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精炼)——中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精炼与综测一、地形地势(一)重难知识点讲解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地势呈现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一级阶梯以青藏高原为核心,平均海拔超 4000 米,有 “世界屋脊” 之称,其独特的高原地貌对周边气候和水系影响深远;第二级阶梯海拔多在 1000 - 2000 米,囊括众多高原和盆地,如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等;第三级阶梯海拔多在 500 米以下,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像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二)延伸拓展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复杂地形给交通建设带来挑战,山区修路成本高、技术难度大,需要开凿隧道、架设桥梁。比如成昆铁路,它穿越了高山峡谷,工程难度极大,但建成后极大地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交流。阶梯交界处的地理意义:除了水能资源丰富外,阶梯交界处往往也是自然景观丰富多样的地区,像横断山脉,这里山河相间,物种丰富,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是旅游资源富集区。(三)解题方法判断地形区所属阶梯:依据海拔高度和典型地形特征判断。如提到青藏高原,根据其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可判断位于第一级阶梯;而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低且地势平坦,属于第三级阶梯。分析地形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从农业、工业、交通等角度作答。如分析山区对农业的影响,可指出山区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但适合发展林业、畜牧业和特色种植业;对工业来说,交通不便增加了运输成本,但山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可发展采矿业。二、气候(一)重难知识点讲解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东部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前者寒冷干燥,后者温和少雨。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气温低,降水较少。季风气候的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但夏季风强弱不稳定,常引发旱涝灾害。(二)延伸拓展气候与传统建筑风格:不同气候区的传统建筑风格各异。在南方,气候湿润多雨,房屋多为尖顶,利于排水;北方气候相对干燥,冬季寒冷,房屋多为平顶,墙体较厚,利于保暖。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气候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部分地区气温升高,降水分布改变。如青藏高原冰川融化加速,影响河流水量;北方干旱地区干旱程度可能加剧,威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三)解题方法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结合气温和降水数据。如某地 1 月均温低于 0℃,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可判断为温带季风气候;若 1 月均温高于 0℃,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热量、降水、光照等方面阐述。如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可指出其夏季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但冬季漫长寒冷,热量不足,农作物一年一熟。三、河流湖泊(一)重难知识点讲解中国河流众多,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水量丰富,流域面积广阔,航运价值极高,被誉为 “黄金水道”,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黄河是第二长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因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泥沙淤积形成 “地上河”,防洪压力大。我国湖泊众多,鄱阳湖是最大的淡水湖,青海湖是最大的咸水湖。(二)延伸拓展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以长江为例,对其进行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多方面的综合开发。三峡工程就是一个典型,它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湖泊生态环境问题:部分湖泊面临水污染、富营养化等问题。如太湖曾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出现蓝藻爆发,严重影响了湖泊生态和周边居民生活。(三)解题方法分析河流特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从地形影响河流流向、落差,气候影响河流水量、汛期等方面作答。如分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可提到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形起伏大,土质疏松,且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流含沙量大。解决湖泊生态问题的措施:从减少污染排放、加强生态修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方面提出建议。如针对太湖蓝藻问题,可建议加强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实施生态清淤,恢复湖泊生态;合理调配水资源,增强湖泊自净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