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分值:58分)(选择题1~8题,每小题3分,共24分)(2024·福建福州期末)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认为:从土地资源来看,我国人口应该控制在16亿左右。据统计,北京市2023年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是1 200万左右。据此完成1~2题。1.材料中的“16亿”和“1 200万”分别代表( )A.资源环境承载力、户籍人口数量B.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C.人口合理容量、外来人口数量D.人口合理容量、资源环境承载力2.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有( )①自然资源状况 ②对外开放程度 ③民族文化观念 ④居民消费水平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2024·江苏南京期中)读“影响某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因素的权重示意图”,完成3~4题。3.下列国家中当前与图示影响因素权重基本相符合的是( )A.日本 B.南非C.丹麦 D.新加坡4.若图示内容表示我国的情况,则其对应的时期可能是( )A.远古时期B.唐宋时期C.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D.2020年以后每一个承载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当外来干扰超过此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损害、破坏乃至瓦解。无论是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还是城市区域、流域等都存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问题。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5.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知名的大城市,其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渐趋极限,某些部分甚至已经透支,透支的部分最可能是( )①土地资源 ②交通 ③科技 ④水资源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6.日本地狭人稠,下列条件有利于提高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是( )①自然资源贫乏 ②科技发展水平高 ③对外开放程度高 ④人均消费水平高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2024·海南海口联考)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完成7~8题。7.下列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解,错误的是( )A.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C.消费水平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有较大的影响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8.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A.Ⅰ、Ⅲ、Ⅱ B.Ⅱ、Ⅰ、ⅢC.Ⅲ、Ⅱ、Ⅰ D.Ⅰ、Ⅱ、Ⅲ(选择题9~14题,每小题4分,共24分)水资源承载力是指水资源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可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水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一定水质的条件下,水环境容量所能支撑的最大人口数量。下表为假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变,西藏三种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情景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状况。据此完成9~10题。项目 保持现有模式 着力发展支柱产业、淘汰辅助性产业 着力发展旅游业人口 (亿人) 经济 (万亿元) 人口 (亿人) 经济 (万亿元) 人口 (亿人) 经济 (万亿元)水资源 承载力 4.05 12.84 24.98 79.12 33.34 105.63水环境 承载力 2.25 7.41 1.93 6.11 2.08 6.58土地资源 承载力 0.04 0.12 0.05 0.17 0.25 0.799.依据上表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制约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水资源B.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升水环境承载力C.着力发展支柱产业、淘汰辅助性产业对于土地承载力提升明显D.从总量上讲,西藏的水资源可以支撑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10.下列举措最有利于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是( )A.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B.鼓励生育C.积极推进生态旅游 D.大力提高居民消费水平(2024·广东佛山期末)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差值可以反映生态环境压力。下图为“不同地区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统计图”。据此完成11~12题。11.图中生态环境压力最大的区域是( )A.甲 B.乙 C.丙 D.丁12.下列措施有助于减轻生态环境压力的是( )A.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B.增大工业密度C.限制公共交通发展 D.增大建筑密度在测算人口合理容量时,可能-满意度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可能-满意度0.9为最满意临界点,0.6为可接受临界点。下图为“2024年基于可能-满意度法绘制的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图”。完成13~14题。13.可能-满意度为0.9时,制约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为( )A.能源供给 B.人居环境C.粮食供给 D.土地资源14.为提高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限制人口增长 B.山区全面开垦C.扩大对外开放 D.降低消费水平15.(2024·湖南长沙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澳大利亚领土面积769.2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 639万(2023年7月),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是全球第十二大经济体、全球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也是多种矿产出口量居全球第一的国家。(1)分析澳大利亚中部内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4分)(2)有人认为澳大利亚人口数量远小于该国人口合理容量,试说明理由。(6分)答案精析1.B 2.A [第1题,“16亿”是根据我国的土地资源,在保证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也就是资源环境承载力;“1 200万”是依小康消费水平北京市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即北京市人口合理容量。所以选B。第2题,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有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外开放程度、科技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等,①②④正确;民族文化观念不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③错误。所以选A。]3.B 4.C [第3题,读图可知,影响该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包括土地、矿产、对外开放程度、科学技术、消费水平等。其中主导因素是土地、矿产等资源,选项四个国家中只有南非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矿产资源对其影响较大,B正确;日本、丹麦、新加坡的土地和矿产资源都比较贫乏,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权重中所占比重较小,与题意不符,A、C、D错误。第4题,对于我国来说,在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中,土地主要反映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上,矿产主要反映在对工业生产的影响上。图示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影响力均较小,土地、矿产影响力较大,因而可能对应的时期为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该时期是我国工农业大力发展的时期,土地和矿产资源对其影响较大,C正确;远古和唐宋时期主要是农业社会,土地对其影响较大,但矿产资源对其影响较小,A、B错误;2020年以后为科技时代,科学技术影响较大,D错误。]5.C 6.D [第5题,深圳的交通和科技较为发达,但随着人口的剧增,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压力不断加大甚至已经透支。①④符合题意,故选C。第6题,科技发展水平高和对外开放程度高有利于提高日本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自然资源贫乏、人均消费水平高会降低日本的资源环境承载力。]7.B 8.D [第7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环境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消费水平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有较大的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A、C、D不符合题意。人类可局部地改造环境,但人口数量不能超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否则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B符合题意,故选B。第8题,人口数量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内,且保持稳定,人与环境关系最理想,Ⅰ阶段最好;Ⅱ阶段,人口数量有一段时间超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但后来一直稳定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内,人与环境的关系较好;Ⅲ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超过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导致生态失调、环境恶化,进而使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人与环境的关系最差,所以人与环境的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D正确。]9.D 10.C [第9题,西藏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最弱,制约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土地资源,A错误。保持现有模式下的水环境承载力为2.25亿人,着力发展旅游业,水环境承载力为2.08亿人,B错误。着力发展支柱产业、淘汰辅助性产业,土地资源承载力从0.04亿人提升到0.05亿人,提升不明显,C错误。西藏水资源相对充足,可以支撑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D正确。第10题,扩大粮食种植面积、鼓励生育和大力提高消费水平都会给土地带来很大压力,不利于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A、B、D错误。保持现有模式下的土地资源承载力为0.04亿人,着力发展旅游业模式下的土地资源承载力为0.25亿人,故积极推进生态旅游有利于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C正确。]11.C 12.A [第1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差值可以反映生态环境压力,乙区域人均生态承载力大于人均生态足迹,生态环境压力小,B错误。甲、丙、丁三个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环境压力都比较大,其中丙区域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差距最大,故丙区域生态环境压力最大,C正确,A、D错误。第12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会节约水资源,提高区域水资源的供应能力,有助于减轻生态环境压力,A正确。增大工业密度,会加剧环境污染,B错误。限制公共交通发展,私家车数量增多,会加剧大气污染与能源紧张,C错误。增大建筑密度,区域内人口数量增加,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增大,不利于减轻生态环境压力,D错误。故选A。]13.A 14.C [第13题,当可能-满意度为0.9时,能源供给所能承载的人口规模最小,为制约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故A正确。第14题,限制人口增长并不能提高人口合理容量,A错误;山区全面开垦,会破坏生态环境,最终会造成土地资源减少,导致该省人口合理容量降低,B错误;扩大对外开放,外部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得到充分利用,能够提高该省人口合理容量,C正确;降低消费水平不是该省经济社会发展追求的目标,D错误。]15.(1)中部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2)澳大利亚国土面积广阔;矿产、草地等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对外开放水平高。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区别,分析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综合思维)2.结合区域案例,理解人口、资源、环境的联系,探讨追求区域最佳人口规模、谋求人地协调发展应采取的措施。(人地协调观)1.资源环境承载力(1)概念: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______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________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2)影响因素(3)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措施①发展生产力和______________,提高资源______,开发________,改善环境使其更加适合人类生存。②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提高会带来更多的外界资源,也在客观上提高了资源环境承载力。2.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指按照________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______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________的人口数量。(2)影响因素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状况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环境的________和自然资源的________与________对人口合理容量具有重要影响。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可以使人口的合理容量大幅________。③科学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会扩大资源的开发________,不断发现______的资源,并提高资源利用的________,从而提高人口合理容量。④地域的开放程度在一个开放地域中,资源的________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由此可见,人口合理容量具有________。(3)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拓展延伸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项目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实质 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数)——是一个警戒值 强调的是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数)——是一个合理值区别 角度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 生存 发展数量 大 小联系联系 历史时期不同,影响因素会发生变化,使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一定历史时期,影响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算,即具有相对确定性材料一 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西线调水能缓解西北地区缺水问题,预计调水成功后,西北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可明显提高。材料二 我国西北地区通过滴灌、喷灌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粮食产量显著增加,使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材料三 温哥华大学某教授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全世界都像富裕的美国人和德国人那样生活和生产,那么我们为了得到原料和排放有害物质还需要20个地球。”1.[综合思维]分析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哪些因素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并分析其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综合思维]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可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4·吉林长春期末)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我国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相邻,但人口密度差别很大。下图示意该区域地理位置及人口密度。据此完成1~2题。1.导致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两地合理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科技水平 B.消费水平C.水资源 D.对外开放程度2.据材料推测鄂尔多斯高原( )A.自然条件优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大B.人口密度较大,环境问题突出C.通过增加耕地,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D.应大规模开矿,吸引人口迁入(2024·山东济南月考)香港特别行政区陆地面积约为1 113.8 km2,人口约747万,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市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1万人/km2。下图示意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合理容量发展趋势。据此完成3~4题。3.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合理容量大主要得益于( )①生活消费水平低 ②气候条件优越 ③科技水平高 ④矿产资源丰富A.②③ B.①②C.③④ D.①④4.制约香港特别行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A.科技水平 B.自然资源状况C.经济水平 D.地区开放程度答案精析梳理教材新知1.(1)资源环境 人口规模 (3)①科学技术 利用率 新资源 ②区域开放程度2.(1)合理 生活质量 适宜 (2)①优劣 数量 质量②提高 ③领域 新 效率 ④互补 相对性探究核心知识1.自然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自然资源状况、科技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人均消费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2.合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落实思维方法1.C 2.B [第1题,据图可知,黄土高原合理人口密度较大,鄂尔多斯高原合理人口密度较小。两地的科技水平、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相差不大;图中显示,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广布,水资源贫乏,而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水资源相对较多,且黄土高原受夏季风影响较大,降水较多,使黄土高原合理人口密度大于鄂尔多斯高原,故C正确。第2题,据图可知,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广布,水资源缺乏,自然条件较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小,故A错误;据图可知,鄂尔多斯高原实际人口密度是合理人口密度的近5倍,人口密度较大,环境问题突出,故B正确;鄂尔多斯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增加耕地会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会降低资源环境承载力,故C错误;鄂尔多斯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小,若大规模开矿,吸引人口迁入,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紧张状况,故D错误。]3.A 4.B [第3题,香港经济发达,生活消费水平较高,①错误。香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气候条件优越,②正确。香港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资源利用率高,人口合理容量大,③正确。香港矿产资源匮乏,④错误。故A正确。第4题,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香港自然资源相对匮乏,所以制约香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自然资源状况,B正确。](共50张PPT)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第一章 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运用资料,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1.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区别,分析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综合思维)2.结合区域案例,理解人口、资源、环境的联系,探讨追求区域最佳人口规模、谋求人地协调发展应采取的措施。(人地协调观)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资源环境承载力(1)概念: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 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2)影响因素资源环境人口规模(3)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措施①发展生产力和 ,提高资源 ,开发 ,改善环境使其更加适合人类生存。② 的提高会带来更多的外界资源,也在客观上提高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技术利用率新资源区域开放程度2.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指按照 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人口数量。(2)影响因素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状况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环境的 和自然资源的 与 对人口合理容量具有重要影响。合理生活质量适宜优劣数量质量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可以使人口的合理容量大幅 。③科学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会扩大资源的开发 ,不断发现 的资源,并提高资源利用的 ,从而提高人口合理容量。④地域的开放程度在一个开放地域中,资源的 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由此可见,人口合理容量具有 。提高领域新效率互补相对性(3)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拓展延伸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项目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实质 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数)——是一个警戒值 强调的是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数)——是一个合理值区别 角度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 生存 发展数量 大 小拓展延伸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项目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联系 联系 历史时期不同,影响因素会发生变化,使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一定历史时期,影响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算,即具有相对确定性材料一 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西线调水能缓解西北地区缺水问题,预计调水成功后,西北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可明显提高。材料二 我国西北地区通过滴灌、喷灌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粮食产量显著增加,使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材料三 温哥华大学某教授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全世界都像富裕的美国人和德国人那样生活和生产,那么我们为了得到原料和排放有害物质还需要20个地球。”1.[综合思维]分析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哪些因素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并分析其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2.[综合思维]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可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答案 自然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自然资源状况、科技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人均消费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答案 合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2024·吉林长春期末)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我国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相邻,但人口密度差别很大。右图示意该区域地理位置及人口密度。据此完成1~2题。1.导致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两地合理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科技水平 B.消费水平C.水资源 D.对外开放程度√据图可知,黄土高原合理人口密度较大,鄂尔多斯高原合理人口密度较小。两地的科技水平、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相差不大;图中显示,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广布,水资源贫乏,而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水资源相对较多,且黄土高原受夏季风影响较大,降水较多,使黄土高原合理人口密度大于鄂尔多斯高原,故C正确。(2024·吉林长春期末)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我国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相邻,但人口密度差别很大。右图示意该区域地理位置及人口密度。据此完成1~2题。2.据材料推测鄂尔多斯高原A.自然条件优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大B.人口密度较大,环境问题突出C.通过增加耕地,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D.应大规模开矿,吸引人口迁入√据图可知,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广布,水资源缺乏,自然条件较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小,故A错误;据图可知,鄂尔多斯高原实际人口密度是合理人口密度的近5倍,人口密度较大,环境问题突出,故B正确;鄂尔多斯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增加耕地会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会降低资源环境承载力,故C错误;鄂尔多斯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小,若大规模开矿,吸引人口迁入,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紧张状况,故D错误。(2024·山东济南月考)香港特别行政区陆地面积约为1 113.8 km2,人口约747万,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市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1万人/km2。下图示意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合理容量发展趋势。据此完成3~4题。3.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合理容量大主要得益于①生活消费水平低 ②气候条件优越 ③科技水平高 ④矿产资源丰富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香港经济发达,生活消费水平较高,①错误。香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气候条件优越,②正确。香港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资源利用率高,人口合理容量大,③正确。香港矿产资源匮乏,④错误。故A正确。(2024·山东济南月考)香港特别行政区陆地面积约为1 113.8 km2,人口约747万,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市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1万人/km2。下图示意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合理容量发展趋势。据此完成3~4题。4.制约香港特别行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A.科技水平 B.自然资源状况C.经济水平 D.地区开放程度√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香港自然资源相对匮乏,所以制约香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自然资源状况,B正确。课时对点练123456789101112131415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B A B C C D B D题号 9 10 11 12 13 14答案 D C C A A C对一对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15.(1)中部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2)澳大利亚国土面积广阔;矿产、草地等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对外开放水平高。(2024·福建福州期末)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认为:从土地资源来看,我国人口应该控制在16亿左右。据统计,北京市2023年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是1 200万左右。据此完成1~2题。1.材料中的“16亿”和“1 200万”分别代表A.资源环境承载力、户籍人口数量B.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C.人口合理容量、外来人口数量D.人口合理容量、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过关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16亿”是根据我国的土地资源,在保证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也就是资源环境承载力;“1 200万”是依小康消费水平北京市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即北京市人口合理容量。所以选B。基础过关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有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外开放程度、科技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等,①②④正确;民族文化观念不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③错误。所以选A。(2024·福建福州期末)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认为:从土地资源来看,我国人口应该控制在16亿左右。据统计,北京市2023年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是1 200万左右。据此完成1~2题。2.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有①自然资源状况 ②对外开放程度 ③民族文化观念 ④居民消费水平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2024·江苏南京期中)读“影响某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因素的权重示意图”,完成3~4题。3.下列国家中当前与图示影响因素权重基本相符合的是A.日本B.南非C.丹麦D.新加坡√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读图可知,影响该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包括土地、矿产、对外开放程度、科学技术、消费水平等。其中主导因素是土地、矿产等资源,选项四个国家中只有南非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矿产资源对其影响较大,B正确;日本、丹麦、新加坡的土地和矿产资源都比较贫乏,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权重中所占比重较小,与题意不符,A、C、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2024·江苏南京期中)读“影响某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因素的权重示意图”,完成3~4题。4.若图示内容表示我国的情况,则其对应的时期可能是A.远古时期B.唐宋时期C.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D.2020年以后√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对于我国来说,在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中,土地主要反映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上,矿产主要反映在对工业生产的影响上。图示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影响力均较小,土地、矿产影响力较大,因而可能对应的时期为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该时期是我国工农业大力发展的时期,土地和矿产资源对其影响较大,C正确;远古和唐宋时期主要是农业社会,土地对其影响较大,但矿产资源对其影响较小,A、B错误;2020年以后为科技时代,科学技术影响较大,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深圳的交通和科技较为发达,但随着人口的剧增,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压力不断加大甚至已经透支。①④符合题意,故选C。每一个承载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当外来干扰超过此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损害、破坏乃至瓦解。无论是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还是城市区域、流域等都存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问题。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5.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知名的大城市,其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渐趋极限,某些部分甚至已经透支,透支的部分最可能是①土地资源 ②交通 ③科技 ④水资源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每一个承载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当外来干扰超过此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损害、破坏乃至瓦解。无论是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还是城市区域、流域等都存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问题。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6.日本地狭人稠,下列条件有利于提高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是①自然资源贫乏 ②科技发展水平高 ③对外开放程度高 ④人均消费水平高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23456789101112131415科技发展水平高和对外开放程度高有利于提高日本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自然资源贫乏、人均消费水平高会降低日本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答案(2024·海南海口联考)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完成7~8题。7.下列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解,错误的是A.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C.消费水平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有较大的影响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环境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消费水平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有较大的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A、C、D不符合题意。人类可局部地改造环境,但人口数量不能超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否则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B符合题意,故选B。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2024·海南海口联考)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完成7~8题。7.下列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解,错误的是8.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A.Ⅰ、Ⅲ、Ⅱ B.Ⅱ、Ⅰ、ⅢC.Ⅲ、Ⅱ、Ⅰ D.Ⅰ、Ⅱ、Ⅲ√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人口数量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内,且保持稳定,人与环境关系最理想,Ⅰ阶段最好;Ⅱ阶段,人口数量有一段时间超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但后来一直稳定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内,人与环境的关系较好;Ⅲ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超过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导致生态失调、环境恶化,进而使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人与环境的关系最差,所以人与环境的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项目 保持现有模式 着力发展支柱产业、淘汰辅助性产业 着力发展旅游业人口(亿人) 经济(万亿元) 人口(亿人) 经济(万亿元) 人口(亿人) 经济(万亿元)水资源承载力 4.05 12.84 24.98 79.12 33.34 105.63水环境承载力 2.25 7.41 1.93 6.11 2.08 6.58土地资源承载力 0.04 0.12 0.05 0.17 0.25 0.79水资源承载力是指水资源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可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水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一定水质的条件下,水环境容量所能支撑的最大人口数量。下表为假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变,西藏三种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情景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状况。据此完成9~10题。123456789101112131415能力提升答案项目 保持现有模式 着力发展支柱产业、淘汰辅助性产业 着力发展旅游业人口(亿人) 经济(万亿元) 人口(亿人) 经济(万亿元) 人口(亿人) 经济(万亿元)水资源承载力 4.05 12.84 24.98 79.12 33.34 105.63水环境承载力 2.25 7.41 1.93 6.11 2.08 6.58土地资源承载力 0.04 0.12 0.05 0.17 0.25 0.799.依据上表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制约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水资源B.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升水环境承载力C.着力发展支柱产业、淘汰辅助性产业对于土地承载力提升明显D.从总量上讲,西藏的水资源可以支撑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123456789101112131415能力提升答案西藏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最弱,制约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土地资源,A错误。保持现有模式下的水环境承载力为2.25亿人,着力发展旅游业,水环境承载力为2.08亿人,B错误。着力发展支柱产业、淘汰辅助性产业,土地资源承载力从0.04亿人提升到0.05亿人,提升不明显,C错误。西藏水资源相对充足,可以支撑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能力提升答案项目 保持现有模式 着力发展支柱产业、淘汰辅助性产业 着力发展旅游业人口(亿人) 经济(万亿元) 人口(亿人) 经济(万亿元) 人口(亿人) 经济(万亿元)水资源承载力 4.05 12.84 24.98 79.12 33.34 105.63水环境承载力 2.25 7.41 1.93 6.11 2.08 6.58土地资源承载力 0.04 0.12 0.05 0.17 0.25 0.7910.下列举措最有利于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是A.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B.鼓励生育C.积极推进生态旅游 D.大力提高居民消费水平√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扩大粮食种植面积、鼓励生育和大力提高消费水平都会给土地带来很大压力,不利于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A、B、D错误。保持现有模式下的土地资源承载力为0.04亿人,着力发展旅游业模式下的土地资源承载力为0.25亿人,故积极推进生态旅游有利于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C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2024·广东佛山期末)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差值可以反映生态环境压力。下图为“不同地区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统计图”。据此完成11~12题。11.图中生态环境压力最大的区域是A.甲 B.乙C.丙 D.丁√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差值可以反映生态环境压力,乙区域人均生态承载力大于人均生态足迹,生态环境压力小,B错误。甲、丙、丁三个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环境压力都比较大,其中丙区域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差距最大,故丙区域生态环境压力最大,C正确,A、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2024·广东佛山期末)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差值可以反映生态环境压力。下图为“不同地区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统计图”。据此完成11~12题。12.下列措施有助于减轻生态环境压力的是A.提高水资源利用率B.增大工业密度C.限制公共交通发展D.增大建筑密度√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会节约水资源,提高区域水资源的供应能力,有助于减轻生态环境压力,A正确。增大工业密度,会加剧环境污染,B错误。限制公共交通发展,私家车数量增多,会加剧大气污染与能源紧张,C错误。增大建筑密度,区域内人口数量增加,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增大,不利于减轻生态环境压力,D错误。故选A。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在测算人口合理容量时,可能-满意度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可能-满意度0.9为最满意临界点,0.6为可接受临界点。右图为“2024年基于可能-满意度法绘制的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图”。完成13~14题。13.可能-满意度为0.9时,制约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为A.能源供给B.人居环境C.粮食供给D.土地资源√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当可能-满意度为0.9时,能源供给所能承载的人口规模最小,为制约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故A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在测算人口合理容量时,可能-满意度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可能-满意度0.9为最满意临界点,0.6为可接受临界点。右图为“2024年基于可能-满意度法绘制的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图”。完成13~14题。14.为提高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下列措施合理的是A.限制人口增长B.山区全面开垦C.扩大对外开放D.降低消费水平√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限制人口增长并不能提高人口合理容量,A错误;山区全面开垦,会破坏生态环境,最终会造成土地资源减少,导致该省人口合理容量降低,B错误;扩大对外开放,外部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得到充分利用,能够提高该省人口合理容量,C正确;降低消费水平不是该省经济社会发展追求的目标,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15.(2024·湖南长沙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澳大利亚领土面积769.2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 639万(2023年7月),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是全球第十二大经济体、全球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也是多种矿产出口量居全球第一的国家。(1)分析澳大利亚中部内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2)有人认为澳大利亚人口数量远小于该国人口合理容量,试说明理由。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 中部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答案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广阔;矿产、草地等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对外开放水平高。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章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练习(含解析).docx 第一章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docx 第一章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pptx