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6《老山界》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下6《老山界》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七下6《老山界》知识清单
1934年12月,红军强渡湘江后进入越城岭山区,国民党判断出红军北去湘西的意图,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构筑封锁线,打算阻拦红军北上。在毛泽东的倡议下,红军暂时改变了去湘西的计划,决定西进,为此需翻越老山界:一是因为它是红军去湘西的必经之路;二是因为当时形势紧急,没有更多的时间绕行;三是因为翻越老山界是国民党始料未及的。本文叙述的就是此次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本文是回忆长征的经典名篇。文章真实、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在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写的事情不少,头绪也很多,却线索清晰,详略得当,将整个翻山过程写得十分清楚,是叙事散文的典范。文中有许多富于抒情气息的描写,一向为人称道,不仅极为生动、细腻,让读者读来仿佛置身于山路之中,目睹作者登山夜宿的过程,而且充满感染力,令人振奋。文章令人信服地展现了红军这支坚强的革命队伍的风貌和能够克服任何艰难险阻的伟大品质。可以说,这篇文章的经典地位,就在于透过精到的叙事、生动的描写,张扬出昂扬的革命情怀。
一、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起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79年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二、中心思想
《老山界》通过描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文章不仅展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苦卓绝,也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三、问题解析
如何理解文中“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这样的表述?
《老山界》这篇文章之所以好,之所以感人,很大程度上跟作者的写作态度分不开。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在1934年冬,是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之前。长征初期的情况与遵义会议之后是有很大区别的,作者如实反映,文风十分质朴。
举例来说,动身之后,行军很不顺利,就写很不顺利,甚至写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这固然因为老山界是第一座难走的山,还因为这支队伍当时太“笨重”,长征初期,机关大搬家,携带大批辎重,行动非常不便。再则,军事指挥也很不得力,特别是行动之前,对于前面的困难估计不足,当然也就无法向部队讲清楚,让战士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又如,露宿时的那种心理,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血肉之躯,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何况作者是大学生出身,在这样严峻的环境里,正经历着一个磨炼的过程。这样写,后人读来,知道革命前辈当年经历了这样的艰苦,教育的意义更加深切。
再如“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这样说无论怎样解释终究不好听,但当时就是这样情形,作者也就这样写,军情紧急,顾不得别的,当时的情景清晰可见,当时的心情可以感受。
正因为质朴,所以真实可信,文中对于红军英雄气概的那些描写,感染力也就特别强烈了。
四、写作特色
细腻的描写:文章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描写,烘托出红军战士面临的艰难处境,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生动的叙述:作者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艰辛与坚韧。
情感真挚:文章充满了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五、课后题解析
(一)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
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户瑶民家攀谈;
天黑了,到山脚,登山;
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
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
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
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
翻过雷公岩,继续爬山,“快要到山顶”时,“落得很远了”;
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
之后,一口气儿跑下山去。
(二)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红军克服的困难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老山界的高和险,比如上山的路程有三十里,而且很陡,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宽;
二是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等随行,同时补给比较困难,战士们吃不饱饭,休息条件也很恶劣,比如作者就是夜里在山上露宿的;
三是后有追兵,需要一边阻击敌人,一边急行军。红军战胜这些困难,体现了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等。
(三)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从"照着习惯"和"躲",你读出了什么?)
从“照着习惯”和“躲”,可以看出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瑶民家男主人不知道经过的队伍是红军,以为是以前那样的部队,所以躲起来。
2.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奇观”首先“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景象壮观、浪漫;其次,“奇观”准确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反映出红军丝毫没有被这样的艰险吓倒,换句话说,“奇观”不仅是指向眼前之景,更指向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指向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奇观”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赞叹之情。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里的"叹息"带有一种怎样的意味?)
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专门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四)课外阅读反映红军长征的文章,如杨得志《大渡河畔英雄多》、杨成武《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等,进一步加深对这段伟大历史的认识。
阅读链接
大渡河畔英雄多
杨得志
一九三五年,我在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当团长。那年五月,我们强渡川滇边界的金沙江,到了四川西部的大渡河。大渡河是岷江的支流,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河宽三百多米,水深十几米(详细描述了大渡河的地理特征,突出了其天险之势,为后文的渡河行动增加了难度和紧迫感。)。大渡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困死在那里,一面派遣几十万大军从后面追击,一面抽调“精悍部队"扼守大渡河和泸定桥(揭示了敌人的阴谋和部署,强调了红军面临的严峻形势。)。
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实现北上抗日的计划,红军必须渡过大渡河(明确了红军渡河的目的和意义,强调了渡河的必要性。)。红一团接受了渡河先遣任务。出发以前,首长指示说:“这是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个任务关系着十万红军的生命!"
渡河以前,我们做了周密的准备(承上启下,引出了下文关于渡河准备的叙述。)。经过侦察,知道敌人布置了好几团的兵力:三个所谓“骨干团”在泸定桥附近,一个团在安顺场对岸把守渡口(主力在下游十五里处),两个团在下游三十里处防守(详细描述了敌人的兵力部署情况,为后文的渡河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支持。)。经过分析,选定安顺场做我们的渡口(总结了红军对渡河地点的选择过程,突出了安顺场作为渡口的重要性。)。
安顺场在大渡河西南岸,那里有敌人两个连守着, 只有一只渡船。红军要强渡过去,先得消灭南岸敌人,夺取渡船。我们冒雨行军一天一夜,深夜十点多钟赶到离安顺场十多里的一个大山坡,等待命令。一天一夜一百四十多里的急行军是够疲劳的了(描述了红军行军的艰辛和到达指定位置的紧迫性。)。战士们一停下来就倒下呼呼地睡着了。我乘部队休息,找附近的老乡了解情况。不久接到指挥部的命令:连夜偷袭安顺场守敌,夺取渡船,强渡大渡河。我和团政委研究后决定:一营随我行动,抢夺安顺场;二营由政委带领,到下游十五里敌人团主力的对岸,佯作渡河,牵制敌人主力;三营担任后卫,留在原地掩护指挥机关(详细叙述了渡河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过程,突出了各个营的分工和协作精神。同时,也展现了红军指挥员的果断和智谋。)。
我们的决心很快变为部队的行动,疲劳的战士从泥地上爬起来继续行军。靠近安顺场的时候,一营三个连分成两路,像两把尖刀刺向敌人。安顺场的守敌做梦也不会想到红军来得这样快。我们的尖兵排和敌人的哨兵接触的时候,哨兵问:“哪一部分的 ” 他们还以为我们是他们自己人呢。(通过敌人的哨兵之口,侧面反映了红军行动的迅速与隐蔽,使得敌人毫无防备,甚至误以为是自己的部队。这种出其不意的战术,正是红军能够迅速占领安顺场的关键所在。)
“我们是红军!缴枪不杀!”红军战士的吼声像春雷似的响彻夜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红军战士的吼声比作春雷,形象地描绘了红军战士的英勇与豪迈,同时也预示着敌人即将面临的毁灭性打击。)。呼!敌人慌乱地开枪了。可是已经晚了,四面都是我们的火力。不到三十分钟,我们就占领了安顺场。
我坐在一间小屋里正为渡船伤脑筋,突然听到外边有人喊“哪一个 ”通信员一听声音不对,急忙拿起枪来跑出去。果然是敌人,他们摸不清我们的情况,乖乖地缴了枪。原来这几个敌人是管船的,我急忙叫通信员把他们送到一营去,想法把那只唯一的渡船弄到手,那只船成了我们渡河的唯一希望。
可是没有船工,还是没有法子渡河。只得推到第二天。我一夜没合眼。渡河!渡河!我满脑子是渡河。我想到首长的话,心里十分焦急。
第二天好容易从周围的山沟里找到十几个船工。他们答应把我们送过河去。我们决定按时强渡。一只渡船不可能把全部战士都渡过去,只得挑选少数人。可是挑选谁呢 我把挑选渡河人员的任务交给一营营长孙继先同志(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出了挑选渡河人员这一关键情节。同时,也体现了领导者的智慧与决断,将任务交给值得信赖的下属去执行。)。
孙继先同志一下子被战士们围住了。他们知道要组织渡河奋勇队,谁都想当个渡河先锋。 一个钟头过去了。还是不能决定由哪些人去。孙继先同志向我请示怎么办,我立即告诉他:“从一个单位里派人去 !
孙继先同志决定从二连里派十几个人去,二连集合在屋子外边的场地上。场子上静得很,只能听到河边的水声(以静衬动,通过描写场子的寂静与河水的流淌声,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庄严的氛围。这种氛围的营造,为接下来的渡河行动做好了铺垫。)。“熊尚林,曾会明,刘长发,张克表……叫到名字的都松开紧绷着的脸,流露出满意的神情。十六个名字叫完了。勇士们集合在一起。我看看他们,一个个都生龙活虎,觉得孙继先同志眼力真不错。突然哇的一声,一个战士从队伍里冲出来,嚷着“我也要去 !我也要去! ”他一边哭一边嚷,向营长那里跑。孙继先同志看了看,他是二连的通信员。“去吧!” 营长感动地说,例外地批准他参加渡河奋勇队。通信员听到营长允许了,赶紧擦去眼泪,飞也似的跑到十六个人的队里(通过营长的言行,展现了红军内部的团结与友爱。即使是一名普通的通信员,只要他有决心与勇气,也能得到领导的认可与支持。这种精神,正是红军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力量。)。
十七个勇士,每人背一支短枪,一支花机关枪,带一把大刀,五六个手榴弹,还带着工作器具,由二连连长熊尚林同志担任队长(详细列举了渡河勇士们的装备与配置,不仅展现了他们的武装力量,也体现了他们为渡河行动所做的充分准备。同时,由经验丰富的连长担任队长,更是为渡河行动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严重的时刻来到了,熊尚林同志带领十六个同志跳上了渡船。岸上的同志们喊道:“同志们!十万红军的生命就在你们几个人的身上!坚决渡过去,消灭敌人! ”渡船在这热烈的鼓舞中离开了南岸。(这句话是岸上同志们对即将渡河的勇士们的鼓舞与嘱托。它凸显了渡河任务的艰巨性与重要性,将十万红军的安危系于这十七位勇士之身,展现了革命同志间的深厚情谊与共同担当。同时,“坚决渡过去,消灭敌人”的呼喊,彰显了革命战士的坚定决心与英勇无畏。)
敌人惊慌了,向我们的渡船开火。打!我们的炮兵向敌人开炮了。通通两下,敌人的碉堡飞到了半空。我们的机枪和步枪也发挥了威力。枪弹像暴风雨一样袭击着对岸。船工们一桨连一桨地拼命划着,渡船随着汹涌的波浪颠簸前进,船四周满是子弹打起的浪花(生动描绘了渡船在枪林弹雨中艰难前行的场景。船工们的“拼命划着”与渡船的“颠簸前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革命战士在逆境中的顽强与坚持。而“船四周满是子弹打起的浪花”则进一步渲染了战场的紧张与危险,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几乎岸上所有的人注意力都集中在渡船上。突然,猛地一发炮弹落在船边,掀起一个巨浪,渡船剧烈地晃荡起来。我非常着急,差点叫出声来。幸好渡船随着巨浪颠簸了一阵,慢慢地平静下来。渡船继续在前进,越来越靠近对岸。只有五六米了。勇士们都站上船头,接着就不顾一切地往岸上跳。
对岸山上突然滚下一个手榴弹, 一个滚雷,轰轰两下,冒起一阵浓浓的白烟。敌人就从小村庄里冲出来。
敌人不下二百,我们只有十七人。奋勇队背水作战,情势非常紧急。
“给我轰!”我命令南岸早已准备的火力。轰!轰!迫击炮弹不偏不歪地在敌群中开了花。接着重机枪延伸射击,枪弹像雨点似的飞向对岸。
“再来一个!打,狠狠打!”阵地上扬起一片呼声。敌人溃退了,慌乱地四散逃命。“打 !打!延伸射击!”我再一次下命令。已经上了岸的勇士乘机俯身冲上去,占领了渡口工事。(展现了敌人面对革命战士英勇反击时的狼狈与慌乱。敌人的“溃退”与“四散逃命”与革命战士的坚定与果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凸显了革命正义的伟大力量。而“打 !打!延伸射击!”的命令,则彰显了革命战士在战斗中的果断与勇敢。)
渡船很快回来了,由营长孙继先同志的带领下一些同志赶忙登上去。“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前进,支援第一批登陆的同志!”我向营长这样叮咛。船飞速地向北岸前进。山上的敌人又向河心射击。敌人孤注一掷,企图组织全部火力挡住我们的后继登陆部队。渡船在浪里颠簸着,渐渐地驶到岸边了,突然一梭子机枪子弹打到船上。就见一个战士捂着他的胳臂。显然是受了伤。渡船飞快地往下滑去,滑了几十米,“砰!”的一下撞在一块大礁石上。 我焦急地望着, 只见几个船工用手撑着石岩。礁石两边的水很急,要是渡船再往下滑,到礁石下游急流汇合处非翻身不可。“撑啊!”我紧张得心都要崩了。突然从船上跳下四个船工来,趟着水用背顶着船,船上四个船工用竹篙撑。速度极慢,几乎十分钟还推进不到一米。头顶上子弹呼呼地响着。十分钟,又是十分钟,半个小时过去了,才推进了一半。足足一个小时才靠岸,我这才嘘了一口气。(细腻地描绘了作者在等待渡船靠岸时的紧张与焦虑。一个小时的漫长等待,不仅考验着渡船与船工们的毅力与智慧,更让作者深切感受到了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而“我这才嘘了一口气”则表达了作者对革命战士英勇无畏精神的敬佩与感慨。)
一阵炮响,敌我火力又接上了。敌人又是一阵滚雷,并且吹起号子发动冲锋。“继续射击”我命令南岸火力压住敌人。炮弹、机枪弹一批又一批地射到对岸,步枪射手们也努力瞄准射击。敌人在烟幕中仓皇逃命。
这时候,我们的勇士们一起冲上去,手榴弹、枪弹一齐打过去,大刀一齐在敌群中飞舞。敌人被杀得溃不成军,拼命往北边山后面逃。我们渡河的勇士完全控制了大渡河北岸。
过了一会,那只唯一的渡船又回到了南岸。于是,由我带领几名重机枪手坐船到对岸,扩大战果,巩固阵地。这时候天色已有些晚了,渡船连续往返,一船又一船的红军都安全地到了对岸。我们又乘胜追击敌人,在下游又缴了两只船,渡河加快了。到第二天上午,全团安然渡过了大渡河。
红一团强渡大渡河成功,有力地配合了左翼兵团强夺泸定桥。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事迹将同其他光荣的革命事迹一起,永远记入革命史册。(总结了红一团强渡大渡河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对整个革命战局的重要贡献。它彰显了革命战士在逆境中的团结与智慧,以及为了革命胜利不惜一切代价的英勇精神。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革命历史的连续性与整体性,每一个胜利都是革命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