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生物学一轮复习考点综测:专题八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中考生物学一轮复习考点综测:专题八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专题八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进行“森林浴”的最好时机是( )
A.下午 B.上午 C.傍晚 D.中午
2.植物光合作用贮存在淀粉中的能量从根本上来自( )
A.太阳的光能 B.太阳的热能
C.植物体内的化学能 D.太阳的化学能
3.我们可以在大棚内喷施适量的气体来增加蔬菜的产量,这种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4.在“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
A.检验淀粉 B.溶解叶绿素
C.吸收二氧化碳 D.检验氧气
5.下列各项能正确表示光合作用的是( )
A.水+二氧化碳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
B.水+二氧化碳有机物+二氧化碳
C.水+氧气有机物+氧气
D.有机物+二氧化碳水+氧气
6.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是必须要有光
B.光合作用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根本保障
C.光合作用是分解有机物,产生氧气
D.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7.下列叙述与图中实验装置不能验证的是( )
A.甲——验证水和空气是种子萌发的条件
B.乙——验证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C.丙——验证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D.丁——验证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8.某中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选取生长正常的牵牛植株进行光合作用所需条件的探究实验。实验设计如图所示(铝箔将A叶片不分上下两面遮盖)。(提示:氢氧化钠溶液能有效吸收二氧化碳。)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将该植株暗处理一昼夜,消耗和转运走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
B.实验结果变蓝的叶片为A叶片未遮盖部分和C叶片
C.通过叶片A遮盖部分和未遮盖部分的对照,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
D.通过叶片B和叶片C的对照,说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9.如图为光合作用示意图,反映了光合作用的实质。甲、乙表示进出叶片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照是光合作用必要的条件
B.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甲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氧气
D.乙表示光合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
10.如图为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示意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装置中的小鼠因氧气越来越少窒息而死
B.在光照条件下乙装置中的小鼠能正常地活着
C.将乙装置中的小鼠换成燃烧的蜡烛,蜡烛熄灭
D.将乙装置放在黑暗处,不久小鼠死亡
11.生物兴趣小组利用暗处理后的银边天竺葵,开展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他们对银边天竺葵进行如图所示的处理(固体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在光下照射几小时,然后取下叶片A和B,脱色处理后,用碘液检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B.淀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C.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 D.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12.下列生产措施不能提高大棚农作物产量的是( )
A.延长光照时间 B.缩小昼夜温差
C.阴天开灯增加光照 D.白天向大棚内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
13.向甲、乙、丙三支平底试管内装入等量溴麝香草酚蓝溶液(二氧化碳能使其变黄色),吹气2分钟后,向甲、乙两试管放入大小、长势相同的金鱼藻,并将三支试管塞上试管塞。然后将甲置于黑暗处,乙、丙置于阳光下。2h后观察试管内液体颜色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h后三支试管中溶液颜色都将变蓝
B.甲、乙试管变蓝色说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C.仅有乙试管变蓝色说明光合作用合成了淀粉
D.仅有乙试管变蓝色说明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14.某蔬菜工厂计划采取适当增大昼夜温差的措施来提高蔬菜的产量。下列对白天和夜间温度的处理,正确的是( )
A.白天和夜间都升温 B.白天升温,夜间降温
C.白天和夜间都降温 D.白天降温,夜间升温
15.如图表示不同光照强度下植物A、B释放氧气的速率,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植物A比植物B更适合在光线不足的室内种植
B.当植物A开始积累有机物时,光照强度至少要大于
C.当光照强度为时,植物B不进行光合作用
D.两种植物的呼吸速率会一直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16.《齐民要术》中,要求栽种农作物要“正其行,通其风”,原理是( )
A.可以增强农作物的抗性
B.确保通风透光,从而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C.增强农作物的蒸腾作用
D.通风透光,可以增强农作物的呼吸作用
17.苹果果实发育到一定程度时,果实内的淀粉会加速分解成糖类,致使呼吸作用突然增强,然后又突然减弱,这种现象称为呼吸跃变。呼吸跃变的出现标志着果实成熟达到了可食的程度,果皮的颜色也由绿色逐渐转变为黄色或红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苹果果实发育期间时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
B.果实内淀粉的来源是叶和果皮的光合作用
C.适当提高氧气的浓度,可延迟呼吸跃变的出现
D.适当提高苹果的贮藏温度,可加速果实的成熟
18.如图是某同学为探究植物生理作用而设计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将甲装置放在光下,①中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
B.用乙装置探究光合作用,②③内分别盛有清水和酒精,④内稀碘液用于染色
C.若将丙装置放在光下,蜡烛会燃烧更长时间
D.丁装置中蜡烛熄灭证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19.下图是位于北京海淀温泉镇的草莓种植基地,采用“5G智能温室环境控制系统”进行管理。下列管理措施不合理的是( )
A.监测温度,以及时减小昼夜温差
B.监测光照强度,光弱时自动补光
C.监测土壤含水量,以便合理灌溉
D.监测二氧化碳浓度,以及时增补
20.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以下甲、乙、丙、丁四套装置,你会选择( )
A.甲和丙 B.甲和乙 C.乙和丙 D.乙和丁
21.早春,小区内的玉兰还未长出绿叶,玉兰花已开放(如下图所示),玉兰开花过程中需要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 )
A.玉兰花花瓣的光合作用 B.前一年绿叶的光合作用
C.玉兰根的吸收作用 D.玉兰树皮的光合作用
22.某植物的叶片仅②区域为绿色(如下图甲所示)。兴趣小组的学生以此为实验材料,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碘液染色后,只有②处变蓝
B.实验前应对该植物进行暗处理
C.乙操作前需对叶片进行脱色处理
D.实验说明叶肉细胞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23.在蔬菜大棚中,菜农常使用“气肥”来提高蔬菜的产量,“气肥”指的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水蒸气
24.某校生物社团利用温室大棚栽培番茄。以下建议及原因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大棚中没有雨水冲淋,要合理灌溉
B.杂草会影响番茄生长,要及时清除
C.可以人工控制条件,无需考虑种植密度
D.可设计表格,记录番茄株高等信息
25.板栗营养价值很高,甘甜芳香,含淀粉51%~60%,这些淀粉主要来自( )
A.根的吸收 B.叶的制造 C.茎的制造 D.花的制造
26.某校生物社团利用温室大棚栽培番茄。以下建议及原因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大棚中没有雨水冲淋,要合理灌溉
B.杂草会影响番茄生长,要及时清除
C.可以人工控制条件,无需考虑种植密度
D.可设计表格,记录番茄株高等信息
27.如图是某兴趣小组探究金鱼藻光合作用的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观察到装置内有气泡产生
B.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本实验可验证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
D.实验前需要对金鱼藻进行暗处理
28.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选用水绵为材料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该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
A.植物体 B.线粒体 C.叶绿体 D.细胞核
29.人们在饲养鱼时,常往鱼缸中放一些新鲜水草,其主要目的是( )
A.水草可供鱼食用 B.水草可净化水质
C.水草能进行光合作用为鱼提供氧气 D.为了增加美观
30.如图是“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步骤①是运走耗尽叶片内原有的有机物
B.步骤②的处理是设置对照实验
C.步骤③是为了溶解叶片中的叶绿体
D.步骤④叶片未遮光部分呈现蓝色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大题,每空2分,共40分)
31.(8分)为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实验基本步骤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说明: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1)“暗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①中的叶片经实验步骤③④处理后,叶片颜色_________(填“变”或“不变”)蓝。
(3)步骤③中,叶片颜色变为_________。
(4)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2.(16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和条件,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三组装置中的植物、培养液、隔板等条件均基本相同。(注: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1)甲、乙两组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_,探究的问题是______?
(2)甲、丙两组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_,探究的问题是______?
(3)使三组装置中的植物、培养液、隔板等都基本相同的目的是______。
(4)实验前需将植物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运走耗尽,同学们采用的方法可能是暗处理。把甲、乙、丙装置同时放到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后,分别取下叶片,进行脱色、漂洗,然后滴加碘液,变蓝的是甲组的叶片,说明此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______,该过程可用以下式子表示:______。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帮助人类实现“减碳”(即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目的,“碳中和”的实现与我们每个人的碳足迹密切相关。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是怎样践行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______。
33.(16分)图甲是植物的叶片形态及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a、b表示气体,箭头表示物质在植物体内运输及气体进出叶片的方向,图乙是叶片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表示结构名称,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叶片的结构包括表皮、①________和叶脉三部分,①属于________组织,叶脉中的________能运输光合作用所需的水分;图甲光合作用释放的气体是b________。
(2)图乙表皮上分布的②________是水分散失的“通道”,也是气体交换的“门户”,它的开闭受________控制。
(3)把一段带有较多叶片的新鲜果树枝按图丙所示方式处理,光照6小时后,发现其重量明显减轻,其主要原因是果树枝进行了________作用。
(4)聪明的你一定知道,叶片正面的颜色一般比背面________(填“深”或“浅”)。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光合作用进行的时间越长,放出的氧气就越多。由题意可知,从清晨到傍晚这段时间,傍晚植物利用光能最多,进行光合作用时间最长,所以放出的氧气最多,因此选择森林浴的最好时间是傍晚5点—7点。故选:C。
2.答案:A
解析: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等有机物,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故选A。
3.答案:D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在农业生产上,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如合理密植、增加光照、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等。在大棚内喷施适量的气体来增加蔬菜的产量,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故选:D。
4.答案:C
解析: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因此,在“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瓶内的二氧化碳。目的是使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广口瓶(没有二氧化碳)与有清水的广口瓶(有二氧化碳)形成以有无二氧化碳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故选:C。
5.答案:A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光合作用的表达式是水+二氧化碳,故A正确。故选:A。
6.答案:C
解析:A.光照是光合作用进行的必须条件,没有光照绿色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A正确。
B.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也为其他生物以及人类提供了食物来源,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根本保障,故B正确。
C.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释放出氧气,故C错误。
D.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叶绿体在光照下合成叶绿素,故D正确。
故选C。
7.答案:A
解析:A.图中①②处种子唯一的变量是水分,因此验证的是水分是种子萌发的条件,而无法验证空气是否是种子萌发的条件,A符合题意。
B.取一些金鱼藻,放在盛有清水的大烧杯中。在金鱼藻上面倒罩一短颈玻璃漏斗,漏斗颈上套上灌满清水的玻璃管,将上述装置移至阳光下照射,并观察现象。待气体充满试管的1/2时,取出玻璃管,迅速将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插进管内,观察现象。管内的气体能使快要熄灭的细木条猛烈的燃烧起来。原因是氧气能助燃,能使快要熄灭的细木条重新燃烧,表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B不符合题意。
C.将盆中植物的主叶脉切断后,叶脉中的水分不能正常运输到A区,但是可以正常运输到B区,A区和B区形成以水分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可以验证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不符合题意。
D.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导致装置内缺氧使燃烧的蜡烛熄灭,因此丁可以验证呼吸作用消耗氧气,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答案:A
解析:A.实验前将该植株暗处理一昼夜,目的是消耗和转运走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以排除叶片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影响,A错误。
B.A叶片未遮盖部分和C叶片都进行了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B正确。
C.叶片A遮盖部分和未遮盖部分是以光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实验结果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C正确。
D.叶片B和叶片C是以二氧化碳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实验结果说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D正确。
故选A。
9.答案:A
解析: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植物利用光照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A符合题意。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机物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B不符合题意。甲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乙表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C、D不符合题意。
10.答案:C
解析:乙装置中的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将乙装置中的小鼠换成燃烧的蜡烛,蜡烛不会熄灭, C错误。
11.答案:C
解析:A.由题图中的实验设置可知,叶片A的绿色部分和叶片B的绿色部分以二氧化碳为变量形成了对照实验,对比叶片A和叶片B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A正确。
B.淀粉遇碘变蓝色,这是淀粉的特性;取下叶片A和B,脱色处理后,用碘液检验,叶片A的绿色部分变蓝色,能够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B正确。
C.本探究实验没有以光为变量形成对照实验,不能得出“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的结论,C错误。
D.叶片A的绿色部分和非绿色部分是以叶绿体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对比二者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D正确。
故选C。
12.答案:B
解析:A.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延长光照时间意味着植物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光合作用,从而积累更多的有机物,提高产量,A不符合题意。
B.虽然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但缩小昼夜温差并不一定能提高大棚农作物的产量。实际上,适当的昼夜温差有利于植物体内有机物的积累。在白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夜晚,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如果昼夜温差较小,夜晚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就会相对较多,从而降低有机物的净积累量,不利于提高产量,B符合题意。
C.在阴雨天或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开灯增加光照可以弥补自然光照的不足,使植物能够进行更多的光合作用,积累更多的有机物,从而提高产量,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在白天向大棚内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可以增加光合作用的原料供应,使植物能够进行更多的光合作用,积累更多的有机物,从而提高产量,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答案:D
解析:A.在黑暗中的甲试管,金鱼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会释放二氧化碳,使溶液保持黄色或更黄。在阳光下的乙试管,金鱼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使溶液变蓝。而丙试管由于没有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吹入的二氧化碳会逐渐扩散到空气中,但速度较慢,因此溶液可能会稍微变浅黄,但不会变蓝,故A错误。
B.甲试管在黑暗中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变蓝与否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无关。乙试管变蓝是因为光合作用消耗了二氧化碳,而不是因为产生了氧气,故B错误。
C.淀粉的合成在实验中无法直接观察,而且即使合成了淀粉,也不会直接影响溶液的颜色变化。溶液的颜色变化是由二氧化碳的浓度决定的,故C错误。
D.乙试管中的金鱼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了试管内的二氧化碳,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黄色变为蓝色。而甲试管中的金鱼藻在黑暗中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丙试管中没有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因此,只有乙试管中的溶液变蓝,故D正确。
故选D。
14.答案:B
解析: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故白天升温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合成更多的有机物;而夜晚光合作用停止,适当降温则可以抑制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ACD错误,B正确。
15.答案:B
解析:A.由图可以看出,植物A在光照强度为70μmol光子/(m s)时,放氧速率为0,说明此时植物A呼吸作用强度等于光合作用强度;植物B在光照强度为50μmol光子/(m s)时,放氧速率为0,说明此时植物B呼吸作用强度等于光合作用强度;当光照强度在50-70μmo光子/(m s)之间,植物B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有机物可以积累,同时当光照强度为0的时候,植物B的呼吸作用更弱,因此植物B比植物A更适合在光线不足的室内种植,故A错误。
B.植物A在光照强度为70μmol光子/(m s)时,放氧速率为0,说明此时呼吸作用强度等于光合作用强度,当光照强度大于70μmol光子/(m s)时,植物A才开始释放氧气,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所以有机物开始积累,故B正确。
C.由图可以看出,植物B在光照强度为50μmol光子/(m -s)时,放氧速率为0,说明此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植物B进行光合作用,故C错
误。
D.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呼吸作用一般与光照无关,因此两种植物的呼吸速率不会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故D错误。
故选B。
16.答案:B
解析:A.通风透光并不能很好的增强农作物的抗性,故A错误;
B.确保通风透光,从而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故B正确;
C.蒸腾作用有利于植物吸收水分,水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但充足的光照更有利于积累有机物,故C错误;
D.呼吸作用分解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不利于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储存,故D错误;
17.答案:C
解析:A.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因此苹果果实发育期间时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A正确;
B.果实内含有淀粉,这些淀粉来源于叶和果皮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能合成有机物,B正确;
C.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而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氧气。当增加氧会抑制光合作用,而促进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呼吸跃变提前,C错误;
D.适当提高苹果的贮藏温度,可增加呼吸酶的活性,加速果实成熟,D正确。
故选:C。
18.答案:D
解析:A.将甲装置放在光下,金鱼藻光合作用加强,产生的氧气增多,①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氧气有助燃作用,因此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A正确,
B.酒精能溶解叶绿素,且酒精易燃不能直接加热。淀粉遇碘变蓝,因此用乙装置探究光合作用,②③内分别盛有清水和酒精,④内稀碘液用于染色以检验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B正确。
C.因此若将丙装置放在光下,植物光合作用加强吸收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使蜡烛燃烧更长时间,C正确。
D.氧气有助燃的作用,蜡烛熄灭说明瓶内没有氧气。因此丁装置中蜡烛熄灭证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D错误。
故选D。
19.答案:A
解析:A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根据温度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原理,夜间,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还要进行呼吸作用,及时减小昼夜温差,呼吸作用强,不利于提高大棚草莓产量,A符合题意。故选A。
20.答案:A
解析:“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唯一的变量是二氧化碳,除二氧化碳不同外,其它条件如光、土壤浸出液等都相同,因此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甲和丙,甲中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故BCD错误,A正确。故选A。
21.答案:B
解析:A.花瓣属于植物体的生殖器官,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A错误。
B.植物的叶片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玉兰等植物在早春时节,当叶片还没有完全长出时,有机物来自上一年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并储存于树干,在开花时通过筛管输送到花瓣,故B正确。
C.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是水和无机盐,并输送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故C错误。
D.树皮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场所是叶绿体,故D错误。
故选B。
22.答案:D
解析:A.①非绿色部分的叶片细胞内不含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②绿色部分,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碘液染色后,②处变蓝,A正确。
B.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叶片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淀粉),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实验前应对该植物进行暗处理,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B正确。
C.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可见,乙操作(滴加碘液)前需对叶片进行脱色处理,C正确。
D.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肉细胞含有许多叶绿体,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①非绿色部分滴加碘液不变蓝、②绿色部分碘液染色后变蓝,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D错误。
故选D。
23.答案:B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反应式十解是: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原料中二氧化碳是气体。在温室中种植蔬菜,要使蔬菜产量得到提高,就要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的效率,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所以,向温室中添加二氧化碳,就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提高蔬菜产量。所以向大棚内施加的气肥是二氧化碳。故选B。
24.答案:C
解析:A、大棚中没有雨水冲淋,需要合理灌溉,提供植物所需水分并且利于根的呼吸作用,利用植物的生长,A正确。
B、杂草会与栽培植物争夺水分、无机盐等,影响植物生长,要清除杂草,B正确。
C、合理密植有利于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盖,只有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种植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可见,即使大棚中能人工控制植物的某些生长条件,但也需考虑种植密度,C错误。
D、设计表格,记录番茄株高等信息,可以监控番茄生长状况,及时为番茄提供缺少的营养物质以及生长条件,D正确。
故选:C。
25.答案:B
解析:A.根在植物体中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并通过导管将其输送到植物体的其他部分。然而,根并不直接参与淀粉的合成,A错误。
B.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葡萄糖随后可以在植物体内进一步转化为淀粉,作为能量储存物质。因此,板栗中的淀粉主要来自叶的制造,B正确。
C.茎在植物体中主要起支撑和运输作用。它负责将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以及叶制造的有机物输送到植物体的其他部分。然而,茎并不直接参与淀粉的合成,C错误。
D.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种子。花并不直接参与淀粉的合成,D错误。
故选B。
26.答案:C
解析:A.大棚中没有雨水冲淋,需要合理灌溉,提供植物所需水分并且利于根的呼吸作用,利于植物的生长,A正确。
B.杂草会与栽培植物争夺水分、无机盐等,影响植物生长,要清除杂草,B正确。
C.合理密植有利于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盖,只有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种植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可见,即使大棚中能人工控制植物的某些生长条件,但也需考虑种植密度,C错误。
D.设计表格,记录番茄株高等信息,可以监控番茄生长状况,及时为番茄提供缺少的营养物质以及生长条件,D正确。
故选:C。
27.答案:D
解析:装置中的金鱼藻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所以可观察到装置内有气泡产生。而氧气能助燃,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所以本实验可验证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实验前无需对金鱼藻进行暗处理,因此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28.答案:C
解析:德国科学家吉尔曼的实验是这样的: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照到的部位附近;该实验说明有叶绿体的地方含有丰富的氧气,吸引了大量的好氧细菌,即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29.答案:C
解析:鱼的生活需要不断的从水中获得氧气,鱼缸中的水草在光照条件下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满足了鱼呼吸的需要,因此鱼缸中放入水草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水中氧气的含量。故选C。
30.答案:C
解析:A.步骤①中,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叶片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淀粉),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将实验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A正确。
B.步骤②中,用不透光的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放置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遮光处理时,除了光照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故遮光处理可形成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光照,B正确。
C.步骤③中,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不是叶绿体),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C错误。
D.步骤④中,叶片的见光(未遮盖)部分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叶片的遮光部分,缺少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生成,遇碘没有变蓝,D正确。
故选C。
31.答案:(1)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不变
(3)黄白色
(4)二氧化碳
解析:(1)对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这是为了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
(2)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洗掉上面的酒精,再向叶片上滴加碘液,叶片会不会变蓝,因为没有淀粉生成,原因是缺少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
(3)步骤③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
(4)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实验中缺少二氧化碳,绿色植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色,可以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解析:
32.答案:(1)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光;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
(3)控制单一变量
(4)淀粉;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5)可以采取的方法包括:尽量多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节约用电,多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参与植树活动等。通过这些日常行为,可以有效减少个人的碳足迹,支持环境保护和“碳中和”。
解析:(1)甲组装置与乙组装置的区别是甲里面是清水乙里面是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装置内的二氧化碳,而清水没有此功能,所以甲、乙两个装置唯一变量是二氧化碳。探究的问题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分析实验可知,甲、丙两组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光,探究的问题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
(3)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所以使三组装置中的植物、培养液、隔板等都基本相同的目的是保证单一变量。
(4)在黑暗条件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的有机物会通过呼吸作用被运走耗尽。所以实验前需将植物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运走耗尽,同学们采用的方法可能是暗处理,把甲、乙、丙装置同时放到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后,分别取下叶片,进行脱色、漂洗,然后滴加碘液,甲装置内的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甲叶片遇碘变蓝色;乙装置所处的环境没有二氧化碳,所以乙装置内的植物由于缺乏原料而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乙叶片遇碘不能变蓝色;丙装置不透明钟罩,叶片不见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淀粉,丙叶片遇碘不变蓝。说明此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该过程可用有机物+氧气。以下式子表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5)可以采取的方法包括:尽量多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节约用电,多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参与植树活动等。通过这些日常行为,可以有效减少个人的碳足迹,支持环境保护和“碳中和”。
33.答案:(1)叶肉;营养;导管;氧气
(2)气孔;保卫细胞
(3)蒸腾
(4)深
解析:(1)叶片的结构包括表皮、①叶肉和叶脉三部分,①叶肉属于营养组织,叶脉中的导管能运输光合作用所需的水分。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题图甲光合作用释放的气体是b氧气。
(2)题图乙表皮上分布的②气孔是水分散失的“通道”,也是气体交换的“门户”,它的开闭受保卫细胞控制。
(3)水分以水蒸气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体外的过程,叫蒸腾作用。把一段带有较多叶片的新鲜果树枝按题图丙所示方式处理,光照6小时后,发现其重量明显减轻,其主要原因是果树枝进行了蒸腾作用。
(4)接近上表皮的栅栏组织的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内含有较多的叶绿体,所以叶片正面的颜色一般比背面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