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检测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30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2分,计3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生理变化的有 (  )
①身体外形的变化 ②体内机能的增强 ③思维敏捷 ④独立意识增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某校七年级学生参加红色研学活动时,班主任老师安排男生负责搬水、领取盒饭、打扫营地卫生,女生负责拍照录像、整理研学资料……班主任这样安排是因为 (  )
A.男生比女生更聪明,更能承担繁重的工作
B.女生比男生更具优势,适合承担细致的工作
C.男生女生各有优势,分工互补,更好完成工作
D.男生女生不能交往,更不能安排在一起承担工作
3.初中阶段异性同学之间正常交往有利于我们成长。下列不属于异性同学间恰当交往的是 (  )
A.元旦晚会结束后,几名男生把小梅送回家
B.女生小雅只跟自己喜欢的男生单独相处
C.男生进行篮球比赛时,女生到场呐喊助威
D.小芳和小军是班干部,他们经常在一起组织班级活动
4.图示法是表示概念之间关系的直观方法。下列选项中的概念关系能用如图图示表示的是 (  )
A.①道德感 ②人类高层次社会性需要的情感
B.①情感 ②情绪
C.①青春期生理变化 ②青春期心理矛盾
D.①积极情绪 ②焦虑
5.在第33届夏季奥运会上,湖南省体育健儿积极发扬中华体育精神,共获得4枚金牌、5枚银牌、3枚铜牌,为祖国、家乡和人民赢得了荣誉。对此,同学们倍感自豪和骄傲。这说明 (  )
①我们要将消极情感转化为成长助力 ②情感让我们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③情感不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 ④我们通过情感体验生命、体验生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阅读《留言条》,你认为这个儿子需要培养的是(  )
A.自主自强能力 B.平等待人态度
C.自尊自爱品质 D.理解尊重意识
7.少年强则国强。一个人需要自强的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下面的诗句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
①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③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 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对历代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据此说明 (  )
A.中华民族主张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造与创新
C.社会发展必须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
D.中华民族倡导做人做事要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出发
9.“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歌词中“让他三尺又何妨”诠释了哪些中华传统美德 (  )
①谦让 ②理解、宽容 ③推己及人 ④与人为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以广大农牧民为第一观众,以丰厚的民族艺术底蕴为第一营养,创作演出13 000多个节目。乌兰牧骑长盛不衰的原因是 (  )
①牧区群众的文化素养显著提升 ②能满足牧区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④能保障牧区群众基本物质权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24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3周年纪念日,各地中小学通过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防空演练、观看历史短片等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开展这些活动的意义在于 (  )
①增强爱国意识,构筑中国价值 ②缅怀革命先烈,牢记战争仇恨 ③厚植家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 ④继承英雄遗志,以战争赢得和平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①③
12.根据《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某市区公安机关5月份共处置中心城区违规燃放烟花爆竹警情22起,对违规燃放烟花爆竹的人员批评教育,并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这启示我们 (  )
①法律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②法律只对违法的人起作用 ③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④要增强法律意识,远离违法犯罪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民法典与我们的一生密切相关。
我还是胎儿时,虽然没有出生,但是可以继承遗产。 父母对未成年的我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姐姐25岁了,她和心仪的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爷爷70岁了,他立下了遗嘱。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②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民法典的规范和保护 ③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 ④民法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某地旅游执法总队发出通告,导游陈某在带团中存在辱骂旅客、胁迫旅客购物行为,给予导游陈某吊销导游证、旅行社停业整顿、旅行社负责人处以2万元罚款的处罚。据此可以判断,陈某的行为属于  (  )
A.严重违法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行政违法行为
1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法律文化。”下列中国法治文化名言中体现法治要求的是(  )
①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 ②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③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50分)
本部分共3题,计50分。
16.(23分)珍惜美好青春 焕发青春活力
【异性交往】小华很欣赏班里的一名女生,她独立能干,善解人意,有特别好的学习习惯。小华既想和她接触交往,学习她身上的优点,但又怕大家说三道四,产生不好的影响,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他和父母说起自己的困惑,想听听爸爸妈妈的想法。
(1)运用所学知识,任选小华爸爸或者小华妈妈的观点进行评析。(5分)
【青春情绪】下面是玲玲同学日记本上记录的一天:
(2)作为玲玲的同桌,请你为过好“美好”的一天给她出谋划策。(6分)
【青春品格】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蓄着中国人的智慧、品格、胸怀和修养,一首诗、一阕词、一篇文章中所蕴含的美好品格,可以成为许多人生命的指路明灯。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铲不平。 ——曾国藩《岁暮杂感十首(其四)》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林则徐《出老》
(3)上述诗句共同体现了哪一品格?(2分)青少年为什么需要具备这种品格?(4分)
【青春宣言】2024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班主任组织同学们观看了反映新长征的新成就的大型电视专题片《长征之歌》,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
小青:我们要向英勇的红军致敬,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小枫:这是一段我们必须铭记的历史,吾辈当自强,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以“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为主题,撰写一份行动宣言。(6分)
17.(10分)走进建筑文化 领略文化魅力
中华建筑文化,既有物质形态的多元,更有精神内涵的一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华建筑文化,领略其中的文化魅力。
材料一 天圆地方、位致中和、中轴对称、序列方位,塑造了传统建筑精神世界的时空结构。北京四合院、徽州民居等日常居住建筑,以“堂”为中心,堂前院落或天井,既是人们体察四季寒暑、观睨昼夜变化的重要窗口,也体现了天地、宅、人三者“人宅相扶,感通天地”的和合秩序。
材料二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是杜牧笔下的阿房宫。中华建筑文化之所以独立于世界之林,正是因其技、艺合蕴一身的建筑形象。“制器尚象”指引了中华传统建筑数千年的设计思想与美学意向。
材料三 中华建筑布局方式体现出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下“父尊子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家族伦理关系。一般来说,位于中轴线上的堂屋属最高等级,为长辈起居处,厢房则为晚辈住所,父子、夫妇、男女、长幼及内外秩序严格,尊卑有序,不可僭越,充分体现了孝老爱亲的美德。
(1)材料一中的建筑特点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哪一思想理念?(2分)
(2)材料二中,“制器尚象”蕴含着怎样的中华人文精神?(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怎样弘扬和践行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4分)
(4)中华建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请你为传播中华建筑文化写一条标语。(2分)
18.(17分)树立法治意识 提升法治素养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案例分析】
为增强同学们的法治意识,老师展示了一则案例:
  某天李女士在回家路上发现手机丢了,遂借他人手机拨打手机号码,接通后发现,手机被学生小白拾取,李女士要求小白返还手机,但小白表示拒绝,随后李女士报警,并将小白诉至法院,后经法院判处,要求小白按时归还李女士手机。
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小秦和同学们经过讨论明确了以下问题:
①案例中李女士的哪一权利受到侵害?(2分)
②小白的行为属于哪种类型的违法行为?(2分)
(1)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上述问题。
【发表评论】
在课堂讨论阶段,老师展示了以下素材:
  某市一名10岁女孩被3名歹徒劫持后,利用歹徒吃夜宵之机,趁歹徒不备,一面向饭店老板暗指 3名歹徒,一面表情痛苦地用双手卡自己的脖子,老板明白后立即设法报警。几分钟后,3名歹徒被民警抓获。
(2)结合上述案例,请以“有勇有谋应对犯罪行为”为主题写一段短评。(4分)
【学以致用】
在课堂模拟法庭环节,老师展示以下案例让同学们对其作出判决:
  进入初中后,江某变得孤僻暴躁,与同学相处时常常一言不合就出手打人,老师教育后仍不以为然,因屡教不改受到了学校纪律处分。在结交一些社会“大哥”以后,江某开始经常旷课、夜不归宿、出入营业性高消费娱乐场所、多次强行索要同学财物,后来跟随“大哥”们一起持刀抢劫,致两人重伤,一人死亡。
  在有关江某的判决书中,有一名同学这样写到,经本庭合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对本案判决如下:判处江某行政拘留一个月,罚金二万元……
(3)上述判决书中对于江某的处罚是否合理?(1分)请说明理由。(4分)
(4)假如你是审理上述案件的法官,审判结束后,请你对青少年说两句警示语。(4分)
期末检测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30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2分,计3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生理变化的有 ( A )
①身体外形的变化 ②体内机能的增强 ③思维敏捷 ④独立意识增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某校七年级学生参加红色研学活动时,班主任老师安排男生负责搬水、领取盒饭、打扫营地卫生,女生负责拍照录像、整理研学资料……班主任这样安排是因为 ( C )
A.男生比女生更聪明,更能承担繁重的工作
B.女生比男生更具优势,适合承担细致的工作
C.男生女生各有优势,分工互补,更好完成工作
D.男生女生不能交往,更不能安排在一起承担工作
3.初中阶段异性同学之间正常交往有利于我们成长。下列不属于异性同学间恰当交往的是 ( B )
A.元旦晚会结束后,几名男生把小梅送回家
B.女生小雅只跟自己喜欢的男生单独相处
C.男生进行篮球比赛时,女生到场呐喊助威
D.小芳和小军是班干部,他们经常在一起组织班级活动
4.图示法是表示概念之间关系的直观方法。下列选项中的概念关系能用如图图示表示的是 ( A )
A.①道德感 ②人类高层次社会性需要的情感
B.①情感 ②情绪
C.①青春期生理变化 ②青春期心理矛盾
D.①积极情绪 ②焦虑
5.在第33届夏季奥运会上,湖南省体育健儿积极发扬中华体育精神,共获得4枚金牌、5枚银牌、3枚铜牌,为祖国、家乡和人民赢得了荣誉。对此,同学们倍感自豪和骄傲。这说明 ( C )
①我们要将消极情感转化为成长助力 ②情感让我们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③情感不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 ④我们通过情感体验生命、体验生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阅读《留言条》,你认为这个儿子需要培养的是( A )
A.自主自强能力 B.平等待人态度
C.自尊自爱品质 D.理解尊重意识
7.少年强则国强。一个人需要自强的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下面的诗句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C )
①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③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 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对历代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据此说明 ( A )
A.中华民族主张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造与创新
C.社会发展必须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
D.中华民族倡导做人做事要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出发
9.“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歌词中“让他三尺又何妨”诠释了哪些中华传统美德 ( D )
①谦让 ②理解、宽容 ③推己及人 ④与人为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以广大农牧民为第一观众,以丰厚的民族艺术底蕴为第一营养,创作演出13 000多个节目。乌兰牧骑长盛不衰的原因是 ( C )
①牧区群众的文化素养显著提升 ②能满足牧区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④能保障牧区群众基本物质权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24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3周年纪念日,各地中小学通过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防空演练、观看历史短片等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开展这些活动的意义在于 ( D )
①增强爱国意识,构筑中国价值 ②缅怀革命先烈,牢记战争仇恨 ③厚植家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 ④继承英雄遗志,以战争赢得和平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①③
12.根据《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某市区公安机关5月份共处置中心城区违规燃放烟花爆竹警情22起,对违规燃放烟花爆竹的人员批评教育,并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这启示我们 ( C )
①法律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②法律只对违法的人起作用 ③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④要增强法律意识,远离违法犯罪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民法典与我们的一生密切相关。
我还是胎儿时,虽然没有出生,但是可以继承遗产。 父母对未成年的我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姐姐25岁了,她和心仪的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爷爷70岁了,他立下了遗嘱。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①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②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民法典的规范和保护 ③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 ④民法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某地旅游执法总队发出通告,导游陈某在带团中存在辱骂旅客、胁迫旅客购物行为,给予导游陈某吊销导游证、旅行社停业整顿、旅行社负责人处以2万元罚款的处罚。据此可以判断,陈某的行为属于  ( D )
A.严重违法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行政违法行为
1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法律文化。”下列中国法治文化名言中体现法治要求的是( A )
①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 ②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③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50分)
本部分共3题,计50分。
16.(23分)珍惜美好青春 焕发青春活力
【异性交往】小华很欣赏班里的一名女生,她独立能干,善解人意,有特别好的学习习惯。小华既想和她接触交往,学习她身上的优点,但又怕大家说三道四,产生不好的影响,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他和父母说起自己的困惑,想听听爸爸妈妈的想法。
(1)运用所学知识,任选小华爸爸或者小华妈妈的观点进行评析。(5分)
小华爸爸的观点是错误的。(1分)与异性交往,可以增进对异性的了解,消除神秘感;可以扩大交往范围,提高交往能力。与异性友好坦然地合作,有助于完善自身,让我们在团结和睦的集体中共同成长。我们与异性交往要把握好尺度。(4分)
小华妈妈的观点是正确的。(1分)与异性交往要把握好尺度。我们应注意交往的方式、场合、时间和频率,既要热情大方,又要掌握分寸,做到言谈得当、举止得体。我们要学会恰当地与异性交往,让这份友谊成为美好青春的见证。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朦胧情感,我们应该慎重对待,理智处理。(4分)
【青春情绪】下面是玲玲同学日记本上记录的一天:
(2)作为玲玲的同桌,请你为过好“美好”的一天给她出谋划策。(6分)
①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体会自身情绪的强弱和变化,明确情绪背后的真实需要和现实原因,不断拓展对情绪认识的深度与广度。②学会调节情绪。通过注意转移、合理宣泄、认知调节、放松训练等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③学会合理表达情绪。我们要学会选择合适的场合、用合理的方式表达情绪,注意关照他人的感受。④学会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给予别人更多的关心,与他人共享欢乐、分担痛苦,从狭隘的自我中走出来、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我们管理情绪的能力会更强,情绪会更积极、更健康。(6分,答出三点即可)
【青春品格】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蓄着中国人的智慧、品格、胸怀和修养,一首诗、一阕词、一篇文章中所蕴含的美好品格,可以成为许多人生命的指路明灯。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铲不平。 ——曾国藩《岁暮杂感十首(其四)》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林则徐《出老》
(3)上述诗句共同体现了哪一品格?(2分)青少年为什么需要具备这种品格?(4分)
自信。(2分)①自信让人乐观坚定,让我们充满希望和力量,面对困难和失败不轻言放弃,朝着既定目标勇毅前行。②自信让人远离自负与自卑,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坦然面对真实的自己,从容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4分)
【青春宣言】2024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班主任组织同学们观看了反映新长征的新成就的大型电视专题片《长征之歌》,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
小青:我们要向英勇的红军致敬,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小枫:这是一段我们必须铭记的历史,吾辈当自强,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以“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为主题,撰写一份行动宣言。(6分)
①树立远大理想。怀有拳拳爱国之心,立下报国之志,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发展结合起来,找到青春进取的方向和力量,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②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认真对待各门课程,勤学好问,夯实基础;要关注现实问题和社会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在苦干实干中磨砺成长,砥砺前行。在做事中不断磨炼意志、锤炼品格,要学会依靠自己、对自己负责,学会做事、身体力行。(6分)
17.(10分)走进建筑文化 领略文化魅力
中华建筑文化,既有物质形态的多元,更有精神内涵的一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华建筑文化,领略其中的文化魅力。
材料一 天圆地方、位致中和、中轴对称、序列方位,塑造了传统建筑精神世界的时空结构。北京四合院、徽州民居等日常居住建筑,以“堂”为中心,堂前院落或天井,既是人们体察四季寒暑、观睨昼夜变化的重要窗口,也体现了天地、宅、人三者“人宅相扶,感通天地”的和合秩序。
材料二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是杜牧笔下的阿房宫。中华建筑文化之所以独立于世界之林,正是因其技、艺合蕴一身的建筑形象。“制器尚象”指引了中华传统建筑数千年的设计思想与美学意向。
材料三 中华建筑布局方式体现出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下“父尊子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家族伦理关系。一般来说,位于中轴线上的堂屋属最高等级,为长辈起居处,厢房则为晚辈住所,父子、夫妇、男女、长幼及内外秩序严格,尊卑有序,不可僭越,充分体现了孝老爱亲的美德。
(1)材料一中的建筑特点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哪一思想理念?(2分)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2分)
(2)材料二中,“制器尚象”蕴含着怎样的中华人文精神?(2分)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怎样弘扬和践行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4分)
①我们应当孝敬老人、爱护亲人。②我们还要将爱的情感和责任扩展到全社会。(4分)
(4)中华建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请你为传播中华建筑文化写一条标语。(2分)
传承千年匠心,展现中华建筑之美;一砖一瓦,承载华夏千年文明;匠心独运,构筑东方不朽传奇;传统与现代交融,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等等。(2分,写出一条且言之有理即可)
18.(17分)树立法治意识 提升法治素养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案例分析】
为增强同学们的法治意识,老师展示了一则案例:
  某天李女士在回家路上发现手机丢了,遂借他人手机拨打手机号码,接通后发现,手机被学生小白拾取,李女士要求小白返还手机,但小白表示拒绝,随后李女士报警,并将小白诉至法院,后经法院判处,要求小白按时归还李女士手机。
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小秦和同学们经过讨论明确了以下问题:
①案例中李女士的哪一权利受到侵害?(2分)
②小白的行为属于哪种类型的违法行为?(2分)
(1)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上述问题。
①财产权。(2分)②民事违法行为。(2分)
【发表评论】
在课堂讨论阶段,老师展示了以下素材:
  某市一名10岁女孩被3名歹徒劫持后,利用歹徒吃夜宵之机,趁歹徒不备,一面向饭店老板暗指 3名歹徒,一面表情痛苦地用双手卡自己的脖子,老板明白后立即设法报警。几分钟后,3名歹徒被民警抓获。
(2)结合上述案例,请以“有勇有谋应对犯罪行为”为主题写一段短评。(4分)
饭店老板面对犯罪行为,敢于斗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小女孩面对犯罪行为,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4分)
【学以致用】
在课堂模拟法庭环节,老师展示以下案例让同学们对其作出判决:
  进入初中后,江某变得孤僻暴躁,与同学相处时常常一言不合就出手打人,老师教育后仍不以为然,因屡教不改受到了学校纪律处分。在结交一些社会“大哥”以后,江某开始经常旷课、夜不归宿、出入营业性高消费娱乐场所、多次强行索要同学财物,后来跟随“大哥”们一起持刀抢劫,致两人重伤,一人死亡。
  在有关江某的判决书中,有一名同学这样写到,经本庭合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对本案判决如下:判处江某行政拘留一个月,罚金二万元……
(3)上述判决书中对于江某的处罚是否合理?(1分)请说明理由。(4分)
不合理。(1分)理由:江某持刀抢劫并致两人重伤,一人死亡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已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或刑事违法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行政拘留”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应受到的行政制裁。(4分)
(4)假如你是审理上述案件的法官,审判结束后,请你对青少年说两句警示语。(4分)
①依法自律,做遵纪守法的人。②防微杜渐,远离违法犯罪;等等。(4分,写出两句且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