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纸的发明【教学目标】1.认识“创、存”等生字,会写“录”等生字。2.用串联关键词的方法,概括出段落意思。3.抓住动词,感受作者是怎么把造纸的过程写清楚的,并学着介绍一次手工活动。4.感受造纸过程中包含的智慧与艰辛,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1.用串联关键词的方法,概括出段落意思。2.抓住动词,感受作者是怎么把造纸的过程写清楚的,并学着介绍一次手工活动。3.感受造纸过程中包含的智慧与艰辛,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一、纸的畅想,导入新课1.聊天激趣。纸,在我们生活中是特别常见的东西。平时,我们一般会用纸来干什么呀?2.引出课题。纸的用途可真广!纸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纸的发明》。齐读课题。二、纸的历程,感知全文1.初读课文。请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全文。2.分组学词。(1)开火车认读第一组词语,相机介绍蔡伦。伟大、铸刻、阅读、保存、普及、蚕茧、篾席、薄片、比较、蔡伦、改进、剪碎、捣烂、传承、欧洲、社会、帛、浆引导发现这一组词语中的名字——蔡伦,借助资料了解蔡伦。东汉人,出身于铁匠世家。小时候,他对周边的生产、生活环境很感兴趣。后来,他改进了造纸术,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请再读一读他的名字,记住这个了不起的中国人。(2)合作认读多音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蔡伦吸收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不怕劳累,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等原料剪碎或切断,再经过制浆、晒干等程序,制成了价格便宜、携带方便的纸。这种造纸术还传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国家,他所做的这一切,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3)联系旧知,认读下面这组词语,感受构词特点。创造、携带、制作、积累、记录结合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我的发现”,感受词语的特点和魅力:拆开来看,字和字互为近义词,合起来又组成了一个词语。教师范写生字“录”,学生练写。在写“录”时,注意下边的部分和“水”字有区别。3.呈现时间轴,引导方法,概括段意。(1)以第2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用串联关键词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①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曾经把文字记录在什么东西上?请圈出相应的词语。②相机点拨:大家看图画,这就是硬邦邦、沉甸甸的龟甲,一刀刀刻上文字,多么不容易呀!让我们记住这最远古的文字记录方式。③请试着把圈出的词语串联起来,概括本段的意思。(2)由扶到放,学习概括第3、4自然段的大意。4.请运用串联关键词的方法,完成课后第一题。三、纸的制造,词里乾坤1.直奔段落,关注动作。蔡伦是怎样改进造纸术的?请快速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相关动作的句子。他把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2.圈画动词,有感情地朗读。(1)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预设:剪、切、浸、捣、捞、晒。(2)请根据自己的想象,加上动作读一读这句话。3.关注偏旁,有感情地朗读。请认真观察这句话中的几个动词,尤其是偏旁,了解纸的制作过程。(1)聚焦“剪”“切”: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偏旁—刀字旁,说明了什么?预设:做这些动作需要用刀。思考:一刀能剪碎,一刀能切断吗?需要怎样剪,怎样切?请读出这种艰辛。(2)聚焦“浸”:观察它的偏旁,你觉得什么叫作“浸”?思考:那泡一天行吗?泡两天呢?应该怎么读?(3)聚焦“捣”:“捣”是什么动作?出示《中国文房四宝》纪录片中的“捣”的图片,让我们起立一起用力捣,10秒钟够吗?为什么?引读:课堂上我们没办法用这么长的时间去复现祖先们“捣烂成浆”的动作过程,但我们可以把感受放进朗读中。(4)聚焦“捞”:请做个捞的动作。都已经成纸浆了,一把能捞出来吗?请问要怎么捞啊?带着感情读一读。(5)聚焦“晒”:结合偏旁,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作者使用每一个动词都很讲究,这就是汉字告诉我们的秘密。现在,你一定已经感受到了,造纸的过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预设:艰辛、智慧、勤劳。让我们读出这种感受。4.概括方法,语用训练。(1)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类似的经历,比如剪纸、包饺子、包粽子等。让我们也学着借助动作流程词,写一写吧!(2)交流汇报。四、纸的发明,影响世界1.回归课文,再读蔡伦造纸的过程。2.对比交流,感恩祖先的智慧传承。请同学们捧起手中的语文书,看看既轻便又好用的课文纸,再想想几千年前祖先使用的那种沉重的龟甲和兽骨,你有什么想说的吗?3.引发期待,进一步激发文化自信。我们今天的幸福,都源于祖先的智慧和汗水。后来,蔡伦造纸的方法被传承下来,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传到了阿拉伯世界和欧洲,影响了全世界!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中国信心和中国荣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