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桂枝香·金陵怀古》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 桂枝香·金陵怀古》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王安石写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看看他到了金陵有什么感慨呢?
新课导入
同学们知道“金陵”在什么地方吗?
素养目标

复习作者王安石的生平、创作风格,了解词作的创作背景。

学习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

通过对诗句的分析,理解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整体感知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作者介绍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金陵)。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
作者介绍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
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通过对金陵(即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写作背景






怀

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
词的题目。
金陵:今江苏南京,六朝古都。
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题材:咏史怀古诗。
题目解读
①形式上:标题中一般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如:刘禹锡《乌衣巷》、杜牧《赤壁》、杜甫《蜀相》、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文体常识
②表现手法:
用典、对比、衬托、借古讽今、吊古伤今、虚实结合等。
③结构内容:
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情志

诗歌鉴赏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cù)。归帆去棹(zhào)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chù)。彩舟云淡,星河鹭(lù)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màn)嗟(jiē)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地点:故 国 (朝代更替);
事件: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时令:晚秋; 天气:初 肃 。
故国:即故都,旧时的都城。金陵为六朝故都,故称故国。
初肃:天气刚开始萧肃。肃,萎缩,肃杀,形容草木枯落,天气寒而高爽。
“晚秋”与“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总起全文,为后文写景抒情蓄势,奠定全诗凄凉哀叹的情感基调。
1.诗歌开篇交代了哪些信息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诗歌开篇交代了哪些信息
化用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用典
练,白色的绢。
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箭头丛聚在一起。簇,箭头。
比喻
赏析:“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残阳、西风:点出黄昏,具有秋日景物的特点。
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远近结合
“残阳”“西风”,点出时下是黄昏时节,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归帆”“酒旗”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匆匆来往的行旅之人。由自然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彩舟”“星河”色彩鲜明
“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远去的归帆像是飘荡在淡淡的白云里,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美不胜收,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来结束上阕。水天融为一体,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比较,两者展现的雄壮气度与开阔视野不相上下。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统兵伐陈,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陈后主、张丽华被韩俘获,陈亡于隋。门,指朱雀门。楼,指结绮阁。
悲恨相续:指六朝亡国的悲恨,接连不断。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由登临所见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了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的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念”字作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
化用典故,这是亡国悲剧的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但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
谩嗟荣辱:谩,同“漫”,徒然,。空叹历朝兴衰。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汲取历史的教训。荣:兴盛。辱:灭亡。
这两句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不满之情。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
六朝相继覆灭的历史已随着长江水一起逝去,只有那秋风寒烟中的衰草还一直在苍暗的绿着。感叹时间的流逝,
物是人非。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商女:酒楼茶坊的歌女。
后庭遗曲:指歌曲《玉树后庭花》,传为陈后主所作,其辞哀怨绮靡,后人将它看成亡国之音。最后三句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根据作者生平,领略作者的政治情怀。
金陵既是六朝古都,又是王安石生命中的坐标性地点。对这座城,王安石有着非同寻常的情感和感触。
一般认为这首词写于王安石变法的前2年,词中对人事变迁的慨叹,亦能令人领受到作者“讽今”的政治情怀。
归纳总结
2.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请简要概述。
上片重在写景。先点明登临时节,随后写眼前景色。澄江似练,夕阳翠峰,酒旗招展,白鹭翔舞,确是一幅优美的图画。
下片重在抒情。感叹六朝竞逐奢靡繁华而相继灭亡,只剩下寒烟衰草;继而陈说空叹兴亡荣辱其实没有意义,奋起变革,有所作为,才可以避免重蹈覆辙。
3.下片抒发的悲愤的情感与上片的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①上片的秋景凄凉萧瑟为为下片抒发悲愤之情做了铺垫;
②上片秋景中流露出作者对金陵江山的热爱之情,属于乐景,不忍心这样的美景有朝一日像六朝那样繁华流尽,属于哀情,所以景和情之间构成了反衬,是乐景衬哀情。
归纳总结
4.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
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
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归纳总结
诗歌主旨
本词上阕写登高远望之景,下阕追古思今,叙议结合,运用典故,借六朝的衰亡表达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批评人们忘记六朝灭亡的教训,流露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金陵行阙①
范成大
圣代规模跨六朝,行宫台殿压金鳌。
三山落日青鸾近,双阙清风紫凤②高。
石虎蹲江蟠王气,玉麟涌地镇神皋③。
太平不用千寻锁,静听西城打夜涛。
【注】①这首诗是针对宋高宗南渡后,在金陵大兴土木,建造行宫一事而作。②“紫凤”,与前一句中的“青鸾”均是帝王御用旗帜的装饰图案。③神皋,即神州大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首联着一“跨”字、一“压”字夸张地写出了皇帝行宫规模的宏大。
B.“压金鳌”运用借喻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南宋行宫的气势超过了前朝。
C.颔联描写了帝王旗帜在落日清风的衬托下高高耸立的景象,突显皇家气派。
D.“石虎”写出了金陵的王者之气,“镇神皋”则体现其地理位置的重要。
2.本诗与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都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B.“压金鳌’运用借喻手法”判断错误,应为借代的手法。金鳌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神龟,通常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B
答案:①本诗通过写统治者粉饰太平,在金陵所建行宫规模之大、气势之盛,重在表达对当朝统治者南渡后不思收复、安于享乐行为的讽刺。②《桂枝香·金陵怀古》通过对六朝统治者因“繁华竞逐”的奢侈生活而亡国的历史教训的认识,重在讽喻(警示)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覆辙,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①首联“圣代规模跨六朝,行宫台殿压金鳌”,一“跨”字、一“压”字夸张地写出了皇帝行宫规模的宏大;“压金鳌”生动地写出了南宋行宫的气势超过了前朝。颔联“三山落日青鸾近,双阙清风紫凤高”描写了帝王旗帜在落日清风的衬托下高高耸立的景象,突显皇家气派。颈联“石虎蹲江蟠王气,玉麟涌地镇神皋“石虎蹲江”“玉麟涌地”写出了金陵的王者之气。再结合注释“这首诗是针对宋高宗南渡后,在金陵大兴土木,建造行宫一事而作”,通过写统治者金陵所建行宫规模之大、气势之盛,表达对当朝统治者南渡后不思收复、安于享乐行为的讽刺。②《桂枝香·金陵怀古》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以及对当时朝政的担忧。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下阕写作者在金陵之所想,今昔对比,重在讽喻(警示)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覆辙,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