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2017秋)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

资源简介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冷和热》
1.用手测量温度是不准确的。要想知道准确的温度,必须使用温度计。
2.温度计主要由液泡、液柱构成。
3.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①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温度计上端。
②将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温度计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③待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
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须轻拿轻放。正确的读取温度计示数的姿势。
6. 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水温是先快后慢地下降。继续观察下去,会发现水温下降速度越来越慢,达到某一个温度(该温度大多数情况下与室温相同),这个时候,温度就会停止下降,保持不变。
相关实验:
1.安装好测温装置
2.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水温,连续记录6次
3.把记录的数据在方格上描点并连线
结论: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
7.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
探针式电子温度计:用来测量各种液体的温度,精度高,读数方便。
电子体温计:用来测量体温,读数更方便。
温湿度计:用来测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红外线温度计:探测物体的温度时不需要接触被测物,更方便、快捷。
8. 这两支温度计里的液柱上升或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温度计中的液泡具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当我们把温度计放在热水中,温度计中的液泡受热膨胀,液柱就会上升,放在冷水中,温度计中的液泡受冷收缩,液柱就会下降。
9. 液体、气体、固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会发生变化
相关实验:
A. 研究液体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
1.准备一个中间插有空心管的胶塞和配套的烧瓶。
2.往烧瓶里加满染了颜色的水,用胶塞塞紧瓶口,记下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
3.把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4.再把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现象:放入热水中:玻璃管内液面上升;放入冷水中,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B. 研究气体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
1.用气球嘴套住烧瓶瓶口。
2.将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3.再将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现象:放入热水中:气球鼓起来了;放入冷水中,气球变瘪了
结论:气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C. 研究固体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
1.观察常温下铜球通过铁圈的情况
2.用酒精灯给铜球加热后,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铁圈。
3.将铜球放入水中冷却后,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铁圈。
现象:常温下,铜球能通过铁圈;加热铜球:铜球不能通过铁圈;冷却铜球,铜球又能通过铁圈了
结论:固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10.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①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
②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
③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热。
④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
11. 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作热胀冷缩。
12. 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下列现象:
1.轮胎在夏天容易爆胎。
夏天温度高,轮胎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容易爆胎。
2.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
把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乒乓球内气体受热膨胀,可使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
3.夏天架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
如果夏天架电线时拉得太紧,到了冬天电线遇冷收缩,就会绷断。
13.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有关
1.温度计就是利用热胀冷缩最简单的例子。因为水银的膨胀系数比较大,变化较明显。人们就把水银或酒精,导入密封的玻璃管,用来测量温度。
2.铁路专家研究发现,钢轨温度每升降1℃,每1米钢轨就会伸缩0.0118毫米。所以,钢轨之间都预留了缝隙,中国铁路的铁轨接头之间的缝隙在18毫米之内。
3. 夏天路面会向上拱起,所以人行道的地砖每块之间还留有空缝
4.煮熟的水饺会浮起来。
14. 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冰是固态,水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冰、水、水蒸气的相同之处:无色、无味、透明 ……
冰、水、水蒸气的不同之处:冰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是固体;水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液体;水蒸气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气体。
15. 冰是水的固体形态,我们称之为固态,水是液体形态,我们称之为液态。从固态冰变成液态水,需要的条件就是加热。
16. 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
17.冰融化前,温度持续上升。当温度达到0°C时,冰开始融化,并且在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一直是0°C。
18. 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
19. 冰融化的温度变化
相关实验:
1.取少量冰,测量它的温度。
2.用酒精灯加热冰,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烧杯中的水温达到10°C时为止。
冰融化的温度变化曲线图
冰融化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冰融化前,
温度持续上升
冰融化时的温度是多少°C?冰融化时的
温度是0°C。
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20. 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
相关实验:
1.加热前,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
2.用酒精灯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后4分钟,停止加热。
3.待水面平静后,观察、记录烧杯中
水面的位置。
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
水沸腾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
水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
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C?
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C。
水沸腾以后,停止加热前,温度是否继续上升?
水沸腾以后,停止加热前,温度不再继续上升。
停止加热后,烧杯中水面的位置会有什么变化?
停止加热后,烧杯中水面的位置下降了。
21. 满壶的水烧开后会产生哪些现象 为什么
现象:水壶里的水变少了,产生大量气泡;在壶盖和壶把手上有水珠形成。
原因:分别发生了沸腾和凝结
22. 露水大多出现在温差较大的凌晨时分,这时候的气温在一天中比较低。
23.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凝结,凝结的条件是遇冷。
相关实验:
1.用铝箔纸包住装有温水的烧杯口,在铝箔纸
上开个小洞。
2.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直到水沸腾。
3.在铝箔纸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温度较低的
玻璃棒。
现象:在玻璃棒上出现了流下来的水滴
结论:水蒸气遇到了温度较低的玻璃棒的时候,就从气态变成了液态,就在玻璃棒上凝结成了水滴。
24.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摄氏度。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C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增大。
25.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
相关实验:
1.在试管中加少量水,插入温度计,再记下水面的位置。
2.把试管连同温度计放到加了盐的碎冰中,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温度降到-2℃时为止。
3.观察试管中冰面的位置与原来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多少°C?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C。
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的变
化规律是怎样的?
温度计的示数先是下降,然后不变,再下降。
水的温度降到零摄氏度时开始结冰,结冰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一直保持在零摄氏度,一直到水完全结冰后,温度就会又开始下降。
26. 当温度升高到100°C,水会沸腾,而当温度降低到0°C时,水会结冰。
27. 水是在自然界中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28.
1.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
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瓶子外壁时,凝结成水珠,这是一种凝结现象。
屋檐下挂满冰凌。
屋檐下挂满冰凌,是因为融化的雪水在往下流的过程中遇冷凝固成冰凌。
水缸里的水结冰后,水缸裂开。
缸里的水结冰后水缸裂开,是因为冬天室外温度比较低,当达到零摄氏度时,水会结冰,体积膨胀,缸就会被撑破。(瓶里的水结冰后、冬天水管容易爆裂,也是这样的道理)
冬天进入室内,镜片上出现小水珠。
冬天进入室内,镜片上出现小水珠,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镜片时,会凝结成水珠
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盖天说是中国古代人的一种直观感受;
海面弯曲是古希腊人根据船只进出港时的现象作出的猜测;
浑天说是张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提出的一种抽象模型;
而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变化提出的观点则是一个推论。
2. 海边看到帆船回港,人们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而船离开岸边时,都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3.历史上第一位进行环球航行的是航海家麦哲伦。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后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西边航行,最终又回到了起点。
地球陆地分为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洲大陆、南美洲大陆、大洋洲大陆、南极洲大陆等板块,亚欧板块的面积是最大的,最小的是大洋洲板块的大陆面积。
4.模拟帆船进港和出港的实验:
相关实验:
1.将实验演示仪的“海面”调整为平直状态,在桅杆顶部、桅杆中部和船身分别做上记号。负责操作的学生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移动模型小船,负责观察的学生记录三个记号出现的先后顺序。
2.将实验演示仪的“海面”调整为弯曲状态,重复第一步。
现象:模型小船在平面上航行,无论是进港还是离港,都是同时看见帆船的全身,而模型小船在曲面上航行时,离港时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返港时,是先看见桅杆,后看见船身。
结论:由此可以证明,地球不是平面的,而是球形的。
5. 1961年,人类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航天员从太空看到了地球——一颗蓝色的星球。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自转。
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6. 地球的图中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层或冰川;蓝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荒漠;绿色部分
能是森林或草原。其中,蓝色部分面积最大,因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7. 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许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直到大约50年前,科学家又得出了新的结论: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撞击而形成的。
8. 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相关实验:
材料:托盘、细沙、石子、泡沫球、手电筒等等。
原理:
细沙模拟的是月球表面,大小不同的石子模拟的是大小不同的陨星。陨星落在月球上会形成凹坑,这就是环形山。石子从不同高度落下,表示陨星撞击月面的速度不同。较大的陨星撞击形成较大的环形山,较小的陨星撞击形成较小的环形山。
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
2.从不同的高度和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
3.再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
现象:从不同的高度、不同的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高度越高,沙坑越大,高度越低,沙坑越小。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子越大,沙坑越大,石子越小,沙坑越小。
手电筒代表太阳,当阳光从不同角度照射月球上的环形山时,形成的阴影不同,太阳光斜射月面,环形山最为明显,而直射时环形山不太明显。
结论:月球上的环形山主要由陨石撞击形成。
9.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的变化
相关实验:
材料:台灯、排球等。
1.拉上窗帘,关上顶灯,打开台灯并放在教室中央。
2.手臂伸直,双手托住一只排球,球的位置比头稍高。
3.原地转动身体,让球一直保持在身体的前方。
4.观察球面受光的情形。
原理:在这个实验中,落地台灯相当于太阳,排球相当于月球,人的头部相当于地球。地球转动一周,相当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上的人就可以看到台灯的光照在排球上的反光,由于照射角度的不同,可以看到月相的变化。
结论:月相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于日、地、月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由于月球本身不透明,其一半的面积总会处于被太阳照亮的状态。随着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的变化,我们从地球上会看到月球明亮的区域大小发生改变。实际上我们目睹的就是一个月时间里,月球不同地区经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过程。
10. 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它还是至今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外天体。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分,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月球自己并不发光,但能够反射太阳光。
11. 人类对月球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神话阶段、观测阶段和登陆阶段。
从最初先民用神话故事描述对月球的美好想象,到后来人类用望远镜观察月球,猜测环形山的成因,再到1969年“阿波罗计划”登月,采集月球岩石和土壤,在月球表面进行科学实验。
12.月球绕地球的公转周期是27.3天,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自转周期也是27.3天。由于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所以我们在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的正面,而看不见月球的背面。
13.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渐盈凸月——满月——渐亏凸月——下弦月——下峨眉月——新月,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月相变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一个方便记忆的月相口诀:
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
凸面(右侧)朝西,位于西半天空
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
凸面(左侧)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14.月亮升起的位置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每天固定时间观察,6点或者9点都可以,这样可以观察到月亮出现在天空的不同位置。总体是上半夜上弦月出现在西部天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圆,下弦月出现在东部天空或者看不见(一天比一天出现得晚);下半夜则相反,上弦月基本上看不见,下弦月出现在东部天空。
15.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有什么不同?
1.地球表面有大气、土壤、岩石,还有液态水形成的海洋、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因而没有风),没有液态水,有岩石,月壤因热胀冷缩而呈粉末状。
2.地球表面有地壳结构和地质作用,所以有山地、平原、盆地等地形;月球表面没有地质作用,月表虽也有高低不同的地形,但大部分是由陨星撞击形成的。二者有完全不同的成因。
3.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只有地球表面的1/6,人受到的重力要比在地球上小得多,走起来很容易,但容易摔跤。
16. 太阳是一个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表面温度约为5500°C,内部温度可达1500万°C。它的体积相当于130万个地球那么大。天文学家把太阳这样的星球称为恒星。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17. 太阳离地球约有1.5亿千米,光每秒的传播距离约为30万千米,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需要8分多钟,也就是说,此刻照在我们身上的太阳光,是太阳8分20秒之前发出来的
1.5亿千米究竟有多远?
假如乘坐速度为1000千米/每小时的飞机,要连续飞行17年;
假如乘坐速度为4万千米/每小时的火箭,要连续飞行5个多月。
18. 与太阳运动有关的成语:东升西落 日上三竿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日落西山
19. 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太阳在一天中运动变化的最直观的描述。清楚地表述太阳在一天中的位置变化需要用到一个量: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不是描述长度,而是描述角度,因而不能用尺子去量。
20. 阳光照射到地面上,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就是太阳高度角。用太阳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阳的高度
21.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太阳高度角是不一样的。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的任何物体,他们的太阳高度角是相同的。
22. 测量太阳高度角的方法
1.一名同学背对太阳站定。
2.在人影前端与头顶之间拉直一根线,测出线与地平面的夹角角度。
23. 上午9:00和下午3:00的太阳高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一日内,太阳位于上中天时,其高度达到最大值,称为“正午太阳高度”。以正午太阳高度为对称点,上午和下午的太阳高度呈轴对称。如上午9点和下午3点的太阳高度相同,只是方向不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即: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正午为界,呈现出轴对称性。上下午的太阳高度相等,只是方向不同
24. 一天中什么时候太阳高度角最小?什么时候太阳高度角最大呢?
一天当中,正午12:00太阳直射的时候,太阳高度角最大,接近于90度,而太阳升起和太阳落下的那一瞬间,太阳高度角最小,接近于0度。
25. 测量并画出不同时间的太阳高度角。
26. 影子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光源、不透明物体和承接影子的屏。
相关实验:
1.用手电筒照射一支竖立的铅笔,观察它的影子。
2.改变照射的方向和高度,观察铅笔的影子有什
么变化。
3.试试在什么情况下,影子会不见。
现象:改变照射的方向,铅笔的影子的方向也会
随之变化。改变照射的高度,手电筒越高,影子
越短;手电筒越低,影子越长。当手电筒垂直于铅笔照射的时候,桌子上就不会出现铅笔的影子
27. 太阳的位置变化对物体影子有什么影响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位置相反;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28.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轨迹呈半圆形。
29. 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相反。
30. 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阳的移动与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有关系,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计时工具。这一类计时工具晷面在西方被称为“太阳钟”,在中国被称为“日晷”。
31. 日晷的工作原理
“阳光”下,晷针影子投于晷盘,影子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而移动,古人根据晷针的影子落在晷盘上的刻度确定当时的时间——×时×刻。
日晷是有晷盘和晷针两部分组成,赤道日晷的晷盘平行于赤道面,晷针指向北极星。
牛顿钟属于地平日晷,根据竖立在平坦地面的竿子在不同时刻的影子和线条的相对位置,直接读取时刻,是最原始的地平日晷。
立式日晷的晷盘垂直于地平面,晷针的反向延长线指向北极星。
地平日晷的晷针始终指向北极星,也就是晷针与晷盘的夹角是当地的纬度。
32.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有规律地改变着:
1.影子的长短有规律地变化。早晨的影子较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逐渐变短,一过正午它又重新变长。
2.影子的方向有规律地变化。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正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东方
相关实验:
1.把小棒插在橡皮上,固定在记录纸的观察点上。选择空旷处放置,不要移动。
2.利用指南针确定方位,并在记录纸上标出来。
3.每隔1小时,在记录纸上标出小棒的影子,并记下时间。
实验问题:
问题1:最长的影子会出现在什么时候?最短的影子会出现在什么时候?
一般来讲,最长的影子会出现在太阳升起和太阳落下的那一刻,最短的影子出现在太阳与小棒垂直的时候。
问题2:早晨和上午的影子为什么都在西边?而下午和傍晚的影子为什么都在东边?
因为影子与太阳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早晨和上午太阳在东方,因此影子都在西边,而下午和傍晚太阳在西方,因此影子是在东方。
问题3:影子长短的变化是均匀的吗?
影子长短的变化不是均匀的,越接近正午,影子长短变化越慢,越接近太阳升起和太阳落下的时候,影子长短变化越明显。
问题4:小棒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呢?
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有规律地改变着:
(1)影子的长短有规律地变化。早晨的影子较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逐渐变短,一过正午它又重新变长。
(2)影子的方向有规律地变化。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正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东方。
第三单元《昆虫》
1. 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动物群体,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150万种动物,其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是昆虫,约有100余万种,占动物总数的80%以上。
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大“家族”。
这个“家族”的踪迹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广泛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2. 常见的昆虫主要有:蜜蜂、马蜂、蜻蜓、苍蝇、蚊子、牛虻、蝴蝶、步行虫、蟑螂、蝼蛄、地老虎、蝉的幼虫、负子蝽、田鳖、龟蝽、划蝽、石蛾、蜉蝣、跳蚤、虱子等。
3. 昆虫的共同特点: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昆虫的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大多数昆虫都有一对或者两对翅膀。
“○”里打“×”不是昆虫
4. 描述昆虫的特征
蜻蜓——眼睛很大,翅膀是透明的,是飞行能手,不仅可以朝前、朝后、朝侧面飞,还会像直升机那样悬停在空中。
蟑螂——身体翠绿,常常扮成绿色植物来隐蔽自己。它的前足很发达,上面长满锋利的尖刺,捕捉猎物很方便。
蚂蚁——从外观上看是一种很小,很不起眼的小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六只脚,全身呈黑色或棕色,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角,爬起来敏捷自如。
5. 在庞大的昆虫大家族中,甲虫是数量最多的一种昆虫。
甲虫作为昆虫家族中种类最多的成员,和其他昆虫一样具有昆虫的共同特征,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的独有的特征——身体外部有硬壳,前翅变成硬的鞘翅覆盖在能飞的后翅上。
6. 昆虫的一生在形态、生活习性方面会有很大的不同
7.养蚕的时间:春天天气变暖以后,气温一般达到20°C.
蚕的家:准备好一个纸盒,里面放上干净的纸巾,盒盖上打几个孔,方便透气
日常照料:每天都要清理粪便,换桑叶
挪动和取食:蚁蚕很弱小,不能用手拿,可以用干毛笔轻轻扫。桑叶必须洗净擦干再给蚕宝宝吃
8. 蚕的一生
蚕的一生可以分为卵→蚁蚕→幼虫→结茧(蛹)→
蛾(成虫)→雌雄交配几个阶段
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经过卵、幼虫、蛹和
成虫四个时期的叫作完全变态,
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的叫做不完全
变态。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以卵繁殖。
蚕的生长发育与温度、湿度、食物等都有关系。
一般孵化期10-11天,幼虫期25天左右(具体为1龄期4-5天,2龄期3-4天,3龄期4天,4龄期6天,5龄期7-9天),蛹期14-18天,蛾期3-5天,共约50天。
9. 蚕卵和蚁蚕
蚕卵是淡灰色的椭圆形,快孵出蚕的卵会变大变白,卵壳接近透明。刚出生的小蚕,全身乌黑,布满细毛,形似蚂蚁,因此叫蚁蚕。
蚁蚕很弱小,不能用手拿,可以用干毛笔轻轻扫。桑叶必须洗净擦干再给蚕宝宝吃。每天都要清理粪便、换桑叶。要像科学家一样记观察日记。
蜕皮
在蚕的一生中要蜕4次皮,蚕蜕皮前静止不动,称眠。眠是分龄的界限,每眠一次增加1龄,常见的是四眠5龄蚕。蚕每蜕一次皮,就长大一些,颜色更浅。
吐丝结茧
蚕宝宝蜕了4次皮,身长有6厘米了。排完最后一次粪便后,它不吃桑叶了,身体变得洁白,还有些透明,之后开始吐丝。蚕吐丝结出的茧子,我们称之为蛹。
破茧而出
蚕破茧而出变成蚕蛾,这是蚕的成虫。
蚕宝宝用茧丝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过了几天,茧上破了一个洞,有只飞蛾钻了出来。它全身都是白的,身体胖乎乎的,头上长着一对触角。样子跟蚕宝宝不一样。形状像蝴蝶,雌蛾的体形很大,爬动比较慢;雄蛾的体形很小,爬动比较快,翅膀飞快地振动,寻找配偶。一般交尾3-4小时后,雌蛾就可以产下受精卵,留下后代不久便会死去。
10. 测量蚕宝宝身体的长度。
1.将蚕宝宝放在方格纸上,在头部、尾部的位置画记号。
2.连接两个记号,这条线的长度就是蚕宝宝的身体长度。
11. 问题: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
轩轩的 实验设计 (1)准备一个饲养盒,里面放10条蚕宝宝; (2)前10天给蚕宝宝喂桑叶; (3)后10天给蚕宝宝喂莴笋叶。
晨晨的 实验设计 (1)准备两个饲养盒,里面各放1条蚕宝宝; (2)给一个盒子里的蚕宝宝喂桑叶,给另一个盒子里的蚕宝宝喂莴笋叶; (3)两个饲养盒放在相同的地方。
阳阳的 实验设计 (1)准备两个饲养盒,里面各放10条蚕宝宝; (2)给一个盒子里的蚕宝宝喂桑叶,给另一个盒子里的蚕宝宝喂莴笋叶; (3)两个饲养盒放在相同的地方。
在这三名同学的实验设计中,阳阳的实验设计更合理,原因:这份实验设计考虑到了实验的公平性,除了对比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保持一致。第一,两个饲养盒;第二,放在相同的地方。另外,一条蚕宝宝的实验结果存在偶然性,而10条蚕宝宝的实验结果则更具有说服力。
12.选择一个你想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设计和你的发现。
研究的问题 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
实验设计 1.找一个长方形的扁纸盒,在盒盖的窄边开一条1厘米宽的缝。 2.将五六条蚕宝宝放入盒内,盖上盒盖。 3.半小时后,打开盒盖,观察蚕宝宝在什么位置。
我的发现 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昏暗的地方,不喜欢明亮的地方。
研究的问题 用纸包一些花椒放在盛米的容器内,大米是不是就不容易生虫?
实验设计 在两个袋子中分别放入同样多的大米,用纸包一些花椒放在一个袋子中,另外一个袋子什么也不放,扎紧口袋口。过一个星期,观察两个袋子中的大米有没有生虫子。
我的发现 放有花椒的大米比另一个袋子中的虫子少得多,说明花椒可以防止大米生虫子。
第四单元《繁殖》
1.种子是有生命的。一粒种子就是一个新生命,只要落在适合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2. .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它能萌发成新的植株与种子的结构是密不可分的。
3. 一粒完整的种子,它的内部分为子叶、胚芽和胚根三个部分。
4. 种子各部分的作用:
种皮:保护种子。 子叶:提供或转运营养物质。
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 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叶。
5.种子在萌发时,根向 下生长,芽向 上 生长。
相关实验:
问题一:把蚕豆种子按不同的方向摆,根都会向下长吗?
假设:根都会向下长。
1.选几颗蚕豆种子放在水中浸泡几小时。
2.向瓶内倒水,使水位达到1厘米。将纱布弄湿后贴在瓶壁。
3.将种子摆放在纱布和瓶壁之间,有正放的,有倒放的,有横放的。把瓶子放在温暖的地方。
4.几天以后,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
现象:
瓶子中的蚕豆不管是横着放,还是竖着放,他们的根都是向下生长,芽都是向上生长。
结论:种子在萌发时,根向 下 生长,芽向 上 生长
问题二: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
假设:葵花子埋在10厘米深的土里更容易出苗。
1.选择10多粒差不多大小的葵花子,放在水中浸泡半天。
2.2粒葵花子为一组,尖头朝下分别插入不同深度的湿润松软的土里。
3.把坑填平,做好深度标记。
4.10天后,观察哪些深度的种子发芽了,哪些没有发芽。
记录葵花子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出苗的打“√”)
结论:一般来讲,葵花子出苗土深是由葵花子的长度、土壤硬度等因素决定的,通常情况下,土深超过4厘米,葵花子就很难出苗。
6. 植物的传播方式
凤仙花是借助果皮的弹力传播种子的;
蒲公英是借助风传播种子的;
椰子是借助水传播种子的;
野樱桃是借助动物传播种子的,因为野樱桃的种子果皮肥厚多汁,小鸟比较喜爱吃,小鸟吃进野樱桃的果实,会排出种子。
鬼针草是借助动物传播种子的,因为鬼针草种子的外面长着尖刺,可以挂在动物的身上,利用这一点,鬼针草才得以传播种子。
7.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主要有4种分别是弹射传播、风力传播、水力传播、利用动物传播。
弹射传播。一般在豆类、油菜植物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传播种子的方法是弹射传播。
风力传播。有些种子或果实会长毛,风一吹就会飘到较远的地方,例如蒲公英、昭和草等;有些种子有如翅膀状的薄膜,能随风力将种子飘送到其他地方,如青枫,大头茶,桃花心木。
水流传播。例如生长在水中的荷花、椰子等植物,其果实成熟以后,种子就会自然而然的掉落在水中,随后让水流带其到新的地方落地生根。
动物传播。像山楂、樱桃、苹果、葡萄等植物,借助经过的飞鸟将其果实吞咽后携带种子飞往其他地区,或者是被其他动物采摘果实搬移到别的地方贮藏使其种子被带走。
8. 植物除了依靠种子繁殖后代之外,还可以依靠营养器官来繁殖后代。植物的营养器官主要包括根、茎、叶。
用根繁殖
红薯的块根可以长出新的红薯苗; 蓟的根钻出地面,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用茎繁殖
生姜块茎上的小芽能继续萌发; 把水仙的球茎浸入水中,水仙就能生根、
发芽、开花;
用叶繁殖
落地生根的幼芽,落到土里就能长出新苗; 长寿花的叶子插在土里就能成活。
用根繁殖的植物:蔷薇、茶花、杜鹃、胡萝卜、郁金香……
用茎繁殖的植物:紫藤、桂花、夜来香、杜鹃、山茶花、吊兰、草莓、荸荠、山药……
用叶繁殖的植物:燕子掌、石莲花、长生草、宝石花、神刀、玉扇、万象……
9. 记录一种植物的繁殖过程。(任选一种用营养器官繁殖的方式)
植物名称: 水仙 ,是 茎 用繁殖的。
日期 生长状况
11月23日 我把水仙放在碗里,然后拿到我的窗户旁边,我瞪着两个大眼看着它,觉得它越看越像一个洋葱,头上长着3厘米的芽。
11月25日 我去给水仙换水,看了看它上部的芽长了些,我用尺一量,5厘米,增长了2厘米,原来是3厘米。
11月26日 我去给水仙换水,看到它的上部左边的根上,原来才一个叶子,什么时候又多长出了一个呢?我就想:水仙肯定能长很大。
12月1日 早晨,我给小水仙换水,看到它左边的里边又多出了一棵小芽,我高兴极了。
12月4日 中午,我回来给小水仙浇水,小水仙不知道什么时候右边的芽中又长出了一棵小芽。
12月6日 小水仙今天算是到了茂盛的时期,左芽、右芽、中边里的芽全部长高了,还不说,中间的芽里边又长了一棵小的。
10. 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动物通过雌雄结合产生后代。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领。
11. 动物的求偶方式
青蛙通过鸣叫来求偶的。鸣叫能够表现出动物个体的强健程度。
弹涂鱼是通过“跳舞”来求偶的。因为跳舞能表现出动物个体的运动避险本领。
孔雀是通过开屏来求偶的。孔雀通过展示身体的尾部,能表现出自身的健康状态。
角马是通过搏斗来求偶的。因为搏斗能够表现出动物个体保护自己的能力。
燕鸥喜欢在求偶时送“彩礼”;啄木鸟通过有节奏地敲打树干,发出“爱情电报”;蝴蝶、毒蛾分泌有气味的物质以吸引远处的雄性;信天翁求爱时非常有礼貌,不断弯腰向对方示爱……动物求偶成功之后,就会进行交配,然后以不同的方式产生后代。
12. 鸡蛋黄上有明显小白点的鸡蛋才能够孵出小鸡。鸡蛋黄上有小白点,说明这枚鸡蛋已经受精,是受精鸡蛋,因此,它可以孵出小鸡,而没有小白点表示这枚鸡蛋不是受精鸡蛋,是孵不出小鸡的。
在小鸡孵化工厂,人们不需要打开鸡蛋,而采用光照的方法来辨别出哪些鸡蛋是受精鸡蛋,哪些鸡蛋不是受精鸡蛋。具体的方法是用强光照射鸡蛋,看其中是否有一个小黑点,如果有小黑点,说明是受精鸡蛋,反之,就不是受精鸡蛋。
从鸡蛋受精到小鸡出壳的过程图
13. 人类胎儿在子宫里生长发育的图
14. 像鱼和鸟那样产卵或下蛋的繁殖方式叫卵生。常见的卵生动物有乌龟、螳螂、老鹰、鳄鱼、青蛙、小鸟、鲑鱼、鸭、鹅、企鹅、蛇等。
像人、马、猫等哺乳动物那样直接生出小动物的繁殖方式叫胎生。常见的胎生动物有大象、鲸鱼、老鼠、熊猫、小猫、狗、兔子、老虎、狮子、刺猬等。
15.有些动物产卵以后,卵会在适合的环境里自然孵化,而有些动物产卵以后,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保护卵、孵化卵。
举例:在严寒的南极,繁殖后代的帝企鹅爸爸把蛋放到脚背上,用厚实的羽毛盖住,不吃不喝,一直站立着,用自己的体温孵化蛋。
16. 动物的哺育行为包括保护、喂养、教导等方面。
17. 很多动物的父母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哺育任务,还要教会小动物生存的本领。
小鸟:春天来了,小鸟们张大嘴巴,等着觅食归来的妈妈喂养。
北极熊:小北极熊跟随妈妈,要用约两年的时间学习如何在北极严酷的环境中生存。
沙丘鹤:小沙丘鹤跟妈妈学习捕食的本领。
鲶鱼:鲶鱼爸爸用嘴孵化卵子
蟑螂:雄蟑螂为了哺育嗷嗷待哺的后代,会吃下鸟粪,仅为了给小蟑螂提取氮这一营养物质。
绒猴:雌绒猴生下子女后,只在喂奶时抱上它们一小会儿,照料孩子的工作全落在雄绒猴身上。雄绒猴会为小绒猴清洗身体,等到小绒猴不再吃奶时,它还会亲自喂小家伙们进食。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1. 有生命的物体又称为生物。所有的生物都会生长变化,会繁殖,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几乎都需要水、空气、温度、阳光……
2.植物的共同特点:能够长大,会繁殖,不能运动,需要水、阳光、空气等等。
动物的共同特点:能够长大,会繁殖,能运动,需要食物、空气、温度、阳光等等。
生物的共同特点:
几乎都需要阳光、空气、水、
适宜的温度;
需要营养;
会生长变化;
会繁殖;
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3. 石笋不是生物。石笋会“长高”,但不是靠自身吸收营养长高;会长出小石笋,但不是大石笋生出来的,也不是种子长成的;对环境变化作出的“反应”,是石笋反射不同颜色的光形成的,并不是它自身发生了变化。
青苔是生物。青苔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营养,会生长、繁殖,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具备生物的特征。
松萝是生物。松萝生于深山的老树枝干或高山岩石上,呈悬垂条丝状,适合阴暗潮湿的环境,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地衣是生物。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的植物,形状有枝状、叶状、壳状,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水绵是生物。水绵分布于池塘、沟渠、河流等地方,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4. 生物有松树、山羊、青草、鱼、乌龟、老鹰等等。
非生物有岩石、高山、白云、阳光、空气、雪、溪流、土壤等等。
5.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与松树有关系的有岩石、高山、白云、阳光、空气、雪、溪流、土壤。
与山羊有关系的有白云、阳光、空气、溪流、土壤。
与青草有关系的有阳光、空气、溪流、土壤、白云。
与鱼有关系的有阳光、空气、溪流。
与乌龟有关系的有岩石、阳光、空气、溪流、土壤。
与老鹰有关系的有高山、白云、阳光、空气、溪流。
6. 大自然为植物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水、空气、温度、阳光和土壤,还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要的各种材料。生物的生存离不开这些非生物。
松鼠的洞。松鼠在树木主干的松软处挖一个洞,主要用来储存食物、躲避天敌、遮挡风雨
燕子的窝。燕子在农家屋檐下营巢,巢多是将衔来的泥和草茎用唾液黏结而成,内铺以细软杂草、羽毛、破布等,还有一些青蒿叶。
黄鳝的穴。黄鳝常在稻田、小溪、池塘等处的淤泥里自己打洞或在天然的泥洞、石洞中穴居和冬眠。
蜜蜂的巢。蜜蜂会用蜂蜡筑造成六角形的巢房,然后拼合成蜂巢,以便蜂王产卵、储存蜂蜜、养育幼虫等
其他:狗熊的家在山上的树洞或石洞里;蛇的家在泥土洞里;
野兔喜欢栖息在低矮干燥的灌木丛中;
野鸭常在堤岸附近的洞穴、大树的树杈间、倒木下的凹陷处筑巢;
麻雀一般在屋檐下、管道处、空调外机、外接线盒上筑巢;
蚂蚁的家在土壤巢穴里。
7. 动物们为什么会把家建在这些地方?他们会一直住在家里吗?
动物们之所以把家建在这些地方,是因为这些地方有适合动物们生存的环境条件,比如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还有充足的食物,有利于躲避天敌等等。
动物们不会一直住在家里,他们总是忙忙碌碌,会出去寻找食物,寻找配偶,寻找安家的材料,季节变化时有些动物还会迁徙到别的地方。
8.鸟儿的家一般安在哪里?它们的家用哪些材料来搭建?是什么样的?
鸟儿的家一般安在屋檐下、庭院树木的枝头上、大树的树杈间等隐蔽的地方,这些地方比较安全。
鸟儿的家一般用枝条、草茎以及毛、羽等材料搭建。
鸟儿的家都比较舒适,适合鸟儿自己的需要以及鸟儿生活的特点。
鸟儿的家的种类和特征
用树枝搭建的支架巢(如喜鹊的巢)
用芦苇和水草在水面上搭成的浮巢(如??的巢)
用羽毛、苔藓或海藻等混合唾液胶结而成的杯状巢(如金丝燕的巢)
用草茎、纤维在树杈或树枝上编织成的吊巢(如织布鸟的巢)
假如给鸟儿安家需要考虑鸟巢的材料、尺寸、安放鸟巢的位置、时间、鸟巢的清洁,如何吸引鸟儿入住等因素。
9. 填写观察、设计记录单。
我观察了 蚂蚁 的家
位置 筑巢于地下或树上,有着良好的排水、通风措施。
大小 地下巢穴的规模非常大,包含一系列彼此du连通的地下小室,与地面经通道连通。地下小室包含育儿室,食物贮藏室,交配室等。
材料 野外蚂蚁基本都是挖洞,还有用树叶的。
搭建方式 蚂蚁窝由工蚁们负责建筑和维护,由工蚁从地表开始一粒粒地把泥土、沙搬开,慢慢挖出一下地底世界。平时,工蚁们将窝里小颗粒状的脏东西叼到出口附近,形成常见的蚂蚁窝“土堆”。
周围环境对 动物的影响 蚂蚁建巢是根据周边环境进行建造的,只有周围的环境有利它们生存才会进行筑巢类
10.我设计的鸟儿的家
11. 大自然中的非生物因素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如温度、降水量等。为应对某些变化,生物有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
12. 动物应对季节更替的方式: ①以卵或幼虫过冬,如蚕卵、蚊子的幼虫等;②储存食物过冬,如松鼠、老鼠、星鸦等;③改变体色、增加毛量、增厚脂肪过冬,如雷鸟、麻雀、北极狐等;④冬眠过冬,如青蛙、蛇等;
⑤迁徙到南方过冬,如大雁等;⑥夏眠过夏,如蝾螈、青蛙等;⑦迁徙度过旱季,如角马等。
植物应对季节更替的方式:①落叶过冬,如杨树、柳树等;②树干储存水分度过旱季,如猴面包树等。
13.灾害性事件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
灾害性事件 对动植物的影响
旱灾 使得生物缺水、脱水、生病甚至死亡。
雪灾 使得气温极低,冻伤或冻死动植物,动物刨开雪层找食物时容易受伤或找不到食物而饿死。
土壤沙化 使得土壤水分、养分流失,植物的种子被风吹走、幼苗连根拔起、禾苗被吹干,草场退化,动物缺少水分和食物被迫迁徙甚至死亡。
森林火灾 烧毁林木,益兽益鸟减少,甚至造成人畜伤亡,还会破坏土壤,更加不利于生物生活。
海水倒灌 造成土壤盐碱化,土地荒芜,植物无法生长,还会加剧水污染,影响人类生活。
火山喷发 影响周围环境,导致气温下降,火山灰影响生物呼吸,产生的酸雨造成危害,导致生物死亡甚至灭绝。
14. 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有缓慢的、有规律的气候变化,也有急速的天气变化,还有海啸、火山喷发、陨石撞击这些灾害性事件。当生物无法适应这些变化时,等待它们的只有死亡。人们普遍认为,恐龙、猛犸象的灭绝就是由于环境的突然变化造成的。
对恐龙灭绝和猛犸象灭绝的原因分析:①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大量的粉尘,扩散至整个大气层,导致地球持续数月处于黑暗状态,以恐龙为首的许多生物灭绝。生物史上的恐龙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②大约2万年前,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由于栖息地缩小,草场植物减少,猛犸象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数量锐减,最后灭绝。
15. 人类的因素对生物的生存产生的影响
人类的因素 对生物的生存产生的影响
砍伐森林 会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物的栖息地。
城市扩张 使得土地资源短缺,土壤结构被破坏,生物的栖息地缩小,致使城镇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排放废气 使大气受到污染,产生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被破坏,威胁动植物生存,损害人体健康。
石油泄漏 造成海洋污染,导致鱼群死亡、一些珍贵的海生资源丧失。海洋生物死亡后产生的毒素通过食物链毒害人体。
16. 有些鱼类需要在不同的水域进行周期性的迁徙,以保证它们的正常繁殖或越冬,这种行为被称为洄游。随着人们对河流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隔流建筑物修建在自然河流中,如拦河筑坝修建的水电站,这往往会阻断、破坏鱼类自由迁徙的洄游通道,大大影响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导致鱼类的减少甚至灭绝。目前,人们多采用建设鱼道的方法来缓解这种状况。鱼道是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大坝的人工水槽。
原生态式鱼道将鱼类通行的自然鱼道与人工鱼道相结合,更符合鱼类习,,能提高过鱼效率。例如鱼道全长10千米,其中自然鱼道6千米,人工鱼道4千米,两类鱼道有效结合给鱼类提供了更适宜的水流条件,更接近自然条件,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横隔板竖缝式鱼道,能以调整过鱼孔的形式、位置、尺寸来适应不同习性鱼类的需要。其结构简单,维修方便,近代鱼道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17. 藏羚羊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现在要在藏羚羊迁徙必经之路规划修建一条铁路,你认为如何评估铁路的修建方案?要从哪些方面去评估呢?
①尽可能绕避;②根据藏羚羊的迁徙规律等,在相应的地段设置通道,以保障藏羚羊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③通道形式有桥梁下方、隧道上方等;④听取野生动物专家、环保部门、当地牧民的建议。
设计方案:
藏羚羊迁徙时,从铁路上面经过。
小组交流修改后的方案:
藏羚羊迁徙时,从铁路下面经过,保证藏羚羊迁徙时不被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