb的化合价为+1
5.(2025八上·宁波期末)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的是(  )
①N2—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②个钙离子 ③O2—2个氧原子④Na—钠离子 ⑤2H2O——2个水分子 ⑥2H——2个氢元素 ⑦FeCl2—氯化亚铁
A.①②⑤⑦ B.②③④⑦ C.①④⑤⑥ D.①②⑤⑥
6.(2025八上·宁波期末)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
C.原子中h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7.(2025八上·宁波期末)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因为离子是带电的微粒,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B.因为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
C.因为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因为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8.(2025八上·宁波期末)一种有趣的钟表式元素周期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一点整,时针所指元素为金属元素
B.六点整,时针所指元素的质子数为6
C.十一点整,时针所指元素的离子符号为 Na+
D.钟面上时针、分针所指的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MgO
9.(2025八上·宁波期末)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 实 解 释
A 水结成冰不流动 水分子停止运动
B 氮气压缩到钢瓶里 分子的间隙变小
C 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 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 由同种分子构成
A.A B.B C.C D.D
10.(2025八上·宁波期末)认真分析下图所示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示意图,推断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
A.12 B.16 C.5 D.10
11.(2025八上·宁波期末)小明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光在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B.放映时,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放映时,银幕上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12.(2025八上·宁波期末)如图所示是春秋战国时期盛水的容器——“鉴”,我国古代将镜子称作“鉴”就是由于“鉴”中盛水可用来照面。若你正对着“鉴”中平静的水面,就会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看到的像是由镜面反射形成的
B.水中所成的像是实像
C.像到水面的距离不能超过“鉴”的高度
D.人越靠近水面,水中的像越大
13.(2025八上·宁波期末)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不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的是 (  )
A.海市蜃楼 B.筷子“折断”
C.玻璃棒“消失了” D.拱桥倒影
14.(2025八上·宁波期末)根据 2019 年的调查,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已接近 70%,居世界第一。视力保护问题引起学校、社会、家庭等的高度关注。相关举措不合理的是(  )
A.在学校做眼保健操,主要是预防近视等眼部疾病
B.课间经常远眺,可以放松眼部肌肉有效缓解视疲劳
C.在家、教室、公共区域等地多放一些绿色植物,能矫正近视
D.用凹透镜作为镜片,矫正原先成像在视网膜前的像
15.(2025八上·宁波期末)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M为玻璃板,A和B是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图乙是在做实验时留下的记录痕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实验过程中,玻璃板 M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B.实验中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成更清晰的像
C.实验过程中,要测多组实验数据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
D.选择完全相同的A,B两支蜡烛是为了验证像距和物距是否相等
16.(2025八上·宁波期末)如图为光在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传播的示意图,其中实线分别表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O是入射光线 B.OB 是折射光线
C.入射角为60° D.空气在 MM'的下方
17.(2025八上·宁波期末)把一个透明的圆柱形的小玻璃瓶装上水,但不要装满,使得塞上瓶塞后瓶内留有一个空气泡,这就形成了一个既能放大又能缩小的两用透镜,如图所示。如果把它放在书上,则(  )
A.当眼睛对着空气泡看下去时,看到的字是缩小的,当眼睛从其他位置看下去时,看到的字是放大的
B.当眼睛对着空气泡看下去时,看到的字是放大的,当眼睛从其他位置看下去时,看到的字是缩小的
C.不管从哪个位置看都是放大的
D.不管从哪个位置看都是缩小的
18.(2025八上·宁波期末) 小明对下列光学成像进行了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①平面镜成像;②小孔成像;③放大镜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所成的像;⑤照相机的像。
A.反射成像的有①②④ B.折射成像的有③④⑤
C.属于实像的是①③⑤ D.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19.(2025八上·宁波期末)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图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烛处于 AB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蜡烛处于 BC 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将蜡烛从C移动到B 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增大
D.将蜡烛从B 移动到A 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减小
20.(2025八上·宁波期末)一束光斜射到水面上,保持入射光方向不变,如图所示。动车减速时(  )
A.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不变 B.入射角变小,折射角变小
C.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变大 D.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变小
21.(2025八上·宁波期末)小科将两个放大镜分别放在离书本相同高度处,观察文字,放大效果如图所示,则(  )
A.甲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小
B.甲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大
C.乙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小
D.乙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大
22.(2025八上·宁波期末)如图所示,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依次竖直放置一个凹透镜、凸透镜和平面镜,两个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凸透镜的焦距为f,此时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为L。在凹透镜的左侧有一水平平行光束通过两个透镜后入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恰能沿原来的光路返回,据此可判断凹透镜的焦距为 (  )
A.f B. C. D.
23.(2025八上·宁波期末)如图所示,两平面镜OA,OB之间的夹角为θ,位于镜前P点的某人分别在OA、OB镜内看到自己像的个数为(  )
A.1; 1 B.2; 1 C.2; 0 D.1; 0
24.(2025八上·宁波期末)喜树中含有一种被称为喜树碱的生物碱,这种碱的相对分子质量在300~400之间,实验分析得知其元素组成为:C占69.0%、O占18.4%,且O含量为H的4倍,其余为N,则一个喜树碱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  )
A.42 B.43 C.44 D.45
25.(2025八上·宁波期末)现有由FeO、Fe2O3、Fe3O4组成的混合物,经测知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此混合物中FeO、Fe2O3、Fe3O4的质量比不可能为(  )
A.9:20:3 B.9:20:5 C.40:18:7 D.27:60:8
26.(2025八上·宁波期末)如图1所示的是手机工具箱中的一款工具,可用来呈现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下同)。如图2甲、乙、丙、丁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甲、乙两种声音的   不同,甲、丙两种声音的   不同。
27.(2025八上·宁波期末)行军打仗途中,古人会在远处通过耳朵紧贴地面的方式,能更快更清晰地听出敌军行进的声音。这是由于:①声音传播相同的距离,在大地中比在空气中能量损失小;②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8.(2025八上·宁波期末)请用数字和符号表示:
2个氧分子   ,3个铵根离子   ,干冰   ,氧化铁   。
29.(2025八上·宁波期末)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
(1)化学反应的本质是   重新组合的过程。
(2) 在A、B、C、D四种物质中, 属于化合物的是   (填字母)。
30.(2025八上·宁波期末)美国化学家鲍林提出用电负性来衡量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吸引电子的能力,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则表示吸引电子能力越强,图是部分主族元素的电负性(注:元素下方的数字表示电负性)。
(1)据图,总结同周期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
(2)假设A 元素的电负性为1.1,B元素的电负性为2.9,请判断A、B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元素。
31.(2025八上·宁波期末)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载人潜水器球壳于2019年建造完成并通过验收。球壳用被称为“海洋金属”的钛合金作为制造材料。钛合金不仅强度高而且具有弹性,元素符号为 Ti。
(1)符号 Ti除了表示钛元素、一个钛原子之外,还能表示   ;
(2)钛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时,其对应的氧化物被认为是现今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一种白色颜料,它的化学式为   。
32.(2025八上·宁波期末)根据如图甲、乙、丙三幅元素含量示意图,表示分布在人体中的图是   (填序号);
33.(2025八上·宁波期末)如上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阅读并回答。
使用说明书
①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
②复位后用棒锤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受。
③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
(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
(2) “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右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近,液晶显示屏的数值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如图,已知 ,液晶显示屏上显示:1.875,则此时声速为   m/s。
34.(2025八上·宁波期末)“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0.6m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2m。一条大鱼准备跃出水面捕捉蜻蜓,如图是水中大鱼看到蜻蜓所在的位置,大鱼应该选择A、B、C哪条路线跃起才有机会捕获蜻蜓    。
35.(2025八上·宁波期末)小科同学在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F”发光物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这个像是一个倒立、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小科观察到的像的形状应是   (请用笔画出)。
36.(2025八上·宁波期末)
(1)甲图中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水平射向竖直放置的凸透镜,请画出平面镜的入射光线和凸透镜的折射光线。
(2)如图乙所示,S 为发光点,请在图中画出发光点 S 在平面镜 MN 中所成像 S' 的位置,并画出由 S点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 P 点的光线。
37.(2025八上·宁波期末)为破解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史料一: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从而建立了西瓜模型。
史料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如下现象:①绝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从而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汤姆生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他的推测依据是   。
(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实验现象的图像是   。
(3)根据史料二的实验现象,能获得的结论是____(填字母)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荷 D.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4)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a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微粒从氮原子中被击出,
而a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将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击出的微粒一定含有   。(提示:a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38.(2025八上·宁波期末)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能源、丰富的材料以及良好的环境。广阔的海洋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资源,开发海洋、利用海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1)我国最大的盐场——渤海湾长芦盐场,因其具有大面积滩涂,日照充足,雨日少,非常适合晒盐,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2)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仪器进行粗盐提纯实验。
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E   。
(3)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步骤一:溶解。用托盘天平称取经研研磨过的粗盐2.0g,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溶解。
步骤二:过滤。组装一套过滤器,此时所需要的仪器除图中的仪器外,还有   ,将粗盐水分几次沿玻璃棒小心地倒入漏斗内,玻璃棒所起的作用是   。观察滤纸上方和滤液情形,发现滤液呈浑浊状态,其原因可能是   。(填一种可能性即可)
步骤三:蒸发。组装一套蒸发装置,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点燃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当   时,撤去酒精灯。待冷却后,用玻璃棒将精盐转移到滤纸上称量。
(4)提纯之后该兴趣小组计算得到的精盐的产率偏低,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填字母)。
A.溶解含有泥沙的粗盐时,搅拌时间不足
B.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C.蒸发时,未用玻璃棒搅拌
(5)混合物分离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提纯含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可以   (填物质分离的方法)
39.(2025八上·宁波期末)小玉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不断地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实验重构自己的认知。以下是小玉实际的操作和思考:
(1)小玉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移动烛焰位置,观察到如图甲中①至⑥的六种烛焰清晰的像,请按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远到近所得到的6个像进行排序,正确顺序为   ;
(2)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变短,要使像重新成在光屏的中心,把凸透镜往   调;
(3)小玉还想利用发光字母来探究凸透镜成像时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用如图乙中的4个字母进行实验,发现适合做光源的有   个;
(4)小玉还发现,若固定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不变,只移动凸透镜。设蜡烛与凸透镜第一次成清晰像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丙所示,再次移动凸透镜,设第二次成清晰像的位置为B (图中未画出),则前后两次成清晰的像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为   (用L0、L表示)。
40.(2025八上·宁波期末)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
声速(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个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行速度有限的情况下,请你指出:在   的环境中试验更容易成功。(选填“低温空气”或“高温空气”)
(2)20℃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1s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又经过0.5s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则这个山谷的宽度为多少?
41.(2025八上·宁波期末)食盐中通常有碘酸钾(KIO3),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碘,预防碘缺少。
(1)碘酸钾中的碘元素的化合价是   。
(2)碘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3)若一包食盐的质量为1千克,其中含碘酸钾的质量分数为0.5%,则一包食盐中含碘元素多少克 (保留两位小数)
42.(2025八上·宁波期末)化学家 Tim Richard将分子结构简式像小狗的某有机物(如图所示),取名为“小狗烯”(化学式为 C26H26), 请计算:
(1)“小狗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   。(填最简整数比)
(2)多少克“小狗烯”中含31.2克的碳元素
(3)碱性品红(化学式C20H20ClN3)用于棉、人造纤维、纸张、皮革的印染,也用于喷漆、墨水等。现有“小狗烯”和碱性品红的混合物,经测定:含碳元素的质量为120g,则含氢元素的质量为多少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 A.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正确;
B.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安装噪声检测器只能检测声音响度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故C错误;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带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2.【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 A.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与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
C.蝙蝠实际利用超声波来“看”物体探路的;
D.声音不但能传递信息,还能够传递能量。
【解答】 A.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到听不到声音,通过这个实验推理说明了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但闹钟响铃的频率不变,故A错误;
B.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伸出桌边越长,钢尺振动的频率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故B正确;
C.蝙蝠的视力很差,蝙蝠主要通过自己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被反射,蝙蝠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根据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进行定位,判断物体的形状,故C错误;
D.将扬声器对蜡烛准播放音乐,烛焰会随之起舞,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B
【知识点】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A.常见的晶体有各种金属,海波、冰、食盐、水晶、固态的酒精等;常见的非晶体有石蜡、玻璃、沥青、松香。
BCD.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解答】 A.石英、玻璃都属于非晶体,铁块属于晶体,故A错误;
B.如右图是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故B正确;
C.凡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物体不一定是晶体,故C错误;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故D错误;
故选B。
4.【答案】C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 A.如果元素名称含有金字旁,那么为金属元素;
BC.元素周期表一格中信息:左上角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右上角符号表示元素符号,中间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方格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D.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即可。
【解答】 A.铷字带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因此铷原子的质子数为37,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单位为“1”,不是“g”,故C错误符合题意;
D.Rb2SO4中硫酸根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Rb的化合价为+1价,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 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 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①单质化合价为零,所以—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故①正确;
②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所以2Ca2+—2个钙离子,故②正确;
③O2—1个氧分子、氧气,故③错误;
④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所以—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④错误;
⑤2H2O—2个水分子,故⑤正确;
⑥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2H—2个氢原子,故⑥错误;
⑦FeCl2—氯化亚铁,故⑦正确。
则正确的是①②⑤⑦。
故选A。
6.【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 A.根据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分析;
B.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分析;
C.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分析;
D.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分析。
【解答】 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c,故A错误;
B.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集中在b和c上,故B错误;
C.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不一定相同,故C错误;
D.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故D正确.
故选C。
7.【答案】C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A、根据质子、电子等为带电微粒分析;
B、根据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或离子构成分析;
C、根据单质的定义分析;
D、根据非金属元素可能是正价可能是负价分析。
【解答】A、 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如质子和电子也带电,不符合题意;
B、 纯净物不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 ,也可能是原子或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 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符合题意;
D、化合物中, 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可能显正价,如二氧化碳中碳元素为+4价,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A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 根据时针、分针、秒针所对应的元素,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一点整,时针所指元素为氢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六点整,时针所指元素的原子序数为6,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则质子数为6,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十一点整,时针所指元素是钠元素,其离子符号为Na+,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钟面上时针、分针所指的两种元素分别是氧元素、镁元素,组成化合物是氧化镁,其化学式为MgO,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9.【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 A.一切分子都在运动;
B.根据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判断;
C.分子的排列方式决定了物质的物理性质;
D.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
【解答】 A.水结成冰不流动,水分子仍是在不断运动的,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氮气压缩到钢瓶里,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隙变小,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是因为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混合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0.【答案】B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 根据左图,碳12原子的与1个氢原子的质量相等,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右图中,左盘上有1个碳12原子和碳12原子。
【解答】 由左图,碳12原子的与1个氢原子的质量相等,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个碳12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右图中,左盘上有1个碳12原子和专个碳12原子,则左盘上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4=16,故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6,
故选B。
11.【答案】D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A.光在粗糙不平的表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BCD.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应用分析判断。
【解答】 A.为了是各个方向都能看到银幕上的像,光在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人的眼睛相当于照相机,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戌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电影放映机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 (1)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解答】 AB.看到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正确,B错误;
C.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靠近水面,与“鉴”的高度无关,故C错误;
D.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大小相等,靠近水面,水中的像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13.【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 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A.海市蜃楼是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发生折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筷子弯折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可以用光的折射解释,故B不符合题意;
C.玻璃的折射率接近油的折射率,而玻璃的折射率和水的折射率相差较大,因此作为都是透明的物质,玻璃和油的界面上的折射现象就特别不明显、看不到,会觉得玻璃棒在油中消失了,故C不符合题意;
D.拱桥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4.【答案】C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 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解答时可以从预防近视眼的“三要、四不看”和近视眼的矫正方面来切入。
【解答】 A.在学校做眼保健操,有效地预防了近视眼的发生,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看书写字40分钟后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可以放松睫状肌有效缓解视疲劳,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家、教室、公共区域等地多放一些绿色植物,可以放松睫状肌有效缓解视疲劳,不能矫正近视,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方,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原先成像在视网膜前的像,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5.【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的认识判断即可。
【解答】 A.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所以玻璃板M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故A正确;
B.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为了确认像的位置及大小,故B错误;
C.在实验过程中多次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故C错误;
D.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故D错误。
故选A。
16.【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结合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由图可知,水平方向是MM',竖直方向是NN',∠M'OA=∠MOB=30°,
则∠NOA=∠N'OC=90°-30°=60°;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这两个角一个是入射角,一个是反射角,所以NN'是法线,MM'是界面;
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可判断BO为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
根据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知∠BON是入射角,∠AON是反射角,∠N'OC是折射角,由∠N'OC小于∠BON,可知空气在MM'上侧,玻璃在MM'下侧,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7.【答案】A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 气泡处的水相当于凹透镜,成缩小的像;无气泡处相当于凸透镜,成放大的像。
【解答】 因气泡的存在,水面变得向下凹,在此位置相当于一个凹透镜,所以从气泡看下面的字,看到的是变小的字。其他位置则相当于一个不规则的凸透镜,据前题的分析知,放在书上,此时物距小于焦距,故成为放大镜;当看到的是在垂直于小瓶轴线方向上变大的文字。
故选A。
18.【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属于反射成像、小孔成像属于光的直线传播,且成实像,放大镜成像属于折射成像,幻灯机投影属于凸透镜折射成像,且为实像,照相机的像也是属于凸透镜折射成像, 且为实像 。
【解答】A、根据分析,反射成像的只有①,错误
B、根据分析。折射成像的有③④⑤,正确
C、 根据分析 ,属于实像的是 ②④⑤ ,错误
D、平面镜成像②与放大镜成像③为虚像,错误
故答案为:B
19.【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然后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 由图象知,u=v=2f=20cm,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10cm。
(2)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
A.蜡烛处于AB间某一位置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
B.蜡烛处于BC间某一位置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将蜡烛从C移动到B的过程中,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故C正确;
D.将蜡烛从B移动到A的过程中,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故D错误。
故选C。
20.【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 动车减速,杯中的水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水面会荡向车子的前方,作出变化后的水面的法线,根据图示比较变化前后的入射角,判断入射角的大小变化;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得出折射角的大小变化。
【解答】 车减速,杯中的水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水面会荡向车子的前方,作出变化后的水面的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即为入射角,比较变化前后的入射角,由下图可观察得入射角变大,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则折射角也变大。
故选C。
21.【答案】C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解答】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放大镜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不同的放大镜在同一距离观察报纸的字在同一距离观察报纸的字,放大镜乙下的字较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也大,放大镜的凸度最大,观察的范围小,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2.【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 题知,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能沿着原来的光束返回,而平面镜又竖直放置,说明透过凸透镜的光线为平行光;所以透过凹透镜后的光线必过凸透镜的焦点(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据此画图解答。
【解答】 当凸透镜的焦点位于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时,因为从凹透镜出来的光线为发散光线,所以不可能经过凸透镜焦点;
当凸透镜焦点位于凹透镜左边时,则可能从凹透镜出来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凸透镜的焦点;而射入凹透镜的光线为平行光线,故从凹透镜出来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也经过凹透镜的焦点,因而凹透镜的焦点与凸透镜的焦点重合,如图所以凹透镜的焦距f'=f-L。
故选D。
23.【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 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作出人在P点时,人在两个平面镜中成的像,当眼睛和像之间没有遮挡时(成像的该平面镜除外),眼睛能看到物体像,否则看不到像。
【解答】 由P向平面镜A作垂线并延长,在距离平面镜等距离的位置作出像点D,眼睛和像点D之间除A平面镜以外没有其他物体遮挡,所以眼睛能看到在平面镜A中成的像。
由P向平面镜B作垂线并延长,在距离平面镜等距离的位置作出像点C,眼睛和像点C之间被A平面镜遮挡,所以眼睛不能看到在平面镜B中成的像。
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24.【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的含量来计算物质的化学式,然后利用化学式可知物质的构成,则可判断分子中的原子总数。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元素的质量分数来计算得出物质的化学式,再利用化学式判断物质的构成即可解答,计算较复杂。
【解答】解:由O占18.4%,且O含量为H的4倍,
则H元素的含量为4.6%,
N元素的含量为1-69%-4.6%-18.4%=8%,
则该物质中C、H、O、N的原子个数比为 ,
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10H8O2N)n,
又碱的相对分子质量在300~400之间,
300<(12×10+1×8+16×2+14)×n<400,
则n=2符合,
即物质的化学式为C20H16O4N2,
则1个分子中含有20+16+4+2=42个原子。
故答案为:A
25.【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式可知,Fe3O4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6×3):(16×3)21:8,要满足混合物中铁、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也为21:8,则样品中可以含有任意量的Fe3O4;关键是FeO和Fe2O3中的元素的质量比要符合21:8,而FeO和Fe2O3的分子个数比为1:1时,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也恰好为21:8;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由化学式可知,Fe3O4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6×3):(16×3)21:8,要满足混合物中铁、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也为21:8,则样品中含有任意量的Fe3O4都可以;而FeO和Fe2O3的分子个数比为1:1时,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也恰好为21:8,即质量比为72:160=9:20时,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也恰好为21:8.由以上计算分析可知,在选项ABD中FeO、Fe2O3的质量之比均为9:20,所以符合题意,C选项中FeO、Fe2O3的质量之比为20:9所以这种组合是不可能的,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6.【答案】响度;音色;音调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 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通过观察波形图中声波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和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可比较它们的音调和响度。通过观察波形的特点可辨别音色
【解答】 由图可知,显示的是40dB,dB是响度的单位,所以用来呈现声音的响度大小;
由图可知,甲、乙两种声音的波形不同,音色不同。
甲、丙两种声音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相同,说明振幅相同,响度相同,同时波形特点相同,音色相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27.【答案】大于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 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小。
【解答】行军打仗途中,古人会在远处通过耳朵紧贴地面的方式,能更快更清晰地听出敌军行进的声音。这是由于:
①声音传播相同的距离,在大地中比在空气中能量损失小;
②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8.【答案】2O2;3NH4+;CO2;Fe2O3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 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 化学式前面的系数表示分子个数,则2个氧分子符号为2O2;
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铵根离子可表示为 3NH4+ ;
干冰就是固体二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2;
在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化学式为:Fe2O3。
29.【答案】(1)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
(2)ACD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 (1)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来分析回答;
(2)根据物质的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
【解答】 (1)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2)在A、B、C、D四种物质中,ACD都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且分子都是由不同原子构成的,都属于化合物。
30.【答案】(1),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的电负性增强
(2)A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 (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同周期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2)根据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则表示吸引电子能力越强,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的电负性增强;
(2)假设A元素的电负性为1.1,B元素的电负性为2.9,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则表示吸引电子能力越强,则A、B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属于阴离子的是B元素,属于阳离子的是A元素。
31.【答案】(1)钛这一单质
(2)TiO2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 (1)根据化学式与元素符号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金属、大多数固体非金属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它们的元素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2)根据钛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时,其对应的氧化物中氧元素显-2价,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1)Ti属于金属元素,可表示钛元素,表示一个钛原子,还能表示钛这一单质。
(2)钛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时,其对应的氧化物中氧元素显-2价,
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4)x+(-2)y=0,
解得:x:y=1:2,
则其氧化物的化学式为TiO2。
32.【答案】丙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内元素的含量情况分析解答。
【解答】 人体中元素的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是:氧、碳、氢、氮、钙、磷、钾等,故丙符合题意,而甲和乙不合题意。
故选丙。
33.【答案】(1)0
(2)不变
(3)40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因为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乙距离相等,时间相等;
(2)由于乙和甲的距离是不变的,所以乙接收到的时间总是比甲晚一定的时间;
(3)设声速为v,利用速度公式和题中的时间差列出一个方程,就可以求解出声速。
【解答】 (1)如果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的距离和与乙的距离是相等的,且由于声速相同,所以声音从铜铃到达甲、乙的时间相同,因液晶屏显示甲、乙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故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0;
(2)因为铜铃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所以铜铃离乙的距离总是比甲正好远甲、乙间的距离,由于乙比甲远的距离是一定的,所以声音传到乙和甲的时间差是不变的,即液晶显示屏的数值不变;
(3)设声速为v,则声音从铜铃传到甲的时间为:,
声音从铜铃传到乙的时间为:,
由题意知:t2-t1=1.875×10-3s,

即:。
34.【答案】C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 据光从空气里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确定蜻蜓的实际位置。
【解答】如下图所示:
水中的大鱼可以看到空气中的蜻蜓,即蜻蜓反射出的光线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入射光线的方向如上图所示,那么蜻蜓的实际位置应该在C点附近,自然它选择C路线有机会捕获蜻蜓。
35.【答案】放大;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比较像距和物距大小,从而确定成像特点即可。
【解答】 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形状应是“”,如图所示:
36.【答案】(1)
(2)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的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度数,可求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度数,据此画出入射光线;然后再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出折射光线。
(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S的像点S',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像点,可以由像点和P点确定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从而画出反射光线,并确定反射点,最后由发光点和反射点画出入射光线,从而完成光路。
【解答】(1)过入射点作出法线,已知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90°﹣30°=60°,据此在法线上侧画出入射光线;
又知反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可知折射光线过凸透镜的焦点,如图所示
(2)作出发光点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像点S',连接S'P点交平面镜于点O,沿OP画出反射光线,连接SO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37.【答案】(1)正负电荷才能相互抵消,这样原子整体呈电中性
(2)C
(3)B
(4)质子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1)正负电荷相互抵消,从而使原子对外显中性;
(2)根据资料中描述的α粒子偏转角度的不同判断;
(3)根据史料二分析原子的内部结构;
(4)比较原来粒子和现在粒子的质子数变化分析即可。
【解答】 (1)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整体呈电中性,所以他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这样正负电荷才能相互抵消,使原子呈电中性;
(2)根据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运动方向,说明原子内部有带正电的粒子且所占体积较小;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原子内部有质量较大、体积较小的原子核。所以符合实验现象的图像应该是绝大多数α粒子偏转角度接近0度,只有极少数α粒子偏转角度较大,
故选C。
(3)1μm金箔包含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如果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α粒子穿过时应该会有很多被散射改变方向,但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没改变方向,这就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这样α粒子才能顺利穿过,
故选B;
(4)氮原子的质子数为7,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α粒子含有2个质子且留在了氮原子中,最后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意味着质子数增加了1,所以被打出的粒子一定是质子。
38.【答案】(1)蒸发结晶
(2)蒸发皿
(3)铁架台;引流;滤纸破损;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
(4)A
(5)降温结晶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常见实验操作;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 (1)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3)根据过滤需要的仪器,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以及滤液浑浊的原因进行分析;
(4)根据得到的精盐的产率偏低是精盐质量减少进行分析;
(5)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进行分析。
【解答】 (1)渤海湾长芦盐场,其具有大面积滩涂,日照充足,雨日少,非常适合晒盐,海水晒盐的原理是蒸发结晶;
(2)根据图片可知,E是蒸发皿;
(3)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步骤一:溶解。用托盘天平称取经研研磨过的粗盐2.0g,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溶解。
步骤二:过滤。组装一套过滤器,此时所需要的仪器除图中的仪器外,还有铁架台,将粗盐水分几次沿玻璃棒小心地倒入漏斗内,玻璃棒所起的作用是引流。观察滤纸上方和滤液情形,发现滤液呈浑浊状态,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
步骤三:蒸发。组装一套蒸发装置,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点燃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撤去酒精灯。待冷却后,用玻璃棒将精盐转移到滤纸上称量。
(4)A.溶解含有泥沙的粗盐时,搅拌时间不足,会导致精盐质量减少,故A正确;
B.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杂质会进入滤液中,会导致精盐质量增大,故B错误;
C.蒸发时,未用玻璃棒搅拌,会导致精盐质量减少,故C正确。
故选AC;
(5)混合物分离的方法还有很多,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例如提纯含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可以降温结晶。
39.【答案】(1)②①③⑤⑥④
(2)下
(3)F
(4)L0-2L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 (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相反,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且物近像近像变小;
(2)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分析回答;
(3)探究凸透镜成像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应该让发光体本身上下左右是不同的,即上下和左右是不对称的;
(4)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解答】 (1)凸透镜成实像时,像是倒立的,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物距减小,像距也减小,像变小;所以,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远到近时,其成像情况的正确顺序为②①③⑤⑥④;
(2)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变短,要使像重新成在光屏的中心,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应将凸透镜往下调;
(3)为了更好地利用发光字母来探究凸透镜成像时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应该让发光体本身上下左右是不同的,即上下和左右是不对称的,且上下左右颠倒后,应该与原来有明显的区别,故只有“F”这个发光字母适合做光源;
(4)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当凸透镜移至B位置时,因为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根据光的可逆性原理,光屏到透镜位置B的距离应为L,故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L0-2L。
40.【答案】(1)低温空气
(2)427.5m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图表,空气温度越低速度越低。且每降低10℃,速度减小6m/s.
【解答】(1)因为温度越低声速越低,所以选择速度越低越容易超越,应该选低温空气时,故答案为:低温空气
(2)20℃时,根据图表,声速为342m/s,某人的声音在左侧1s后听到回音,距离左侧为S1=v×t1=342m/s×1s/2=171m,右侧是又经过0.5s,即总共1.5s后,听到回音,距离右侧距离为 S2=v×t2 342m/s×1.5s/2=256.5m 所以山谷的宽度为S=S1+S2= 171m + 256.5m =427.5m,故答案为: 427.5m。
41.【答案】(1)+5
(2)214
(3)解:若一包食盐的质量为1千克,其中含碘酸钾的质量分数为0.5%,
则一包食盐中含碘元素的质量为。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分析】 (1)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解答;
(2)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3)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解答。
【解答】 (1)碘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碘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3=0,则x=+5价。
(2)根据化学式 KIO3 可知,碘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9+127+16×3=214。
42.【答案】(1)解:根据化学式 C26H26 可知,“小狗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6):(1×26)=12:1。
(2)解:需要“小狗烯”的质量为。
(3)解:小狗烯、碱性品红的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均为1:1,
则它们的混合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经测定:含碳元素的质量为120g,则含氢元素的质量为:。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解答;
(2)根据化合物的质量=该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解答;
(3)根据小狗烯、碱性品红的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均为1:1解答。
1 / 1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外国语学校二〇二四学年度第一学期 初二科学期末试卷
1.(2025八上·宁波期末)随着城市发展,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在加大。下列控制噪声途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安装噪声监测器可以减弱噪声的传播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隔音耳罩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A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 A.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正确;
B.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安装噪声检测器只能检测声音响度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故C错误;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带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2.(2025八上·宁波期末)下列关于声现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图甲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闹钟响铃的频率会减小
B.图乙的实验中,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伸出桌边越长,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C.如图丙,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次声波,采用回声定位的方法发现昆虫
D.如图丁将扬声器对准蜡烛播放音乐,烛焰会随之起舞,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 A.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与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
C.蝙蝠实际利用超声波来“看”物体探路的;
D.声音不但能传递信息,还能够传递能量。
【解答】 A.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到听不到声音,通过这个实验推理说明了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但闹钟响铃的频率不变,故A错误;
B.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伸出桌边越长,钢尺振动的频率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故B正确;
C.蝙蝠的视力很差,蝙蝠主要通过自己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被反射,蝙蝠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根据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进行定位,判断物体的形状,故C错误;
D.将扬声器对蜡烛准播放音乐,烛焰会随之起舞,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B。
3.(2025八上·宁波期末)下列关于晶体和非晶体说法正确的是 (  )
A.石英、玻璃、铁块都属于非晶体
B.如右图是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C.凡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物体一定是晶体
D.金刚石有固定的熔点,而石墨没有固定的熔点
【答案】B
【知识点】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A.常见的晶体有各种金属,海波、冰、食盐、水晶、固态的酒精等;常见的非晶体有石蜡、玻璃、沥青、松香。
BCD.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解答】 A.石英、玻璃都属于非晶体,铁块属于晶体,故A错误;
B.如右图是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故B正确;
C.凡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物体不一定是晶体,故C错误;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故D错误;
故选B。
4.(2025八上·宁波期末)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采用铷原子钟,授时精度达到百亿分之三秒。如图为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铷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铷原子的质子数为37
C.一个铷原子的质量为85.47g D.Rb2SO4中 Rb的化合价为+1
【答案】C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 A.如果元素名称含有金字旁,那么为金属元素;
BC.元素周期表一格中信息:左上角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右上角符号表示元素符号,中间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方格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D.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即可。
【解答】 A.铷字带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因此铷原子的质子数为37,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单位为“1”,不是“g”,故C错误符合题意;
D.Rb2SO4中硫酸根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Rb的化合价为+1价,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5.(2025八上·宁波期末)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的是(  )
①N2—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②个钙离子 ③O2—2个氧原子④Na—钠离子 ⑤2H2O——2个水分子 ⑥2H——2个氢元素 ⑦FeCl2—氯化亚铁
A.①②⑤⑦ B.②③④⑦ C.①④⑤⑥ D.①②⑤⑥
【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 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 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①单质化合价为零,所以—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故①正确;
②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所以2Ca2+—2个钙离子,故②正确;
③O2—1个氧分子、氧气,故③错误;
④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所以—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④错误;
⑤2H2O—2个水分子,故⑤正确;
⑥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2H—2个氢原子,故⑥错误;
⑦FeCl2—氯化亚铁,故⑦正确。
则正确的是①②⑤⑦。
故选A。
6.(2025八上·宁波期末)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
C.原子中h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 A.根据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分析;
B.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分析;
C.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分析;
D.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分析。
【解答】 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c,故A错误;
B.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集中在b和c上,故B错误;
C.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不一定相同,故C错误;
D.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故D正确.
故选C。
7.(2025八上·宁波期末)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因为离子是带电的微粒,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B.因为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
C.因为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因为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答案】C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A、根据质子、电子等为带电微粒分析;
B、根据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或离子构成分析;
C、根据单质的定义分析;
D、根据非金属元素可能是正价可能是负价分析。
【解答】A、 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如质子和电子也带电,不符合题意;
B、 纯净物不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 ,也可能是原子或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 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符合题意;
D、化合物中, 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可能显正价,如二氧化碳中碳元素为+4价,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2025八上·宁波期末)一种有趣的钟表式元素周期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一点整,时针所指元素为金属元素
B.六点整,时针所指元素的质子数为6
C.十一点整,时针所指元素的离子符号为 Na+
D.钟面上时针、分针所指的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MgO
【答案】A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 根据时针、分针、秒针所对应的元素,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一点整,时针所指元素为氢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六点整,时针所指元素的原子序数为6,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则质子数为6,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十一点整,时针所指元素是钠元素,其离子符号为Na+,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钟面上时针、分针所指的两种元素分别是氧元素、镁元素,组成化合物是氧化镁,其化学式为MgO,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9.(2025八上·宁波期末)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 实 解 释
A 水结成冰不流动 水分子停止运动
B 氮气压缩到钢瓶里 分子的间隙变小
C 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 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 由同种分子构成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 A.一切分子都在运动;
B.根据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判断;
C.分子的排列方式决定了物质的物理性质;
D.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
【解答】 A.水结成冰不流动,水分子仍是在不断运动的,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氮气压缩到钢瓶里,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隙变小,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是因为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混合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0.(2025八上·宁波期末)认真分析下图所示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示意图,推断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
A.12 B.16 C.5 D.10
【答案】B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 根据左图,碳12原子的与1个氢原子的质量相等,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右图中,左盘上有1个碳12原子和碳12原子。
【解答】 由左图,碳12原子的与1个氢原子的质量相等,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个碳12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右图中,左盘上有1个碳12原子和专个碳12原子,则左盘上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4=16,故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6,
故选B。
11.(2025八上·宁波期末)小明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光在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B.放映时,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放映时,银幕上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答案】D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A.光在粗糙不平的表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BCD.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应用分析判断。
【解答】 A.为了是各个方向都能看到银幕上的像,光在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人的眼睛相当于照相机,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戌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电影放映机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2025八上·宁波期末)如图所示是春秋战国时期盛水的容器——“鉴”,我国古代将镜子称作“鉴”就是由于“鉴”中盛水可用来照面。若你正对着“鉴”中平静的水面,就会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看到的像是由镜面反射形成的
B.水中所成的像是实像
C.像到水面的距离不能超过“鉴”的高度
D.人越靠近水面,水中的像越大
【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 (1)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解答】 AB.看到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正确,B错误;
C.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靠近水面,与“鉴”的高度无关,故C错误;
D.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大小相等,靠近水面,水中的像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13.(2025八上·宁波期末)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不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的是 (  )
A.海市蜃楼 B.筷子“折断”
C.玻璃棒“消失了” D.拱桥倒影
【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 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A.海市蜃楼是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发生折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筷子弯折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可以用光的折射解释,故B不符合题意;
C.玻璃的折射率接近油的折射率,而玻璃的折射率和水的折射率相差较大,因此作为都是透明的物质,玻璃和油的界面上的折射现象就特别不明显、看不到,会觉得玻璃棒在油中消失了,故C不符合题意;
D.拱桥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4.(2025八上·宁波期末)根据 2019 年的调查,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已接近 70%,居世界第一。视力保护问题引起学校、社会、家庭等的高度关注。相关举措不合理的是(  )
A.在学校做眼保健操,主要是预防近视等眼部疾病
B.课间经常远眺,可以放松眼部肌肉有效缓解视疲劳
C.在家、教室、公共区域等地多放一些绿色植物,能矫正近视
D.用凹透镜作为镜片,矫正原先成像在视网膜前的像
【答案】C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 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解答时可以从预防近视眼的“三要、四不看”和近视眼的矫正方面来切入。
【解答】 A.在学校做眼保健操,有效地预防了近视眼的发生,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看书写字40分钟后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可以放松睫状肌有效缓解视疲劳,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家、教室、公共区域等地多放一些绿色植物,可以放松睫状肌有效缓解视疲劳,不能矫正近视,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方,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原先成像在视网膜前的像,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5.(2025八上·宁波期末)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M为玻璃板,A和B是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图乙是在做实验时留下的记录痕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实验过程中,玻璃板 M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B.实验中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成更清晰的像
C.实验过程中,要测多组实验数据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
D.选择完全相同的A,B两支蜡烛是为了验证像距和物距是否相等
【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的认识判断即可。
【解答】 A.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所以玻璃板M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故A正确;
B.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为了确认像的位置及大小,故B错误;
C.在实验过程中多次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故C错误;
D.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故D错误。
故选A。
16.(2025八上·宁波期末)如图为光在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传播的示意图,其中实线分别表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O是入射光线 B.OB 是折射光线
C.入射角为60° D.空气在 MM'的下方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结合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由图可知,水平方向是MM',竖直方向是NN',∠M'OA=∠MOB=30°,
则∠NOA=∠N'OC=90°-30°=60°;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这两个角一个是入射角,一个是反射角,所以NN'是法线,MM'是界面;
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可判断BO为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
根据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知∠BON是入射角,∠AON是反射角,∠N'OC是折射角,由∠N'OC小于∠BON,可知空气在MM'上侧,玻璃在MM'下侧,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7.(2025八上·宁波期末)把一个透明的圆柱形的小玻璃瓶装上水,但不要装满,使得塞上瓶塞后瓶内留有一个空气泡,这就形成了一个既能放大又能缩小的两用透镜,如图所示。如果把它放在书上,则(  )
A.当眼睛对着空气泡看下去时,看到的字是缩小的,当眼睛从其他位置看下去时,看到的字是放大的
B.当眼睛对着空气泡看下去时,看到的字是放大的,当眼睛从其他位置看下去时,看到的字是缩小的
C.不管从哪个位置看都是放大的
D.不管从哪个位置看都是缩小的
【答案】A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 气泡处的水相当于凹透镜,成缩小的像;无气泡处相当于凸透镜,成放大的像。
【解答】 因气泡的存在,水面变得向下凹,在此位置相当于一个凹透镜,所以从气泡看下面的字,看到的是变小的字。其他位置则相当于一个不规则的凸透镜,据前题的分析知,放在书上,此时物距小于焦距,故成为放大镜;当看到的是在垂直于小瓶轴线方向上变大的文字。
故选A。
18.(2025八上·宁波期末) 小明对下列光学成像进行了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①平面镜成像;②小孔成像;③放大镜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所成的像;⑤照相机的像。
A.反射成像的有①②④ B.折射成像的有③④⑤
C.属于实像的是①③⑤ D.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属于反射成像、小孔成像属于光的直线传播,且成实像,放大镜成像属于折射成像,幻灯机投影属于凸透镜折射成像,且为实像,照相机的像也是属于凸透镜折射成像, 且为实像 。
【解答】A、根据分析,反射成像的只有①,错误
B、根据分析。折射成像的有③④⑤,正确
C、 根据分析 ,属于实像的是 ②④⑤ ,错误
D、平面镜成像②与放大镜成像③为虚像,错误
故答案为:B
19.(2025八上·宁波期末)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图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烛处于 AB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蜡烛处于 BC 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将蜡烛从C移动到B 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增大
D.将蜡烛从B 移动到A 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减小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然后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 由图象知,u=v=2f=20cm,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10cm。
(2)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
A.蜡烛处于AB间某一位置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
B.蜡烛处于BC间某一位置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将蜡烛从C移动到B的过程中,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故C正确;
D.将蜡烛从B移动到A的过程中,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故D错误。
故选C。
20.(2025八上·宁波期末)一束光斜射到水面上,保持入射光方向不变,如图所示。动车减速时(  )
A.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不变 B.入射角变小,折射角变小
C.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变大 D.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变小
【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 动车减速,杯中的水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水面会荡向车子的前方,作出变化后的水面的法线,根据图示比较变化前后的入射角,判断入射角的大小变化;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得出折射角的大小变化。
【解答】 车减速,杯中的水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水面会荡向车子的前方,作出变化后的水面的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即为入射角,比较变化前后的入射角,由下图可观察得入射角变大,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则折射角也变大。
故选C。
21.(2025八上·宁波期末)小科将两个放大镜分别放在离书本相同高度处,观察文字,放大效果如图所示,则(  )
A.甲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小
B.甲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大
C.乙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小
D.乙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大
【答案】C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解答】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放大镜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不同的放大镜在同一距离观察报纸的字在同一距离观察报纸的字,放大镜乙下的字较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也大,放大镜的凸度最大,观察的范围小,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2.(2025八上·宁波期末)如图所示,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依次竖直放置一个凹透镜、凸透镜和平面镜,两个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凸透镜的焦距为f,此时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为L。在凹透镜的左侧有一水平平行光束通过两个透镜后入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恰能沿原来的光路返回,据此可判断凹透镜的焦距为 (  )
A.f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 题知,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能沿着原来的光束返回,而平面镜又竖直放置,说明透过凸透镜的光线为平行光;所以透过凹透镜后的光线必过凸透镜的焦点(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据此画图解答。
【解答】 当凸透镜的焦点位于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时,因为从凹透镜出来的光线为发散光线,所以不可能经过凸透镜焦点;
当凸透镜焦点位于凹透镜左边时,则可能从凹透镜出来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凸透镜的焦点;而射入凹透镜的光线为平行光线,故从凹透镜出来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也经过凹透镜的焦点,因而凹透镜的焦点与凸透镜的焦点重合,如图所以凹透镜的焦距f'=f-L。
故选D。
23.(2025八上·宁波期末)如图所示,两平面镜OA,OB之间的夹角为θ,位于镜前P点的某人分别在OA、OB镜内看到自己像的个数为(  )
A.1; 1 B.2; 1 C.2; 0 D.1; 0
【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 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作出人在P点时,人在两个平面镜中成的像,当眼睛和像之间没有遮挡时(成像的该平面镜除外),眼睛能看到物体像,否则看不到像。
【解答】 由P向平面镜A作垂线并延长,在距离平面镜等距离的位置作出像点D,眼睛和像点D之间除A平面镜以外没有其他物体遮挡,所以眼睛能看到在平面镜A中成的像。
由P向平面镜B作垂线并延长,在距离平面镜等距离的位置作出像点C,眼睛和像点C之间被A平面镜遮挡,所以眼睛不能看到在平面镜B中成的像。
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24.(2025八上·宁波期末)喜树中含有一种被称为喜树碱的生物碱,这种碱的相对分子质量在300~400之间,实验分析得知其元素组成为:C占69.0%、O占18.4%,且O含量为H的4倍,其余为N,则一个喜树碱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  )
A.42 B.43 C.44 D.45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的含量来计算物质的化学式,然后利用化学式可知物质的构成,则可判断分子中的原子总数。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元素的质量分数来计算得出物质的化学式,再利用化学式判断物质的构成即可解答,计算较复杂。
【解答】解:由O占18.4%,且O含量为H的4倍,
则H元素的含量为4.6%,
N元素的含量为1-69%-4.6%-18.4%=8%,
则该物质中C、H、O、N的原子个数比为 ,
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10H8O2N)n,
又碱的相对分子质量在300~400之间,
300<(12×10+1×8+16×2+14)×n<400,
则n=2符合,
即物质的化学式为C20H16O4N2,
则1个分子中含有20+16+4+2=42个原子。
故答案为:A
25.(2025八上·宁波期末)现有由FeO、Fe2O3、Fe3O4组成的混合物,经测知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此混合物中FeO、Fe2O3、Fe3O4的质量比不可能为(  )
A.9:20:3 B.9:20:5 C.40:18:7 D.27:60:8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式可知,Fe3O4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6×3):(16×3)21:8,要满足混合物中铁、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也为21:8,则样品中可以含有任意量的Fe3O4;关键是FeO和Fe2O3中的元素的质量比要符合21:8,而FeO和Fe2O3的分子个数比为1:1时,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也恰好为21:8;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由化学式可知,Fe3O4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6×3):(16×3)21:8,要满足混合物中铁、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也为21:8,则样品中含有任意量的Fe3O4都可以;而FeO和Fe2O3的分子个数比为1:1时,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也恰好为21:8,即质量比为72:160=9:20时,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也恰好为21:8.由以上计算分析可知,在选项ABD中FeO、Fe2O3的质量之比均为9:20,所以符合题意,C选项中FeO、Fe2O3的质量之比为20:9所以这种组合是不可能的,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6.(2025八上·宁波期末)如图1所示的是手机工具箱中的一款工具,可用来呈现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下同)。如图2甲、乙、丙、丁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甲、乙两种声音的   不同,甲、丙两种声音的   不同。
【答案】响度;音色;音调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 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通过观察波形图中声波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和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可比较它们的音调和响度。通过观察波形的特点可辨别音色
【解答】 由图可知,显示的是40dB,dB是响度的单位,所以用来呈现声音的响度大小;
由图可知,甲、乙两种声音的波形不同,音色不同。
甲、丙两种声音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相同,说明振幅相同,响度相同,同时波形特点相同,音色相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27.(2025八上·宁波期末)行军打仗途中,古人会在远处通过耳朵紧贴地面的方式,能更快更清晰地听出敌军行进的声音。这是由于:①声音传播相同的距离,在大地中比在空气中能量损失小;②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大于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 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小。
【解答】行军打仗途中,古人会在远处通过耳朵紧贴地面的方式,能更快更清晰地听出敌军行进的声音。这是由于:
①声音传播相同的距离,在大地中比在空气中能量损失小;
②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8.(2025八上·宁波期末)请用数字和符号表示:
2个氧分子   ,3个铵根离子   ,干冰   ,氧化铁   。
【答案】2O2;3NH4+;CO2;Fe2O3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 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 化学式前面的系数表示分子个数,则2个氧分子符号为2O2;
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铵根离子可表示为 3NH4+ ;
干冰就是固体二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2;
在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化学式为:Fe2O3。
29.(2025八上·宁波期末)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
(1)化学反应的本质是   重新组合的过程。
(2) 在A、B、C、D四种物质中, 属于化合物的是   (填字母)。
【答案】(1)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
(2)ACD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 (1)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来分析回答;
(2)根据物质的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
【解答】 (1)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2)在A、B、C、D四种物质中,ACD都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且分子都是由不同原子构成的,都属于化合物。
30.(2025八上·宁波期末)美国化学家鲍林提出用电负性来衡量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吸引电子的能力,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则表示吸引电子能力越强,图是部分主族元素的电负性(注:元素下方的数字表示电负性)。
(1)据图,总结同周期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
(2)假设A 元素的电负性为1.1,B元素的电负性为2.9,请判断A、B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元素。
【答案】(1),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的电负性增强
(2)A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 (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同周期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2)根据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则表示吸引电子能力越强,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的电负性增强;
(2)假设A元素的电负性为1.1,B元素的电负性为2.9,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则表示吸引电子能力越强,则A、B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属于阴离子的是B元素,属于阳离子的是A元素。
31.(2025八上·宁波期末)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载人潜水器球壳于2019年建造完成并通过验收。球壳用被称为“海洋金属”的钛合金作为制造材料。钛合金不仅强度高而且具有弹性,元素符号为 Ti。
(1)符号 Ti除了表示钛元素、一个钛原子之外,还能表示   ;
(2)钛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时,其对应的氧化物被认为是现今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一种白色颜料,它的化学式为   。
【答案】(1)钛这一单质
(2)TiO2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 (1)根据化学式与元素符号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金属、大多数固体非金属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它们的元素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2)根据钛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时,其对应的氧化物中氧元素显-2价,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1)Ti属于金属元素,可表示钛元素,表示一个钛原子,还能表示钛这一单质。
(2)钛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时,其对应的氧化物中氧元素显-2价,
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4)x+(-2)y=0,
解得:x:y=1:2,
则其氧化物的化学式为TiO2。
32.(2025八上·宁波期末)根据如图甲、乙、丙三幅元素含量示意图,表示分布在人体中的图是   (填序号);
【答案】丙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内元素的含量情况分析解答。
【解答】 人体中元素的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是:氧、碳、氢、氮、钙、磷、钾等,故丙符合题意,而甲和乙不合题意。
故选丙。
33.(2025八上·宁波期末)如上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阅读并回答。
使用说明书
①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
②复位后用棒锤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受。
③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
(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
(2) “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右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近,液晶显示屏的数值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如图,已知 ,液晶显示屏上显示:1.875,则此时声速为   m/s。
【答案】(1)0
(2)不变
(3)40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因为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乙距离相等,时间相等;
(2)由于乙和甲的距离是不变的,所以乙接收到的时间总是比甲晚一定的时间;
(3)设声速为v,利用速度公式和题中的时间差列出一个方程,就可以求解出声速。
【解答】 (1)如果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的距离和与乙的距离是相等的,且由于声速相同,所以声音从铜铃到达甲、乙的时间相同,因液晶屏显示甲、乙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故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0;
(2)因为铜铃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所以铜铃离乙的距离总是比甲正好远甲、乙间的距离,由于乙比甲远的距离是一定的,所以声音传到乙和甲的时间差是不变的,即液晶显示屏的数值不变;
(3)设声速为v,则声音从铜铃传到甲的时间为:,
声音从铜铃传到乙的时间为:,
由题意知:t2-t1=1.875×10-3s,

即:。
34.(2025八上·宁波期末)“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0.6m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2m。一条大鱼准备跃出水面捕捉蜻蜓,如图是水中大鱼看到蜻蜓所在的位置,大鱼应该选择A、B、C哪条路线跃起才有机会捕获蜻蜓    。
【答案】C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 据光从空气里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确定蜻蜓的实际位置。
【解答】如下图所示:
水中的大鱼可以看到空气中的蜻蜓,即蜻蜓反射出的光线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入射光线的方向如上图所示,那么蜻蜓的实际位置应该在C点附近,自然它选择C路线有机会捕获蜻蜓。
35.(2025八上·宁波期末)小科同学在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F”发光物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这个像是一个倒立、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小科观察到的像的形状应是   (请用笔画出)。
【答案】放大;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比较像距和物距大小,从而确定成像特点即可。
【解答】 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形状应是“”,如图所示:
36.(2025八上·宁波期末)
(1)甲图中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水平射向竖直放置的凸透镜,请画出平面镜的入射光线和凸透镜的折射光线。
(2)如图乙所示,S 为发光点,请在图中画出发光点 S 在平面镜 MN 中所成像 S' 的位置,并画出由 S点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 P 点的光线。
【答案】(1)
(2)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的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度数,可求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度数,据此画出入射光线;然后再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出折射光线。
(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S的像点S',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像点,可以由像点和P点确定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从而画出反射光线,并确定反射点,最后由发光点和反射点画出入射光线,从而完成光路。
【解答】(1)过入射点作出法线,已知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90°﹣30°=60°,据此在法线上侧画出入射光线;
又知反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可知折射光线过凸透镜的焦点,如图所示
(2)作出发光点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像点S',连接S'P点交平面镜于点O,沿OP画出反射光线,连接SO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37.(2025八上·宁波期末)为破解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史料一: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从而建立了西瓜模型。
史料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如下现象:①绝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从而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汤姆生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他的推测依据是   。
(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实验现象的图像是   。
(3)根据史料二的实验现象,能获得的结论是____(填字母)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荷 D.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4)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a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微粒从氮原子中被击出,
而a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将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击出的微粒一定含有   。(提示:a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答案】(1)正负电荷才能相互抵消,这样原子整体呈电中性
(2)C
(3)B
(4)质子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1)正负电荷相互抵消,从而使原子对外显中性;
(2)根据资料中描述的α粒子偏转角度的不同判断;
(3)根据史料二分析原子的内部结构;
(4)比较原来粒子和现在粒子的质子数变化分析即可。
【解答】 (1)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整体呈电中性,所以他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这样正负电荷才能相互抵消,使原子呈电中性;
(2)根据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运动方向,说明原子内部有带正电的粒子且所占体积较小;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原子内部有质量较大、体积较小的原子核。所以符合实验现象的图像应该是绝大多数α粒子偏转角度接近0度,只有极少数α粒子偏转角度较大,
故选C。
(3)1μm金箔包含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如果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α粒子穿过时应该会有很多被散射改变方向,但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没改变方向,这就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这样α粒子才能顺利穿过,
故选B;
(4)氮原子的质子数为7,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α粒子含有2个质子且留在了氮原子中,最后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意味着质子数增加了1,所以被打出的粒子一定是质子。
38.(2025八上·宁波期末)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能源、丰富的材料以及良好的环境。广阔的海洋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资源,开发海洋、利用海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1)我国最大的盐场——渤海湾长芦盐场,因其具有大面积滩涂,日照充足,雨日少,非常适合晒盐,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2)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仪器进行粗盐提纯实验。
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E   。
(3)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步骤一:溶解。用托盘天平称取经研研磨过的粗盐2.0g,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溶解。
步骤二:过滤。组装一套过滤器,此时所需要的仪器除图中的仪器外,还有   ,将粗盐水分几次沿玻璃棒小心地倒入漏斗内,玻璃棒所起的作用是   。观察滤纸上方和滤液情形,发现滤液呈浑浊状态,其原因可能是   。(填一种可能性即可)
步骤三:蒸发。组装一套蒸发装置,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点燃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当   时,撤去酒精灯。待冷却后,用玻璃棒将精盐转移到滤纸上称量。
(4)提纯之后该兴趣小组计算得到的精盐的产率偏低,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填字母)。
A.溶解含有泥沙的粗盐时,搅拌时间不足
B.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C.蒸发时,未用玻璃棒搅拌
(5)混合物分离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提纯含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可以   (填物质分离的方法)
【答案】(1)蒸发结晶
(2)蒸发皿
(3)铁架台;引流;滤纸破损;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
(4)A
(5)降温结晶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常见实验操作;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 (1)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3)根据过滤需要的仪器,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以及滤液浑浊的原因进行分析;
(4)根据得到的精盐的产率偏低是精盐质量减少进行分析;
(5)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进行分析。
【解答】 (1)渤海湾长芦盐场,其具有大面积滩涂,日照充足,雨日少,非常适合晒盐,海水晒盐的原理是蒸发结晶;
(2)根据图片可知,E是蒸发皿;
(3)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步骤一:溶解。用托盘天平称取经研研磨过的粗盐2.0g,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溶解。
步骤二:过滤。组装一套过滤器,此时所需要的仪器除图中的仪器外,还有铁架台,将粗盐水分几次沿玻璃棒小心地倒入漏斗内,玻璃棒所起的作用是引流。观察滤纸上方和滤液情形,发现滤液呈浑浊状态,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
步骤三:蒸发。组装一套蒸发装置,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点燃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撤去酒精灯。待冷却后,用玻璃棒将精盐转移到滤纸上称量。
(4)A.溶解含有泥沙的粗盐时,搅拌时间不足,会导致精盐质量减少,故A正确;
B.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杂质会进入滤液中,会导致精盐质量增大,故B错误;
C.蒸发时,未用玻璃棒搅拌,会导致精盐质量减少,故C正确。
故选AC;
(5)混合物分离的方法还有很多,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例如提纯含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可以降温结晶。
39.(2025八上·宁波期末)小玉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不断地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实验重构自己的认知。以下是小玉实际的操作和思考:
(1)小玉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移动烛焰位置,观察到如图甲中①至⑥的六种烛焰清晰的像,请按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远到近所得到的6个像进行排序,正确顺序为   ;
(2)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变短,要使像重新成在光屏的中心,把凸透镜往   调;
(3)小玉还想利用发光字母来探究凸透镜成像时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用如图乙中的4个字母进行实验,发现适合做光源的有   个;
(4)小玉还发现,若固定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不变,只移动凸透镜。设蜡烛与凸透镜第一次成清晰像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丙所示,再次移动凸透镜,设第二次成清晰像的位置为B (图中未画出),则前后两次成清晰的像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为   (用L0、L表示)。
【答案】(1)②①③⑤⑥④
(2)下
(3)F
(4)L0-2L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 (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相反,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且物近像近像变小;
(2)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分析回答;
(3)探究凸透镜成像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应该让发光体本身上下左右是不同的,即上下和左右是不对称的;
(4)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解答】 (1)凸透镜成实像时,像是倒立的,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物距减小,像距也减小,像变小;所以,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远到近时,其成像情况的正确顺序为②①③⑤⑥④;
(2)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变短,要使像重新成在光屏的中心,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应将凸透镜往下调;
(3)为了更好地利用发光字母来探究凸透镜成像时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应该让发光体本身上下左右是不同的,即上下和左右是不对称的,且上下左右颠倒后,应该与原来有明显的区别,故只有“F”这个发光字母适合做光源;
(4)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当凸透镜移至B位置时,因为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根据光的可逆性原理,光屏到透镜位置B的距离应为L,故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L0-2L。
40.(2025八上·宁波期末)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
声速(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个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行速度有限的情况下,请你指出:在   的环境中试验更容易成功。(选填“低温空气”或“高温空气”)
(2)20℃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1s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又经过0.5s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则这个山谷的宽度为多少?
【答案】(1)低温空气
(2)427.5m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图表,空气温度越低速度越低。且每降低10℃,速度减小6m/s.
【解答】(1)因为温度越低声速越低,所以选择速度越低越容易超越,应该选低温空气时,故答案为:低温空气
(2)20℃时,根据图表,声速为342m/s,某人的声音在左侧1s后听到回音,距离左侧为S1=v×t1=342m/s×1s/2=171m,右侧是又经过0.5s,即总共1.5s后,听到回音,距离右侧距离为 S2=v×t2 342m/s×1.5s/2=256.5m 所以山谷的宽度为S=S1+S2= 171m + 256.5m =427.5m,故答案为: 427.5m。
41.(2025八上·宁波期末)食盐中通常有碘酸钾(KIO3),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碘,预防碘缺少。
(1)碘酸钾中的碘元素的化合价是   。
(2)碘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3)若一包食盐的质量为1千克,其中含碘酸钾的质量分数为0.5%,则一包食盐中含碘元素多少克 (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1)+5
(2)214
(3)解:若一包食盐的质量为1千克,其中含碘酸钾的质量分数为0.5%,
则一包食盐中含碘元素的质量为。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分析】 (1)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解答;
(2)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3)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解答。
【解答】 (1)碘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碘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3=0,则x=+5价。
(2)根据化学式 KIO3 可知,碘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9+127+16×3=214。
42.(2025八上·宁波期末)化学家 Tim Richard将分子结构简式像小狗的某有机物(如图所示),取名为“小狗烯”(化学式为 C26H26), 请计算:
(1)“小狗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   。(填最简整数比)
(2)多少克“小狗烯”中含31.2克的碳元素
(3)碱性品红(化学式C20H20ClN3)用于棉、人造纤维、纸张、皮革的印染,也用于喷漆、墨水等。现有“小狗烯”和碱性品红的混合物,经测定:含碳元素的质量为120g,则含氢元素的质量为多少克
【答案】(1)解:根据化学式 C26H26 可知,“小狗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6):(1×26)=12:1。
(2)解:需要“小狗烯”的质量为。
(3)解:小狗烯、碱性品红的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均为1:1,
则它们的混合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经测定:含碳元素的质量为120g,则含氢元素的质量为:。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解答;
(2)根据化合物的质量=该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解答;
(3)根据小狗烯、碱性品红的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均为1:1解答。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