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国的自然资源(综合测试含答案)-2025届中考地理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中国的自然资源(综合测试含答案)-2025届中考地理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10)中国的自然资源(综合测试)——中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精炼与综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2024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为“全球战塑”。我国的活动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图示意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A.自然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丰富
B.人均煤炭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C.耕地资源比较丰富,不用大力保护
D.天然气资源比水资源人均占有量高
2.能体现“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做法是( )
①退耕还林还草,因时、因地制宜
②提高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
③加强宣传,减少水污染和水浪费
④禁用煤炭,改用太阳能等新能源
⑤减少使用塑料制品,自带购物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能源。下图为2021年“我国固定式光伏发电最佳斜面年总辐照量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据图推测,我国太阳能( )
A.西多东少 B.东多西少 C.东北多西南少 D.东南多西北少
4.我国太阳能最贫乏的地区分布在( )
A.苏浙沪 B.鄂湘赣 C.陕甘宁 D.川渝黔
5.I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是( )
A.冻土多 B.湖泊少 C.海拔高 D.纬度高
读我国土地资源构成及六国人均耕地面积图,完成下面小题。
6.关于我国土地利用构成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有利于开展多种农业生产经营
B.可利用土地比重为84.28%
C.草地、林地比重大,农业以畜牧业和林业为主
D.耕地比重小,后备资源不足
7.读右图六国人均耕地面积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日本人均耕地较少,但农业生产水平高
B.中国人均耕地不足是因为人多地少
C.印度比中国人均耕地多,印度比中国人口密度小
D.加拿大人均耕地多,说明该国地广人稀
8.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有( )
①农耕区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②牧区加强人工草场的建设
③水土流失地区营造防护林
④沙漠和戈壁扩大耕地面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为了确保耕地面积的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已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18亿亩的耕地红线。结合漫画,完成下面小题。
9.我国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哪一特点( )
A.土地类型齐全 B.地区分布不均 C.耕地比重小 D.总量丰富
10.针对该漫画,某同学创作了几条警示语,其中最贴切的是( )
A.坚持农田农用 B.扩大城市规模 C.加快生态建设 D.全面退耕还林
青海的塔拉滩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一年中绝大部分天数日照时长超过12小时,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人们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大型光伏电站(图1),当发电站运营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地野草生长迅速,竟意外收获了一座天然牧场(图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在塔拉滩荒漠建光伏电站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A.降水丰富 B.地势起伏大 C.太阳能丰富 D.大风天气多
12.在塔拉滩光伏电站的工作人员应时常配备( )
①太阳镜
②雨伞
③保暖衣物
④高压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野草生长迅速,会影响光伏电板对太阳光的吸收,对此最合理的解决措施为( )
A.利用化学合成除草剂除草 B.大量使用机械化设备除草
C.养殖合理数量的羊群啃食 D.利用人工焚烧的办法除草
202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迎来全面通水10周年。10年来,工程累计调水超过767亿立方米,惠及45座大中城市,受益人口超过1.85亿。读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南水北调工程,说法正确的是( )
A.东线利用京杭运河河道调水,水质最好
B.中线引长江干流水补给京津两地,调水量最大
C.西线路线最短,工程难度最小
D.三条调水线路中,东线工程量最小,最早输水
15.南水北调对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有( )
①缓解华北水资源短缺状况
②提升京杭运河的通航能力
③改善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④减轻南方地区的水体污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山东省缺水严重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有( )
①人口稠密,工业发达,需水量大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
③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
④耕地面积广,灌溉不合理,水资源浪费严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23年7月16日,引汉济渭工程正式向西安通水。该工程从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引水,穿越近百里的隧道,将水引至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实现了长江和黄河的“握手”。下图示意引汉济渭工程线路。完成下面小题。
17.引汉济渭主要目的是为缓解我国( )
A.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B.北方水资源污染问题
C.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 D.南方夏秋季洪涝问题
18.汉江是重要水源地,保护水源地的合理做法有( )
①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②退耕还林修复生态湿地
③加强沿线垃圾污水治理
④取缔关停沿江所有企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无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强行将福岛核电站的核污染水排入海洋图为世界主要核电站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全球核电站主要分布在( )
A.欧洲、南美洲 B.欧洲、北美洲
C.亚洲、大洋洲 D.非洲、北美洲
20.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海洋环境的是( )
A.向海洋排放工业废水 B.过度捕捞海洋生物
C.向海洋倾倒生活垃圾 D.加强立法、严于监管
海洋被称为“蓝色国土”,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读海底地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据图信息可知,海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有( )
①提供旅游场所
②发展海洋运输
③台风带来暴雨
④进行海底采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有利于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是( )
A.休渔期在近海捕鱼 B.加强海洋管理执法力度
C.禁止开发海洋资源 D.直接将污水排入海洋中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6分。
23.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粮食生产更是重中之重。某中学八年级学生围绕“粮食”主题开展小组探究。读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探究主题一:粮食生产与自然环境
粮食作物的生产与耕地类型、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均有密切联系。
(1)比较我国主要粮食作物集中产区的耕地类型和自然条件,请你帮助同学们补充问题。
①小麦集中产区:耕地类型以_______为主,以平原、高原地形为主。(2分)
②水稻集中产区:耕地类型以_______为主,以_____、盆地、丘陵为主。(4分)
③玉米产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填“季风”或“非季风”)区。(2分)
探究主题二:粮食消费与粮食安全
人们的粮食消费观念和行为关系到粮食安全。餐桌上的食物多来源于粮食作物。
(2)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人们餐桌上的主食为________,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人们则以米饭为主。(2分)
(3)我们在粮食消费中存在着浪费现象,为避免餐桌上的浪费,谈谈你的具体做法。(4分2)
探究主题三:粮食增产与科学技术
2024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且实现了总产量、单产的“增加”。
(4)提高粮食产量依靠科学技术。举例说明科技在粮食增产中的应用。(4分)
24.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0分)
【地理实践】
【实践名称】水资源调查
【实践资料】
资料一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地球上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如江河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等。
资料二 我国是一个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欠佳的国家,下图为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区域比重图。
资料三 山西某中学的地理小组对水资源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水资源利用中存在不少问题,如下面漫画。
(1)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南多北少,_______多_______少;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6分)
(2)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配特点为_______(季节)多_______(季节)少;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6分)
(3)根据资料二分析我国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匹配最差的区域是____________。(2分)
(4)资料三漫画反映水资源利用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更加剧了我国缺水现状?(4分)
A反映的是____________。
B反映的是____________。
(5)保护水资源重在我们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你能为此做些什么?(2分)
25.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千米,海域自北向南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海水温度适中,适宜多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国信1号”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新型智慧渔业养殖工船,被称为“移动的海洋牧场”。该船利用深远海优质海水,通过“船载舱养”模式,实现海洋空间的可持续利用。未来,我国还将陆续建造50艘养殖工船,形成总吨位突破1000万吨、年产各类海水鱼40万吨、年产值突破500亿元的深远海养殖产业链条。左图为“国信1号游弋路线图”,右图为“国信1号资料卡”。
(1)说出“国信1号”主要游弋的海域名称。(4分)
(2)分析我国发展“移动的海洋牧场”的有利条件。(至少两点)(4分)
(3)列举“船载舱养”模式相较于传统近海养殖模式的优势。(至少三点)(6分)
(4)简述我国积极推进“移动的海洋牧场”建设的意义。(至少两点)(4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A错误;我国人均煤炭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B正确;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少,需要大力保护,C错误;我国天然气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水资源,D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故选B。
2.答案:D
解析:能体现“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做法有:退耕还林还草,因时、因地制宜,①正确;提高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②正确;加强宣传,减少水污染和水浪费等,③正确;禁用煤炭不现实,④错误;减少使用塑料制品,自带购物袋,⑤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⑤正确,故选D。
3.答案:A
解析:根据图例和图中数值可知,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是西部多,东部少,西北多,东南少;A正确,BD错误;图中数据并未呈现东北多,西南少,C错误。故选A。
4.答案:D
解析:青藏高原能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主要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含有的尘埃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而地处四川盆地附近的四川(简称川或蜀)、重庆(简称渝)、贵州(简称贵或黔)为低值中心,原因在于:受夏季风的影响,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从而造成日照的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贫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Ⅰ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主要是因为海拔高,空气中含有的尘埃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所以太阳能丰富。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答案:C
解析:读左图可知,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有利于开展多种农业生产经营,A不符合题意;可利用土地包括可利用草地34.48%、林地31.86%、耕地12.68%、工矿交通、城市用地和内陆水域5.26%,共比重84.28%,B不符合题意;虽然草地、林地比重大,耕地比重小,但我国种植业的产值更高,农业以种植业为主,C符合题意;耕地比重小,后备资源不足,耕地后备资源是指自然条件较好,但是尚未被开垦的宜耕土地,由于这些宜耕土地大多已经开发再加上人们不合理的过度垦殖,我国扩大耕地的潜力不大,后备耕地资源匮乏,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答案:C
解析:读右图,日本耕地面积狭小,人均耕地少,但农业生产水平高,A不符合题意;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不足是因为人多地少,B不符合题意;印度比中国人均耕地多,但印度比中国人口密度大,C符合题意;加拿大地广人稀,人均耕地的面积大,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答案:A
解析:我国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农耕区加强基本农田保护,①对;牧区加强人工草场的建设,②对;水土流失地区营造防护林,③对;沙漠和戈壁,气候干旱,不能扩大耕地面积,④错。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答案:C
解析:我国的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分布不均匀,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由于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我国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基于我国耕地比重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有利于保证我国的耕地总量不再下滑,C正确。跟土地类型齐全、地区分布不均、总量丰富无关,ABD错误。故选C。
10.答案:A
解析:我国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工业、交通和城镇的发展占用了一部分耕地,加上使用不合理,乱占耕地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耕地面积日益减少。针对土地资源的乱占现象,我们要坚持农田农用,保护耕地,A正确。扩大城市规模不利于耕地的保护,B错误。加快生态建设、全面退耕还林跟该漫画的警示意义不贴切,CD错误。故选A。
11.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塔拉滩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高,空气稀薄,一年中绝大部分天数日照时长超过12小时,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非常适合建光伏电站。C正确,与降水、地势起伏情况、大风无关,ABD排除,故选C。
12.答案:D
解析: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日照时间长,应时常配备保暖衣物、太阳镜,①③正确;青藏地区气压低,水的沸点也低,无法煮熟食物,因此需要高压锅提高沸点,④正确。当地降水稀少,不需要时常配备雨伞,②排除,①③④正确,故选D。
13.答案:C
解析:野草生长迅速,会影响光伏电板对太阳光的吸收,对此最合理的解决措施为养殖合理数量的羊群啃食,C正确,利用化学合成除草剂除草;大量使用机械化设备除草;利用人工焚烧的办法除草都不是合理有效的措施,ABD错误,故选C。
14.答案:D
解析:读图联系已学可知,东线利用京杭运河河道调水,水量最大,水质最差,中线从长江支流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补给京津地区,调水量较西线大、东线少,AB错误;西线路线最短,但工程难度最大,C错误;三条调水线路中,东线利用已有京杭运河河道,工程量最小,最早输水,D正确。故选D。
15.答案:A
解析:南水北调有利于缓解华北水资源短缺状况,提升京杭运河的通航能力,改善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①②③正确;南水北调主要是将长江流域的水源输送到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并不会减轻南方地区的水体污染,相反由于河流水量减少,还可能会加重水污染,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6.答案:B
解析:山东省位于我国北方,缺水严重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主要是:人口稠密,工业发达,需水量大,①对;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②对;耕地面积广,灌溉不合理,水资源浪费严重,④对;气候干旱,降水少,属于自然原因,②错。综上所述,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7.答案:A
解析:引汉济渭工程是指引汉江水资源进入渭河,引汉济渭主要目的是为缓解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A正确。引汉济渭工程不是为了缓解北方水资源污染问题、南方夏秋季洪涝问题,BD错误。缓解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通过兴修水库,C错误。故选A。
18.答案:A
解析:汉江是重要水源地,保护水源地的合理做法有①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减少农业污染;②退耕还林修复生态湿地,提高净化水质的能力;③加强沿线垃圾污水治理,保护水资源,①②③正确。取缔、关停沿江所有企业太过绝对,不利于经济发展,④错误。故选A。
19.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全球核电站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亚洲和南美洲有少量分布。大洋洲、非洲无分布。ACD错误,B正确。故选B。
20.答案:D
解析:海洋为人类提供资源,人类应该保护海洋环境,如向海洋排放工业废水、倾倒生活垃圾、过度捕捞海洋生物都不利于保护海洋环境,是破坏海洋生态的做法;加强立法、严于监管有利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1.答案:B
解析:海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主要包括提供旅游场所、发展海洋运输和进行海底采矿,而台风带来的暴雨对生产生活是有害的。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B。
22.答案:B
解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包括加强海洋管理执法力度。休渔期在近海捕鱼和直接排放污水都会对海洋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直接禁止开发海洋资源不符合现实需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3.答案:(1)旱地;水田;平原;季风
(2)面食
(3)珍惜粮食,适量订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可耻;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
(4)品种改良;精准农业技术的使用;智能化机械农业。
解析:(1)读图可知,小麦集中产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水稻集中产区分布在南方地区,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地形以平原、盆地和丘陵为主;玉米产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2)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所以人们餐桌上的主食为面食,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的人们以米饭为主。
(3)为避免餐桌上的浪费,我们在生活当中要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珍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可耻,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
(4)提高粮食产量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在粮食增产中的应用:品种改良;精准农业技术的使用;智能化机械农业。品种改良:通过对粮食农作物的基因改造、转基因等手段,增强指定农作物的耐病、耐旱、耐冷、耐盐等性能,进而增加产量。智能化机械化农业:通过精准化、地块化、农作物处理的自动化来提高农作物的利用率和收益。数据科技和精准农业:在种植、生长过程等进行生产者和消费者沟通的过程中,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为农业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实时提供数据服务,协助农民制定决策,提高农业市场化,进而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
24.答案:(1)东;西;跨流域调水
(2)夏秋;冬春;兴建水库
(3)北方区
(4)水浪费;水污染
(5)随手关水龙头、一水多用、少使用洗涤剂等。
解析:(1)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采取的措施是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工程。
(2)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特点夏秋多,冬春少;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应采取的方法是兴建水库。
(3)据资料二可得,我国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匹配最差的区域是北方地区,该地区水资源少但人口多,耕地多,水土配置最差。
(4)漫画A反映的是水浪费现象,漫画B反映的是水污染现象,导致我国的水资源更加紧张。
(5)保护水资源重在我们每个人的实际行动,我们应该做到:随手关水龙头、使用节水龙头、一水多用、少使用洗涤剂等。
25.答案:(1)黄海、东海、南海。
(2)海域面积辽阔,大陆海岸线长,大陆架宽广;南北纬度跨度广,海水温度适宜;政府政策支持;经济、科技较发达,提供资金、技术支持。
(3)养殖规模大,产量高;养殖周期短,效率高;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水质好,养殖鱼类品质高,市场竞争力强。
(4)充分利用深远海海洋空间资源;有利于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减少对海洋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解析:(1)由图可知,“国信1号”主要游弋的海域是黄海、东海和南海,没有经过渤海。
(2)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海域面积辽阔,大陆海岸线长,大陆架宽广、滩涂面积大;南北纬度跨度广,跨了多个热量带,海水温度适宜;又有政府政策的支持;经济、科技较发达,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等。
(3)“船载舱养”模式相较于传统近海养殖模式,具有养殖规模大,产量高;养殖周期短,效率高,渔民的收入高;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水质好,养殖鱼类品质高,市场竞争力强,可以更灵活适应市场。
(4)我国积极推进“移动的海洋牧场”建设,是充分利用深远海海洋空间资源;有利于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不至于导致海洋渔业资源枯竭,可以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物来源更丰富;减少对海洋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