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须有自尊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围绕 “自尊” 展开,是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教材通过深入剖析自尊的内涵、作用及表现,帮助学生理解自尊的本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为学生在青春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教材还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自尊,增强对自尊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和地位。然而,他们对自尊的认知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常常将自尊与 “面子”“攀比” 等概念混淆。部分学生可能因缺乏自信或过度敏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极端行为,如过度自卑或过度自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尊,学会在尊重自我与他人的平衡中实现健康成长。三、教学目标健全人格:让学生深刻理解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在挫折面前保持自信,塑造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正确面对成长中的挑战与困难,构建稳定且积极的人格框架。道德修养:助力学生掌握维护自尊的正确方法,明白尊重他人是获得他人尊重的前提,在日常交往中践行文明准则,培养谦逊、友善、包容的道德品质,提升人际交往中的道德素养。责任意识:使学生清晰认识到自尊与个人成长、社会责任紧密相连,勇于承认错误并积极改进,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主动承担起应尽的责任,成为有担当的个体。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自尊的内涵与核心表现,包括自我认可、知耻明非、不慕虚荣。难点:准确区分自尊与虚荣,深刻理解 “知耻而后勇” 的意义,并将自尊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五、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辩论活动法: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实践任务法:设计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六、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导入 —— 自尊的 “照妖镜”视频片段:教师播放短视频《小明的 “面子”》,内容包含以下两个场景:场景 1:小明在考试中成绩不理想,一气之下撕毁试卷,还故作洒脱地声称 “我不在乎”。场景 2:同学指出小明的错误时,他情绪激动,愤怒反驳:“你有什么资格说我!”提问思考:教师引导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言。小明的这些行为是否属于自尊的表现?请阐述原因。如果你是当时的旁观者,你会采取什么方式帮助他?教师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适时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设计意图:借助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案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初步对 “自尊” 与 “虚荣” 进行辨析。环节二:探究新知 —— 自尊的三重境界活动 1:自尊定义卡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简洁的一句话对 “自尊” 进行定义,并结合自身经历举例说明。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适时引导和启发。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归纳: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高度肯定,它不仅涵盖了尊重自己,还包括通过自身努力赢得他人的尊重。活动 2:案例分析 ——“知耻者勇”教师展示案例:小华在运动会接力赛中意外掉棒,致使班级错失好成绩。事后,他主动向全班同学诚恳道歉,并从此每天坚持练习跑步。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华的行为具体体现了自尊的哪一显著特点?各小组讨论结束后,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自尊的人能够勇敢地正视自己的不足,并且能够通过实际行动努力改进。活动 3:辩论赛 ——“攀比是自尊吗?”教师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正方观点:穿名牌、使用最新款电子产品是维护自尊的一种方式。反方观点:真正的自尊源于内心的强大,不依赖于外在的物质。教师组织双方学生进行辩论前的准备,如收集资料、整理论据等。辩论过程中,教师把控时间和秩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尊重对方观点。教师在双方辩论结束后进行适时点拨:虚荣是过度追求表面的荣耀,而自尊则是源于对自身内在价值的认同。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辩论等多种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深入理解自尊的内涵与核心表现。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思维能力,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际事例中提炼知识,辩论赛则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使学生在观点碰撞中准确区分自尊与虚荣,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实践应用 —— 我的 “自尊守护计划”任务设计:教师要求每位学生认真思考,列出 3 条在日常生活中维护自尊的具体行动,比如面对他人批评时要冷静反思、坚决拒绝盲目攀比等。学生完成后,教师组织小组分享交流,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每个小组评选出 “最佳守护方案”,并推选代表在全班分享。情景演练:教师模拟场景:同学当众嘲笑你的发型。教师邀请几位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展示 “用自尊的方式回应”。表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其他学生进行点评,然后自己再进行总结,强调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设计意图:此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通过让学生制定 “自尊守护计划”,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维护自尊的良好习惯。情景演练则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交际场景,锻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运用自尊原则的能力,同时通过点评和总结,强化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环节四:总结升华 —— 自尊照亮青春金句共勉:教师展示金句:“自尊不是傲慢,而是对自己的珍视;不是虚荣,而是对价值的坚守。”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思维导图(板书设计):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思维导图。自尊的三重境界 ├─ 自我认可:肯定价值,积极行动 ├─ 知耻明非:正视不足,勇于改进 └─ 不慕虚荣:内在充实,拒绝浮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自尊的理解和认识。设计意图:金句共勉环节让学生在富有哲理的话语中进一步感悟自尊的真谛,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激发学生对自尊的情感认同。思维导图的展示与回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强化记忆,使学生对自尊的内涵、表现及重要性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升华,为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践行自尊理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七、作业设计基础作业:撰写一篇短文《我心中的自尊榜样》,要求结合具体实例,详细阐述榜样的自尊表现。实践作业:完成 “自尊守护行动” 一周记录表,认真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是否符合自尊原则。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案例和辩论活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对自尊与虚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部分学生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实践。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时间把控上还需进一步优化,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交流。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生活实例和社会热点,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自尊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持续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自尊表现,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尊意识和道德修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