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稼先 课件(共27张ppt)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 邓稼先 课件(共27张ppt)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邓稼先
点击播放:【天才简史-邓稼先】最伟大的天才,为中国制造出最强武器原子弹
课前导入
2023年的新年,我想很多同学都被电影《满江红》所征服了吧?岳飞的《满江红》究竟好在何处呢?
当那一声声豪言壮语响彻耳畔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是什么?是岳飞的满腔热情,爱国之志。这样的情感非岳飞独有,放眼中华五千年,古有屈原,岳飞,文天祥;今有秋瑾,陈毅,邓稼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邓稼先》来感受那份赤子之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学习目标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原籍安徽,芝加哥大学博士,历任芝加哥大学等校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 中国获诺贝尔奖第一人。
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人: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姓名
邓稼先
生卒年月
1924.6—1986.7
籍贯
安徽怀宁




1941——1945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其间积极参加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爱国运动。
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学位,旋即返回祖国。
1950——1958年,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为我国核理论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1958年8月,调至“九院”,隐姓埋名,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理论。
1964年10月,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
1985年8月,因受到核辐射而患癌,做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1986年3月,做第二次手术。两次手术期间,与于敏共同撰写了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7月,逝世。
作者简介
他们是同乡、同学
情同手足的好朋友
一个获诺贝尔奖
蜚声世界半世纪
一个为国造核弹
隐姓埋名28载
写作背景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字音字形
宰割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筹划 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
彷徨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
仰慕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zǎi gē kě gē kěqì   xiǎn wié rén zhī
chóu huà dāng zhī wǘ kuì fēng wáng bì lou
páng huáng mǎ ge guǒ shī jǖ gōng jìn cuì
yáng mù jiā yǜ hù xiǎo fù rú jiē zhī
词语解释
元勋: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的)。
奠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比喻某一事物的产生或确立。
选聘:挑选聘用。
谣言: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背诵: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字。
昼夜:白天和黑夜。
昆仑:山名,在新疆、西藏和青海。
挚友:亲密的朋友。
词语解释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事业坚持不懈。
鞠躬尽瘁:语出诸葛亮《后出师表》,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担得起某种荣誉或某个职务,无须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
妇孺皆知:妇女和儿童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课文研读
自由朗读,思考:本文各个部分的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提示内容
划分结构
新颖、醒目
段落划分
自由读课文,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的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盈眶。
第五部分:写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邓稼先所表现出来的超凡的创造才能与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评邓稼先,总结全文。
阅读第一部分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这一百年的历史是怎样的?
只举1898年为例
“租借”99年
“租借”25年
被侵略和
压迫屈辱
阅读第一部分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落后就要挨打
阅读第一部分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民族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阅读第一部分
2、为什么直到第一部分结束时才点出“邓稼先”的名字?
内容上:
任人宰割——倍感屈辱
站起来了——扬眉吐气
在读者已经有强烈的心理预期中,适时地点出“邓稼先”的名字,达到醒目有力,震撼人心的效果。
结构上:
承上启下
巨大贡献——默默奉献
阅读第二部分
1、第10段中“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立即”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立即”指立刻,表明邓稼先没有停留就马上回国了,表现出他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的崇高思想。
2、从本部分中,可以看出邓稼先是怎样的人?
(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热爱祖国、贡献巨大、极度负责、坚持不懈等
阅读第三部分
{4DA1EB16-960F-41DE-8C23-75219065DE3A}
奥本海默
邓稼先
国籍 (异)
美国
中国
职务 (同)
原子弹设计领导人
功劳(同)
本国原子弹工程成功的功臣
学术水平(同)
相当
文化背景 (异)
美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性格为人 (异)
锋芒毕露
善于辞令
复杂的人
最不引人注意
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
“纯”、朴实
对比
阅读第三部分
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阅读第四部分
如何理解小标题?
看似两方都没有肯定,但是在阅读本段之后,可以发现:作者为同学的成功而骄傲,更为祖国的崛起而自豪。
以此为小标题,一方面吸引读者,另一方面也极精炼地概括了自己为朋友为祖国而骄傲自豪的情感。
阅读第四部分
从本部分中,可以看出邓稼先是怎样的人?(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认真、谨慎、为人忠正、实事求是、严谨、胸怀坦荡、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等
阅读第五部分
为什么要引用《吊古战场文》?
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从侧面暗示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猛烈的战争,衬托出他为国家不辞劳苦、甘于奉献的精神。
阅读第六部分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目标。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文章主旨
本文将邓稼先这一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抓住了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突出了他对民族的巨大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他的生命存在永恒的价值
邓稼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