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珠江三角洲地区 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5 珠江三角洲地区 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五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 第1课时 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特色
※[课标要求] 1.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分别有何特征?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特色是怎样的?
@A 基础达标
 知识点一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1.关于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叙述有误的是( C )
A.地处东南沿海,濒临南海
B.与东南亚隔海相望
C.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温度带属于热带
D.毗邻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读图,完成2-5题。
2.珠江的主干流及其发源地分别是( C )
A.西江、西藏唐古拉山
B.东江、福建武夷山
C.西江、云南乌蒙山地
D.北江、广东南岭
3.珠江的主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是( A )
A.云、黔、桂、粤 B.滇、贵、西、粤
C.云、贵、西、粤 D.藏、黔、桂、粤
4.珠江的水文特征是( D )
A.含沙量大 B.结冰期长
C.水量小 D.汛期长
5.结合我国的地势特征可以看出,珠江主干流的流向大致是( B )
A.自东向西流 B.自西向东流
C.自南向北流 D.自北向南流
“围”是人们在河湖岸边修建的带状水利设施,形如堤坝,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非常典型的地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佛山桑园围见证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九百年的“沧海桑田”,唐代以前,珠三角大片区域仍为一片汪洋,古人以西樵山及其周边的山岗高地为基础,在外围修建一圈围堤,海水涨潮时,江水被顶回,同时将河床的泥沙卷入围堤,长年累月堤围内的泥沙就会高出江面,形成陆地。当地居民通过修建“围”变水患为水利,创造出岭南水乡著名的农业形态——桑基鱼塘,催生出当地发达的丝织业。如图为“佛山桑园围”,据此完成6-9题。
6.“围”的修建有利于( B )
①防水患 ②排水为陆 ③防止水土流失 ④形成桑基鱼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佛山桑园围居民主要从事( D )
A.畜牧业 B.林业
C.工商业 D.渔业
8.佛山桑园围因地制宜发展桑基鱼塘的自然条件有( A )
①地形平坦 ②水网密布 ③降水充沛 ④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佛山桑园围的鱼塘需要由外到里一层层引水灌溉。外塘水入内塘后会顺势带走外塘的肥料养分。为了弥补外塘业主的损失,围民便约定俗成,内塘业主以当地盛产的农产品作为交换,从而保证了灌溉的公平。用于交换的农产品可能是( C )
A.小麦 B.大豆 C.稻米 D.青稞
 知识点二 区域经济发展特色
10.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是( D )
A.辽中南地区 B.京津唐地区
C.沪宁杭地区 D.珠江三角洲
11.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利条件有( A )
①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②很多地方是侨乡 ③紧邻港澳和东南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 ④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珠江三角洲城镇发展速度快的根本原因是( A )
A.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B.土地价格便宜
C.临近港澳,侨胞多
D.农业与非农业用地交错分布
13.综合考虑原材料和工业基础,珠江三角洲最适宜发展( C )
A.钢铁工业 B.羊毛纺织工业
C.高新技术产业 D.煤炭能源工业
14.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1979-199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发挥政策优势和侨乡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等,建立起一大批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生活消费品加工市场
B.珠江三角洲地区轻工业和对外贸易发达,是我国著名的加工制造和出口基地
C.20世纪90年代后,适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产业调整,珠江三角洲地区抓住机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
D.随着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大量城镇转变为乡村
15.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占用土地较多的企业逐步转移到内地省份,是因为内地省份有( D )
A.较先进的技术
B.人口更为密集
C.交通更为便利
D.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
16.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产业。其支柱产业包括( A )
①电子信息 ②电气机械 ③石油化工 ④医药 ⑤汽车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
17.珠江三角洲地区紧抓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其发展数字经济的条件不包括( D )
A.通信基础雄厚 B.市场规模庞大
C.高素质人才云集 D.矿产资源丰富
@B 能力拔高
18.读“我国南部沿海部分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该区域的名称是 珠江三角洲 工业基地;该工业基地以 轻 (轻/重)工业为主,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2)A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人文因素是 劳动力资源充足,与港澳的居民风俗习惯一致,是我国著名的侨乡 。
(3)A地区大力发展 外向 型经济;A地区近几年来吸引外资的优势有所减弱,而外资纷纷转向河南省、安徽省等中部地区投资,原因是河南、安徽等中部地区 资源丰富 , 地价便宜 (优势条件)。
@C 思维拓展
19.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的顺序是( A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
B.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
C.经济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D.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第五节珠江三角洲地区 第2课时 港澳地区及区域联系与发展
※[课标要求]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A 基础达标
 知识点一 香港和澳门
1.下列关于香港和澳门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澳门位于珠江口东侧
B.香港与深圳市相邻
C.香港和澳门濒临东海
D.香港和澳门地广人稀,经济繁荣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我国在那里设立了( D )
A.直辖市 B.省
C.自治区 D.特别行政区
新素材(辽宁中考)2024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回归以来,在祖国强有力的支持下,澳门发展日新月异。读图,完成3-4题。
3.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简称是( C )
A.粤 B.港 C.澳 D.台
4.澳门新增陆地的形成原因是( B )
A.板块张裂 B.填海造地
C.火山喷发 D.地球运动
 知识点二 区域联系与协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读表完成5-7题。
香港土地利用类型构成表
林地 灌丛 草地 农用地 住宅 商业
24.9% 23.7% 17.1% 4.6% 6.9% 0.5%
工业 基础设施 仓储 水域 其他
0.9% 9.8% 1.4% 5.3% 4.9%
5.香港地狭人稠,土地利用的突出特色是( A )
A.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B.工业用地多
C.城市建设用地占主体
D.难利用土地多
6.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香港着重发展( D )
A.农业 B.旅游业
C.制造业 D.服务业
7.与广东相比,香港和澳门( D )
A.土地价格低廉
B.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C.自然资源丰富
D.有金融、管理、技术优势
8.湾区经济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世界著名的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支点与连接点,发挥着国际金融中心、世界航运物流中心、商贸中心的作用,同时也是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制造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孵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有利于( C )
①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②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地位 ③加强粤港澳地区之间经贸合作 ④改变香港和澳门的行政区级别 ⑤增强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推动区域科技产业新中心的形成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该地区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政策的优惠及人文因素的优势,重点发展了外向型经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有利于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地位,加强粤港澳地区之间经贸合作,增强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推动区域科技产业新中心的形成。
@B 能力拔高
9.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九个城市,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读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A 香港特别行政区 (特别行政区),C 京九线 (铁路线)。
(2)粤港澳大湾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中香港、澳门分别位于 珠江口  的东、西两侧,地理位置优越。
(3)港澳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下列属于香港的优势是 D 。
A.土地价格低廉
B.日用消费品丰富而廉价
C.劳动力资源丰富
D.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4)港珠澳大桥通车后,珠海至香港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到30分钟内,港珠澳大桥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是 A 。
①极大缩短三地交通运输时间 ②促进港澳地区的长期繁荣稳定 ③加强港珠澳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④有利于珠江口水域的渔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C 思维拓展
10.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新质生产力”是指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其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目前正围绕创新科技走廊的建设,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材料二 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突破“卡脖子”技术,在深圳实现了量产,解决了完全依赖进口的难题(一台进口的核磁共振仪需要3 000万,国产化后降到了300万),成本的降低将大大提升我国的医疗水平。同时,核磁共振设备的自主研发也将带动包括磁共振材料、探头、成像软件等产业发展,可以促进整个产业的创新和升级。
材料三 广东省创新科技走廊示意图。
(1)新质生产力的特征有 高科技 、  高效能 、 高质量 ,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大力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 (旅游业/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
(2)广东省创新科技走廊位于广东 中南部 (西部/中南部/北部),南临 南海 ,沿珠江口两岸分布。
(3)下列不属于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势的是 D 。
A.科技产业基础较好
B.营商环境良好
C.交通运输便利
D.劳动力丰富
(4)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核磁共振仪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②大大提升中国的医疗水平;③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④促进产业的创新和升级;⑤促进经济发展;⑥保障国家安全;⑦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第五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 第1课时 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特色
※[课标要求] 1.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分别有何特征?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特色是怎样的?
@A 基础达标
 知识点一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1.关于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叙述有误的是(  )
A.地处东南沿海,濒临南海
B.与东南亚隔海相望
C.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温度带属于热带
D.毗邻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读图,完成2-5题。
2.珠江的主干流及其发源地分别是(  )
A.西江、西藏唐古拉山
B.东江、福建武夷山
C.西江、云南乌蒙山地
D.北江、广东南岭
3.珠江的主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是(  )
A.云、黔、桂、粤 B.滇、贵、西、粤
C.云、贵、西、粤 D.藏、黔、桂、粤
4.珠江的水文特征是(  )
A.含沙量大 B.结冰期长
C.水量小 D.汛期长
5.结合我国的地势特征可以看出,珠江主干流的流向大致是(  )
A.自东向西流 B.自西向东流
C.自南向北流 D.自北向南流
“围”是人们在河湖岸边修建的带状水利设施,形如堤坝,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非常典型的地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佛山桑园围见证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九百年的“沧海桑田”,唐代以前,珠三角大片区域仍为一片汪洋,古人以西樵山及其周边的山岗高地为基础,在外围修建一圈围堤,海水涨潮时,江水被顶回,同时将河床的泥沙卷入围堤,长年累月堤围内的泥沙就会高出江面,形成陆地。当地居民通过修建“围”变水患为水利,创造出岭南水乡著名的农业形态——桑基鱼塘,催生出当地发达的丝织业。如图为“佛山桑园围”,据此完成6-9题。
6.“围”的修建有利于(  )
①防水患 ②排水为陆 ③防止水土流失 ④形成桑基鱼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佛山桑园围居民主要从事(  )
A.畜牧业 B.林业
C.工商业 D.渔业
8.佛山桑园围因地制宜发展桑基鱼塘的自然条件有(  )
①地形平坦 ②水网密布 ③降水充沛 ④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佛山桑园围的鱼塘需要由外到里一层层引水灌溉。外塘水入内塘后会顺势带走外塘的肥料养分。为了弥补外塘业主的损失,围民便约定俗成,内塘业主以当地盛产的农产品作为交换,从而保证了灌溉的公平。用于交换的农产品可能是(  )
A.小麦 B.大豆 C.稻米 D.青稞
 知识点二 区域经济发展特色
10.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是(  )
A.辽中南地区 B.京津唐地区
C.沪宁杭地区 D.珠江三角洲
11.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利条件有(  )
①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②很多地方是侨乡 ③紧邻港澳和东南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 ④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珠江三角洲城镇发展速度快的根本原因是(  )
A.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B.土地价格便宜
C.临近港澳,侨胞多
D.农业与非农业用地交错分布
13.综合考虑原材料和工业基础,珠江三角洲最适宜发展(  )
A.钢铁工业 B.羊毛纺织工业
C.高新技术产业 D.煤炭能源工业
14.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1979-199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发挥政策优势和侨乡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等,建立起一大批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生活消费品加工市场
B.珠江三角洲地区轻工业和对外贸易发达,是我国著名的加工制造和出口基地
C.20世纪90年代后,适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产业调整,珠江三角洲地区抓住机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
D.随着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大量城镇转变为乡村
15.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占用土地较多的企业逐步转移到内地省份,是因为内地省份有(  )
A.较先进的技术
B.人口更为密集
C.交通更为便利
D.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
16.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产业。其支柱产业包括(  )
①电子信息 ②电气机械 ③石油化工 ④医药 ⑤汽车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
17.珠江三角洲地区紧抓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其发展数字经济的条件不包括(  )
A.通信基础雄厚 B.市场规模庞大
C.高素质人才云集 D.矿产资源丰富
@B 能力拔高
18.读“我国南部沿海部分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该区域的名称是 工业基地;该工业基地以 (轻/重)工业为主,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2)A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人文因素是 。
(3)A地区大力发展 型经济;A地区近几年来吸引外资的优势有所减弱,而外资纷纷转向河南省、安徽省等中部地区投资,原因是河南、安徽等中部地区 , (优势条件)。
@C 思维拓展
19.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的顺序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
B.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
C.经济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D.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第五节珠江三角洲地区 第2课时 港澳地区及区域联系与发展
※[课标要求]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A 基础达标
 知识点一 香港和澳门
1.下列关于香港和澳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澳门位于珠江口东侧
B.香港与深圳市相邻
C.香港和澳门濒临东海
D.香港和澳门地广人稀,经济繁荣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我国在那里设立了(  )
A.直辖市 B.省
C.自治区 D.特别行政区
新素材(辽宁中考)2024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回归以来,在祖国强有力的支持下,澳门发展日新月异。读图,完成3-4题。
3.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简称是(  )
A.粤 B.港 C.澳 D.台
4.澳门新增陆地的形成原因是(  )
A.板块张裂 B.填海造地
C.火山喷发 D.地球运动
 知识点二 区域联系与协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读表完成5-7题。
香港土地利用类型构成表
林地 灌丛 草地 农用地 住宅 商业
24.9% 23.7% 17.1% 4.6% 6.9% 0.5%
工业 基础设施 仓储 水域 其他
0.9% 9.8% 1.4% 5.3% 4.9%
5.香港地狭人稠,土地利用的突出特色是(  )
A.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B.工业用地多
C.城市建设用地占主体
D.难利用土地多
6.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香港着重发展(  )
A.农业 B.旅游业
C.制造业 D.服务业
7.与广东相比,香港和澳门(  )
A.土地价格低廉
B.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C.自然资源丰富
D.有金融、管理、技术优势
8.湾区经济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世界著名的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支点与连接点,发挥着国际金融中心、世界航运物流中心、商贸中心的作用,同时也是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制造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孵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有利于(  )
①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②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地位 ③加强粤港澳地区之间经贸合作 ④改变香港和澳门的行政区级别 ⑤增强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推动区域科技产业新中心的形成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该地区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政策的优惠及人文因素的优势,重点发展了外向型经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有利于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地位,加强粤港澳地区之间经贸合作,增强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推动区域科技产业新中心的形成。
@B 能力拔高
9.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九个城市,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读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A (特别行政区),C (铁路线)。
(2)粤港澳大湾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中香港、澳门分别位于 的东、西两侧,地理位置优越。
(3)港澳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下列属于香港的优势是 。
A.土地价格低廉
B.日用消费品丰富而廉价
C.劳动力资源丰富
D.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4)港珠澳大桥通车后,珠海至香港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到30分钟内,港珠澳大桥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是 。
①极大缩短三地交通运输时间 ②促进港澳地区的长期繁荣稳定 ③加强港珠澳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④有利于珠江口水域的渔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C 思维拓展
10.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新质生产力”是指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其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目前正围绕创新科技走廊的建设,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材料二 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突破“卡脖子”技术,在深圳实现了量产,解决了完全依赖进口的难题(一台进口的核磁共振仪需要3 000万,国产化后降到了300万),成本的降低将大大提升我国的医疗水平。同时,核磁共振设备的自主研发也将带动包括磁共振材料、探头、成像软件等产业发展,可以促进整个产业的创新和升级。
材料三 广东省创新科技走廊示意图。
(1)新质生产力的特征有 、 、 ,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大力发展 (旅游业/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
(2)广东省创新科技走廊位于广东 (西部/中南部/北部),南临 ,沿珠江口两岸分布。
(3)下列不属于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势的是 。
A.科技产业基础较好
B.营商环境良好
C.交通运输便利
D.劳动力丰富
(4)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核磁共振仪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