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地球和地图(知识精炼)——中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精炼与综测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重难知识点讲解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这一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过程,古代人们因活动范围有限,认为天圆地方。随着航海技术发展,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现代通过卫星照片能直观看到地球形状。地球平均半径约 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表面积约 5.1 亿平方千米。延伸拓展地球的不规则形状对地球引力分布有影响,在赤道附近,物体所受重力相对较小;在两极地区,物体所受重力相对较大。这也导致了地球表面的海平面在不同地区略有差异。此外,地球的形状还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分布,赤道地区接收太阳辐射多,气候炎热;两极地区接收太阳辐射少,气候寒冷。解题方法在涉及地球形状的题目中,若考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要记住麦哲伦环球航行、月食现象(地球的影子遮挡月球表面)、海边看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等。对于地球大小的相关计算,要牢记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如已知地球赤道周长求赤道上经度相差 1° 的距离,可根据赤道周长 360° 来计算(40076 千米 ÷360°≈111 千米 /°)。经纬网重难知识点讲解经线和纬线: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指示南北方向。经度和纬度:纬度以赤道为 0°,向北向南各分 90°,赤道以北是北纬(N),以南是南纬(S)。北极点是 90°N,南极点是 90°S。经度以本初子午线(0° 经线)为基准,向东向西各分 180°,0° 经线以东是东经(E),以西是西经(W)。180° 经线只有一条,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重合。经纬网定位: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例如,北京的经纬度大致是(40°N,116°E)。延伸拓展低、中、高纬度划分:0° - 30° 为低纬度地区,30° - 60° 为中纬度地区,60° - 90° 为高纬度地区。不同纬度地区气候、自然景观差异明显,低纬度地区多热带气候,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东西半球划分:20°W 和 160°E 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 以东、160°E 以西为东半球;20°W 以西、160°E 以东为西半球。这种划分是为了避免把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不同半球。解题方法判断经纬度和半球位置:面对经纬网地图,横纬竖经。度数向北增大是北纬,向南增大是南纬;度数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判断东西半球时,记住 20°W 和 160°E 这两条关键经线,根据经度范围判断。例如,10°W 在东半球,170°E 在西半球。利用经纬网判断方向: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只有正南正北方向;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只有正东正西方向。不在同一条经纬线上的两点,要先判断南北方向(根据纬度),再判断东西方向(根据经度,按劣弧判断,即经度差小于 180° 的弧)。例如,A 点(30°N,40°E),B 点(20°N,60°E),B 点在 A 点的东南方向。地图重难知识点讲解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方向的判断方法有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判断)、经纬网定向法(最准确,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公式为:比例尺 = 图上距离 ÷ 实地距离。比例尺有数字式(如 1:100000)、线段式、文字式(如 “图上 1 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1 千米”)三种表示形式。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地图上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数字等的文字和数字。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是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势陡峭,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势平缓。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可以判断地形部位,如山顶(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合)、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延伸拓展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关系: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例如,世界地图比例尺小,内容简略;校园地图比例尺大,内容详细。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海拔高度,着上不同的颜色,使得地势的高低起伏一目了然。一般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高原、山地,蓝色表示海洋等。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绘制地形剖面图时,要先确定剖面线,然后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上的数据,在剖面图上画出相应的点,最后将这些点连接起来。解题方法比例尺相关计算: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用图上距离 ÷ 比例尺;已知实地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用实地距离 × 比例尺。注意单位换算,1 千米 = 100000 厘米。例如,比例尺为 1:50000,图上距离为 5 厘米,实地距离 = 5÷(1/50000)= 250000 厘米 = 2.5 千米。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判断地形部位时,抓住等高线的特征。如判断山谷和山脊,可通过画辅助线(垂直于等高线),比较两侧海拔高低,山谷处辅助线指向高处,山脊处辅助线指向低处。计算相对高度,相对高度 = 两地海拔之差。例如,A 地海拔 200 米,B 地海拔 500 米,A、B 两地相对高度为 500 - 200 = 300 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