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绘制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形势图,构建包括辽、北宋、西夏、南宋、金、蒙古、元七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及灭亡时间等完整的知识体系,归纳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阅读教材,概述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再经过小组交流、讨论,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其影响作出客观的评价。(史料实证)
3.通过阅读教材和绘制时间轴,构建出辽宋夏金元时期由民族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的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过对比知识点,经小组合作探究,概述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体会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提高历史解释能力。(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行省制度
难点: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成吉思汗铁木真一生足迹相关视频做课程导入。
【新课讲授】
元朝的建立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背景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原先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
出示图片及材料:
有星的天旋转着,
众百姓反了,
不进自己的卧内,
互相抢掠财物。
有草皮的地翻转着,
全部百姓反了,
不卧自己被儿里,
互相攻打。
——《蒙古秘史》
【师】:蒙古族的生活特点是怎样的?此时的蒙古面临着怎样的情况?
【生】:生活特点:蒙古族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
面临情况:12世纪,蒙古草原各部落的混战,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争。
概况
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拥立为大汗,称为成吉思汗。
出示图片:
1206年春,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贵族大会,即大汗位,建立“大蒙古国”。
成吉思:有力、天赐、伟大、海洋等诸多不同说法。
2.蒙古灭西夏和金
【师】:讲述蒙古灭西夏和金的过程。
(1)1127年蒙古灭西夏(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前夕,成吉思汗病逝。)
(2)1134年蒙古灭金
(3)南宋与蒙古直接对峙
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
3.蒙古扩张
出示材料及图片:
我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的牧马之地。
——成吉思汗
蒙古帝国旋风般横扫欧亚大陆,向西一直打到中亚和多瑙河,向南征服印度河流域。在25年里,以总数不到20万的军队,先后灭了40多个国家,征服720多个民族,消灭各国军队过千万人,征服各民族人口数6亿。一个地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形成。
出示材料: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毛泽东《沁园春·雪》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怎样对待世界历史》一书中说:“蒙古人在战场上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这并不靠兵马之众多,而靠的是严谨的纪律、制度和可行的组织。也可以说,那些辉煌的成就来自于成吉思汗的指挥艺术。”他非常赞成勒·加特的说法:“成吉思汗即使不是世界上唯一的、最伟大的统帅,无疑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统帅之一”。
【师】:如何评价成吉思汗?
【生】:功绩:他统一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政权,创立蒙古文字,促进蒙古社会发展,为后来元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不足:统一蒙古后,发动一系列扩张战争,具有侵略性,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但也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
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军事家。
出示图片:
4.元朝的建立
出示图片:
【师】:1260 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汗位。
出示材料:
材料一:考之前代,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以汉法治中夏,变夷为华,立纲陈纪。
——许衡《鲁斋遗书》
材料二: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
——刘秉忠(元朝政治家)
材料三: 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师】:忽必烈即位后,采取哪些施政措施?
(1)采纳汉族儒臣建议:“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
(2)“治国安民”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实施汉制:依照中原王朝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师】:忽必烈的治国措施有什么特点?
【生】:吸收先进的汉族各种制度和文化。
【师】:1271 年,忽 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大元”的国号出自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一句,表现了元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
【师】:对比《北宋东京城平面图》与《元大都平面图》,说说元大都的建筑有何特点?
【生】:元大都的很多建设都是根据北宋东京城设计。
元朝的统一
1.元灭南宋
【师】:梳理元灭南宋的过程。
(1)1276年,元攻破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2)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继续展开抗元斗争
(3)1279年,元消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师】:元朝建立有何意义?
【生】: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并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补充:
文天祥,江西吉安人,是南宋的状元,曾出任赣州知州。元军进攻临安时,他招募军士前去救援,并用全部家产充作军费。朝廷委任文天祥为右丞相,派他到元军大营谈判时遭到扣留,拒不受利诱,威武不屈,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被押解到大都,宁死不屈,写下了大义凛然的《正气歌》。元世祖忽必烈亲劝降,许以高官厚禄,他严词拒绝。文天祥被押到刑场后,面南而拜,从容就义。
【师】:人们既肯定元朝统一,又称赞文天祥抗元,矛盾吗?
【生】:二者并不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元朝统一全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值得肯定。
(2)但元在统一的过程中,汉族人民遭受到残酷的屠杀和压迫。文天祥反抗蒙古贵族的斗争,是正义之举,值得敬仰。
2.元朝的疆域
出示图片及材料:
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 地理志》
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史·地理志》
出示图片及表格:
【师】:与汉唐时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生】:元朝版图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西北、东北广大地区和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朝代。
出示各朝代疆域视频。
三、元朝的统治
1.背景:
出示材料及图片:
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遂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
——《元史·列传四十五·许衡传》
【师】:马背上打天下,是否能马背上治天下呢?
元世祖在汉族士人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
2.概况
【师】:阅读教材,补充元朝政治建制示意图的绘制。
【生】:
行省制度
出示行省制度的相关视频,并作讲解。
中书省是中央的中枢机构,地方上遇有重大事务,就派高级官员到地方处理,这些官员带有“行中书省”头衔,简称“行省”。到忽必烈在位的后期,这些行省不再带有中书省的官衔,行省逐渐由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转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制度在元朝以后的明清时期继续沿用。
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元朝把今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2)地方:除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
(3)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出示材料: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元朝政治制度……行省的设立……宗教事务管理机构设置等等大多为后代所承袭……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师】:根据材料概括行省制度的影响。
【生】:行省制度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合作探究:通过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异同,说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出什么趋势?
【生】:
4.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师】:根据教材内容说一说元朝管辖边疆分别采取了怎样的举措?
【生】:
出示地图:
【师】:不同的举措体现了元朝边疆管辖的什么特点?
【生】:多元创新、因地制宜。
回顾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史实
回顾西域归属中央的史实
回顾汉藏两族交往的史实及元朝对西藏的管辖
中国古代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一统局面
【师】: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是历史上第几次结束长期分裂,完成统一的政权?梳理之前几次结束分裂局面,完成统一的王朝情况。
【生】:
(1)秦朝:公元前221年,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2)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隋朝: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4)元朝:1279年,元朝攻灭南宋残部,结束了辽宋夏金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一直是主旋律。
四、元朝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凸显
出示材料:
年年此地成边土,竟与胡人相间处。
胡人有妇能汉音,汉女亦解调胡音。
——节选自戴良(元)《凉州行》
【师】:诗歌反映了元朝的什么情况?
【生】: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促进了民族交融。
出示材料:
妙应寺,俗称白塔寺,位于北京西城区,始建于元朝,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藏式佛塔,也是中央政府对西藏实施有效管理、民族文化深入交融的历史见证。
2.表现:
(1)元朝不断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调集大批军民迁移到边疆地区,兴修水利,鼓励农桑,进行屯种。
(2)边疆各族(蒙古族)迁入中原和江南与汉族杂居。契丹、女真等族汉化,与汉族无什么区别。
(3)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尔等人,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
【师】:元朝的民族交融有什么影响?
【生】: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补充:
四等人制
元朝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的措施,形成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其中,色目人是指蒙古人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党项人、畏兀儿人和回回人等;汉人主要指北方的汉人,也包括入居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南人大体是指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后来,民族间的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引发社会动荡,最终导致元朝灭亡。
驿传制度
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及时传递中央政令,加强对地方的管辖,朝廷在全国普遍实行驿传制度。驿站负责传递公文,供应往来使臣的生活所需,并向他们提供交通工具。以大都为中心,全国设有驿站1500多处,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驿站有陆驿和水驿两种,在驿道上每隔一段距离设有急递铺。急递铺的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书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接收地。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驿站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课后总结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对外扩张,为后来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经历长期分裂的中国再次走向统一。可见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不仅疆域辽阔,而且民族众多。元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管理,在继承中创新、发展了行省制度,又因地制宜地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国家统一,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