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游山西村
陆游
情境导入
素养目标
理解诗歌的主题,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赏析诗中写景、蕴含哲理的名句。
贰
感受诗人悠闲惬意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叁
了解诗人相关知识,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本诗。
壹
文学知识
第壹部分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词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他的诗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现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本名 陆游 去世时间 公元1210年1月26日(旧历十二月廿九)
字号 字务观 号放翁 主要作品 《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
所处时代 南宋 主要成就 爱国情怀,文学贡献
民族族群 汉族 官 职 宝章阁待制
出生时间 公元1125年11月13日(旧历十月十七) 信 仰 道教
籍贯 越州山阴 后世地位 中兴四大诗人
人物信息
作者介绍
本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此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相对于官场的失意,诗人对于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
背景链接
初读感知
第贰部分
游山西村(南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歌朗诵
“游”是“游赏”的意思,“山西村”在诗人的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标题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即写游览山西村时的见闻。
题目解读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腊月里酿造的酒。
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译: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诗意梳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怀疑
柳色深绿,所以说暗,花光红艳,所以说明。
译:山峦重叠,溪水曲折,似乎让人怀疑前无路径,不料柳暗花明之处又一村。豁然开朗,村舍俨然。
诗意梳理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指古代立春后祭祀土神的活动。这里指举行春社的日子。
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译: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冠简朴,古时的风尚仍然保存。
吹着箫打着鼓
诗意梳理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趁着月夜闲游
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译:今后如果还能容许我清闲无事,乘月漫游,我会拄着拐杖随时敲开你家门。
如果
诗意梳理
精读探究
第叁部分
诗文品析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渲染出了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
诗文品析
有人说首联中的“莫笑”“足”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这两个词语既表现了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又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做了有力的铺垫。
诗文品析
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疑”
“又”两字。
“疑”字一方面写出了山水的曲折多变、道路的难寻难辨,另一方面写出了诗人留恋郊野、陶醉山水的沉迷自失的神态。“又”字渲染出诗人沉醉其中时突然发现眼前这个绿柳成荫、山花娇艳的秀美村庄的喜悦心情,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
诗文品析
发挥想象,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展示的图画。
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像前面已经无路可走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诗文品析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还在于它超越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蕴含着生活的哲理。说一说,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诗句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诗文品析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写出了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写出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此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民风淳朴可爱的欢乐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古朴风俗的赞美。
诗文品析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写诗人的愿望,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趁月夜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益于言表,一个热爱农村,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的喜爱之情和对农家的赞美之意。
写作特色
立意新巧,于白描中见意蕴
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只用白描手法,不用辞藻涂抹,却自然成趣。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段——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受到热情款待,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古朴民风,末写游村之感。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串,把秀丽山村的自然风光与淳朴的乡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中,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课堂小结
《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的七言律诗。本诗紧扣“游”字,按照“叙事—写景—抒情”的顺序,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表达了对古朴淳厚的乡村民俗的留恋和热爱之情。
游山西村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农家待客——人情美
村外山水——自然美
村中古风——风俗美
相约作客——温馨美
热爱向往
坚定乐观
板书设计
当堂练习
第肆部分
当堂检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的“莫笑”表现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农家待客的盛情。
B.颈联将击鼓吹箫祭神的热闹与农民的“衣冠简朴”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春社的不满。
C.因山水迷人,民风古朴,农民淳厚,所以诗人说“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D.本诗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然而处处切“游”字,游性十足,游意不尽。
解析:诗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表达了诗人对农村风俗的热爱之情。故本项中的“表达了诗人对春社的不满”表述错误。
B
当堂检测
2.(1)《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声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 , 。
(2)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 , ”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又复现的境界,现在常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①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②。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③黄昏。
[注]①浆:泛指饮料。②醉墨痕:酒后题诗留下的字迹。③耿:照耀。
当堂检测
3.本诗选取高柳、小桥、村落、____________、残破的墙壁、苔藓、细云新月等景物,描绘了____________的山村风光。
答案:茂密的树林;清幽、寂寥
解析:颈联“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描绘了“清风从茂密的树林吹过,送来几声清脆的鸟语,当年醉酒后诗人留下自己墨痕的墙壁,已经破败,青苔斑斑”的生动场景,其中的景物有:茂密的树林、残破的墙壁、苔藓、细云新月等。由颈联可知,周围树木茂密,不见啼鸟,但闻鸣声。当年来游之处,已是坏壁颓垣,布满青苔,诗人醉书于上的诗句,也已斑驳。故所描绘的景色特征为清幽、寂寥。
当堂检测
4.本诗和《游山西村》都写到了游览村庄的经历,请你结合两诗内容,说说其情感和哲理的不同。
答案:情感:《游山西村》描写了淳朴自然的民风民情,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西村》回忆往年叩门求浆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留恋与怀念之情。哲理:《游山西村》写峰回路转,告诉世人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逆境中往往蕴含希望和机会,富有理趣;由“往昔”“今岁”可知,《西村》表达的是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思考和感慨。
当堂检测
解析:情感上:根据“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可知,《游山西村》描写了淳朴自然的民风民情,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根据“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及尾联“一首清诗记今昔,细云新月耿黄昏”可知,《西村》中诗人回忆往年叩门求浆的情景,当年游玩时进入乱山深处,想去找个人家敲门讨水解渴,却发现自己闯进了世外桃源,于是要用清新的小诗,记下这个美丽的黄昏,表达了诗人的留恋与怀念之情。哲理上:《游山西村》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峰回路转,告诉世人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逆境中往往蕴含希望和机会,富有理趣;《西村》根据“往岁求浆忆叩门”“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等内容可知,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思考和感慨。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